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金属 课件(21张PPT)+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金属 课件(21张PPT)+教案

资源简介

3.金属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与要求】
1.3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1-2年级:①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知道金属是常见的材料。
11.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2年级:②知道有些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次级主题《认识常见材料》、《各种各样的杯子》、《金属》的逻辑关系是先普遍后特殊,本课是聚焦金属材料的核心课例,目的是从一类材料切入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材料的属性并加以利用,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本课教学从三方面展开,模块一:引导学生建立初步认知,认识生活中的常见金属,知道金、银、铜、铁、铝是常见金属。模块二:深入了解常见金属的共性和个性,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金属的光泽、导热性、延展性等共性及不同金属在特性上的个性差异,理解特性与用途的关联。模块三:拓展认知,了解金属的循环利用,鼓励学生在尝试在生活中实验金属循环再利用,帮助学生建立环保意识。教材内容贴合学生直观认知特点,以生活化实物和简易实验为载体,既承接单元对 “材料识别与特性探究” 的整体要求,又为后续学习其他材料奠定 “特性决定用途” 的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科学学习方法,结合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身对未知事物强烈好奇心,他们大多对科学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也掌握了基础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针对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欲强但抽象归纳能力较弱的学情,通过具象操作和生活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对金属材料的感性认知与初步科学概念,实现从生活经验到科学认知的过渡。由于二年级学生年级尚小,科学思维在初步形成阶段,在实践探究环节,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联系生活”这些环节帮助学生了解金属金属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对生活中人们选择不同材料制作不同物品建立科学的认知,并且能意识到金属的循环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金属制品,知道金、银、铜、铁、铝是常见金属。
科学思维:
通过多种方法、观察、比较常见金属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探究实践:
通过比较不同金属的特征,知道人们可以根据金属的特征制造不同的用途的物品。
态度责任:
知道地球上的金属会越用越少,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金属,比较它们的异同。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不同金属的特征,知道人们可以根据金属的特征制造不同用途的物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金、银、铜、铁、铝制作的生活用品。
学生材料:铜棒、铁棒、铝棒、木棒、塑料棒、砂纸、烧杯、热水、锤子、垫板、铜丝、铁丝、铝丝。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联系生活,导入揭题 1. 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请同学们找一找、辨一辨,周围那些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 2. 只要学生提到的物品中有金属部分都应给予认可。 3.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由金属制成的物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金属材料奥秘,请你在课堂中积极的把你的发现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们吧!(板书课题:金属。) 1.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实际,从教室、家里、校园熟悉的环境谈起。 2.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以回顾旧知方式导入,有效的进行知识迁移,轻松的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意识到金属制品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聚焦本课核心,搭建新的知识网络。]
二、初步认知:认识生活中的常见金属 1. 展示图片(教材第10页):请你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做的? 2. 继续追问:没错,它们都是金属制作的。刚才还有同学提到手镯是银做的,项链是黄金制品......(具体结合学生的回答设问)。看来,同学们懂的还真不少,那你还能说一说其他物品是由什么金属制作的吗?(学生提到的金属名称可能和物品不匹配,但此时教师应注意不要立刻去指正,只要说出的是金属名称即可。) 3. 同学们刚才提到的金、银、铜、铁、铝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而刚才有同学提到的不锈钢则是由多种金属制成的合金金属材料。 4. (利用课件出示正确答案)一起来看,你猜对了吗?可以把正确答案写在对应的图片下(教材第10页)。 1. 学生回答。(学生有可能说出具体的金属名称,也有可能回答是金属做的,也有可能提到“不锈钢”等合金的概念。) 2. 学生回答。 3. 集体朗读“金、银铜、铁、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4. 在课本上进行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金属以及金属的种类,为后面研究金属的特性奠定基础。]
三、深入探究:常见的金属的共性与个性。 (一)实验一 金属的“外衣”有光泽 1. 观察未打磨的铜棒、铁棒、铝棒; 2. 用砂纸打磨铜棒、铁棒、铝棒后再次观察; 3. 说一说打磨前后金属棒的变化? 4. 用打磨后的金属棒和塑料棒、木棒进行对比,说一说你的发现,并记录。 5. 小结:三种金属棒的颜色不同,打磨后的金属棒表面更亮,铜棒、铁棒、铝棒都有光泽,而塑料棒、木棒没有光泽。 (二)实验二 谁是传热小能手 1. 准备一杯热水,把5中材料棒同时放入热水中(教师提前调试好温度,以确保安全); 2. 分别去摸材料棒的上端,描述冷热情况并记录。 3. 小结:通过摸,我们会感受到铜棒、铁棒、铝棒很快变热了,塑料棒和木棒没有变热。说明金属可以传热。 (三)实验三 金属“变形记” 1. 可以先引导学生预测,经过捶打铜丝、铁丝、铝丝有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2. 实践操作:找一块垫板(金属板或硬的模板),用锤子敲打铜丝、铁丝和铝丝; 3. 认真仔细观察这三中金属丝被捶打后的变化并记录。(可以进行分组实验,也可以进行演示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捶打前后金属丝的变化。) 4. 如果敲打的是玻璃棒和木棒呢?(玻璃会砸碎,木棒会砸断) 5. 小结:铜丝、铁丝、铝丝捶打后没有断裂,而是形状变扁了,金属的这种“本领”称为延展性。 (四)实验四 软硬大比拼 由一名同学分别弯折3种铜丝、铁丝、铝丝; 描述他们的软硬程度,按从软到硬排序; 小结:当我们弯折金属丝时,发现铝丝很容易被折弯,说明它最软,依次是铜丝、铁丝。 (五)讨论:铁制品和铝制品各有什么独特的优点? 1. (展示图片)铁质品和铝制品分类。 2. 思考:为什么有的东西用铁做?有的用铝做? (学生说的合计均可,关键是在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优点和不同) 3. 你还可以列举人们利用不同金属材料的优点制作的物品吗?(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把金属的特性和物品的功能相联系。) 4. 小结:金属有光泽,具有延展性、导热性,不同金属的软硬程度不同,人们制作金属物品时利用了它们不同的特性。比如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制作锅来烧水做饭,铝比较轻、延展性好、不易生锈用它来做易拉罐;铁比较硬用它来做斧头、锤子等工具。 1. 按实验要求小进行操作; 2. 观察打磨前后的变化。 3. 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完成记录。 1. 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操作时注意安全。 2. 实验后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完成记录。 1. 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操作时注意安全。 2. 观察后完成记录。 3. 小组讨论、交流、分享。 1. 小组完成实验。(弯三种金属丝必须是由同一人操作,可由多个人进行尝试。) 2. 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进行记录。 3. 进行分类; 4. 学生交流:(铁比较硬、铝比较轻......) 5. 学生交流:(从光泽度、导热性、延展性、软硬程度方面谈及金属制品的用途)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尝试辨别生活中物体所用的材料,知道有的物体会用到多种材料。]
四、巩固与拓展 金属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 我们通过一年级的学习知道人造物是由自然物加工改造而成,那金属是怎么来的,你们想知道吗? 播放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 阅读资料(课本第12页),让学生知道金属是不可再生资源。 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但是各种矿石只会越挖越少,针对这个问题,谈谈你的想法。(学生谈到自己可以做到的,知道的即可,鼓励学生垃圾分类,回收废弃金属。) 小结: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有限,为了减少矿物资源浪费,我们可以回收废旧金属,循环再利用,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1. 学生回答。 2. 同作观看视频,阅读资料,了解金属是从何而来,最后到哪去。 3. 小组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一年级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树立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金属的循环再利用。]
五、课堂总结 1. 进行随堂练习; 2. 鼓励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进行回顾。 1. 抢答互动完成随堂练习。 2. 进行课堂回顾。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知识巩固」
六、课后实践 收集家里的废旧金属制品,想办法再利用它们。
【板书设计】
3.金 属
【知识要点】
1.认识常见金属材料:金、银、铜、铁、铝,生活中的不锈钢等是合金材料制作的。
2.金属有光泽,具有延展性、导热性,不同金属的软硬程度不同,人们制作金属物品时利用了它们不同的特性。比如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制作锅来烧水做饭,铝比较轻、延展性好、不易生锈用它来做易拉罐等。
3.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有限,为了减少矿物资源浪费,我们可以回收废旧金属,循环再利用,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金属 - 213.金属
【核心概念】
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人类活动与环境
【学习内容与要求】
1.3 金属及合金是重要的材料。
1-2年级:①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知道金属是常见的材料。
11.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2年级:②知道有些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单元次级主题《认识常见材料》、《各种各样的杯子》、《金属》的逻辑关系是先普遍后特殊,本课是聚焦金属材料的核心课例,目的是从一类材料切入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材料的属性并加以利用,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本课教学从三方面展开,模块一:引导学生建立初步认知,认识生活中的常见金属,知道金、银、铜、铁、铝是常见金属。模块二:深入了解常见金属的共性和个性,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金属的光泽、导热性、延展性等共性及不同金属在特性上的个性差异,理解特性与用途的关联。模块三:拓展认知,了解金属的循环利用,鼓励学生在尝试在生活中实验金属循环再利用,帮助学生建立环保意识。教材内容贴合学生直观认知特点,以生活化实物和简易实验为载体,既承接单元对 “材料识别与特性探究” 的整体要求,又为后续学习其他材料奠定 “特性决定用途” 的认知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科学学习方法,结合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自身对未知事物强烈好奇心,他们大多对科学研究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们也掌握了基础的科学知识,具备一定的操作技能。针对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动手欲强但抽象归纳能力较弱的学情,通过具象操作和生活联系,帮助学生建立对金属材料的感性认知与初步科学概念,实现从生活经验到科学认知的过渡。由于二年级学生年级尚小,科学思维在初步形成阶段,在实践探究环节,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联系生活”这些环节帮助学生了解金属金属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对生活中人们选择不同材料制作不同物品建立科学的认知,并且能意识到金属的循环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通过观察金属制品,知道金、银、铜、铁、铝是常见金属。
科学思维:
通过多种方法、观察、比较常见金属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探究实践:
通过比较不同金属的特征,知道人们可以根据金属的特征制造不同的用途的物品。
态度责任:
知道地球上的金属会越用越少,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金属,比较它们的异同。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不同金属的特征,知道人们可以根据金属的特征制造不同用途的物品。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金、银、铜、铁、铝制作的生活用品。
学生材料:铜棒、铁棒、铝棒、木棒、塑料棒、砂纸、烧杯、热水、锤子、垫板、铜丝、铁丝、铝丝。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我们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请同学们找一找、辨一辨,周围那些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
2. 可以引导学生从教室、家中、校园等熟悉的环境中谈起。只要学生提到的物品中有金属部分都应给予认可。
3. 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在生活中找到了许多由金属制成的物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金属材料奥秘,请你在课堂中积极的把你的发现分享给老师和同学们吧!
[设计意图:以回顾旧知方式导入,有效的进行知识迁移,轻松的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意识到金属制品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从而聚焦本课核心,搭建新的知识网络。]
二、初步认识
模块一:认识生活中的常见金属
1. 展示图片(教材第10页):请你说一说它们是什么做的?
2. 学生回答。(学生有可能说出具体的金属名称,也有可能回答是金属做的,也有可能提到“不锈钢”等合金的概念。)
3. 继续追问:没错,它们都是金属制作的。刚才还有同学提到手镯是银做的,项链是黄金制品......(具体结合学生的回答设问)。看来,同学们懂的还真不少,那你还能说一说其他物品是由什么金属制作的吗?
4. 学生回答。(学生提到的金属名称可能和物品不匹配,但此时教师应注意不要立刻去指正,只要说出的是金属名称即可。)
5. 同学们刚才提到的金、银、铜、铁、铝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金属。而刚才有同学提到的不锈钢则是由多种金属制成的合金金属材料。
6. (利用课件出示正确答案)一起来看,你猜对了吗?可以把正确答案写在对应的图片下(教材第10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金属以及金属的种类,为后面研究金属的特性奠定基础。]
深入探究
模块二:常见金属的共性与个性
(一)实验一 金属的“外衣”有光泽
1. 观察未打磨的铜棒、铁棒、铝棒;
2. 用砂纸打磨铜棒、铁棒、铝棒后再次观察;
3. 说一说打磨前后金属棒的变化?
4. 用打磨后的金属棒和塑料棒、木棒进行对比,说一说你的发现,并记录。
铜棒 铁棒 铝棒 塑料棒 木棒
有光泽
无光泽
5. 小结:三种金属棒的颜色不同,打磨后的金属棒表面更亮,铜棒、铁棒、铝棒都有光泽,而塑料棒、木棒没有光泽。
(二)实验二 谁是传热小能手
1. 准备一杯热水,把5中材料棒同时放入热水中(教师提前调试好温度,以确保安全);
2. 分别去摸材料棒的上端,描述冷热情况并记录。
铜棒 铁棒 铝棒 塑料棒 木棒
变热了
没变热
3. 小结:通过摸,我们会感受到铜棒、铁棒、铝棒很快变热了,塑料棒和木棒没有变热。说明金属可以传热。
(三)实验三 金属“变形记”
1. 可以先引导学生预测,经过捶打铜丝、铁丝、铝丝有可能发生什么变化。
2. 实践操作:找一块垫板(金属板或硬的模板),用锤子敲打铜丝、铁丝和铝丝;
3. 认真仔细观察这三中金属丝被捶打后的变化并记录。(可以进行分组实验,也可以进行演示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捶打前后金属丝的变化。)
铜丝 铁丝 铝丝
敲扁了
没敲扁
4. 如果敲打的是玻璃棒和木棒呢?(玻璃会砸碎,木棒会砸断)
5. 小结:铜丝、铁丝、铝丝捶打后没有断裂,而是形状变扁了,金属的这种“本领”称为延展性。
(四)实验四 软硬大比拼
由一名同学分别弯折3种铜丝、铁丝、铝丝;
描述他们的软硬程度,按从软到硬排序;
按从软到硬排序
铜 丝 铁 丝 铝 丝
小结:当我们弯折金属丝时,发现铝丝很容易被折弯,说明它最软,依次是铜丝、铁丝。
讨论:铁制品和铝制品各有什么独特的优点?
1. (展示图片)铁质品和铝制品分类。
2. 思考:为什么有的东西用铁做?有的用铝做?
3. 学生交流:铁比较硬、铝比较轻......(学生说的合计均可,关键是在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优点和不同)
4. 你还可以列举人们利用不同金属材料的优点制作的物品吗?
5. 学生交流:金银的光泽度强,颜色好看,用来做首饰;金银比较稀有,比较贵用来做首饰;铜的导电性比较好,用来做电线......(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己的发现,把金属的特性和物品的功能相联系。)
6. 小结:金属有光泽,具有延展性、导热性,不同金属的软硬程度不同,人们制作金属物品时利用了它们不同的特性。比如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制作锅来烧水做饭,铝比较轻、延展性好、不易生锈用它来做易拉罐;铁比较硬用它来做斧头、锤子等工具。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易上手的“趣味实验”,帮助学生发现虽然都是金属材料,在许多方面存在相同之处,但也都有自己的不同特性,人们在制作物品时往往时利用的时金属的不同特性。]
四、巩固与拓展
模块3 金属的循环利用
金属是自然物还是人造物?
学生回答:人造物。
我们通过一年级的学习知道人造物是由自然物加工改造而成,那金属是怎么来的,你们想知道吗?
播放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了解。
阅读资料(课本第12页),让学生知道金属是不可再生资源。
金属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但是各种矿石只会越挖越少,针对这个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分享:把家里不用的废铁卖给收废品的,把喝完饮料的易拉罐收集起来......(学生谈到自己可以做到的,知道的即可,鼓励学生垃圾分类,回收废弃金属。)
小结: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有限,为了减少矿物资源浪费,我们可以回收废旧金属,循环再利用,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利用一年级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资源,树立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金属的循环再利用。]
五、课堂小结
1. 进行随堂练习;
2. 鼓励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进行回顾。
六、课后实践
收集家里的废旧金属制品,想办法再利用它们。
【板书设计】
3.金属
【知识要点】
1.认识常见金属材料:金、银、铜、铁、铝,生活中的不锈钢等是合金材料制作的。
2.金属有光泽,具有延展性、导热性,不同金属的软硬程度不同,人们制作金属物品时利用了它们不同的特性。比如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制作锅来烧水做饭,铝比较轻、延展性好、不易生锈用它来做易拉罐等。
3.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有限,为了减少矿物资源浪费,我们可以回收废旧金属,循环再利用,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有光泽
能导热
延展性
不可再生
循环利用
金属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金属》 - 5(共21张PPT)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3.金属
找一找,辨一辨
哪物品是金属制成的?
认识生活中的常见金属
观察周围有哪些物品是用金属制成的?

不锈钢




认识生活中的常见金属
金、银、铜、铁、铝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实验一:金属的“外衣”有光泽
观察常见金属的特征,把你的发现填写在表格里。
用砂纸打磨3种金属棒,观察它们表面是否有光泽?
实验一:金属的“外衣”有光泽
◎用打磨后的金属棒和塑料棒、木棒进行对比
铜 棒 铁 棒 铝 棒 塑料棒 木 棒
有光泽
无光泽





三种金属棒的颜色不同,打磨后的金属棒表面更亮,铜棒、铁棒、铝棒都有光泽,而塑料棒、木棒没有光泽。
实验二:谁是传热小能手
观察常见金属的特征,把你的发现填写在表格里。
把5种材料棒同时放入一杯热水中,摸一摸并描述。
实验二:谁是传热小能手
◎分别去摸材料棒的上端,描述冷热情况并记录
铜 棒 铁 棒 铝 棒 塑料棒 木 棒
变热了
没有变





通过摸,我们会感受到铜棒、铁棒、铝棒变热了,塑料棒和木棒没有变热,说明金属可以传热。
实验三:金属变形记
观察常见金属的特征,把你的发现填写在表格里。
用锤子敲打三种金属丝,描述它们的延展性。
实验三:金属变形记
◎观察金属丝捶打后的形状变化并记录
铜 棒 铁 棒 铝 棒
变热了
没有变



铜丝、铁丝、铝丝捶打后没有断裂,而是形状变扁了,金属的这种“本领”称为延展性。
如果敲打的是玻璃棒和木棒呢?
实验四:软硬大比拼
观察常见金属的特征,把你的发现填写在表格里。
分别弯折3种金属丝,描述它们的软硬程度。
按从软到硬排顺序 铜丝 铁丝 铝丝
实验四:软硬大比拼
◎描述他们的软硬程度,按从软到硬排序
2
3
1
当我们弯折金属丝时,发现铝丝很容易被折弯,说明它最软,依次是铜丝、铁丝。
辨一辨,连一连,想一想
铝制品
铁制品
辨一辨,连一连,想一想
为什么有的东西用铁做?有的用铝做?
辨一辨,连一连,想一想
金属有光泽,具有延展性、导热性,不同金属的软硬程度不同,人们制作金属物品时利用了它们不同的特性。比如利用金属的导热性制作锅来烧水做饭;铝比较轻、延展性好、不易生锈用它来做易拉罐;铁比较硬,用它来做斧头、锤子等工具。
辨一辨,连一连,想一想
金属是人造物还是自然物?
金属又是从何而来?
阅读资料
课后实践
收集家里的废旧金属制品,想办法再利用他们。
课后实践
一、填空题。
(1)常见的金属有_____ _。
(2)金属棒放在热水里会 。
(3)金属一般是从_____________中提炼出来的。
金、银、铜、铁、铝
变 热
矿物
课后实践
二、判断题。
(1)金属是可再生资源。 ( )
(2)铝的延展性比较好,也比较轻,所以人们用它做易拉罐。 ( )
(3)黄金非常稀有,且光泽感好,人们用它做首饰佩戴。 ( )
(4)从软硬程度而言:铁比铜硬,铜比铝硬,铝最软。 ( )
(5)用锤子敲打铜丝和铝丝会敲扁,而铁丝不会,因为它比较硬。 ( )
×



×
课后实践
三、选择题。
(1)为了减少矿物资源的浪费,人们能想到的办法是( )。
A.不使用金属制品
B.多使用塑料制品
C.回收非金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