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概要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概要分析

资源简介

第1单元单元概要分析
一、单元整体解读与学情分析
材料是用来制造各种物品的物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材料的发现、发明及利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材料与能源、信息并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为标志划分的。本单元从认识身边的常见材料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常见材料及其主要用途,为进一步学习材料科学打下基础。本单元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等跨学科概念。
对二年级学生而言,材料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材料的应用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学生的生活、学习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材料制成的物品。学龄前,他们用积木搭房子、用卡纸做手工、用泥巴捏泥人……从这一角度来说,学生对材料是熟悉的。不过,学生很少会用到“材料”这个名词,不会从“某个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这一角度去观察物体,对“材料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使用这种材料”这样的问题也未思考过。从这一角度来说,学生对材料又是陌生的。在对学生进行的前概念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某些材料的正确指认率较低,尤其对金属这类材料的认识不清晰,对材料的简单特点及其应用也不太关注,这些都成为编写本单元教材的认知起点。
常见材料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切入点。通过了解木头、金属、塑料、玻璃等常见材料,学生能对周围物质有更具体的认识,构建起关于物质特性、用途等方面的基础认知体系,为未来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认识材料也是科学学习的必然要求。
物质、物体、材料是物质科学领域的三个概念。物体是具体化了的物质,材料是功能化了的物质。本单元作为学生系统认识材料的起始单元,需要从学生身边最常见、最熟悉的材料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常见材料的基本性能和主要用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理解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逐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这一重要的自然观。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体验中感知,了解身边的各种材料制成了不同的物品,建立材料的特征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二、单元构成与逻辑分析
本单元的次级主题分为三个,每个次级主题构成一课。三个次级主题分别为:认识常见材料、各种各样的杯子、金属。三课按照先普遍后特殊的逻辑顺序展开。其中,第一课与第二课针对的是常见材料,第三课指向常见材料中的金属材料。
三课的主要内容分别为:
观察身边常见材料的特征与用途通过观察周围的物品,可以发现它们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制成的,玻璃、木头、塑料、金属、橡胶等是常见的材料。仔细观察材料,你会发现它们各有特征和用途;仔细观察物品,你还能发现同一种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比如手套有羊毛手套,也有塑料手套等;同一件物品也可以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比如鞋子的鞋面是用布做的,鞋底是用橡胶做的。人们总是根据不同材料的特征使用它们,发挥材料的优势。各种各样材料的使用并不均衡,通过调查,发现哪些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
(2)观察不同材料的杯子,并根据它们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各种各样的杯子是用不同的材料做的,有不锈钢杯、纸杯、玻璃杯等。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杯子各有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材料的杯子。不同材料的杯子也会有一些缺点,比如不锈钢杯装热水时会烫手,纸杯容易变形,玻璃杯容易碎等,我们可以想办法克服它们的缺点。人们还可以把具有不同特点的材料组合起来,做成能满足不同需要的物品。
(3)金属是常见的材料
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金、银、铜、铁、铝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通过用砂纸打磨、将金属棒放入热水中、用锤子敲打、弯折金属丝等方法,可以发现不同的金属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不同金属的特点,制成不同的物品。不过,金属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人们正在积极为金属的循环利用而努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观察身边的材料,认识常见材料的特征与用途。
(2)认识常见金属的共同特征。
(3)发现不同材料及其组合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
(4)愿意积极参与到研究材料的过程中,并对其产生兴趣。
四、单元活动导图
五、课时安排
序号 课题 课时
1 认识常见材料 1-2
2 各种各样的杯子 1
3 金属 1
4 单元小结 0.5-1
总课时 3.5-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