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认识常见的工具》(表格式教案)2025-2026学年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认识常见的工具》(表格式教案)2025-2026学年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

资源简介

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 《打开工具箱》单元 10. 认识常用工具 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打开工具箱》 课题 认识常用工具 课时 1
核心 概念 12.技术、工程与社会
学习内容及要求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1~2年级 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 ②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 应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 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探究实践(科学探究能力 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态度责任(科学态度 社会责任)
科学观念 认识羊角锤、螺丝刀、扳手、钢卷尺、老虎钳等常用工具,能说出它们的名称; 了解常用工具的基本用途(如羊角锤钉钉子/拔钉子、螺丝刀拧螺丝、钢卷尺测长度等); 知道工具能帮助人们更省力、方便地完成工作(如钉钉子比用手按更省力)。 科学思维 能通过观察工具的外形特征,推测其用途(如带“刀口”的钳子可能用来剪东西); 能将工具与对应的工作任务匹配(如拧螺丝用螺丝刀,测长度用钢卷尺)。 探究实践 观察并描述常用工具的外形特征(如羊角锤有锤头和锤柄,螺丝刀有刀头和刀柄); 在教师指导下,尝试用简单工具完成基础任务(如用钢卷尺测铅笔长度,用羊角锤模拟钉钉子); 填写“工具用途记录表”,匹配工具与用途。 态度责任 感受工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对工具的探究兴趣; 养成观察工具、思考用途的习惯; 树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识(如使用工具时轻拿轻放,不随意挥舞)。
教学 重点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认识羊角锤、螺丝刀、扳手、钢卷尺等常用工具,了解它们的基本用途。
教学 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1.根据工具的外形特征推测其用途;2.准确区分不同工具的功能(如羊角锤与扳手的区别)。
教学 准备 实物材料:羊角锤、一字螺丝刀、十字螺丝刀、扳手(开口扳手)、钢卷尺、老虎钳(每组一套); 辅助材料:木板、铁钉(用于模拟钉钉子)、带螺丝的小木板(用于匹配螺丝刀)、“工具用途匹配卡”(工具图片与任务图片); 多媒体资源:工具箱图片、工具使用场景图片(如工人用锤子钉钉子、用卷尺测长度)、古今工具对比图片(石斧与现代斧头); 安全材料:安全操作提示卡(如“使用锤子时不要对着人”“螺丝刀不要挥舞”)。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 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课前谈话,提出要求: 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常见的工具。
一、情境导入:生活中的“工具小帮手”(5分钟) 1.问题情境:教师出示一块木板和一根铁钉,提问:“想把铁钉固定在木板上,用手按很难做到,怎么办?”(预设:用锤子) 2.工具引入:出示羊角锤,演示轻敲铁钉(教师操作),提问:“这个‘小帮手’叫什么?它帮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3.生活拓展: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需要工具帮忙的场景(如拧不开的瓶盖用扳手,量桌子长度用尺子),揭示课题:“这些‘小帮手’就是工具,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常用工具》。” 【意图解析】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入,通过对比“用手做”与“用工具做”的难度,凸显工具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活动一:工具箱里的“新朋友”——认识工具名称与外形(10分钟) 1.观察工具箱 o分组发放工具箱(含羊角锤、螺丝刀、扳手、钢卷尺、老虎钳),提问:“工具箱里有哪些‘新朋友’?它们长什么样?” o学生观察并记录工具的外形特征,教师巡视指导,规范名称: 羊角锤:有金属锤头(一端扁平、一端带缺口)和木柄/塑料柄; 螺丝刀:有刀头(一字/十字)和刀柄; 扳手:有开口,能卡住螺丝; 钢卷尺:可伸缩的尺子,有刻度; 老虎钳:有两个金属钳口,能开合。 2.“我指你说”游戏 o规则:教师指向一种工具,学生说出名称并描述外形;或学生轮流介绍一种工具,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 【意图解析】通过直观观察和互动游戏,帮助学生建立“工具名称—外形特征”的对应认知,为了解用途奠定基础。
三、探究活动二:工具的“本领”——匹配用途与功能(12分钟) 1.用途猜想与匹配 o出示任务卡片(钉钉子、拧螺丝、测长度、剪铁丝、拧螺母),发放“工具用途匹配卡”,任务:“这些工具能帮我们完成哪些任务?请把工具图片和对应的任务图片连起来。” o小组讨论后汇报,教师引导修正并总结: 工具名称主要用途关键特征与用途关联羊角锤钉钉子、拔钉子扁平锤头敲钉子,缺口卡钉子拔起螺丝刀拧螺丝一字/十字刀头匹配螺丝凹槽扳手拧螺母开口卡住螺母,转动省力钢卷尺测量长度带刻度,可伸缩,方便测量老虎钳剪铁丝、夹物体锋利钳口剪断铁丝,夹紧物体
2.古语印证:出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释含义:“要做好事情,先要准备好工具。这说明工具对我们很重要。” 【意图解析】通过匹配活动和特征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工具外形决定用途”的逻辑,突破“区分工具功能”的难点。
四、实践活动:工具“小试牛刀”——体验工具使用(15分钟) 1.安全提示:教师再次强调安全事项,展示 “安全操作提示卡”,详细说明:“使用羊角锤时,不要对着同学挥舞,钉钉子、拔钉子时,手要远离锤子和钉子,防止砸伤;使用尖嘴钳截断、弯折金属丝时,金属丝可能会弹起,不要凑近观察,更不能对着人操作。操作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不要强行用力,及时向老师求助。” 强调“三不原则”:不用工具指人、不挥舞工具、不随意拆卸工具,必要时请教师帮忙。 2.羊角锤的操作体验 钉钉子:教师先示范用羊角锤钉钉子。将一块小木板平放在桌面上,拿起羊角锤,用拇指和前两个手指握住锤柄靠近末端的位置,使锤头与木板垂直。把钉子放在要钉入的位置,用手指轻轻固定钉子(确保手指不在锤子摆动路径上)。先用锤头轻轻敲击钉子几下,让钉子初步固定在木板上,然后以平稳、流畅的动作挥动锤子,逐渐加大力度,将钉子垂直钉入木板,直至钉头与木板表面齐平。示范结束后,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一块小木板和若干钉子,轮流体验用羊角锤钉钉子,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握锤姿势和敲击方法,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拔钉子:教师接着示范用羊角锤拔钉子。将刚刚钉好钉子的木板展示给学生,把羊角锤的羊角部分放在钉头周围,使羊角紧紧卡住钉头,锤子的平坦一侧背对自己,以提供最大的杠杆作用。握住锤柄,平稳、缓慢地用力,将钉子从木板中拔出。如果钉子比较难拔,可以用锤子的另一面轻轻撬一下,帮助钉子松动。学生分组尝试用羊角锤拔钉子,感受拔钉子时的用力方式和杠杆原理的应用,教师在旁观察,确保学生安全操作,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3.尖嘴钳的操作体验 截断金属丝:教师为每组学生提供一段较细的金属丝(如铁丝)和尖嘴钳。先示范截断金属丝的方法:选择合适的尖嘴钳,握住尖嘴钳的两个手柄,将金属丝放在尖嘴钳的刀口处,调整位置,使金属丝位于刀口的中心位置,且与刀口垂直。握紧手柄,逐渐用力,将金属丝截断。示范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金属丝的截断位置和用力方向。学生分组进行截断金属丝的操作,体验尖嘴钳的使用方法,教师巡视,提醒学生操作时不要用力过猛,防止金属丝断裂飞溅伤人,同时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式。 弯折金属丝:教师示范用尖嘴钳弯折金属丝。拿起一段新的金属丝,将金属丝的一端放入尖嘴钳的钳口中,夹紧金属丝。确定要弯折的位置和角度,一只手握住尖嘴钳保持稳定,另一只手慢慢用力,按照预定的角度弯折金属丝。弯折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金属丝在钳口中的位置,以达到理想的弯折效果。学生分组尝试弯折金属丝,发挥自己的创意,将金属丝弯折成不同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等),教师鼓励学生多尝试不同的角度和形状,感受尖嘴钳在弯折金属丝时的作用和操作技巧,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夹伤手指。 4.分享交流:操作体验结束后,组织学生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使用工具的感受和发现。提问:“用羊角锤钉钉子和拔钉子时,你觉得哪个更难?为什么?使用尖嘴钳截断和弯折金属丝,用力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思考工具的使用技巧和不同工具的特点,加深对工具的认识:“用工具做事和用手做相比,有什么好处?”(预设:更省力、更方便、更精准) 【意图解析】通过简单安全的实践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工具的作用,强化“工具能帮助人们做事”的认知。
五、拓展延伸:工具的“进化史”(3分钟) 1.古今对比:出示石斧、古代木工工具与现代电动工具的图片,提问:“工具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预设:更省力、效率更高) 2.布置作业:“回家后找一找家里的工具,记录它们的名称和用途,明天和同学分享。” 【意图解析】通过工具演变的拓展,让学生感受科技进步,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培养观察习惯。
六、板书设计 认识常用工具 工具箱里的“小帮手” 工具名称外形特征主要用途羊角锤锤头(扁平+缺口)、木柄钉钉子、拔钉子老虎钳金属钳口、手柄剪铁丝、夹物体
七、练一练
八、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材料的好习惯。
九、课堂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打开工具箱》
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打开工具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