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大学之道
——《礼记》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大学》
知识积累
一、《大学》介绍
●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
●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
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为“四书”之首。
“五经”指儒家的五圣经,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解题:
提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解题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小学
1.博学。2.“大学”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大学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解题:
《大学》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是《大学》的总纲,包括 “三纲八目” 。

三纲八目
本义:提网的总绳。
衍义: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
本义:本义指眼睛,目也指从大项分出来的小项,或按顺序开列的目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根本原则。
【明明德】彰明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大学》
【亲民】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道】:根本原则。
【明明德】彰明美德。
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明。明德,美好的德行。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大学》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大学》(以贤德为标准推崇贤者,以血缘伦理为纽带亲爱亲族)
【亲民】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定】: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本末】:根本和枝节,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接近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有怎样的逻辑关系呢?
①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
自我修炼
②所谓“亲民”,是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做到亲民,推己及人。
影响他人
③所谓“止于至善”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终极目标
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层层递进的,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三纲

三纲八目
本义:提网的总绳。
衍义: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
三纲: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
本义:本义指眼睛,目也指从大项分出来的小项,或按顺序开列的目录。
实现“三纲”的六个步骤:
知止—— 有定——能静 ——能安——能虑——能得
顶真,排比。思维严谨,内容丰富。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者】:……的人。
【于天下】状语后置
【其】:代词,代指自己的
【齐】:使……整齐有序
【修】:修养
【正】:使……端正
【诚】:使……真诚
【致其知】:获得知识
朱熹:
1.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想要在广大的民众之中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要让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明白自己的德行)
2.心者,身之所主也
译文:古代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想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使自己的内心端正。想要使自己内心端正的人,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真诚。想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的人,就要先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概,一律
【以……为】:把…作为
【本】:根本
要获得知识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就会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然后心意就会心意诚实。心意诚实了然后内心就会端正,内心端正了,然后才能修养自身。自身修养好了,然后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然后就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合作探究“八目”
总结《大学》中“八目”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中提到的“八目”是什么?
致知
格物
齐家
修身
诚意
治国
正心
平天下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修 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的
基础
(外治)
独善其身
兼善天下
(内修)
“八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治国
★齐家
★修身
★正心
★诚意
★致知
★格物
★平天下
内修
外治
梳理“三纲”与“八目”之间的关系
(内圣)
(外王)
(终极目标)

三纲八目
本义:提网的总绳。
衍义: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
三纲:
明明德、亲民、
止于至善
本义:本义指眼睛,目也指从大项分出来的小项,或按顺序开列的目录。
八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八目”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八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
“三纲”“八目”之间有什么关系?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目”,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运用了顶真手法。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简要分析《大学之道》论证特点?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身是根本,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修养的一致性。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在长期占据中国封建统治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文人志士之所向往,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联系密切。“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歧视他人,人不与之立异。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个人、家族、民族、国家、天下并无具体刻意化分割,因而得以连接。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