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习题课件(6份打包下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习题课件(6份打包下载)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01
新知梳理
02
基础过关
03
能力进阶


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没有生成新物质 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如
 铁水凝固 、  汽油挥发(合理答案均可) 等;  生成新物质 的
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  化学反应 ,如  铁生锈 、  天然气燃烧
(合理答案均可) 等。
(2) 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有新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  改变颜色、
 放出气体 、  生成沉淀 等。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而且还伴
随着  能量 的变化,常表现为  放热 、  吸热 、  发光 等。
没有生成新物质 
铁水凝固 
汽油挥发(合理答案均可) 
生成新物质 
化学反应 
铁生锈 
天然气燃烧
(合理答案均可) 
有新物质生成
改变颜色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能量 
放热 
吸热 
发光
(3) 化学变化过程中  一定 (填“一定”或“不一定”,下同)发
生物理变化,物理变化过程中  不一定 发生化学变化。
一定 
不一定 
2.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 物质  在化学变化中 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如  铁会
生锈 、  液化气可燃(合理答案均可) 等;物质  不需要发生化学
变化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物理性质,如  颜色 、  硬度 、  气
味 、  密度(合理答案均可) 等。
(2) 物质的  性质 决定着它们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在一定程度上体
现了物质的  性质 。
在化学变化中 
铁会
生锈 
液化气可燃(合理答案均可) 
不需要发生化学
变化 
颜色 
硬度 

味 
密度(合理答案均可) 
性质 
性质 
1. (2024·天津)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A. 粮食酿酒 B. 汽油挥发
C. 石蜡熔化 D. 玻璃破碎
2. (科技民生)2024年9月1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两
颗北斗导航卫星。下列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C )
A. 火箭转场 B. 燃料加注
C. 点火发射 D. 自动对接
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 (2023·天津)下列成语涉及的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B )
A. 滴水成冰 B. 星火燎原
C. 聚沙成塔 D. 沙里淘金
4. (2025·天津南开段考)下列性质中的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的
是( C )
A. 颜色 B. 密度 C. 可燃性 D. 挥发性
B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5. 下列能量的获取方式中,通过化学变化获取能量的是( C )
A. 水力发电 B. 太阳能供热
C. 酒精燃烧 D. 风力发电
6. 七氟丙烷灭火剂容易汽化不留残渣,适用于电器、精密仪器、图书
档案等的灭火。根据上述信息可以推测七氟丙烷具有的性质是( C )
A. 导电性 B. 腐蚀性
C. 不助燃 D. 沸点高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7. (教材P13练习与应用第4题变式)在横线上填适当概念的序号:①
物理变化;② 化学变化;③ 物理性质;④ 化学性质。
(1) 硫是一种淡黄色固体:  ③ 。
(2) 把块状硫研磨成粉末:  ① 。
(3) 将少量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硫慢慢熔化:  ① 。
(4) 继续加热,硫的蒸气被点燃,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② 。
(5) 这说明硫具有可燃性:  ④ 。
③ 
① 
① 
② 
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8. 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鉴别物质。
(1) 有两瓶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请用合适的方法鉴别
它们。
① 可以利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因为氧气具有  支持
燃烧 的性质,二氧化碳具有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的性质。
② 也可以利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分别向集气瓶中滴加
少量澄清石灰水,产生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现象的为二氧化碳。
支持
燃烧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 现有两瓶无色液体,分别是水和酒精。请你根据它们不同的物理
性质和化学性质,写出区分它们的两种方法。
①   闻气味,有特殊气味的是酒精,没有气味的是水 。
②   点燃,能燃烧的是酒精,不能燃烧的是水 。
闻气味,有特殊气味的是酒精,没有气味的是水 
点燃,能燃烧的是酒精,不能燃烧的是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 下列自然现象与其他有本质区别的是( C )
A. 铜雕锈蚀 B. 枯木腐朽
C. 冰雪消融 D. 火山烈燃
C
10. (2025·天津武清段考)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涉及化学
变化的是( D )
A.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B.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1. (易错易混)下列叙述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性质
的是( C )
A. 燃放烟花 汽油易挥发
B. 矿石破碎 人体进行呼吸作用
C. 酒精挥发 木炭能燃烧
D. 米饭煮熟 电灯通电发光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 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B )
A. 金刚石的硬度大——切割玻璃
B. 氢气具有可燃性——用作燃料
C. 石墨具有导电性——用作电极
D. 伍德合金熔点低——用作保险丝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3. 加热某种固体时,有气体产生,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
是( B )
A. 一定是化学变化
B.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C. 一定是物理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又不是化学变化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4. (多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C )
A. 化学变化只在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才发生
B.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某些特征现象,如颜色的改变、沉淀的生成等
D.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A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5. (2025·天津武清段考)通常情况下,氨气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
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产生白烟,生
成氯化铵。结合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 写出氨气的物理性质:  有刺激性气味(或无色;或气体;或密
度比空气小;或极易溶于水等合理答案均可) (写一点即可)。
有刺激性气味(或无色;或气体;或密
度比空气小;或极易溶于水等合理答案均可) 
(2) 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产生白烟发生的是  化学 (填“物理”
或“化学”)变化。
(3) 化工厂发生大量氨气泄漏,可用洒水的方法来吸收,原因是  氨
气极易溶于水 。
化学 

气极易溶于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6. 如图所示为探究有关物质变化的实验。
第16题
(1) 请写出装置A中的现象:  试管中的水沸腾,产生大量气泡,玻
璃片上出现水雾 。
试管中的水沸腾,产生大量气泡,玻
璃片上出现水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 装置B中,将一块大理石用锤子敲成小块,放入试管中,再向试
管中倒入少量稀盐酸,可观察到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且大理石逐渐
减少,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上述实验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
是  将一块大理石用锤子敲成小块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大理石与稀
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将一块大理石用锤子敲成小块 
大理石与稀
盐酸反应、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装置A和装置B中都有气泡产生,两者的本质区别是   装置A中没
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装置B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 化 。
装置A中没有
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装置B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第16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共17张PPT)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3课时 走进科学探究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01
新知梳理
02
基础过关
03
能力进阶


1. 化学是一门以  实验 为基础的科学,  实验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
手段。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
途径。
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蜡烛主要由  石蜡 和  棉线烛芯 组
成。运用除味觉以外的感官,在一支蜡烛  点燃前 、  燃烧时 
和  熄灭后 的三个阶段进行观察。
实验 
实验 
石蜡 
棉线烛芯 
点燃前 
燃烧时 
熄灭后 
3. 化学探究活动体现了化学学习特点的三个“关注”:(1) 关注  物
质的性质 。(2) 关注  物质的变化 。(3) 关注物质变化的过
程,以及对结果的讨论和解释。
4.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通常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
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质的性质 
物质的变化 
1. 要解决化学问题,一般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一
般是( B )
A. 动手实验 B. 提出问题
C. 调查研究 D. 总结归纳
B
1
2
3
4
5
6
7
8
9
2. 从事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实验设计。下列实验设计步骤顺
序正确的是( C )
① 熟悉资料 ② 设计合理方案 ③ 明确实验目的 ④ 进行科学实验 
⑤ 总结、评价与交流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①③④⑤
C. ③①②④⑤ D. ⑤④①②③
C
1
2
3
4
5
6
7
8
9
3. 如图,对于自行车生锈,有的同学认为与潮湿的环境有关,有的同
学认为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为了防止自行车生锈,他们想通过实验来
一探究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D )
A. 当个人的观点与大多数人的观点不一致时,应三缄其口
B. 当个人的实验结论与书上权威结论不一致时,应相信权威
C. 当个人的实验结果与别人不一致时,没有必要查找原因、
重复实验,应坚持自己的实验结果
D. 在进行实验之前,应认真分析实验任务,仔细设计好实
验方法和步骤,做好充分准备
第3题
D
1
2
3
4
5
6
7
8
9
4. 为了区分酱油和陈醋,有同学提出:“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
和陈醋。”“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应属于科学探究环节
中的( C )
A. 猜想与假设 B. 反思与评价
C. 设计实验 D. 得出结论
C
1
2
3
4
5
6
7
8
9
5.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第5题
(1) 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  浮在
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小 ;你还能得到关于蜡烛的物理
性质有  质软(合理答案均可) (写一条即可)。
浮在
水面上 
小 
质软(合理答案均可) 
1
2
3
4
5
6
7
8
9
(2) 如图所示,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外
焰 、  内焰 、  焰心 ,把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s后
取出,可以看到  a (填字母)处的火柴梗最先炭化。结论:蜡烛火
焰的  外焰 温度最高。
(3) 再将一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烧杯内壁出
现  水雾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振荡后发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以
后的生成物是  二氧化碳和水 。

焰 
内焰 
焰心 
a 
外焰 
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和水 
第5题
1
2
3
4
5
6
7
8
9
(4) 通过对蜡烛燃烧的观察,你认为蜡烛燃烧发生的变化类型
是  C (填字母)。
A. 只有物理变化 B. 只有化学变化
C. 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 没有发生变化
C 
1
2
3
4
5
6
7
8
9
6. 通过观察蜡烛的燃烧以及对燃烧产物的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正确
的是( D )
① 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② 蜡烛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
③ 燃烧能发光、放热
④ 燃烧时发生了化学变化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④ D. ①②③④
D
1
2
3
4
5
6
7
8
9
7. (2025·天津河东段考)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手段,根据
实验现象,可推断出物质的性质。下列实验中,根据实验现象做出的推
断错误的是( C )
A. 用小刀可以切下石蜡:石蜡质地软
B. 石蜡放入水中,石蜡浮于水面:石蜡密度小于水
C. 在石蜡火焰上罩干冷烧杯后内壁出现水雾:石蜡中含有水
D. 吹灭燃着的蜡烛,可观察到一缕白烟,用火柴去点,蜡烛重新燃
烧: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小颗粒
C
1
2
3
4
5
6
7
8
9
8. (2025·天津南开段考)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如图甲所
示)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
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
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第8题
B
A. 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B. 表示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曲线是a和c
C. 数字化实验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 此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
1
2
3
4
5
6
7
8
9
9. 如图所示为某小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请回答下列有
关问题:
第9题
(1) A实验的目的是  比较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或验证外焰温度最
高等合理答案均可) 。
比较蜡烛火焰各层的温度(或验证外焰温度最
高等合理答案均可) 
1
2
3
4
5
6
7
8
9
(2) B实验中证明蜡烛燃烧生成水时,该小组同学观察到烧杯底部出
现黑色物质,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B (填字母)。
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 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 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B 
第9题
1
2
3
4
5
6
7
8
9
(3) C实验是从点燃的蜡烛火焰中引出一缕白烟。甲同学认为白烟的
成分是水蒸气,乙同学认为白烟的成分是石蜡蒸气。请你参与他们的实
验探究,确定白烟成分。
验证甲同学的猜想所用的方法是  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白烟上方(合理
答案均可) 。
验证乙同学的猜想所用的方法是  将 白烟用火柴点燃(合理答可) 。
(4) D实验中,用火柴去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如何操作才
能确保实验成功?  沿着白烟的方向,快速点燃(合理答案均可) 
(写出一点即可)。
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白烟上方(合理
答案均可) 
将白烟用火柴点燃(合理答案均可)
 
沿着白烟的方向,快速点燃(合理答案均可) 
1
2
3
4
5
6
7
8
9(共15张PPT)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1课时 常见的化学仪器 化学试剂的取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01
新知梳理
02
基础过关
03
能力进阶


04
思维拓展
1. 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其用途及注意事项请认真阅读教材P183附录Ⅰ)
常用仪器可分为反应容器,如  试管 、  烧杯 等;计量仪器,
如  托盘天平 、  量筒 等;热源仪器,如  酒精灯 等;可受热的
仪器,如  试管 、  烧杯 等;取用试剂的仪器,如  药匙 、  胶
头滴管 等;存放试剂的仪器,如  广口瓶 、  细口瓶 等;夹持仪
器,如  试管夹 、  铁架台(含铁夹、铁圈) 等;其他仪器,
如  玻璃棒 、  漏斗 等。(以上合理答案均可)
试管 
烧杯 
托盘天平 
量筒 
酒精灯 
试管 
烧杯 
药匙 

头滴管 
广口瓶 
细口瓶 
试管夹 
铁架台(含铁夹、铁圈) 
玻璃棒 
漏斗 
(以上合理答案均可)
2. 实验室化学试剂的取用规则及方法
(1) 取用规则:① 不能  用手接触试剂 ,不要把鼻孔凑到  容器口
闻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不得尝  任何试剂的味道 ;② 注
意节约试剂,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  1~2mL ,固体只需铺
满试管  底部 ;③ 实验剩余的试剂
既不能  放回原瓶 ,也不能  随意丢弃 ,更不能  拿出实验室 ,
要放入  指定的容器 内。
用手接触试剂 
容器口
闻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 
任何试剂的味道 
1~2mL 
底部 
放回原瓶 
随意丢弃 
拿出实验室 
指定的容器 
(2) 取用方法:① 固体试剂通常保存在  广口瓶 里,取用粉末状试
剂用  药匙 或  纸槽 ,操作为“一横、二送、三竖立”;取用块状
或颗粒状试剂可用  镊子 ,操作为“一横、二放、三竖立”。② 液
体试剂通常盛放在  细口瓶 里,取用试剂时拿下瓶塞,  倒 放在桌
子上,标签  向着手心 。取用多量液体试剂时可直接倾倒,倾倒时瓶
口  紧挨 容器口。取用少量液体试剂时一般用  胶头滴管 滴加,滴
加的方法是  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滴加 。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试剂时
可用容积与所需液体体积接近的  量筒 量取,读数时量筒必须
放  平 ,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  凹液面的最低处 保持水平。
广口瓶 
药匙 
纸槽 
镊子 
细口瓶 
倒 
向着手心 
紧挨 
胶头滴管 
垂直悬空在容器口上方滴加 
量筒 
平 
凹液面的最低处 
1. 下列图标中,表示“毒性物质”标志的是( B )
A B C D
2. 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不正确的是( A )
A. 洗瓶 B. 镊子 C. 水槽 D. 长颈漏斗
B
A
1
2
3
4
5
6
7
8
9
10
3. 实验室短期保存下列试剂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D )
A. 过氧化氢溶液保存在细口瓶中 B. 大理石保存在广口瓶中
C. 酚酞溶液保存在滴瓶中 D. 硫粉保存在细口瓶中
D
4. 下列叙述不符合化学实验规则的是( D )
A. 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和要点
B. 实验时规范操作,确保安全
C. 实验时细致观察,实事求是地做记录
D. 实验后清洁仪器、整理实验台,将剩余试剂带离实验室
D
1
2
3
4
5
6
7
8
9
10
5. 下列取用试剂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C )
A. 取用固体 B. 倾倒液体
C. 装入粉末状固体 D. 用滴管吸取液体
C
1
2
3
4
5
6
7
8
9
10
6. 了解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
究。现有如图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第6题
(1) 写出仪器的名称:A  坩埚钳 ;D  烧杯 ;I  试管 。
(2) 量取一定量液体试剂的仪器是  筒和胶头滴管 (填仪器名称)。
(3) 取用粉末状试剂用到的仪器是  药匙 (填仪器名称)。
坩埚钳 
烧杯 
试管 
量筒和胶头滴管 
药匙 
1
2
3
4
5
6
7
8
9
10
(4) 加热少量液体除了图中仪器外,还需要  试管夹 (填仪器名称)。
(5) 需要垫上陶土网才能在F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烧杯 (填
仪器名称)。
(6) F是中学化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加热仪器,用F给物质加热时,应使
用  外焰 部分。
试管夹 
烧杯 
外焰 
(7) 使用量筒时要注意,读数时视线要  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
水平 。
(8) 倾倒液体时注意,标签  向着手心 ,目的是  防止药液流下腐
蚀标签 。
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
水平 
向着手心 
防止药液流下腐
蚀标签 
1
2
3
4
5
6
7
8
9
10
7. 下列实验项目所选用的仪器错误的是( D )
A. 加热较多量液体——烧杯
B. 少量试剂的反应——试管
C. 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D. 储存少量气体——广口瓶
D
1
2
3
4
5
6
7
8
9
10
8. 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
操作错误的是( D )
A. 将实验剩余的试剂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B. 实验室中没有腐蚀性的试剂也不可以品尝
C. 取用试剂要控制用量,若没有说明用量,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D. 将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试剂的气味
D
1
2
3
4
5
6
7
8
9
10
9. 只要我们平时积极动脑,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可以代替某些
化学仪器。有一名同学想用图中所列物品代替化学实验仪器,例如用A
可以代替分液漏斗。你认为B可以代替  镊子(合理答案均可) ,C
可以代替  胶头滴管(合理答案均可) 。
第9题
镊子(合理答案均可) 
胶头滴管(合理答案均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小白同学用规格为100mL的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且面对刻度
线,仰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70mL,则小白同学实际量取的
液体体积  > (填“>”“<”或“=”)70mL。
> 
1
2
3
4
5
6
7
8
9
10
(2) 集气瓶的实际容积一般都大于其标注的规格。现有规格为250mL
的集气瓶,如何测量出它的实际容积?请写出一种简便的测量方
法:  将该集气瓶装满水,再用量筒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合理答案
均可) 。
(3) (易错易混)小白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16.6g食盐,称量时发现
指针向右偏转,他应该  C (填字母),直至天平平衡。
A. 将游码向左移动 B. 在右盘中加入少量食盐
C. 在左盘中加入少量食盐 D. 将游码向右移动
将该集气瓶装满水,再用量筒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合理答案
均可) 
C 
(4) 若小白同学称量16.6g食盐(1g以内用游码)时,把食盐误放在
了右盘,则小白同学实际称得的食盐质量是  15.4g 。
15.4g 
1
2
3
4
5
6
7
8
9
10(共30张PPT)
第一单元总结提升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01
知识网络
02
考点突破
03
素养提升








考点一 物质的变化
1. (2024·天津南开期中)《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
晶,下列书中记载的造物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D )
A. 机杼织布 B. 粉碎矿石
C. 海水晒盐 D. 五谷酿酒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下列叙述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A. 酒精灯:酒精挥发了
B. 细口瓶:我的标签被腐蚀了
C. 日光灯:我通电后发光了,带来了光明
D. 陶土网:别小看我,我有隔热作用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3. 下列叙述中,属于C60化学性质的是( D )
A. 常温下为固体 B. 密度为1.68g/cm3
C. 熔点高于280℃ D. 能与钾等金属反应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有关问题。
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
色、没有气味的气体,1L一氧化碳的质量约为1.25g,密度跟空气接
近。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里加一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如硫醚。当煤气泄漏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察觉到煤气泄漏,以
便及时采取措施。一氧化碳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可以跟铁
矿石中铁的氧化物在高温时发生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从而用于工
业冶炼钢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通常情况下,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①  没有颜色 ;②   没
有气味(合理答案均可) 。(写出两条即可)
(2)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①  可燃性 ;②  毒性(合理答案均
可) 。(写出两条即可)
(3) 一氧化碳的用途:①  作燃料 ;②  用于工业冶炼钢铁 。
没有颜色 

有气味(合理答案均可) 
可燃性 
毒性(合理答案均
可) 
作燃料 
用于工业冶炼钢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考点三 常用仪器的识别与使用
5. 请根据图示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第5题
(1) 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  胶头滴管 (填仪器名称,下
同);常用于给物质加热的仪器是  酒精灯 ;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
的仪器是  烧杯 。
胶头滴管 
酒精灯 
烧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做镁条燃烧实验时,用于夹持镁条的仪器是  坩埚钳 (填仪器
名称)。
(3) 洗涤试管应使用  H (填字母)。
(4) 给试管里液体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三分
之一 。若酒精洒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刻  用湿抹布盖灭 。
坩埚钳 
H 
三分
之一 
用湿抹布盖灭 
第5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考点四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6. 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D )
A. 取氯化钠 B. 称量 C. 气体发生装置 D. 连接仪器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考点五 科学探究
7.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以下探究。
(1) 小明同学对蜡烛燃烧进行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
① 实验甲中,将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石蜡浮在水面上,由此可判
断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小 (填“大”或“小”)。
② 实验乙的目的是   探究蜡烛燃烧火焰各层温度高低 。
③ 实验丙中,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此白烟是   石蜡蒸
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
小 
探究蜡烛燃烧火焰各层温度高低 
石蜡蒸
气冷凝成的石蜡固体小颗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小红同学借助U形管对蜡烛燃烧产物进行创新实验探究,实验装
置图(夹持装置略去)如图(b)所示。
第7题(b)
【实验步骤】
Ⅰ. 准备一个干燥的U形管,备用。
Ⅱ. 点燃固定在桌面上的蜡烛,将U形管
的一端罩在蜡烛火焰的中上部,
观察U形管内的实验现象。
Ⅲ. 蜡烛燃烧10s后,将U形管快速倒过来,立即向U形管中注入少量的
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实验分析】
① Ⅱ中,观察到U形管内壁  有水雾出现 。
② Ⅲ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二氧化碳 。
③ 小红同学用U形管代替小烧杯做实验,你认为这样做的优点
有  AB (填字母)。
A. 便于实验操作 B. 实验现象明显 C. 产物浓度较低
有水雾出现 
二氧化碳
 
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围绕经济发展、生态文
明建设、民生福祉等方面提出未来五年我国的发展目标。下列措施不利
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是( D )
A. 有序发展风电、水电,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奠定基础
B. 研制新型材料,制造高端装备
C. 合成新型药物,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D. 大量开采矿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生活实践)“雷小锋”爱心义卖活动在各学校开展。下列制作义
卖品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C )
A. 编手链 B. 剪窗花
C. 烧火熬粥 D. 榨甘蔗汁
10. (2025·天津红桥段考)下列描述中,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 C )
A. 铜是红色固体 B. 钠的质地较软
C. 红磷能与氧气反应 D. 汞在常温下呈液态
C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下列叙述前者是物理性质,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 )
A. 铜具有导电性,铜生锈 B.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液化
C. 食醋有酸味,食醋挥发 D. 氢气具有可燃性,氢气燃烧
12. 下列关于仪器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 集气瓶用于收集或储存气体
B. 玻璃棒可用于搅拌、引流液体或转移固体
C. 量筒不可以用来溶解固体
D. 加热时,蒸发皿内液体体积不超过其容积的
A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2025·天津武清段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没有说明试剂用量时,取用固体时只需铺满试管底部即可
B. 实验后剩余的试剂应放回原试剂瓶,避免浪费
C. 玻璃仪器洗净的标准是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D. 不慎将药液溅入眼睛,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在做镁燃烧实验的过程中,陶土网上产生了白色固体,一些同学认
为它是氧化镁,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上网查阅一
下。”就“上网查阅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C )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 蜡烛熔化变成液态石蜡
B. 在蜡烛燃烧过程中会放出热量
C. 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火焰分三层
D. 熄灭蜡烛后产生的白烟是石蜡蒸气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易错易混)某学生从量筒中取溶液,取之前俯视读数,读出量筒
内液体体积为 20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仰视读数,读出量筒内液体
体积为 15mL,实际取出的液体体积( B )
A. 等于5mL B. 小于5mL
C. 大于5mL D. 无法确定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7. 下列图示中的“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一致的是( D )
A. 酒精洒出 B. 锌粒落在试管外 C. 试剂外流 D. 腐蚀胶帽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浪淘沙》(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
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沙里淘金是最古老的采金方法。
金,柔软金黄,熔点约为1067℃,稳定性高,不易被氧化,历来是财富
的象征。但金在地壳中含量极低,沙里淘金异常艰苦,且收获甚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以上叙述中,属于金的物理性质的是
 柔软、金黄色、熔点约为1067℃ ,属于金的化学性质的是  稳定性
高,不易被氧化 。
(2) “沙里淘金”是利用金和沙的  密度 不同使金和沙分离的,它
利用的是金的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柔软、金黄色、熔点约为1067℃ 
稳定性
高,不易被氧化 
密度 
物理 
(3) 由短文可知,金的一种用途是  做首饰(或做金印等合理答案均
可) 。
做首饰(或做金印等合理答案均
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追求光明的历程。人类照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
第19题
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 在上述照明方法中,  电灯 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电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石蜡先熔化成液
态,再汽化成气态,石蜡蒸气再燃烧。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
化的是  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石
蜡蒸气燃烧 。由此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时  一定 (填“一定”或“不
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 

蜡蒸气燃烧 
一定 
第19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制造电灯的过程需要设计灯的形状,研制发光效率高的灯丝以及
透光性能好的玻璃。这些过程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设计灯的形状 。
(4)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
(填字母)。
A. 蜡烛变短 B. 放出大量的热
C. 发出黄光 D. 生成小水珠
设计灯的形状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某同学为完成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进行了如图
所示的操作:
第20题
(1) 将硫酸铜固体加水溶解的操作为D、B,其中有错误的操作
是  B (填字母),该操作的后果是  污染试剂 ;正确操作后振荡
得到蓝色溶液,此过程属于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B 
污染试剂 
物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往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蓝色溶液,得到蓝色沉淀,此过程属
于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 将蓝色沉淀加热,应选择操作C、E、A,其中有错误的操作
是  E ,改正后的操作是  试管夹由下往上套 。观察到有黑色固体
物质生成,此过程属于  化学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化学 
E 
试管夹由下往上套 
化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