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苍溪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苍溪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2023级高三·上第一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发现了距今9000年前的有中心台地、外围人工土台和环壕的三重聚落结构,中心台地和外围人工土台上有房址、器物坑、灰坑、墓葬、食物加工场、红烧土广场、沟渠、道路等遗迹。这说明当时仙居地区()
A.具备早期农业社会形态 B.早期国家动员能力强大
C.阶级分化十分明显 D.已经进入文明社会
2.春秋末,晋国卿大夫率先废弃井田制,授民田地,按亩征税。这种土地改革,成为春秋战国之交大变革的开端,使“五口”到“八口”之家的小农,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农民替代贵族,成为军队主力,军队规模扩大,战争规模升级。这一变化()
A.推动了原始农耕解体 B.说明封建国家的建立
C.促进了国家迅速统一 D.源于铁器牛耕的使用
3.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书《四时篇》记载,包栖(伏羲)咎(规)天步地,命山川四海;后千余年,炎帝命祝融率四神奠三天、奠四极,复日月之行。同墓出土的《月忌篇》分列十二月神像及宜忌事项,如某月可嫁娶,某月勿行师。战国时期楚帛书的记载说明()
A.天人感应观念历史悠久 B.天文历法服务农业生产
C.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D.华夏正统观念得到强化
4.在边境贸易中,汉政权严禁铁器、铜出境,甚至铜钱也在禁止之列,并把母畜列为违禁物品。上述规定折射出汉代()
A.民族交融步伐放缓 B.生产资料比较匮乏 C.面临较大边防压力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5.汉初选官主要依靠“任子”和“赀选”。“任子”始于文帝,二千石以上官员,任满三年可推荐子孙一人,直接为“郎官”,是官员子弟入仕的最快捷径;“赀选”是文景时期的选官制度,缴纳一定数量钱财,就有资格做官,是富豪子弟入仕的最快捷径。这表明当时()
A.察举制成为选官方式 B.选官权力收归到中央
C.官员选拔的特权现状 D.门阀士族垄断了政治
6.下图是“魏故比丘尼统慈庆墓志铭”。志文记录了王钟儿(慈庆)的俗家生活、出家过程及社会交往,还记载了北魏皇室的佛教活动。它为研究北魏社会提供了()
A.确信史料 B.历史线索 C.研究方法 D.宏观视野
7.下表,鲜卑是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据此可窥见()
民族发展史 族群变迁
秦汉之际 东胡被匈奴打败,一部退居鲜卑山,以山作族名,受匈奴统治。 风俗习惯与匈奴相似。
东汉时期 各部附汉,和帝册立鲜卑大都护为率众王。明章二帝时,为汉保卫边塞。 视作汉之郡县。
曹魏时期 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中原,鲜卑据其旧地,交好曹魏。 南下的鲜卑人建国后,从游牧转向农业,定居生活,大力汉化。
十六国时期 鲜卑各部落建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
北魏时期 386年拓跋部建北魏,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
唐宋时期 鲜卑一支建吐谷浑政权,663年被吐蕃吞并;拓跋支裔建西夏国,一部成为“土族”主体。 小部融入藏族。
A 中华民族不断交融发展 B.古代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 D.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
8.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对隋唐制度渊源考证,指出隋唐制度不是主要来自于在政治、军事上所继承的北周系统,而是其消灭兼并的北魏-北齐(河西文化+汉魏制度)、南朝(宋齐梁陈)两大系统。这一观点反映了隋唐()
A.制度创新上没有建树 B.分裂对峙局面的沿袭
C.藩镇威胁到中央集权 D.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
9.柳宗元指出,两税法使“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才能避免此现象的出现。柳氏的这一观点()
A.认为税法的执行方式有误 B.夸大了赋役不公现实影响
C.未察觉制度变革根本缘由 D.代表了地主阶级根本诉求
10.唐代中叶,韩愈等发起了文风改革 古文运动,其中心口号是“文以明道”,反对六朝以来形式主义、唯美主义的骈文,提倡先秦两汉的散行单句的古文,以阐扬儒家六经之道和先质后文、文道统一思想。这一运动()
A.体现了儒学复兴诉求 B.反映了理学思想主张
C.调和吸收了佛道理论 D.助推了文学高峰出现
11.宋代,知州通判共理州政,职权范围大体相当。为有效监督限制知州,收地方钱谷于中央,知州一般不签署钱谷之事,通判有财政专责,掌管部分版账税籍、征收总制钱及其他杂税等。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A.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B.重视财政专业化管理
C.通判是最高地方长官 D.限制地方权力的集中
12.据《西夏书事》卷二十六记载:“(西夏)仁孝时期(1140-1193),设文思院,造作金银器皿及锦绣等物,工匠多来自宋地。”同时,考古发现西夏陵区出土的瓷器残片中,既有西夏本地烧制的白瓷,也有来自宋境定窑、耀州窑的产品。这一现象最能说明()
A.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 B.宋朝与西夏的民族矛盾淡化
C.西夏全面仿效宋朝的制度 D.宋夏间存在广泛的技术交流
13.《元史》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人虞集说:“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所谓“都省(中书省)握天下之机,十省(行省)分天下之治”。这一制度安排()
A.平衡了中央与地方权力 B.适应了元朝的统治需求
C.埋下了分裂割据的隐患 D.反映了经济基础的革新
14.1369年,朱元璋把日本、高丽、占城等十五国列为“不征之国”,传递了和平友好的对外姿态;占城、爪哇、暹罗等二十几国纷纷人贡,加入大明主导的册封朝贡体系;与印度洋沿岸各国建立了合作共享的朝贡关系。各国保持独立性,“不征”“共享”成为新国际体系的基石。这表明了()
A.当时奉行中外平等交往 B.明朝推行开明政治统治
C.中华文明和平共赢理念 D.东西方关系的重大调整
15.乾隆二十年,划定西北边界和测定地图,帝谕:“汉西陲塞地极广,乌鲁木齐及回子诸部皆曾屯戍,有为内属者;唐都护开府,扩地及西北边,今遗址久湮。凡准噶尔之地,回子部内,有与汉唐史传相合,可援据者,细为记载,以资采辑。”这表明清代疆域版图的形成()
A.源于中国历史 长期发展 B.始于清初君主的励精图治
C.显示了清朝独立主权意识 D.奉行了汉唐边疆管理政策
16.明代中叶,小说脱离口头创作进入书面创作,白话小说正式登上文坛,广泛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其中爱情婚姻题材占很大份量,批判了封建礼教,歌颂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幸福生活的斗争。这反映了()
A.程朱理学残酷压制 B.印刷技术快速进步 C.国民素质普遍进步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农业以小规模家庭生产为单位,展现了精耕特色,精耕农业植根于战国城市生活为中心的社会分工体系。战国至秦汉,战争物资需求巨大,要求土地产量达到极致,为此国家广泛动员民间力量,投入水利修整、田地开垦,使大多农民维持在小康到富裕之间。对最底层百姓,汉代皇室掌握着大量政府开垦的公田,借给平民耕种。在河南偃师博物馆,珍藏着一份东汉“石券”契约文书,记录了东汉侍廷里25户人家,筹集61500钱购买82亩田地的故事,田地为25户公共财产,由里父老租用。里父老作为田地负责人,不担此职后,将田地交给下一任父老,这反映了汉代农民的自我保障管理能力。
-摘编自《汉代田园生活的全景图:考古发现与历史解读》
材料二河南“内黄三杨村”遗址揭示了汉代农村的真实面貌,其庭院布局和耕作田垄保存完好,其“前水井后植桑”景象,宛如一幅田园诗般的画卷,这在江苏盱眙和东北辽河流域都有所发现。《居延汉简》载“礼忠有地500亩、1座宅院、3个奴婢和车辆、牲畜等,总值15万钱”,尚不及汉代“中产”,但在明清堪称“土豪”;东汉崔寔《政论》指出“五口之家,两个成年男性月需口粮6斛,女性2.1斛,儿童1.2斛,共需消耗11.4斛,年消耗高达136斛”,这足可看出汉代和平时期社会繁荣安康、充满生机的景象。
-摘编自《汉代田园生活的全景图:考古发现与历史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农业生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农村生产生活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汉代田园生活的全景图:考古发现与历史解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文化性格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从动和静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自古至今求稳定,求平安,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在稳定中求发展。西方文明崇尚变化,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变动中求发展。其二,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以战争为例外,不太重视外部环境,主要通过内部控制来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以防守为主,主张后发制人。西方文化的进取性和扩张性很强,重视外部环境对自身安全的影响,通过扩张来保障国家的安全;以战争为常事,在扩张中发展和巩固自己,主张先发制人,强调把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其三,中国人是柔性性格,灵活性较强。西方人是刚性性格,变通性较差。
-摘编自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等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要求:可以就中西文化性格对比的总体论述或某一具体表现进行论证,也可以对中国或西方某一方面的文化性格进行论证,还可以对观点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道路,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蒙古人的风暴虽把环绕禁苑的墙垣吹倒,树木连根拔起,却也将鲜花的种子从一个花园传播到另一个花园。从蒙古人传播文化这一点来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益。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和美洲的发现,才能与之比拟。蒙古西征为东西方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文化交流契机,影响深远。
-摘编自法国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雷纳·格鲁塞对蒙古西征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蒙古族崛起的影响。
高2023级高三·上第一次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A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以小规模家庭生产为单位,精耕细作;战争物资需求推动;国家动员民间力量投入水利和开垦;政府将公田借给平民耕种;农民有自我保障管理能力。
(2)庭院布局规范,“前水井后植桑”;农业与家庭副业结合;社会繁荣,百姓生活相对富裕;存在贫富差距。
(3)该书结合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多角度还原汉代农村生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为研究汉代农业、社会结构等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可能存在对考古资料解读的局限性,需结合更多史料印证。
官方答案:①目的:还原汉代基层真实经济生态。②积极影响:以石券契约、田垄遗址等实证,揭示精耕农业下农民通过集体购地、公田租赁实现自我保障;量化中产标准、口粮消耗等数据,客观展现汉代平民生活水平远超后世想象。③局限性:部分推论稍显理想化,如仅凭和平时期消耗数据推断繁荣安康”,未充分考量赋役压力与贫富分化,可能弱化制度性剥削的存在。④意义:整体推动了对汉代社会经济的实证研究。
【18题答案】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并非完全的内向型文化,也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
阐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推动了对外交往的开展;唐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重,中华文明的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了以唐朝为核心的辐射周边地区的中华文化圈;宋元时期中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推动了中国物质文化的对外传播,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欧等国家的交流交往;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隆庆开关以后,中外民间贸易日趋兴盛,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走向。综上,中国文化并非完全内向发展,其对外交往和探求的性格品质也极其明显。
【19题答案】
【答案】(1)蒙古西征开辟洲际道路,便利东西方接触;促进文化交流(绘画、宗教等);传播文化有益,堪比罗马人;影响深远,可与好望角和美洲发现比拟。
官方答案:蒙古西征①开辟洲际道路,便利东西方接触;②促进文化交流;③传播文化有益,影响深远。(注意“概括”,照抄材料只能得一半的分)
(2)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欧亚经济联系;建立庞大帝国,改变欧亚政治格局;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
但战争也带来破坏
官方答案:①推动东西方文化交流;②促进亚欧经济联系;③建立庞大帝国,改变亚欧政治格局;④不同民族 帝国统治下接触、交流,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四个积极影响)⑤战争带来破坏。(消极影响必答,否则少角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