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六单元 知识清单基础知识智取生辰纲1.字音嗔(chēn) 干系(xì) 怨怅(chàng) 聒噪(guō) 朴刀(pō) 省得(xǐng)怄气(òu) 颠倒(diān) 恁地(nèn) 逞能(chěng) 窥望(kuī) 趱行(zǎn)撇下(piē) 着意(zhuó) 喏喏连声(nuò) 面面厮觑(qù)2.释义【干系】 责任。【恁地】 这样,如此。【怨怅】 怨恨。【省得】 懂得,知道。【兀自】 还,仍然。【搬口】 搬弄是非。【着意】 在意,上心。【分说】 分辩,辩白。【逞办】 显示(自己的)机智。【勾当】 事情。【聒噪】 早期白话小说中江湖人物打招呼的常用语,相当于“打扰了”“麻烦了”。【面面厮觑】 互相望着发愣。【喏喏连声】 恭敬地连连答应。喏喏,应诺声。范进中举1.字音带挈(qiè) 相公(xiàng) 行事(xíng) 腆(tiǎn) 作揖(yī) 星宿(xiù)桑梓(zǐ) 名讳(huì) 少顷(qǐng) 解元(jiè) 倒运(dǎo) 侥幸(jiǎo)啐(cuì) 报帖(tiě) 不省人事(xǐng)2.释义【轩敞】 高大,宽敞。【桑梓】 家乡。【不省人事】 指人昏迷,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唯唯连声】 指连声应答,以示顺从。唯唯,指答应的声音。【不由分说】 不容人分辩解释。三顾茅庐1.字音纶巾(guān) 鹤氅(chǎng) 拜谒(yè) 愧赧(nǎn) 疏懒(lǎn) 鄙贱(bǐ)倾颓(tuí) 存恤(xù) 迄无所就(qì) 箪食壶浆(dān shí) 顿开茅塞(sè)屏人促席(bǐng) 如雷贯耳(guàn)2.释义【拜谒】 拜见。【倾颓】 衰败。【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存恤】 爱惜,体恤。【如雷贯耳】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经世奇才】 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的人。【思贤如渴】 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箪食壶浆】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顿开茅塞】 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刘姥姥进大观园1.字音蓼溆(liǎo xù) 麈尾(zhǔ) 砒霜(pī) 戗金(qiāng) 李纨(wán) 银箸(zhù)撮弄(cuō) 发怔(zhèng) 岔气(chà) 促狭(xiá) 筵席(yán)2.释义【调停】 安排处理。【发怔】 发呆。【促狭】 爱捉弄人。【撮弄】 戏弄;捉弄。【不伏手】 不称手,不好用。文学常识1.白话小说。白话小说,是相对于用文言文书写的作品而言的,发源于唐代,用当时的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的一种书面语文学形式。中国白话小说的前身是民间故事和所谓的“街谈巷语”,到宋代的话本阶段基本成熟定型,直到明代成为与抒情文学分庭抗礼的一大文学体系。2. 《水浒传》《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全书通过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3. 《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全书以写实主义的手法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完成对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4.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以战争为主,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全书大致可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5. 《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通过描写贾家荣国府、宁国府由盛到衰的过程,从多方面对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客观上显示出中国封建社会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小说对贵族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争取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行为进行了热情的歌颂。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6.作者作品(1)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端,号子安,别号耐庵,江苏兴化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代表作《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2)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由于科场不遇和家道衰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制度的腐朽,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3)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当时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4)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后以坚韧不拔之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考点突破小说常见考点及答题技巧赏析小说情节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之一。值得关注的是高考考查的变化,即由过去单一地从局部(如某一情节、段落)切入考查转为更加注意小说情节设置及宏观结构特点的整体考查。复习时,既要复习好传统题型,更要重视这个新动向,把它的训练落到实处。通过自我诊断,找出答题能力短板。一、概括故事情节。思路:①划分情节(找线索、找事件)②概括归纳(围绕中心事件或线索,运用叠加法与合并法;主人公为主语)语言表形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①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②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二、情节安排技巧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可以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但要注意交待事件起讫的时间。(平叙的方式有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说甲的事,再说乙的事,两边都交待清楚;时而说甲,时而说乙,按照情节发展轮番叙述。)微型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①设置悬念;②情节曲折;③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分析伏笔与照应);④错位法;⑤巧设误会 )三、情节安排的评价分析情节的目的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因此要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上的作用。答题时,要扣情节特点,运用术语,结合文本中特点的具体体现,举例分析。探究某一情节的作用。【解题规律】:①答这个情节跟前后情节有何关联。(指向情节本身)②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指向人物)③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指向主题)④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暗示了社会环境。(指向环境)(有时需要)⑤答这个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有时需要)【情节评价举例】: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探究某一情节是否合理】:①表明观点(跟作者的观点保持一致)②从情节安排本身、人物身份性格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到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叙述亲近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自然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 和亲切感。 用于物——起拟人化的作用, 语言生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营造对话空间,富有新鲜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抒情。能直接展现传主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应现实、灵活、自由,信息量大。赏析小说人物小说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小说阅读考查中经常涉及的问题,鉴赏人物形象问题,是高考语文命题的热点之一,包括以下三种题型: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含主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物象的作用三个角度),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一、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几乎是小说文本中的必考题,这部分常常有两种命题形式: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心理或性格特点,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在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答题时,应该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并且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同时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人物性格特征分析题解题思路: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二、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直接描写,还可以通过渲染、烘托、衬托等间接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风度和服饰等人物形象的描写,成功的肖像描写能使人物形神兼备。通过个性化的对话,可以显示人物的不同性格。而富有特征的内心独白,也是透视人物内心隐秘、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一种重要手段。动作描写则是指作家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绘和刻画。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推动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能够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然后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的内容,看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指出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答案整合。正面描写:语言(对话)、行为(动作)、外貌、心理(内心独白)、细节侧面描写:①对比、对比;②环境烘托;③他人介绍;④其他手法。三、分析小说人物的作用: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的人物可分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的完成,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对情节产生推进作用。所以分析主要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应首先考虑与小说情节的关联。因为小说的目的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表现主题,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必须考虑对小说主题的作用以及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因为这是作品的真正写作意图。而次要人物也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次要人物常常起到线索作用,可以通过衬托,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四、评判主人公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在小说中的地位,谁是正面描写,谁是侧面介绍;作者的着墨程度。小说的情节是围绕谁展开的。谁与小说标题有关。赏析小说语言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对话、独白等,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二是叙述人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一方面,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另一方面,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如考查对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口语化特点的掌握。回答此类题目,应先引用文本具体语句,再指出其手法,分析表达效果。鉴赏语言特色解题思路:1.词语方面经过千锤百炼的词语,其艺术效果是凝练、细腻、形象、逼真,能够形象地表现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同时也能很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常考的词有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等。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一句“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写林冲用了几个连贯的动词“掇”“挺”“拽”“喝”,前三个动词说明他的小心谨慎,做事细心。“喝”这个词说明他经过了艰苦的思想斗争,思想性格终于爆发出质的飞跃。一个转变立场、抛弃幻想、要手刃仇人、同以前的统治者彻底决裂的反抗者的形象跃然纸上。2.句式方面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与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3.修辞方面辨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表达效果有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含蓄隽永、平实质朴、准确精当、强调强化、惟妙惟肖、穷形尽相、淋漓尽致、留有空白、情韵悠长、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诙谐幽默、辛辣犀利等。4.语言特色方面可从语言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生活特色等角度思考,如果是小说中人物语言还要注意考虑与其身份地位、文化程度、性格心理相符。如乡村题材(包括人物语言),常常通俗朴实,具有地方特色;城市小市民题材,常常细腻委婉,寓意很深。5.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如幽默、辛辣、平实、华丽、豪放、婉约、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6.语体色彩方面(1)口语:朴实、风趣、形象、生动、有地方色彩。(2)书面语:庄重、典雅、含蓄深沉。分析环境描写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构设的故事情节,总是出现于一定的时空位置,这就是小说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解答分析概括社会环境描写作用题,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找出具体体现社会环境的语句。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一般常用的答题模式为:①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②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所谓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它是小说考查环境描写的重点。其重点方向在于:特点、作用。分析概括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做这类题时要特别注意审题,注意“景物特点”与“景物描写的特点”的区别,后者答的是“景物描写的技巧(手法)”。分析自然环境题常见的答题模式有:①指向环境: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指向情节:推动……发展,暗示……转换,勾连……情节,为……做铺垫,为……埋下伏笔。③指向人物:暗示……思想,侧面写……性格,烘托……心理。④指向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主旨。探究作品主题主题意蕴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直接概括主题,而是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特别要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探究所附着的意蕴即可。【解题规律】:意蕴:普通道理(不局限于小说中的人物)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a.人与环境 b.主要情节 c.人物 d. 人物间关系【考查角度】:探究小说的情感取向【解题规律】:答题格式为:情感词+对象+相关事件(精神品质)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a.作品的内容层次 b.人物(人物间关系) c.情节 d.社会环境 e.写作背景。启示(思考)类探究题是也属于主题探究类题型,这类题型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类试题,要求在准确把握人物精神实质、关键语句内涵及丰富主题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生活写出自己的感受、启示等,侧重探究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类题型是一种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拓展延伸的题型,多由小说所写的内容、人物、主题而感,向“现实”或“人生”延伸,有时也可借鉴“写法”作审美探究。无论哪类探究,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读出“自我感悟”是其基本要求。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等等。命题者偏爱选择标题作为探究点。常见的探究题有三种:一是侧重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意图。无论是哪种,都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次切入。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标题作用的探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设置悬念;②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④推动(暗示)情节发展;⑤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