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本对应练(五)1.解析:A空,该成语是用来形容他们日夜奋战在抗灾斗争前线的状态,结合文意可知,其意思是指焦裕禄工作时非常专注、忘我,所以可用成语“日夜奔波”。日夜奔波:白天和夜晚都在忙碌。B空,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是形容焦裕禄同志在困难面前像高山一样挺立,不可动摇。所以可用成语“巍然屹立”。巍然屹立:像高山一样挺立,不可动摇。答案:A.日夜奔波 B.巍然屹立2.B [文中加点的“仿佛”是副词,表示“似乎、好像”;A项,比喻词,好像;B项,副词,表示“似乎、好像”;C项,比喻词,好像;D项,相似,差不多。故选B。]3.解析:①句式角度:“是他带领兰考人民……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的号召”“是他发现了……精神”这三个句子结构一致,都是以“是他……”开头,构成了三个并列的整句。这种句式的使用不仅使得段落结构更加整齐和谐,而且通过重复相同的开头,形成了节奏感强、易于记忆的语言形式,有助于加深读者对焦裕禄形象的印象。②修辞角度: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续使用了三个结构相同的描述焦裕禄不同方面贡献的句子,不仅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凸显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深刻表达了人们对他的尊敬和感激之情。答案:①使用了三个整句,结构整齐,音节匀称,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读者印象深刻。②运用排比的修辞,加强了语势,表现了焦裕禄在兰考作出的贡献,表达了人们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4.解析:①结构混乱。“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了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和“正在发芽成长”句式杂糅,应将“播下了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修改为“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使该句成为后句的主语。⑤语序不当。多项定语中,形容词应放在名词的前面,应将“物质的强大力量”修改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⑥搭配不当。“推进”与“继续……前进”不搭配,应将其修改为“推动”。答案:①“播下了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修改为“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⑤“物质的强大力量”修改为“强大的物质力量”;⑥“推进”修改为“推动”。5.①先是使用第三人称“他”,不受时空束缚,方便叙述焦裕禄一生的奋斗事迹,客观真实,更具有说服力。②后面转化为第二人称“你”,增加亲切感,拉近了读者和人物的距离;也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的效果,把人们对焦裕禄的歌颂和悼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6.A [A项,“最有效的方法”错误,依据“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可知,应是“最直接的方法”。]7.D [D项,“就可以写出让人认可的优秀的人物通讯”错误。材料二的表述是“这就需要创作者首先在思维方式上采取开放式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需要”这样做,并不等于这样做了就一定可以写出优秀的人物通讯。选项表述过于绝对。]8.D [材料一中关于人物通讯语言美的观点强调了语言的简练、准确性,以及避免使用主观、华丽的辞藻和多余的字词。A项,内容重点在通过选取事件来展现人物,而不是通过简练的语言,具体展现人物。B项,引用“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作为人物的话语,强调材料关于引用富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来展现人物情感和性格的观点,不是强调简练的语言美。C项,强调了选材的角度为“母亲节话母亲”,并未提及语言美。D项,“未见一个修辞性的形容词”,确切地表现出了将军的形象,这与材料一提出的用词要确切、用语要恳切、少用形容词等观点相符。故选D。]9.①散文式笔法既具有散文的灵动自由随意,又有着新闻的真实严谨,不会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散文式笔法运用并不会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②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可以增强人物通讯的形象性、感染性,满足当今读者日益提高的阅读需求。(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可增强新闻的审美趣味)③散文式笔法的运用有助于人物通讯生动地展现人物,为读者带来审美感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散文式笔法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散文式笔法让人物通讯可以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在现代社会传媒中更具竞争力。(散文式笔法使人物通讯更加具有竞争力)10.①选文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引用了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美。文段中写了焦裕禄不顾自己的病情,拒绝劝告,以及站在激流中绘制洪水流向图的典型事件,还引用了“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一个性化的语言,突出了焦裕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②选文用词确切,通俗简练,描述具体准确,体现了人物通讯客观准确的语言美。在介绍调查队的工作时,运用通俗简洁的词语、精准具体的数字,客观确切地展现了调查队的成果,真实而准确。 ③选文采用了散文式笔法,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富有感染力。既客观真实地记叙了焦裕禄的事迹,又通过“你”的称呼表达了记者对焦裕禄的无限崇敬与赞美之情,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1/3文本对应练(五)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 A 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啊!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亲人、自己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焦裕禄虽然去世了,①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了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②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③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④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⑤今天已化为物质的强大力量,⑥推进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 B 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2.下列各句中的“仿佛”和文中加点的“仿佛”,表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书仿佛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学者,为我们解答各种疑难问题。B.到了山顶,猛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整个人仿佛精神了起来。C.秋天到了,稻子成熟了,田里仿佛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D.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3.请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4.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5.文中称焦裕禄前面用第三人称“他”,最后一段用第二人称“你”,请简要分析人称转换的妙处。(5分)阅读鉴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材料一: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文笔细腻,描述事实详尽,常常和议论、抒情结合起来,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精神境界得到充分揭示,因而篇幅较长,在时效性上不如人物消息,也正因为如此,它比人物消息在形象和语言上具有更高的审美要求。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也就是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而且需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而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人物通讯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审美属性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由于新闻的特性,新闻作品的语言美不体现在华丽的辞藻上,也不像文学作品,运用合理想象、夸张、类比等修辞美化语言。因此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写作人物通讯时用词上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并且还要少用含混不清、笼统的词语。文章中尽量不要用“不久前”“最近”等笼统的时间概念,也不要用“许多”“极少数”“大概”“也许”等模棱两可的词语。用词要确切,用语要恳切,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另外人物通讯的语言还应通俗简练。通俗简练,即能用常用词语说明的,就不用生疏词和生僻字,同时斟酌字句,删除多余的字词,比如(长期的)夙愿,平均每(一个)人,主要演员(的扮演者),避免词义重复的词语出现。在通俗简练的基础上,新闻作品中的语言在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使新闻语言富于个性美。(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材料二:新闻写作是采访人生,散文创作则是咀嚼人生。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在新闻和散文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新闻没有必要自我封闭。人物通讯写作可以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把呆板的材料变成生动活泼的新闻事实,把人物写得更立体、更有吸引力,充分凸显人物通讯的新闻价值,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人物通讯之中所运用的散文式笔法并不等于散文,散文式笔法与散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散文式笔法既具有散文的特点,又具有新闻的特点。有散文的灵动自由随意,又有着新闻的真实严谨。散文式笔法就是要求记者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允许记者以事实为依据抒发出喜、怒、哀、乐、憎、爱的思想和感情。其次,散文式笔法也像散文那样讲究立意深刻。再次,散文式笔法同散文一样讲究文字优美,简明精练,笔调自由,篇幅短小,结构形式多样。最后,散文式笔法也与散文创作一样追求自身风格。散文式新闻允许记者有风格,而且在实践中创造个人的风格,切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因此,可以说人物通讯中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并不能对新闻真实性构成威胁。报纸新闻主要是靠文字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文字运用的形象性、感染性如何,与新闻表达技巧的艺术性密切相关。在各种媒体铺天盖地裹挟而来的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品位、审美需求、心理预期日益提高,已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获得基本的信息。人们往往愿意从多个角度、不同侧面去品味现象背后的多重意义,这就需要创作者首先在思维方式上采取开放式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而散文式笔法恰恰能满足这些要求。从读者接受上说,受众也是需要美的新闻作品的。受众在阅读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时,会被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深深打动,滋生出欢乐、激动、悲哀等感受,也就是新闻的美感。如果将散文式笔法运用到人物通讯中去,挑选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和语言特点的细节,用简笔描述的方法,将人物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报道的人物就“活”起来了,就能更好地达到传播的预期目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传媒媒介正朝多样化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也就多种多样。电视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时,其中的某个真实的画面往往胜过报纸的新闻稿。画面的形象、生动相对于文字来说往往会给人以深刻印象。报纸新闻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就必须采取文体上的创新,散文式笔法的运用就显得特别有必要。(摘编自《试论散文式笔法在人物通讯中运用的可行性》)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引用人物的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有效的方法。B.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既不体现在使用华丽的辞藻上,也不体现在运用合理想象、夸张、类比等修辞上。C.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人物通讯中的新闻事实可以变得生动活泼,人物可以写得更立体。D.读者在阅读具有美感的人物通讯时,会被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深深打动,滋生出欢乐、激动等感受。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物通讯塑造人物形象美时,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还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B.材料一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及写作方法。C.用散文式笔法写作的人物通讯真实严谨,灵动自由随意,文字优美,简明精练,有记者的个人风格。D.记者采取开放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就可以写出让人认可的优秀的人物通讯。8.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关于人物通讯语言美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作者选取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B.《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这篇人物通讯中,作者特别记叙了老红军的话:“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C.《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中,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D.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未见一个修辞性的形容词,然而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9.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散文式笔法可以运用在人物通讯中的原因。(4分)10.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6分)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了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选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删改)6/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文本对应练5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docx 文本对应练5 详解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