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春【教材研读】四季有情皆入景,古今笔下话四季。本单元主题可以设计为发现四季的情味,并结合写作技法,将单元设计为单元起始课:《春》——以修辞见万物有情;各个角度切入的阅读,都是感悟四季自然的方式,都成为写作的铺垫;写作是阅读的提升,是用自己的方式看四季自然。【学情分析】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也接触过写景的文章,对景物描写的文章是比较熟悉。但他们对写景散文的鉴赏还是欠缺的。我们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试图让学生结合修辞手法做景物描写,透过细节描写,可以把握写景方法,理解人物抒发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2、运用对比,重点品味修辞手法,感受文章的“情味”;3、通过景与景之间的联系,体会万物有情,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4、通过修辞知识的补白,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重点难点】运用对比,重点品味修辞手法,感受文章的“情味”。通过景与景之间的联系,体会万物有情,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教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2、运用对比,重点品味修辞手法,感受文章的“情味”;3、通过景与景之间的联系,体会万物有情,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4、通过修辞知识的补白,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教学重点:运用对比,重点品味修辞手法,感受文章的“情味”。教学难点:通过景与景之间的联系,体会万物有情,体会课文优美的意境。课型:教读课课时: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朗读——感万物之情一、预习检测1、字音、字形、字义(略)2、作者:(1)朱自清(名):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这是作者 的来由。《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这是作者 的来由。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这是 (身份)朱自清的体现。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 、《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这是 、 、(身份)朱自清的体现。(2)朱自清的温州情缘: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浙江各地中学辗转执教;1923年2月,由他的北大同学周予同介绍,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的前身)任教,第一次来到温州。被称为“白话美文的模范”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就是在温州写定的。这年秋,省立十中和省立十师合并,仍称十中,附设师范部。他为合并后的十中撰写校歌歌词:“雁山云影,瓯海潮淙,看锺灵毓秀,桃李惠茏。怀籀亭边勤讲诵,中山精舍坐春风。英奇匡国,作圣启蒙。上下古今一冶,东西学艺攸同。” 作为一名学子,你从歌词中读出什么?1923年底,他在去宁波前夕,利用寒假的闲暇,写了四篇散文,编为一组,取名《温州的踪迹》。其中,《月朦胧、乌朦胧、帘卷海棠红》是描写一张国画意境的,画的作者马孟容,是朱自清十中的同事。《绿》描写 的景色。3、文章整体内容感知:朱自清的《春》中,写了哪些景物?自由朗读课文,仿照示例,把文章改写成简短的几句话。示例:春天来了(第1-3段)预设:花开了(第4段)风轻吹(第5段)小雨一直下(第6段)人充满活力(第7段)新!美!力!(第8-10段)二、整体感知1.朱自清对来临的春天怀着怎样的心情?读读第一段话,说说你的理由。预设:无比的盼望与渴望。追问:你能读出这样的盼望于渴望吗?朗读指导: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加点处为重读, 处为连读,语调逐渐上扬。重音一般为作者情感强烈需要加重之处。此时春天尚未来临,人们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这一反复手法的运用,将渴望的心情描写得淋漓尽致,朗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性,中间不停顿,就情感而言,应一次比一次强烈,语调上扬。2.文章写春,处处都写出了春天来临的喜悦。请选择1-2处特别能体现作者喜悦的句子,按照老师交给的方法朗读,注意标出重音和连读。如果有能力,可以说说你这样处理的理由。预设: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运用重音和停连,自由朗读课文,结束本课。板书设计春春天来了(第1-3段)花开了(第4段)风轻吹(第5段)小雨一直下(第6段)人充满活力(第7段)新!美!力!(第8-10段)作业:完成作业本第二课时——从修辞见万物之情一、导入雪化了之后是什么?有这样两个答案。比较:雪化了之后是水雪化了之后是春天两个句子,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预设:一个是客观事实,是科学的、准确的;一个主观感受,是诗意的、充满情味的答案。而语文学科恰恰属于后者,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去感受他笔下诗意的、充满情味的春天。二、聚焦修辞,感受万物之情和作者之情(一)通过上节课练习的概括,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春天来了”在文中作者这样表达:“春天的脚步近了”。两者有什么区别?预设:“春天来了”是客观的描述;“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追问:仅仅是修辞上的区别吗?脚步快还是慢?轻还是重?为什么?明确:脚步是慢慢的,因为句中的“盼望着,盼望着”,可见在作者对春天的渴望,同作者的急切相比,春天来得还是太慢了呀!脚步还是“轻柔的”,因为伴着春天而来的是“东风”,春风本来就是轻柔的,可见春天慢慢的、轻轻的来到了人间。而随着春天脚步的临近,作者的欣喜也越来越强烈。追问:为什么不能快快的走?声势浩大一点?体现了春天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根据春天的特点,体现春天的柔和、缓慢。(二)短短一句,作者就把自己的感情,春天的特征融入其中,因此,春天在他的笔下充满情味。万物有情,皆因作者之情。文中还有哪些物充满了情味?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的呢?请在文中找出几例,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在课本中点评批注。师生交流、点评。总结:修辞手法的运用是文章充满情味的主要原因,为什么作者要这样来写春天呢?明确:源于作者心中对春天的热爱。(三)作者写花、风、雨、人,在以某一景物为描写对象时,还有别的景物出现,这样描写有何好处?学生发表看法。明确:多种景物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画面,而且之间有着互动,使文章显得更加动人有趣。三、小结《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在朱自清的笔下,在春天,万物不仅发陈,万物充满情味,也充满关联。草与风,树与花,花唤来蜜蜂与蝴蝶,风引出鸟与牧童,雨中静默着人家和农夫,风筝牵出人的故事,这一切,显得无比动人。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这篇《春》才会成为经典,让我们一直去学习、传诵。四、拓展写作(作业)春天来了,你怀着怎样的感情?有哪些景物会进入你春之图?请以其中一个景物为主,其余几个景物为辅,运用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完成一个写作片段……第三课时:知识补白——比喻课前准备:请从你最近正在阅读的书中摘抄3-5个比喻句,并进行简要的点评批注。以春天为主题写1-2个比喻句。一、导入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学生写作,互相交流。二、补白·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阅读课本P5,发现比喻的标志性词语:明确:明喻:像…… 好像…… 仿佛…… 如同…… 好似…… 宛如……暗喻:是…… 就是…… 变成…… 成为…… 等于……三、比喻·进阶1、猜比喻(1)时值八月的大热天,我的脚碰到够的身体,它热得......——《青田狐》(2)那只母狐狸跑得......,不一会儿,它消失在山野里——《青田狐》(3)这鸟儿在我们的周围飞翔,快速得像.....——《安徒生童话》(4)树上的花儿开得正欢,各种各样的颜色如......——《小鹿班贝》(5)清晨的阳光透过树枝照了进来,整个屋子像是......——《小鹿班贝》(6)当春雨下着的时候,他们的眼睛里饱含着一粒粒......——《狼王梦》(7)立刻,猴群效法,石头像......——《双面猎犬》(8)河岸边的秀丽景色,好像在展示....——《柳林风声》(9)如......的掌声震得安妮如梦初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上比喻有何特点?明确:形象而常见等。2、继续猜:(1)终于,天空撒下一只......罩住了大地。——《狼王梦》(2)漆黑起伏的连山,仿佛是......——《呐喊》(3)我看着她眼睛里的冷笑,就像是......——《考试真疯狂》(4)影影绰绰月光下,你看见了黛青的山廓和......的湖。——《每个故乡都在消逝》(5)这些话内容千篇一律,格式统一,似乎不是来自活的脑筋,而是......——《契诃夫小说选》(6)没有谁是......,每本书都是......——《岛上书店》(7)当一个人作了决定,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8)这就是你现在的丈夫,他就像......,败坏了他的弟兄。——《哈姆雷特》这些比喻又有何特点?明确:形象,充满想象,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3、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钱钟书以上两类比喻,哪一类比喻符合钱钟书的概念?4、总结:好的比喻:本体喻体,愈远愈新;准确新鲜,有想象力。四、拓展·运用(作业)1.有一首著名的诗歌,标题为《生活》,内容只有一个字。你觉得是什么字?并写出你的理由。要求:运用比喻,含义丰富而深刻。板书设计春明喻:像…… 好像…… 仿佛…… 如同…… 好似…… 宛如……暗喻:是…… 就是…… 变成…… 成为…… 等于……教学反思《春》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 翻到这课书,我好像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既熟悉又亲切。我又一次带领学生感受作者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体会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在教学设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内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词、佳句、锦段构成的美文。从词的角度讲,文中语言使用准确而妥贴,很值得学生去体会和积累。从句方面讲,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辞,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从段落布局讲,各段落之间安排整齐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个比喻句来歌功春,表现出春的新、美、力。单独成段构思巧妙。对于这类文学性文章的学习,本人认为应上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学会欣赏至关重要。用品、背写来体会、感悟其美及美有何处、为何美。调动听、说、读、写各种能力来学习,同时在学习中锻炼、提高能力,得到一种欣赏文学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