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晨读晨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晨读晨背

资源简介

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一、文意理解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             )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2.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朝(    )闻道(    ),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子曰:“见贤思齐(             )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里仁》)
6.子曰:“质(      )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      )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    ),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    )一篑,进(    ),吾往(    )也。”(《子罕》)
9.子曰:“知(    )者不惑(    ),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    )复礼(    )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    )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语矣。”(《颜渊》)
11.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卫灵公》)
12.子曰:“小子(    )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    )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二、基础梳理
(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知者不惑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的含义。
1.其
(1)请问其目 (    )
(2)其“恕”乎 (    )
2.而
(1)敏于事而慎于言 (    )
(2)人而不仁 (    )
(3)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
(4)死而后已 (    )
(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就有道而正焉 (    )
2.朝闻道,夕死可矣 (    )
3.见贤思齐焉 (    )
4.人而不仁,如礼何 (    )
5.人而不仁,如乐何 (    )
6.可以群 (    )
7.迩之事父 (    )
(四)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譬如平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平坦的地方。
2.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3.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昼夜,一天。
4.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同意或可能。
(五)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敏于事而慎于言。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向老师抱怨自己做好事却没人看到,老师对他说,做好事要怀一颗平常心,不为显名而做好事,不为得利而帮助他人,正如《论语·颜渊》中孔子在颜渊问仁时所回答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学会学习”主题班会上,有人提出身边人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并引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说明会学习的人善于借鉴经验,也善于吸取教训。
5.语文老师批阅作文时,看到学生作文中或过于质朴或过于华美的语言,就引用《论语·雍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评语,引导学生文质兼备。
6.小刚买了一本《诗经》,发现其中很多草木鸟兽的名字很有趣。老师跟他说,这本书还有其他用途。在古代,学习《诗经》还可以侍奉父母、君主,即《论语·阳货》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指明要向有道德的人学习并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人格的典范。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其在培育和弘扬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仍发挥积极作用。“君子”一词在儒家经典《论语》中频繁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1.安逸 勤勉 靠近,到 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匡正 语气助词,表肯定 2.如果 怎样对待……呢 3.在早晨 仁义之道 4.知晓,明白 5.向……看齐,与……一样 代词,他 反省 6.质朴、朴实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7.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毅,坚强 把……作为 责任 停止 8.盛土的竹筐 停下来 填平洼地 倒下 前进 前进 9.同“智”,智慧 疑惑 10.约束自我 先王之礼 一旦 称赞,称许 靠 条目,细则 资质愚钝 实践,从事 11.字 实践 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大概 施加 12.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那 指激发人的感情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指讽刺时政 近 侍奉
二、(一)知 智 智慧 
(二)1.(1)代词,代指“行动” (2)表委婉推测语气的副词,可译为“大概” 2.(1)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并且 (2)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 (3)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就 (4)表顺承关系的连词,才
(三)1.形容词作动词,匡正 2.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3.形容词作名词,贤人 4.名词作动词,对待礼 5.名词作动词,对待乐 6.名词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7.名词作动词,侍奉
(四)1.填平洼地。 2.老师对学生的称呼。3.一旦。
4.可以用来。
(五)1.状语后置句 做事勤勉而言谈谨慎。 2.宾语前置句 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六)1.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2.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4.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6.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7.克己复礼为仁 就有道而正焉 8.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如其礼乐 以俟君子)
坚守节操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陈、蔡两国的大夫害怕孔子在楚国被重用,于是调发役徒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被困,无法行路,粮食断绝。随行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子路很生气,前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是在告诫我们:君子在任何时候,都要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适用角度] 坚守节操 君子之道 穷困
1.名句识记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2)不食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
(3)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 (《战国策·秦策》)
(4)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韩琦《九日水阁》)
(5)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 (邵谒《金谷园怀古》)
(6)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七)]
(7)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 (洪应明《菜根谭》)
(8)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 (常建《赠三侍御》)
(9)不畏义死,不荣幸生。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10)端人贵洁己,宁使霜露侵。 (陈炳《杂诗》)
2.名段诵读
(1)中华民族历来都有珍惜名节、注重操守、干净为官的传统。历代仁人志士都把名节操守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清风两袖朝天去”的于谦……他们正是以崇高的名节操守,获得了世人的传颂。“士崇名节道方兴”。崇尚名节操守,在岁月长河中沉淀为一种厚德文化,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2)有人说拒绝诱惑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我不这样认为。一个人在社会上为人处世总会遇到些能够诱惑你的事,或大或小。但是我们并不能失去做人最起码的原则,金钱等丰厚的物质条件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的确是诱惑,我们也不是说要拒绝任何物质条件,我们所要拒绝的诱惑是指有损害国家民族和尊严的一些物质条件或是精神条件。不要想得太复杂,其实我们只要坚持自我,坚定立场,相信我们一定会拒绝那些所谓的诱惑。
(3)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共产党人尤重名节操守,并赋予其更高境界。李大钊、方志敏等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视死如归、矢志不渝;焦裕禄、杨善洲等模范人物,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奋斗不止……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珍惜节操、珍惜名节。事实证明,当名节操守熔铸成一种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升华成一种为民、务实、清廉的为政守则时,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4)从实践来看,珍惜名节操守,首在坚定信念。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之所以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他们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心存让饱受凌辱的中华民族站起来、让水深火热中的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的坚定信念。反观那些贪腐分子,无一不是因理想信念丧失、精神支柱坍塌而失去名节操守,最终陷入腐败的泥潭。一个人要想守好自己的节操,必须在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上狠下功夫,牢牢拧紧思想上的“总开关”。
(5)珍惜名节操守,贵在持之以恒。有些人在从政之初,笃定要廉洁从政、不留骂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权力的变大,他们却节操失守,逐步滑向堕落的深渊。因此,珍惜名节操守是一辈子的事,关键在于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始终做到不松劲、不懈怠。
1.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旧时指读书人。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八佾:行列的意思。古时舞蹈奏乐,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1.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
[明理知义] 如果端正了自身,从事政治还有什么困难呢?自身不能端正,怎样使别人端正呢?
[成长启示] “其身正,不令而行。”自我修养在人的生命中很重要,它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也是交际和谐的保障。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明理知义] 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不满足,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对我来说还有困难吗?
[成长启示] 孔子的所见所闻皆是所学的内容,不像今日的人,唯独学在课堂和书本,今天的人厌学之风不在少数,而孔子能做到不厌学实在是难能可贵。这种求学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一、文意理解
(第1段)大学(             )之道(    ),在明(    )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    )皆以修身为本(    )。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本
(1)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
(2)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    )
(3)若止印三二本(《活板》) (    )
2.诚
(1)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    )
(3)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    )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 (    )
3.则
(1)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
(2)年十岁则诵古文(《史记》) (    )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    )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    )
4.以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
(2)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
(4)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
(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
(6)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    )
(二)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    )
2.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    )
3.在明明德 (    )
(三)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2.致知在格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规格,格式。
(四)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2.《大学之道》中,说明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写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5.《大学之道》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学之道》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八个条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
[提示] 一、第1段:穷理、正心、修身、治人 根本原则 彰明 美好的德行 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提出了大学的三条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第2段:使……整齐有序 修养 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推究事物的原理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平民百姓 一概,一律 根本 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
二、(一)1.(1)名词,根本 (2)形容词,本来的,原来的 (3)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2.(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诚实 (2)副词,实在,的确 (3)名词,真心,诚心 (4)副词,果真,如果 3.(1)连词,那么 (2)连词,就,便 (3)副词,就是 (4)连词,却 4.(1)连词,与“至”连用,表示数量、范围等的延伸,一直到 (2)介词,可译作“把”“拿”“用”等 (3)介词,因为,由于 (4)介词,按照,依靠 (5)连词,表目的,来 (6)连词,可译为“而”“又”,有时可省略
(二)1.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2.使动用法,使……端正;使……诚实 3.使动用法,使……明显,彰明
(三)1.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 2.推究。
(四)1.状语后置句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 2.省略句 (我们)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于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五)1.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2.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3.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4.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5.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6.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若丧失了道德,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情操境界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的营养,涵养自身的人格。
[适用角度] 道德修养 文化价值 人格
1.名句识记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诸葛亮《诫子书》)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3)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5)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6)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7)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 (朱熹《朱子语类》)
(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9)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2.名段诵读
(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者,本也。”沿着历史的轨迹回望,止于至善,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在修身立德这个关键问题上把好关口,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锤炼高尚品德、培养良好修为,才能以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努力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2)锤炼品德,就要明辨是非曲直。青年要有理性、正确的认识,不能人云亦云、盲目跟风;面对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用勤劳的双手和诚实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拒绝投机取巧、远离自作聪明。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广大青年要学会涵养静气、独立思考,时刻耳聪目明,做到行稳致远。
(3)锤炼品德,就要永葆奋斗精神。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创业维艰,奋斗以成。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广大青年要在奋斗中摸爬滚打,通过不懈奋斗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樵夫”廖俊波以“背着石头上山也要干”的精神埋头苦干、只争朝夕,为百姓打拼到生命最后一刻;征战第三十三届夏季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健儿奋力拼搏、用尽全力,鲜艳的五星红旗在赛场上一次次升起……“青年最要紧的精神,是要与命运奋斗”。高扬奋斗风帆,焕发昂扬斗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实现。
(4)“君子若水”强调君子像奔腾不息的流水一样普惠社会,也就是说美好的品德重在实践。“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执着于爱国奉献,“隐‘功’埋名三十载,终生报国不言悔”;“运十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奉献于中国航空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艰难’时”;消防员陈陆坚守着“一生为人民”的信念,“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也许我们做不成这样的大事,但可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可以是一次起身礼让,也可以是一次伸手援助,当我们发乎真心地讲道德、遵道德、守道德,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我们就会成为自己期望的样子。
1.致知在格物。
致知:获得知识,把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尊重科学规律。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周代族居在国中(城内)及国郊的,称为国人。国人中的上层为卿、大夫、士,下层为庶人。大部分庶人居于城郊,耕种贵族分给的土地,享有贵族给予的政治军事权力。秦以后,除奴婢外,无官、爵及秩品者均泛称庶人。史籍中常见夺官的官吏及削籍的宗室被免为“庶人”的记载。唐以后,庶人一词使用渐少,逐渐为“民”“百姓”“黎庶”“庶民”等所取代。
1.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孟子·尽心上》)
[明理知义] 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
[成长启示] 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与人交往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成长启示] 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历程中,诚信成为所有正直诚实、进取勇敢的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支撑点,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并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深层道德意识,成为中国人立身兴国的根本。
一、文意理解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    )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    )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    )人乍(             )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            )之心;非所以内交(             )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于乡党(             )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    )也。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            )之心,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      )也。有是四端而自谓(      )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苟(    )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    );苟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二、基础梳理
(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火之始然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乍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    )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声声慢(寻寻觅觅)》] (    )
2.要
(1)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    )
(2)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 (    )
(3)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    )
3.端
(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
(2)东坡右手执卷端(《核舟记》) (    )
(3)席不端弗坐(《墨子·非儒下》) (    )
(4)祸集非无端(《君子行》) (    )
4.苟
(1)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    )
(2)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    )
(3)一丝不苟(成语) (    )
(三)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偷东西的人。
2.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保护,保卫。
3.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情。
(四)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运用类比论证来论证扩充“四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由人有不忍人之心,扩展到治理国家上,他指出这样做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论证,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说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是人的本能。
[提示] 一、狠心对待别人 就 ……的原因 假如,如果 忽然 儿童,小孩 惊骇,恐惧 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 结交。内,同“纳” 博取名誉。要,求取 同乡 这样 音节助词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萌芽,发端 好像 四肢 说 伤害 同“燃” 流通,指泉水涌出 如果 安定 天下 侍奉
二、(一)1.内 纳 “内交”即“结交” 2.然 燃 燃烧
(二)1.(1)副词,忽然 (2)副词,刚,初 2.(1)动词,yāo,求取 (2)动词,同“邀”,邀请 (3)动词,希望 3.(1)名词,萌芽,发端 (2)名词,边际、末端 (3)形容词,端正 (4)名词,征兆,迹象 4.(1)连词,如果 (2)形容词,苟且 (3)形容词,随便,轻率
(三)1.伤害。 2.安定。 3.侍奉。
(四)1.判断句 没有怜悯之心,就不是人。
2.判断句 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伤害自己的人。 3.状语后置句 并非因为要在同乡朋友那里博取名誉。
(五)1.若火之始然 泉之始达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怜悯之心
人心和善是一种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融为一体的道德要求。《周易》提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等等,都把善与为人之本、安身立命联系在一起,体现着中国人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
[适用角度] 怜悯之心 善良 崇德向善
1.名句识记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6)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7)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夏完淳《别云间》)
(8)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白居易《琵琶行》)
2.名段诵读
(1)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卢梭认为,怜悯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不论是孟子所说的恻隐心还是卢梭所说的怜悯,都是人性本善的表现,都是对遭受苦难和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人类因为这种同情而互助共存。
(2)怜悯之心是人间最美之心,怜悯体现出个人的修为与境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孔子在有丧者之侧食之不饱,是因为他拥有超脱常人的怜悯情怀;他的这种怜悯情怀在对弟子伯牛生恶疾这事中亦有充分体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恶疾传染人,但孔子还是从窗户伸手与伯牛握手,以示安慰。这种安慰可以给绝境中的人莫大温暖,让寂寞的灵魂得到抚慰。若人人都能如此,那么世间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冷漠绝情之事。
(3)怜悯之心是世间最美之心,怜悯有助于社会治平。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乱,皆起于“不相爱”,这不相爱实际上也是缺少怜悯的表现,大不怜小、小不怜老、君不怜臣、臣不怜民,如此则亏人而利己,互伤互害。若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与国之间,都多一分怜悯、少一分愤恨,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整个人类就会更加和善。
(4)怜悯心以道德为基石,自爱心以人欲为准则。钱理群先生曾批评过社会上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种人“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为自己谋利”。钱先生批评利己者,自身则为学子提供“彼岸的关怀”,以怜悯心待人接物。自爱心,是狭隘的利己主义,是以天性为幌子的极端自私,而怜悯心则以感同身受为桥梁,沟通人心,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观照,是庄子所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乡党:有同乡、乡里、家乡、乡族朋友之义,文中取“同乡”之义,指“同乡的人”。古代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合称“乡党”。
1.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君子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成长启示]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的人格的人,而非凡夫俗子。君子应当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统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2.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没有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成长启示]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重视的问题。古人云:“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格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潜移默化的影响。
17/1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