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7课 兼 爱 晨读晨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7课 兼 爱 晨读晨背

资源简介

第7课 *兼 爱
一、文意理解
(第1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      )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             )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    )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    )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    )乱之所自起。当(    )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    )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    )父之不慈(    )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             )者,亦然。盗爱其室(    ),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    )、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    ),具此(            )而已矣。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            )施(    )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    )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    )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当察乱何自起“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故不孝不慈亡“________”,同“________”
3.故盗贼有亡“________”,同“________”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恶
(1)恶施不孝 (    )
(2)交相恶则乱 (    )
(3)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谏太宗十思疏》) (    )
2.故
(1)故亏父而自利 (    )
(2)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墨池记》) (    )
(3)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    )
(4)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 (    )
(5)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 (    )
(6)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    )
3.若
(1)若使天下兼相爱 (    )
(2)爱人若爱其身 (    )
(3)彼与彼年相若也(《师说》) (    )
(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
(5)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    )
4.焉
(1)焉能治之 (    )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    )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    )
(4)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
(5)割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 (    )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    )
(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故亏父而自利 (    )
2.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    )
3.故贼人以利其身 (    )
(四)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攻击别人。
2.大夫各爱其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医生。
3.视弟子与臣若其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徒弟。
(五)请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当察乱何自起?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皆起不相爱。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第1段:事务 于是 治疗 不 开篇指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第2段:考察 同“尝”,尝试 使受损失 即使 慈爱 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家 卿大夫的封地 纷乱之事 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 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第3段:相当于“何”“怎么” 实行 同“无”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第4段:鼓励 互相 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二、(一)1.当 尝 尝试 2.亡 无 3.有 又
(二)1.(1)代词,wū,相当于“何”“怎么” (2)动词,憎恶 (3)名词,罪恶,邪恶 2.(1)连词,所以
(2)形容词,旧的;原来的 (3)名词,旧、交情
(4)形容词,旧、老 (5)副词,故意;特意 (6)副词,同“固”,本来 3.(1)连词,假使,如果 (2)副词,就像 (3)动词,同,相当 (4)动词,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5)人称代词,你 4.(1)连词,于是 (2)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呀” (3)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4)代词,代指老师 (5)代词,表疑问,哪里,怎么 (6)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三)1.使动用法,使受损失 2.使动用法,使……受利 3.名词作动词,残害
(四)1.给人治疗。 2.古代官职名。 3.弟弟、儿子。
(五)1.宾语前置句 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 2.判断句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混乱。 3.状语后置句 都是由不相爱产生的。 4.判断句 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兼爱互利
《兼爱》中说:“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把社会混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主张不遗余力地宣传“兼爱”,以代替“偏爱”,他终生热忱向往和执着追求实现兼爱的理想。庄子称赞道:“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在墨子之后出生的孟子也不得不为墨子克己利人、救国救民的高尚情操所感动,称赞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适用角度] 博爱互利 和谐 克己利人 为天下人谋福利
1.名句识记
(1)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
(2)兼爱无情,不分彼此。 (杜甫)
(3)兼爱是最大的财富。 (鲁迅)
(4)兼爱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利。 (爱因斯坦)
(5)兼爱是品质的灵魂。 (高尔基)
(6)兼爱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马克斯·普朗克)
(7)兼爱是实现和平的唯一途径。 (甘地)
(8)兼爱可以创造奇迹。 (牛顿)
2.名段诵读
(1)“兼相爱,交相利。”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如提倡和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展,应该考虑到世界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2)陶行知留学回国后放弃了北大教职,来到偏僻的晓庄,致力于农民的开化教育。张桂梅创办了华坪女高,引领了多少山村少女走出贫困落后。疫情中的逆行者们离开了安全与稳妥,走向了危险与不确定,庇护了身后千万群众。引领着这些英雄的,是担当、责任,更是视他人为己身,爱他人若爱己,忧他人之忧,悲他人之悲的,平等的,无私的,由对个体推至对普罗大众的兼爱。
(3)“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爱人之心,是人的天性,但也具有差异性:爱自己胜过爱别人,爱亲人胜过爱陌生人。而墨子的兼爱是在此基础上赋予其功利性与平等性,强调了爱人与爱己、利人与利己的逻辑关联,得出“只要人人都能将心比心地爱他人,社会就会安定,国家就会太平”的结论。但是,由于这一逻辑关系的前提是难以成立的,“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使得“人人相亲相利”的局面难以实现,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兼爱思想的力量并没有因为理想的困难而减弱。
(4)回望墨子的思想,我们会发现,墨子“兼爱”的灵魂就是为人类谋福祉,不分彼此、亲疏。墨子认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是治愈社会疾病的良药。个体必须不分彼此地关心他人利益,无论他们是否相识。生活在以“兼爱”为准则的社会里,确知别人也会担心自己,社会其他成员都是安全的,一个人才能在社会里轻松地获取安全感。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设卿、大夫、士三级。秦汉以后,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官职。至唐宋尚有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
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修身》)
[明理知义] 意志不坚强,智慧就不会有高境界;说话不诚信,做事就不会有好结果。
[成长启示] 凡是能成就大事者一定有坚强的意志来作为其精神支柱,尽管其“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也要坚持自己的真理。这些人有革命的先驱,有民族的英雄,有文学界的泰斗,有正义的捍卫者,更有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者。言语诚实是修身的基本要求。孔子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以诚信对待事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做一个有责任感,对历史负责的人,这就是大智慧者。
2.是名也,止于是实也。 (《墨子·经说上》)
[明理知义] 名声和实际并不相同,最终会因为不符而消亡。
[成长启示] 名声和实际是相辅相成,互为发生的条件。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有好的名声,是因为这个人具有良好的修养、渊博的知识并且为人低调善良。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能够受到众人的点赞。一个人名声越好,行事就会越正直,从而让自己达到名副其实的境地。
6/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