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荀子劝学荀子在《劝学》中写下“学不可以已”,即学习不可以停止,但AI(人工智能)技术如此发达,学习速度超过人类,对于今天的我们,学习还有哪些必要性?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熟练背诵课文。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学习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和对比论证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荀子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对于人修身立德的重要性,了解学习应持有的态度和方法,结合实际把握其现实意义。 知人论世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游学于齐,史记说他“最为老师”,三为祭酒(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继赴楚国,任兰陵(今属山东)令,后著书终老其地。韩非、李斯皆其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要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主张“性恶论”,“明礼义而化之”;在认识论上,强调“行”对“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哲学上,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政治上,提出“法后王”。课前预习知人论世《荀子》是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内容】《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一般认为前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为其门人弟子所著。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治学、处世学术等。【特点】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绵密,善用比喻。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义,故思虑而求知之也。——《荀子·性恶》荀子的哲学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使人异于禽兽。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冯友兰解题劝:勉励、劝勉、鼓励。作者在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学》是《荀子》第一篇节选。一、细读文本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求信、达、雅。原则留、删、补、换、调、变。方法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停止译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不可以停止”。全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作用:不能自已:已:停止。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细读第1段①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举。如:彼君子兮。(《诗经·魏风·伐檀》)②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有学问有修养、道德品行兼好之人。如:不亦君子乎 (《论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③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④竹、莲花、菊花的别名,梅、兰、竹、菊称四君子。⑤妻子称丈夫,如:未见君子,忧心忡忡。(《诗经·召南》)也指男子,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知识链接:君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从比代词,指代冰表转折,但是动词,形成,凝结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但比蓝草颜色深。冰由水凝冻而成,但比水冷。状语后置细读第2段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译文: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烘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变直,这是因为火的烘烤使它弯曲成这样。中:符合、合乎。輮:使动,使…弯曲。以为:把…作为。其:代词,它的。曲:形→名,弯度,弧度。虽:(假设)即使/(事实)虽然。有:通“又”。槁暴:晒干。槁,枯。暴,晒。挺:直。然:代词,这样。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受绳:经墨线量过。直:形→动,变直。金:指金属制成的刀斧等。就:动词,接近、靠近。砺:磨刀石。日:名→状,每天。参:检验。省:省察。知:同“智”,见识。明:明达,对事理有透彻的认识。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推导助记】“就”的基本义是“走近、靠近、走上、趋向”,引申为达到目标的含义“成就、成功、完成”;走上岗位,就是“担任、赴任”。重点词解重点词解【对接教材】1、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3、就车。4、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5、瞬息可就。(《活板》)【成语积累】①功成名就: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②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③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趋,赴。靠近,接近。上(车、路)赴任,就任。完成,达到目的。译文: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尝:曾经。终日:整天。须臾:片刻。跂:踮起脚后跟。表修饰表修饰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 (收获)细读第3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表转折,但是译文: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高:形→名,高处。疾:形容词,劲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闻:听。彰:清楚。(欲盖弥彰)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假:动词,借助,利用。舆:车。利:使动,使……走得快。而:二个均为表转折连词。致:到达。水:名→动,游泳。绝:横渡,越过。生:同“性”,天性,资质。【推导助记】“绝”本义是“绳索断”。由此引申出一般意义的“断”;比喻引申出“横渡”义。由“断”义可引申出许多意义:与人断绝关系叫“绝交”;气断自然就是“死,绝命”;路断了当然就是“到了尽头,极点”。由“到了极点”引申出程度副词“极”和动词“超越”(到了极点就是超越一切)之义。重点词解再读明重点,解“文字”之秒【对接教材】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2、冰泉冷涩弦凝绝。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5、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成语积累】①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②络绎不绝:形容人或车马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③空前绝后: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④悲痛欲绝:形容悲痛到了极点。动词 断绝。动词 停,止。动词 横渡。形容词 隔绝的副词 很,非常重点词解译文: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兴:起。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从这里善:形→名,善行。而:连词,表顺承。神明:非凡的智慧。焉:语气助词。无以:固定句式,没有用来…的(办法)。第4段: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由量变到质变,注重积累。细读第4段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译文: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骐骥:骏马。驾:马拉车一天走的路叫“一驾”。舍:停止,止息。锲:雕刻。而:表假设,如果。镂:雕刻。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成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实为“八”)条腿,还有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爪牙: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上、下:名→状,向上、向下。黄泉:地下的泉水。一:数→形,专一。而:表并列,和。寄托:安身。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得到更大的收获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一、 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3.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4.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二、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重点词解再读明重点,解“文字”之秒三、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四、表递进,可翻译成“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五、表修饰和表承接1、登高而招/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2.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顺风而呼关系 动作先后 可译为承接 动作有先后 “然后”“接着”“就”修饰 动作同时发生 “着”“地”重点词解再读明重点,析“句式”之美①省略句:輮以(之)为轮故木受绳(测)则直,金就砺(磨)则利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②状语后置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③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重点词解二、比喻探究及写作练习1.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1)夏天的太阳好像一个奔跑的孩子,从东边跑到西边,用了整整一天。比喻(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比喻二、比喻探究及写作练习1.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比喻重在使具象的人和事生动化,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即重在关系的相似或是道理的相通。二、比喻探究及写作练习2.使用比喻论证有哪些注意事项呢?(1)喻体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不可“引喻失义”。(3)任何比喻其实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比喻论证,必须同其他论证方式结合起来。二、比喻探究及写作练习比喻句 比喻意义 比喻的类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经过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 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连续设喻正面设喻对比设喻正/反面设喻比喻句 比喻意义 比喻的类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人经过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 连续设喻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正面设喻对比设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正/反面设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习对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借外界条件可以帮助我们弥补不足。学习要善于积累。反面设喻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正/反面设喻学习要专心。正面设喻反面设喻对比设喻对比设喻二、比喻探究及写作练习3.试一试:使用比喻论证论述应当将学到的知识化为己用。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屯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赢余。那么就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辜鸿铭三、分析论证思路,补全结构表格《劝学》结构表 第1段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原文) 分论点(自行概括)第2段 分论点1 学习的(意义):第3段 分论点2 学习的(本质):第4段 分论点 3 学习的(方法/态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提升自我假借外物积累 坚持 专一一、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呢 二、分析“至”和“致”有何区别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小组合作探究三、请同学们运用比喻论证阐述“学,然后知不足”的观点。要求: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语段。一、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呢 二、分析“至”和“致”有何区别 “至”在《说文解字》中本义是“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引申为“及,达到”,1句强调指出自身累积“跬步”达到的结果,用“至”突出了第4段的中心。 “致”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送诣也,送而必至其处也。”含有“使…达到”的意思,2句强调“善假于物”的重要作用,用“致”恰当地表达了语意。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三、请同学们运用比喻论证阐述“学,然后知不足”的观点。要求:写一个完整的议论文语段。 真正的求知始于对自身无知的觉察,而认识自身的局限,恰是所有进步的根本开端。(观点)学者如初启航的舟子,于知识海岸拾得一贝,便以为拥有了整片海洋。直至扬帆入深溟,但见万川归海、浩渺无涯,方知当初所据不过一粒微沙。这正如暗夜擎烛而行,光晕所及自以为明亮;待举目望见星汉璀璨,方知烛火之微渺。每一次学问的增长,非但不能填满求知之壑,反而如打开一扇新的窗,照见更广阔的未知荒原。正是这“知不足”的清醒,构成了驱动人类探索永不熄灭的内在引擎——自知其局限,反而使人真正走上了突破局限的漫长征途。谢谢观看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