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2.4 自由落体运动 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2.4 自由落体运动 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2.4《自由落体运动》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四节,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特定条件下的具体应用。教材从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切入,通过实验探究揭示自由落体运动的本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给出其基本规律公式。该节内容不仅深化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还渗透了“控制变量”“理想实验”等科学方法,为后续学习竖直上抛、抛体运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重物下落快、轻物下落慢”有直观生活经验,但缺乏科学辨析能力。学生已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与v-t图像,具备初步的实验观察能力。然而,将自由落体视为匀加速运动仍存在认知障碍,尤其对“质量不影响下落快慢”难以接受。此外,学生在处理多过程自由落体问题(如先后释放、末段时间位移)时易混淆公式。教学中需通过实验破除迷思,借助数学推导强化规律理解,提升科学思维与实证意识。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列举生活中物体下落的实例,识别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仅受重力、初速度为零。
2. 能通过实验观察不同质量物体的下落实况,发现其运动规律的共性。
思考现实世界
1.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探究自由落体加速度与质量、形状的关系,理解“理想化模型”的意义。
2. 能从v-t图像或连续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推导出自由落体加速度g,并理解其物理含义。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文字、公式(h= gt 、v=gt、v =2gh)和图像准确描述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2. 能规范解答自由落体相关问题,如计算下落时间、高度、速度等。
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
1. 能通过“滴水法”“频闪照相”等方法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体验科学测量过程。
2. 能分析多阶段自由落体问题(如先后释放、末段时间位移),建立物理模型并求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条件及其运动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公式:h= gt 、v=gt、v =2gh。
难点
1. 理解“在真空中所有物体下落快慢相同”的科学本质,破除“重快轻慢”的生活经验误区。
2. 在复杂情境中(如先后释放、末段时间位移)灵活应用自由落体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议题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真空管(牛顿管)、铁球与纸片、打点计时器、重锤、刻度尺、频闪照片、计算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苹果与牛顿
【5分钟】 一、讲述科学故事,激发探究兴趣 (一)、播放动画短片:
展示牛顿被苹果砸中的经典场景,配以旁白:“1666年,一场瘟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关闭。年轻的艾萨克·牛顿回到家乡林肯郡。一天,他坐在苹果树下沉思,一只苹果落下,砸中了他的头……这一击,是否真的启发了万有引力定律?”
提问:如果苹果从5米高处落下,砸中牛顿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需要多长时间?
引导语: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要弄清——物体下落遵循什么规律?
(二)、提出核心议题:“轻重不同的物体,谁下落得更快?”
演示1: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张展开的纸片,硬币先落地。
演示2:将纸片揉成团,再与硬币同时释放,几乎同时落地。
提问:为什么结果不同?空气阻力扮演了什么角色?如果没有空气,结果会怎样?
过渡语: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快”,这一观点统治了近两千年。直到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了实验,才推翻了它。今天,我们不做斜塔实验,但可以用更精密的方式——探究自由落体运动。 1. 观看动画,思考问题。
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结果。
3. 对比分析,提出猜想。
4. 激发探究自由落体的兴趣。
评价任务 情境理解:☆☆☆
现象观察:☆☆☆
问题提出:☆☆☆
设计意图 以牛顿与苹果的传奇故事引入,增强课堂趣味性与文化厚度。通过对比实验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意识到空气阻力的影响,为“理想化模型”的提出做铺垫。提出“轻重之争”这一核心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目标。
实验探究:破除迷思
【15分钟】 一、真空管实验,揭示本质规律 (一)、演示牛顿管实验
教师展示真空管(内有羽毛和铁球),先在空气中倒置,观察羽毛下落缓慢;然后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再次倒置,观察两者几乎同时落地。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质量有关吗?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所有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与质量无关。
(二)、定义自由落体运动
板书: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强调两个条件:①仅受重力(或空气阻力可忽略);②初速度为零。
二、频闪照片分析,验证匀加速性质 (一)、展示频闪照片数据
出示教材P45图2.4-3或实验拍摄的频闪照片:小球自由下落,连续五次曝光位置1、2、3、4、5,时间间隔均为T,每段距离分别为d 、d 、d 、d 。
要求学生计算相邻位移差:Δd = d - d ,Δd = d - d ,Δd = d - d 。
提问:这些位移差相等吗?说明什么运动特征?
引导得出:Δd ≈ 恒量,符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Δx = aT 规律。
(二)、计算重力加速度
由Δx = gT ,得g = Δx / T 。
例如,若T=0.05s,Δx=9.8mm,则g = 0.0098 / (0.05) = 9.8 m/s 。
强调:这个加速度称为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表示,方向竖直向下。 1. 观察真空管实验现象。
2. 分析数据,计算位移差。
3. 判断运动性质,得出结论。
4. 理解g的物理意义。
评价任务 实验观察:☆☆☆
数据分析:☆☆☆
规律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牛顿管实验直观破除“重快轻慢”的迷思,建立科学认知。利用频闪照片进行定量分析,让学生亲历“从现象到数据,从数据到规律”的科学探究过程,理解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并掌握g的测量方法,培养证据意识与数据分析能力。
规律建构:公式推导
【10分钟】 一、从一般到特殊,建立公式体系 (一)、回顾匀变速运动公式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v = v + at
x = v t + at
v - v = 2ax
(二)、代入自由落体条件
引导:自由落体是v =0、a=g的匀加速运动,将条件代入上述公式:
v = 0 + gt v = gt
h = 0·t + g t h = gt
v - 0 = 2gh v = 2gh
板书三个公式,并标注适用条件与物理量含义。
(三)、强调g的取值
说明:g随纬度和高度变化,通常取9.8 m/s ,有时为计算方便取10 m/s 。方向始终竖直向下。 1. 回忆并写出匀变速公式。
2. 代入v =0、a=g进行推导。
3. 理解每个公式的物理意义。
4. 记录g的常用取值与方向。
评价任务 知识迁移:☆☆☆
公式推导:☆☆☆
符号理解:☆☆☆
设计意图 通过“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导,帮助学生理解自由落体公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匀变速运动规律的特例。强化数学工具在物理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明确g的取值与方向,避免后续计算错误。
应用深化:破解难题
【12分钟】 一、解决导入问题:苹果的速度 (一)、计算苹果落地速度
回到导入问题:一个质量m的小球从距离地面高h = 5m处自由下落,忽略空气阻力, g取10m/s2,求: (1)小球从释放到落地的时间t; (2)小球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 【答案】(1)t =1s (2) v = 10m/s (3)见解析 【分析】根据求解时间t;根据v=gt求解落地的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证明小球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为g. 【详解】(1)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解得小球落地的时间 t =1s (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解得小球落地时的速度 v = 10m/s 二、分析多过程问题:先后释放钢球 (一)、出示练习11情境
从某高度释放第一粒石子,1秒后释放第二粒,不计空气阻力。求任一时刻两石子间的距离与速度差。
设第一粒运动时间t,则第二粒为(t-1)。
h = gt ,h = g(t-1) Δh = h - h = g(2t - 1)
v = gt,v = g(t-1) Δv = g
结论:距离随时间增大,速度差恒定为g。
对应练习11答案B。
三、测量反应时间 (一)、演示直尺测反应时间
请一位学生上台利用如图所示方法估测反应时间.甲同学捏住直尺上端,使直尺保持竖直状态,乙同学的手指对齐直尺的零刻度.当乙看见甲放开直尺时,立即用手指捏直尺,若捏住位置刻度读数为,重力加速度为,则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 .基于上述原理,某同学用直尺制作测量反应时间的工具,若测量范围为,则所用直尺的长度至少为 . 【答案】 80 【详解】直尺做的是自由落体运动,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计算,下降的时间.直尺下降的时间就是人的反应时间,根据求的距离,直尺下降的时间即为自由落体运动的时间,根据可得.即乙同学的反应时间为.测量范围为,则所用直尺的长度即为自由落体下降的位移的大小,即:. 因x ∝ t ,故相等时间间隔对应的长度不相等,越往下越长。 1. 选择合适公式解题。
2. 推导距离与速度差表达式。
3. 参与反应时间测量实验。
4. 理解x与t 的非线性关系。
评价任务 模型构建:☆☆☆
公式应用:☆☆☆
实验体验:☆☆☆
设计意图 通过解决导入问题实现首尾呼应,增强学习成就感。通过“先后释放”“反应时间”等典型问题,训练学生建模与公式选择能力。引入生活化实验,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升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
当堂检测:技能闯关
【8分钟】 一、基础辨析:概念理解 (一)、出示选择题2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B. 加速度等于g的运动就是自由落体运动
C. 质量不同的物体运动规律相同
D. 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引导学生逐项分析:
A错——必须仅受重力且v =0;B错——必须v =0;C正确;D错——h ∝ t 。
对应答案C。
二、综合判断:图像与多选 (一)、出示选择题10
直升机200m高空每隔1s释放钢球,判断排列情况。
强调:每个钢球都是自由落体,释放时间不同导致速度不同。
早释放的球速度大,相邻球间距Δx = g(t+0.5) > gt,故越靠近地面间距越大。
落地速度相同,因下落高度相同。
故B、C正确,A、D错误。
对应答案BC。 1. 独立完成选择题。
2. 分析选项,排除错误。
3. 理解多球下落的相对运动。
4. 提高审题与判断能力。
评价任务 概念辨析:☆☆☆
图像分析:☆☆☆
选项判断:☆☆☆
设计意图 通过精选练习题检测学生对自由落体条件、规律、图像的理解。题目源自配套练习,具有代表性。通过即时讲解,帮助学生澄清误区,巩固核心概念,提升应试能力。
课堂总结:升华认知
【2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 (一)、梳理知识脉络
今天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质疑**:从“苹果落地”出发,挑战“重快轻慢”的常识;
2. **探究**:用真空管和频闪照片,发现“所有物体下落一样快”;
3. **表达**:用h= gt 、v=gt、v =2gh三个公式,描述这一自然法则。
这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科学精神的传承——敢于质疑,勤于实证,善于建模。
(二)、激励性结语
伽利略曾说:“衡量一个人的真正标准,是他提出的问题,而不是他给出的答案。”今天你们提出了问题,也找到了答案。愿你们保持这份好奇与勇气,在探索自然奥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点。
2. 理解科学探究方法。
3. 感受物理学习的意义。
4. 树立科学探究信念。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思维提升:☆☆☆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激励性”双模式总结,既系统梳理知识与方法,又升华科学精神。引用伽利略名言,强调提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持续探究的内在动力,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公式应用
1. 一物体从45m高处自由下落,求:(1) 落地时间;(2) 落地速度;(3) 最后1秒内的位移。(g取10m/s )
二、能力提升:综合分析
2. 从塔顶先后释放两个小球,间隔1秒。当第一个球下落4秒时,两球间距多大?此时第二个球的速度是多少?
3. 如图所示为某物体自由下落的v-t图像,求:(1) 3秒内的位移;(2) 第2秒末的速度;(3) 加速度。
(图像描述:过原点的直线,斜率为10)
三、拓展探究:真实测量
4. 设计一个“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步骤、所需器材、测量原理(公式推导)及注意事项。若测得水龙头到盘子高度h=0.8m,连续听到5次水滴声的时间为2.0s,求g值。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答案】(1)3s;(2)30m/s;(3)25m (1)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有 解得 (2)物体落地时的速度为 (3)根据位移时间关系公式可得,物体下落的位移为 最后一秒内的位移为
二、能力提升
2. 第一球下落时间4s,位移 h = ×10×16 = 80 m;第二球下落时间3s,位移 h = ×10×9 = 45 m;间距 Δh = 35 m;v = gt = 30 m/s
3. (1) x = ×10×9 = 45 m;(2) v = 10×2 = 20 m/s;(3) a = 10 m/s
板书设计
2.4 自由落体运动
【左侧】
一、条件:
1. 仅受重力
2. 初速度为零
【中部】
二、性质:
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a = g ≈ 9.8 m/s (竖直向下)
【右侧】
三、公式:
v = gt
h = gt
v = 2gh
→ 应用:测高、测速、测反应时间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牛顿与苹果”故事贯穿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人文气息。
2. 牛顿管实验效果显著,有效破除“重快轻慢”的迷思观念,建立科学认知。
3. 结合配套练习进行应用训练,题目典型,讲解到位,学生掌握情况良好。
不足之处
1. 频闪照片分析环节时间偏紧,部分学生未能完成全部计算。
2. 对于“末段时间位移”类问题(如练习15),部分学生仍习惯套用错误方法,需加强变式训练。
3. 实验环节因器材限制,未能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影响体验感。
(
1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