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曹操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创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诵读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jiédànsǒng zhìsèzāi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2.沧:通“苍”,青绿色。3.海:渤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诗文注释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1.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2.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 ,高起。峙,挺立。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诗文注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意为:(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水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丰茂:茂盛;茂密 ;萧瑟:拟声词,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日月:太阳和月亮若:如同.好像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星汉:银河。天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庆幸。甚:很,程度副词。至:极点。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整首诗由哪个字来展开线索,统领全篇?“观”初读感知找出诗中的意象,体会景物特点。日月、星汉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波澜壮阔欣欣向荣洪波巨澜博大宽阔深度研读诗句解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海水荡漾,是 ;山岛耸立,是 。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动态静态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这些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借助想象来变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虚写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真是幸运,可以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这两句是诗的附文,为合乐而加,它是曹操乐府诗集《步出厦门行》中每一章的最后一句,跟诗的内容没有关系。学习这首诗后,你认为诗人是怎样的形象?思考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有远大的抱负,并且心胸宽广。《观沧海》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思考《观沧海》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观沧海》中,描写诗人奇特想象,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远大抱负(抒发诗人雄心壮志)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思考《观沧海》中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大海的全景,显示大海辽阔壮观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时实景和虚景相结合,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观沧海》一诗,诗人描绘了 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描绘了祖国河山的 ,展现了诗人 ,抒发了诗人 的抱负。把握主旨《观沧海》一诗,诗人描绘了登山观海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宏伟壮丽,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观沧海实景虚景动:水、秋风、洪波静:山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借景抒情统一天下的抱负板书设计作业任选其一1、《观沧海》书画作品创作比赛,正在等你用绘画、书法等形式的创作,表现你对这首诗的理解!2、片段练习:以《不一样的曹操》为题写段话。想想看,今天诗歌中读到的曹操和以往《三国演义》中塑造的曹操有何不同?课外推荐阅读:陈寿《三国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