资源简介 (共36张PPT)新课导入: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选自钱穆《怎样读<论语>》)《论语》究竟有何魅力呢?让我们走近它。学习提示: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简明扼要,不烦琐),精辟隽永。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qiè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学习时注意结合自身经验和现实生活,探究孟子这些论断是否有充分的合理性。研习中,注意这些经典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的巧妙之处,如善用譬p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结合自己所了解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联系日常生活,思考这些经典对自己有哪些启示。背诵《<论语>十二章》和《大学之道》。拓展阅读《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则不能也”。知人论世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孔子思想政 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修 身:“克已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与人”教 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学生喜欢“循循善诱”品 德:“温、良、恭、俭、让”孔子周游列国图2600年前,孔子虽然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甚至有过“乘桴fú浮于海”的梦想,但终其一生,他老人家的足迹也没有走出过今天山东、河南两省的地界。然而,孔老夫子可能做梦也不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他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为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编。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论语》共20篇,492章。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论语》及语录体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论语》十二章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③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④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⑤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⑥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⑧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kuì,进,吾往也。”(《子罕》)⑨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hǎn》)⑩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论语》十二章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敏〕勤勉。〔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有道, 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①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学而》)谨言慎行:说话做事都谨慎小心。《论语》十二章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孔子认为君子“好学”的标准是什么?答: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君子应安贫乐道,谨言慎行,重精神轻物质。补充阅读: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něi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而〕如果。〔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②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八佾》)补充阅读: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答: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仁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不会真正遵守礼乐,也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③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③孔子说:“早晨得知了仁义的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里仁》)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答: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④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④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里仁》)〔喻〕知晓,明白。补充阅读: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贡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⑤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⑤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里仁》)第五章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答: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方法。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⑥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⑥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雍也》)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质胜文则野〕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质, 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答: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质胜文则野”——好比某些(被网友调侃的)“屎尿屁诗”《雪天》我们一起去尿尿,你,尿了一条线,我,尿了一个坑!2022年8月17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公示2022年会员发展名单,去年引发极大争议的贾浅浅(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女儿)名列其中,再次引发舆论发酵。它有内容吗?有。但“质朴”到了极致,直接描绘了一个原始、不加任何修饰的生活场景。它有“文”的一面吗?它几乎没有任何艺术性的修饰,就像一句大白话被分行断开。这就是典型的“质胜文”。因为它只有极其原始粗粝的“内容”,而完全放弃了“文采”的雕琢和提升,所以给大多数读者的观感就是“野”——粗野、简陋、缺乏美感,难以被承认为艺术。“文胜质则史”——好比某些“青春疼痛文学”《殇》那破碎的流年缱绻了谁的韶华,指尖滑落的微光湮灭在记忆的沙。让孤独的星辰泣露、昙花喑哑。缱绻:qiǎn quǎn喑哑:yīn yǎ校园里的少男少女,都市生活的俊男靓女,以友情爱情为载体,悲伤疼痛作底色,书写带着阴影的孤独和落寞。文(文采/修饰):词汇非常“华丽”!如“破碎的流年”、“缱绻”、“湮灭”、“泣露”、“韶华”、“喑哑”等都看似很有文采。质(内容/情感):但它表达了什么真实、具体、打动人心的情感或思想吗?似乎没有。只堆砌了一系列关于悲伤的华丽词汇。这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外表辞藻华丽,但内核苍白无力,显得矫揉造作,非常“史”,虚淫、粉饰、华而不实。文质兼备,情真意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1.“质”:内核的质朴与真诚(内在本质)。这首诗的“质”,是其纯粹到全人类共通的情感——乡愁。场景极普适(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在寂静的夜晚难以入眠);情感极纯粹(它所表达的就是“我想家了”);主角极平凡(诗中没有英雄、伟人,只有一个最普通的、会想家的“我”)。文质兼备,情真意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这首诗的“文”,看似简单实则鬼斧神工的艺术提炼。意象的选取与叠加:“明月光”→“地上霜”,精准地将视觉(明亮的白色)转化为触觉(清冷的寒意),瞬间烘托出孤寂凄清的氛围;动作的对比与节奏:“举头”——“低头”。一“举”一“低”之间,完成了从“景”到“情”的自然过渡;语言的极致凝练:20个字,无一字生僻,无一字多余。通过以上例子,我们能最深地体会孔子的思想: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方能成为“君子”。正如李白这首名诗——有着纯粹仁德的内在(质),而这种内在又会自然而然地外化为得体、优雅、恰当的言行举止(文)。他不粗野,也不虚伪;他的内在修养和外在风度高度统一,和谐得体,让人如沐春风。同时这一章也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⑦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泰伯》)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答: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⑧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kuì,进,吾往也。”(《子罕hǎn》)⑧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子罕》)功亏一篑:伪古文《尚书·旅獒áo》:“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堆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意)。〔未成一篑(kuì)〕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地〕填平洼地。第八章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答:孔子用比喻和散句,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个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除了有明确的目标以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积土成山,最终达于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留下终身遗憾。⑧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kuì,进,吾往也。”(《子罕hǎn》)⑨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⑨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知〕同“智”。“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明达事理,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⑩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⑩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已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已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请允许我实践这些话。”(《颜渊》)〔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⑩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答:这是对如何实践仁的回答。“仁”就是克已复礼,克已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这是家的儒家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一旦做到这一点,天下都称赞他具有仁的品格。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去追求,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运用排比,点明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内心向仁,行动合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卫灵公》)〔一言〕一个字。什么是“恕”?答: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推已及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研究那诗?读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呢,可以运用其中道理来事奉父母;远呢,可以用来服事君上;而且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阳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 ěr)〕近。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兴观群怨”说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功能)。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运用反问和排比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内容总结:《论语》十二章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个人的修养等角度,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怎样为学、怎样为文、怎样为人,围绕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