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习题课件(8份打包下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习题课件(8份打包下载)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课题3 元 素
第1课时 元 素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01
新知梳理
02
基础过关
03
能力进阶


1. 元素
(1) 元素是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的总称,决定
元素种类的是  质子数 。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  一百 多种。
(2) 元素可分为  金属 元素和  非金属 元素(包括  稀有气体 
元素)。
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质子数 
一百 
金属 
非金属 
稀有气体 
(3) 元素的存在和含量(质量分数)
① 空气中含量处于前两位的元素是  氮 、  氧 。
② 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是  氧 、  硅 、  铝 、  铁 。
氮 
氧 
氧 
硅 
铝 
铁 
(4)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的种类  变 ,元素  不会改变 。
(5)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
不变 
也不会改变
最外层电子数 
2.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1)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  种类 ,不讲  个数 ,用于描述物质
的宏观组成,如水(H2O)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
(2)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讲  种类 ,又讲  个数 ,用于描述
物质及分子的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构成的。
种类 
个数 
氢元素和氧元素 
种类 
个数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1. (2024·福建)生活中常接触到“加铁酱油”“含氟牙膏”等用品,
这里的铁、氟指的是( B )
A. 物质 B. 元素 C. 原子 D. 分子
B
2. (2024·天津河东期中)2024年2月,中国发现的新矿物“铈钽易解
石”命名获批准,利好高端电容等行业。“铈”“钽”元素最本质的区
别是( A )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D. 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北京)制作嫦娥六号月背展示国旗的原材料是玄武岩。玄武
岩的组成元素有硅、铝、铁、钙等,其中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 A )
A. 硅 B. 铝 C. 铁 D. 钙
4. (2024·天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C )
A. 氧 B. 硅 C. 铝 D. 铁
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新制得的蒸馏水不宜用来养金鱼,是因为其中几乎不含( C )
A. 氧元素 B. 氧原子
C. 氧分子 D. 水分子
6. 下列关于物质组成与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氯化氢(HCl)是由氢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
B. 氨气(NH3)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三个氢原子构成的
C. 氯化氢是由氢气和氯气混合而成的
D. 一个氯化氢分子是由一个氢元素和一个氯元素组成的
C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方式。
(1) 从宏观角度分析,氮气是由  氮元素 (填“氮元素”或“氮原
子”)组成的。
氮元素 
(2) 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序数为101的元素被命名为“钔”(元素符号
为Md),用来纪念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钔的
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质子数为  101 。(3) 根据图甲粒
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① 图甲中粒子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2 种。
② 氟和氯两种元素的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所以它们具有相似
的化学性质。
101 
2 
第7题甲
最外层电子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如图乙所示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示意图,其反应实质为  发生反
应 时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氯分子分成氯原子,氢原子
和氯原子重新组合成氯化氢分子(合理 。
第7题乙
发生化
新组合成氯化氢分子(合理答案均可) 
学反应时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氯分子分成氯原子,氢原子和氯原子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如图是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是( A )
A.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
B.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硅
C. “铁4.75%”指的是地壳中所含铁这种物质的质量分数
D. 由图可知,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不大
第8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1932年,美国化学家H. C. 尤里等发现了一种质子数与氢原子相同,但中
子数比氢原子多一个的新原子,关于这种原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 它是与氢原子相同的原子
B. 它是氢元素的另一种原子
C. 它是一种新元素
D. 它是与氢元素不同类的原子
B
10. 核内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的两种粒子,它们可能是( B )
A. 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 B. 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C. 不同种元素的离子 D. 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多选)下列有关元素和原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D )
A.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B.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论种类又论个数
C. 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 同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质量完全相同
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第12题
A. 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
B. ②表示的粒子属于阳离子
C. 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
D. ①③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 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关系如图所示,①表示的是  原子 ,②表示
的是  分子 。
第13题
(2) 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发生改变的是  A (填字母)。 
A. 分子的种类 B. 元素的种类 C. 原子的种类
原子 
分子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已知R、M两种元素离子R+和M2+的核外电子数相同,且R的核电
荷数为11,则M原子的质子数为  12 。
(4) 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决定该粒子化学性质的是  最外
层电子数 ,当m-n=8时,该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12 
最外
层电子数 
 
第13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16张PPT)
课题2 原子结构
第1课时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01
新知梳理
02
基础过关
03
能力进阶


1. 原子的构成
(1) 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的最小粒子。原子是由居其中心带  正 
电荷的  原子核 和核外带  负 电荷的  电子 构成的。原子核是
由  质子 和  中子 构成的。每个质子带  1个单位的正 电荷,每
个电子带  1个单位的负 电荷,中子  不带 电荷。
(2) 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故原子核
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  相等 、电性  相反 ,因而整个原子  不显
电性 。
化学变化 
正 
原子核 
负 
电子 
质子 
中子 
1个单位的正 
1个单位的负 
不带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相等 
相反 
不显
电性 
2.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 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  不停地运动
着 。离核近的电子能量  较低 。离核最近的电子层为第一层,次之
为  第二 层,依次类推为  第三、四、五、六、七 层。已知原子核
外电子最少的只有  1 层,最多的有  7 层。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超
过  8 个,若电子层只有1层,则电子数不超过  2 个。
不停地运动
着 
较低 
第二 
第三、四、五、六、七 
1 
7 
8 
2 
(2)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如
图所示,图中小圈表示  原子核 ,圈内的数字表示  核内的质子
数 ,弧线表示  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表示  该电子层上的电子
数 。图示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去最外层的1个 电子,形成相对
稳定的结构。
原子核 
核内的质子
数 
电子层 
该电子层上的电子
数 
失去最外层的1个 
3. 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类 别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倾向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 的原子 8个(氦为2个) 不易得失 相对稳定
金属的原子 一般  小于 4个 易  失去 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的原子 一般  大于或等于 4个 易  得到 电子 不稳定
小于 
失去
大于或等于
得到
可见,金属、非金属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  最
外层 电子的数目有关。

外层 
1. 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 原子是可分的
B.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C. 原子中一定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D. 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这个空间里不停地运动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科技民生)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与阿秒光脉冲有关,阿秒光脉冲可用于测量原子内部的电子运动。下列粒子中,带负电的是( C )
A. 分子 B. 原子 C. 电子 D. 原子核
3. (2025·天津北辰段考)钛合金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有一种钛
原子核内有22个质子、26个中子,则该钛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 A )
A. 22 B. 26 C. 58 D. 48
C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下列原子模型是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是( C )
A. “实心球”模型 B. “枣糕”模型
C. “核式结构”模型 D. “电子云”模型
5. 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A )
A B C D
C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画出下列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1) 质子数为13,中子数为14的原子:    。
(2) 第一、二层电子数之和为第三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第7题
(1) 图A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的值是  9 。
(2) 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AC (填字母)。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都
易  得到 (填“得到”或“失去”)  1 个电子。
(3) 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B (填字母)。
9 
AC 
得到 
1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某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8,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中质子
数、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和为( C )
A. 18 B. 40 C. 58 D. 64
C
9. 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① 通常由中子和电子构成 ② 通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③ 带正电荷 
④ 不显电性 ⑤ 不能再分 ⑥ 体积大约相当于原子的体积 ⑦ 质量大
约相当于原子的质量
A. ③④ B. ②⑥⑦ C. ①⑤ D. ②③⑦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如图所示为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A. 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B. ③和④两种粒子都不显电性
C. 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D. ①②③④共表示四种原子
第10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科学思维)科学家在实验中思考探索,逐步完善人类对原子的内
部结构的认识。
(1) α粒子是某些放射性物质衰变时放射出来的氦原子核,由两个中
子和两个质子构成,则 α粒子带2个单位  正 (填“正”或“负”)
电荷。
正 
第11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190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用一束平行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
金箔时(金原子的核电荷数为79,中子数为118),发现如图所示的三
种现象:
① 大多数α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② 一小部分α粒子   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
③ 极少数α粒子  被弹了回来 。
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被弹了回来 
第11题
由此可推出关于原子内部结构的一些假设有  BD (填字母)。
A. 原子核体积较大 B. 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
C. 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 D. 原子核与α粒子电性相同
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卢瑟福提出“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
上”,这里的“很小的结构”是指原子中的  原子核 。
(4)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你的认识有  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
要作用(合理答案均可) (写一点即可)。
原子核 
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
要作用(合理答案均可) 
第11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共16张PPT)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2课时 分子可以分为原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01
新知梳理
02
基础过关
03
能力进阶


1. 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关系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  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
(2) 原子是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同样具有粒子的性质。
(3) 分子是由  原子 构成的。原子可构成  分子 ,也可直接构
成  物质 。
化学性质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 
分子 
物质 
2.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没有变化 ,
物质的化学性质也  没有变化 。
(2)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解为  原子 ,
 原子 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生成物)的  分子 ,  新分子 再构
成新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  分子 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  原子 
的种类、数目均不变。
没有变化 
没有变化 
原子 
原子 
分子 
新分子 
分子 
原子 
3.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可以再分 ,而原
子  不可再分 。
4. 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如  水 、  二氧化碳(合理答案均可) 等;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主要有金属、固态非金属及稀有气体,如  铜 、  硅 、  氦气(合
理答案均可) 等。
可以再分 
不可再分 
水 
二氧化碳(合理答案均可) 
铜 
硅 
氦气(合
理答案均可) 
1. 小红做了一些如图所示的分子模型,其中能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
子是( A )
A B C D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下列关于物质构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B. 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 同种原子无法构成不同分子 D. 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A
3.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D )
A. 分子大,原子小
B.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C. 分子比原子运动得慢
D.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天津南开期中)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D )
A. 王安石《梅花》诗中“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是运动的
B. 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C.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变为其他分子
D.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分子大小发生了改变
D
5. 下列关于物质的构成与原子和分子的关系中,正确的是( B )
A. B.
C. D.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
描述正确的是( A )
A. 二氧化碳与氧气、碳的化学性质不同
B. 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C. 该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不可分
D.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发生了改变
A
第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分子、原子与物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第7题
(1)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多种,有些物质由  原子 构成,如汞、氩气
等;有些物质由  分子 构成,如水、氧气等。
(2) 氨水极易挥发,能挥发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是由氨分子
构成的物质,如图所示为氨分子的比例模型。氨分子是由  2 种原子
构成的,1个氨分子中含有  4 个原子。
原子 
分子 
2 
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下列说法能体现“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的是( B )
A. 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C.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D.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下列实验或事实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的是( D )
A. 将红墨水滴入清水中 B. 自来水制蒸馏水
C. 分离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 D. 水通电分解得到氧气和氢气
D
10. (多选)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BD )
A. 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 同种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C. 同种分子能构成混合物 D. 化学变化中原子的个数一定不会变
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对于图示: ,理解错误的是( C )
A. 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 可用 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C.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D.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下列图中“ ”“ ”和“ ”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请回答:
(填字母)
第12题
(1) 表示混合物的是  B ,表示纯净物的是  ACD 。
(2) 表示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是  A ,表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
是  CD 。
B 
ACD 
A 
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小魔术“空瓶生烟”的方法如图甲所示,下瓶中充满氨气(密度小
于空气),上瓶中充满氯化氢气体(密度大于空气)。抽走玻璃片,瓶
中产生浓浓的白烟,图乙为此实验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13题
(1) 图甲中,若将两瓶位置调换(上瓶是氨气,下瓶是氯化氢),你
还能看到“白烟”这一现象吗?  能 (填“能”或“不能”),原因
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
能 
分子在不断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结合图乙,从微观角度可以获得的一条信息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
子的种类一定发生了变化(合理答案均可) 。
(3) 若这两个瓶子的质地较软,则等白烟散去后将会看到  瓶子变瘪
了 ,原因是  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导致瓶内压强
减小 。
在化学反应中分
子的种类一定发生了变化(合理答案均可) 
瓶子变瘪
了 
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导致瓶内压强
减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16张PPT)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第1课时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01
新知梳理
02
基础过关
03
能力进阶


1. 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  分子、原子 等微观粒子构成
的。现在我们通过先进的科学仪器不仅能够观察到一些  分子和原
子 ,还能移动  原子 。
分子、原子 
分子和原
子 
原子 
2. 分子的性质
(1) 分子的  质量和体积 通常都很小。
(2) 分子总是在  不断运动着 ,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  越
快 。这是因为在受热的情况下,分子  能量 增大,运动加快。
(3) 分子之间有  间隔 ,其大小受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同一
物质三态变化的实质就是因温度、压强的变化而导致分子间  间隔 大
小的改变。
质量和体积 
不断运动着 

快 
能量 
间隔 
间隔 
3.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  纯净物 (填“纯净物”或“混合
物”),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是  纯净 物。含有不同种分
子的物质是混合物,如空气中含有氧分子、  氮分子(合理答案均
可) 等。
4. 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  相同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
质  不同 。
纯净物 
纯净 
氮分子(合理答案均
可) 
相同 
不同 
1. 粒子构成物质,千差万别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下列
关于粒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 粒子有大小 B. 粒子有质量
C. 粒子间有间隔 D. 粒子不运动
D
1
2
3
4
5
6
7
8
9
2.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B. 种类繁多的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C. 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的
D. 现今的科学技术已达到了对原子、分子的移动和排列
B
3. “等一帘烟雨,候十里春风”是对二十四节气中“雨水”的形象描述。随着“雨水”之后雨量的增多,空气湿度逐渐增大的原因是( D )
A. 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 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D.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
D
1
2
3
4
5
6
7
8
9
4. 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其部分信息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C )
物 质 分子个数 体 积 0℃、101kPa 20℃、101kPa 0℃、202kPa
64g二氧化硫 约6.02×1023个 22.4L 124.1L 11.2L
C
A. 二氧化硫分子质量很小
B. 人能闻到二氧化硫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 温度升高,二氧化硫分子体积变大
D. 压强变大,二氧化硫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1
2
3
4
5
6
7
8
9
5.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 在下面的横线上,选择填写有关分子基本特征的字母。
A. 分子很小 B.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① 1滴水中约含有1.67×1021个水分子:  A 。
② 湿衣服经晾晒一段时间后变干:  C 。
③ 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支持燃烧:  D 。
④ 气体可压缩储存于钢瓶中:  B 。
A 
C 
D 
B 
1
2
3
4
5
6
7
8
9
(2) 在一个细口容器中装入一定量的水,向其中加入一小块冰糖,作
一记号,然后搅拌,过一会发现冰糖消失了且液面比记号处  低 (填
“高”或“低”),这一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D (填字母)。
A. 冰糖能溶于水 B.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 分子间有间隔 D. 水是由分子构成的
低 
D 
1
2
3
4
5
6
7
8
9
6. (2024·天津津南期中改编)(多选)要善于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
界。对下列事实解释正确的是( AC )
选项 事 实 解 释
A 水与冰的混合物是纯净物 它们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B 50L水和50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100L 分子是有质量的
C 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暗处容易干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 当温度降低到0℃以下,水结成冰
不能流动 分子不再运动
AC
1
2
3
4
5
6
7
8
9
7. 提起压在容器中水面上方的活塞,容器中的水发生汽化,如图所示。
下列选项中,最能表示水汽化后相同空间内粒子分布的是( C )
第7题
A B C D
C
1
2
3
4
5
6
7
8
9
8. 如图所示为有关分子性质的实验。上瓶盛的是空气,下瓶盛的是红
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当抽出玻璃片后会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扩散到
上瓶,同时下瓶气体颜色逐渐变  浅 ,最后上、下两瓶气体的颜
色  趋于一致 ;此现象说明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当两瓶气体混合
均匀后,分子  继续 (填“继续”或“停止”)运动。
第8题
浅 
趋于一致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继续 
1
2
3
4
5
6
7
8
9
9. 图Ⅰ是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装置。小亮同学对其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
示,在竖直放置的T形三通管的粗玻璃管里,固定一根湿润的酚酞纱布
条。根据图Ⅲ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摘要
① 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②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
③ 氨气易溶于水形成氨水,无色酚酞溶液遇到氨水会变成红色。
④ T形三通管属于微型化学仪器。

1
2
3
4
5
6
7
8
9
(1) 图Ⅰ中丙烧杯的作用是  作对照,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
红 。图Ⅱ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
细弯管处,然后用橡胶塞封闭管口。一会儿后,观察到  ba (填
“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
作对照,说明空气不能使酚酞溶液变
红 
ba 
Ⅰ  Ⅱ
第9题
1
2
3
4
5
6
7
8
9
(2) 图Ⅰ和图Ⅱ的实验均能证明的性质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与图Ⅰ实
验相比,改进后图Ⅱ实验的优点是  节约试剂(或更加环保等合理答案
均可) (写一点即可)。
(3) 若将图Ⅱ中装有浓氨水的细弯管处浸入热水中,可以观察到纱布
条变红的速率变快,请从微观角度进行解释: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
率越快 。
分子在不断运动 
节约试剂(或更加环保等合理答案
均可)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
率越快 
Ⅰ  Ⅱ
第9题
1
2
3
4
5
6
7
8
9(共16张PPT)
课题3 元 素
第2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01
新知梳理
02
基础过关
03
能力进阶


1. 元素符号
(1) 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元
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就附加  一个小写字
母 来区别。
(2) 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  大
写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  大写 ,第二个字
母要  小写 。
一个小写字
母 

写 
大写 
小写 
(3) 元素符号的意义:宏观上元素符号表示  一种元素 ;微观上元
素符号表示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H”既表示  氢元素 ,又
表示  一个氢原子 。若在元素符号前加上阿拉伯数字,则就只具有微观意义,只能表示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如“2H”只能表示  两 个氢 原。
一种元素 
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氢元素 
一个氢原子 
两个氢原子
(4) 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的  右上角 标明离子所带的
电荷,且数值在  前 ,正负号在  后 ,带1个单位正电荷或负电荷
时,“1”省略不写,如阳离子:Na+、Mg2+,阴离子:Cl-、O2-。离
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  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离子符号前面的
数字表示  离子的个数 。
右上角 
前 
后 
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离子的个数 
2. 元素周期表的简介
(1) 按元素原子  核电荷数 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作原子序
数,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  核电荷数 。 
(2) 元素周期表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  周期 ,共有  7 个横行,
即  7 个周期,除第1周期外,每一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靠近尾部的
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  稀有气体 元素。
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 
周期 
7 
7 
稀有气体 
(3) 元素周期表共有  18 个纵列。除第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
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列,每1个纵列为1个族,共有  16 个族。
(4)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含
元素的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18 
16 
1. (2023·金昌)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C )
A. 拉瓦锡 B. 道尔顿
C. 门捷列夫 D. 阿伏加德罗
2. 关于元素符号“H”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① 表示氢元素 ② 表示氢气 ③ 表示1个氢原子 ④ 表示1个氢分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下列各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的一组是( B )
A. Zn、S、Mg B. Al、Na、Ca
C. Cl、Mn、P D. K、Ag、N
4. (2024·广东)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下列表示2个氯原子的是
( A )
A. 2Cl B. Cl2 C. MgCl2 D. 2HCl
B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2024·天津河东期中)(多选)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使
用了高精准度的铷原子钟。如图为铷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下列
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D )
A. 铷属于金属元素
B. 铷元素符号为Rb
C. 铷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5.47g
D. 铷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7
第5题
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写出常见元素名称或者元素符号。
(1) N:  氮 ;Na:  钠 ;He:  氦 ;Mg:  镁 。
(2) 氯:  Cl ;钾:  K ;硫:  S ;钙:  Ca 。
氮 
钠 
氦 
镁 
Cl 
K 
S 
C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2024·宁夏)我国化学家张青莲在测定铒、铟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
量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如图①所
示,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②所示。
第7题
(1) 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7.3 。
(2) 图②中x=  18 。
167.3 
18 
(3) 铒、铟属于不同种元素,因为  原子的质子数不同(或原子的核
电荷数不同) 。
(4) 铒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  五 周期。
原子的质子数不同(或原子的核
电荷数不同) 
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如图所示为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其中X、Y、Z代表三种元素,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原子序数:X>Y B. 核外电子数:Y=Z
C. X和Z的化学性质相似 D. X和Z的电子层数相同
 第8题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2025·天津武清段考)(多选)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发现和合成量子点的三位科学家。量子点组成中常含镉等元素。如图是镉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则有关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 )
A. 镉原子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B. 镉离子的符号为Cd2+
C. 镉属于非金属元素 D. 镉原子的质子数为48
AC
第9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1) 按要求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或根据意义写出相应的符号。
① 磷元素:  P 。
② 镁原子:  Mg 。
③ 铁原子:  Fe 。
④ 4C表示  4个碳原子 。
⑤ O表示  氧元素 、  1个氧原子 。
⑥ 空气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  N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l 。
P 
Mg 
Fe 
4个碳原子 
氧元素 
1个氧原子 
N 
Al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用大写字母H、N和小写字母a、e、g可以写成的元素符号
有  H、He、Hg、N、Na、Ne 。
11. 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利用图中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13 。
H、He、Hg、N、Na、Ne 
1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H+核外电子数为  0 ;13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
子形成  Al3+ (填粒子符号)。
(3) 由镁元素与氯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  Mg2+、Cl- (填粒子符
号)构成的。
(4) 研究表明: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
减弱,得到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由此推断:第二周期中失电子能力最
强的是  Li (填粒子符号)。
0 
Al3+ 
Mg2+、Cl- 
Li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上表中与该元素的化学
性质相似的元素有  F、Cl (填元素符号)。有人认为He和Mg化学性
质也相似,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不正确,氦原子的核外只有
一个电子层,该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化学性质不活泼;镁原子的核外
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
子,化学性质活泼(合理答案均可) 。
F、Cl 
不正确,氦原子的核外只有
一个电子层,该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化学性质不活泼;镁原子的核外
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
子,化学性质活泼(合理答案均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