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3.1 重力与弹力 课时教案 (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3.1 重力与弹力 课时教案 (表格式)

资源简介

3.1《 重力与弹力》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相互作用——力”的第一节,是力学知识体系的奠基性内容。教材从生活实例出发,系统介绍重力的产生、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心),以及弹力的形成条件、方向判断和胡克定律。重力作为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力,是学生理解受力分析的基础;弹力则为后续学习摩擦力、牛顿定律及弹簧振子等打下关键基础。本节内容强调“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这一核心观念,注重模型建构(如重心、形变)与实验探究,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认知逻辑。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重物有重量”“弹簧能被拉长”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力的本质理解模糊,常将“质量”与“重力”混淆,认为“没有接触就不会有力”。学生虽在初中接触过重力和弹力,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尤其对重心的位置判断、弹力的方向确定及胡克定律的定量关系掌握不牢。此外,学生在受力分析时易遗漏弹力或误判方向。教学中需通过实验直观展示形变,借助生活情境深化概念理解,利用数学工具建立定量关系,逐步构建科学的“力”的认知框架。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列举生活中重力与弹力的实例,识别其作用效果(如物体下落、弹簧压缩)。
2. 能通过实验观察微小形变,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思考现实世界
1. 能运用等效替代思想理解重心概念,分析不同形状物体的重心位置。
2. 能根据物体形变方向判断弹力方向,掌握“压力垂直于支持面”“拉力沿绳收缩方向”等规律。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公式G=mg计算重力大小,用F=kx表达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2. 能规范画出物体所受重力与弹力的示意图,为受力分析奠定基础。
科学思维与探究实践
1. 能设计实验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绘制F-x图像并得出胡克定律。
2. 能在真实情境中(如悬挂、支撑、挤压)分析弹力的存在与方向,建立物理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重力的三要素: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
2. 弹力的产生条件(接触+弹性形变)及方向判断方法。
难点
1. 理解“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并能分析不规则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位置。
2. 判断复杂情境中弹力的方向,尤其是接触面为曲面或多个物体相互挤压时。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钩码、橡皮筋、激光笔、平面镜、玻璃瓶、海绵、小球、直尺、三角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力从何来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思考 (一)、播放视频片段:
展示瀑布倾泻、苹果落地、蹦极跳跃、撑杆跳高四个场景,画面定格在“水向下流”“苹果加速下落”“橡皮绳拉伸”“撑杆弯曲”等关键瞬间。
提问:这些现象中,是什么“东西”让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这个“东西”来自哪里?
引导语:古人说“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是一种想象。今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看——是“力”在起作用。本章我们将系统学习“力”。
(二)、提出核心议题:“看不见的力,如何被感知?”
演示1:手持小球静止,松手后小球下落。
提问:小球为什么会下落?这个“向下拉”的力是谁施加的?
演示2:将弹簧测力计挂上钩码,指针下移。
提问:弹簧为什么伸长?谁在“拉”它?
过渡语:力虽无形,却可通过效果感知。今天,我们就从最常见的两种力——重力与弹力,开始探索。 1. 观看视频,感知力的存在。
2. 观察实验现象,提出猜想。
3. 思考力的来源与作用效果。
4. 激发探究重力与弹力的兴趣。
评价任务 情境理解:☆☆☆
现象观察:☆☆☆
问题提出:☆☆☆
设计意图 通过自然与运动场景的视觉冲击,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普遍存在。以“力从何来”为驱动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通过两个简单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使物体形变),为后续定义力和分析力的性质做铺垫,实现从生活经验到物理概念的过渡。
概念建构:重力探秘
【12分钟】 一、定义重力,明确三要素 (一)、揭示重力本质
板书: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gravity)。
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任何物体。
提问:重力大小与什么有关?展示不同质量的钩码,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其重力。
引导学生记录数据:m=0.1kg,G=1.0N;m=0.2kg,G=2.0N……
发现规律:G ∝ m,比值约为10 N/kg。
引出公式:G = 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g≈9.8m/s ,方向竖直向下。
(二)、探究重心概念
提问:重力作用在物体的哪个点?
演示:用细线悬挂薄板状物体(如三角形硬纸板),画出悬线延长线;换另一点悬挂,再画线,两线交点即重心。
说明:重心是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
举例:球体在球心,方形在对角线交点。
提问:空心球的重心在哪里?均匀圆环呢?
引导得出:仍在几何中心,可能不在物体上。 1. 理解重力的定义与来源。
2. 观察测量数据,发现G与m关系。
3. 掌握G=mg公式及g的取值。
4. 理解重心概念,判断简单物体重心。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
数据分析:☆☆☆
模型判断:☆☆☆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测量建立G与m的定量关系,强化科学探究能力。利用悬挂法直观展示重心的确定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等效作用点”的抽象概念。通过反例(空心球、圆环)打破“重心必在物体上”的误区,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实验探究:弹力之源
【15分钟】 一、感知形变,理解弹力条件 (一)、放大微小形变
演示“激光反射法”:将激光笔固定,光束射向贴在玻璃瓶上的小平面镜,再反射到远处墙面上。用手挤压瓶身,光点明显移动。
提问:瓶子是否发生了形变?虽然肉眼难见,但激光放大了这一变化。
结论:只要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板书:弹力产生的条件——①直接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二)、判断弹力方向
展示多种情境:
1. 书本放在桌面上:桌面发生微小向下形变,产生向上的弹力(支持力)。
2. 小球压在斜面上:斜面被压缩,弹力垂直于斜面向上。
3. 绳子悬挂物体:绳子被拉长,产生沿绳向上的弹力(拉力)。
总结规律: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且垂直于接触面或沿绳收缩方向。
二、探究胡克定律 (一)、设计实验方案
提供弹簧、钩码、刻度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1. 测弹簧原长L ;
2. 挂不同质量钩码,记录总长L,计算伸长量x=L-L ;
3. 记录对应弹力F=G=mg。
(二)、数据处理与规律发现
组织学生分组实验,记录6组数据,绘制F-x图像。
提问:图像形状如何?说明F与x是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F-x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说明F∝x,即F=kx(胡克定律)。
k为劲度系数,单位N/m,反映弹簧“软硬”程度。 1. 观察激光实验,感知微小形变。
2. 分析多种情境,归纳弹力方向。
3. 分组实验,测量数据并绘图。
4. 分析图像,得出胡克定律。
评价任务 实验操作:☆☆☆
方向判断:☆☆☆
规律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激光放大”实验突破“无形变无弹力”的认知障碍,深刻理解弹力的产生机制。结合多种接触情境归纳方向判断方法,提升模型应用能力。通过自主探究胡克定律,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图像—得出结论”的完整科学过程,培养探究实践能力。
应用深化:力的表达
【10分钟】 一、规范画出力的示意图 (一)、示范重力与弹力作图
出示例题:一个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引导学生分析:
1. 木块受重力G,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在重心;
2. 桌面受压发生形变,对木块施加向上的支持力N;
3. 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教师在黑板上规范画出受力示意图,标注G和N。
(二)、分析复杂情境
出示练习:小球静止在光滑半球形碗底。
提问:小球受哪些力?弹力方向如何?
引导:碗对小球的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即沿半径指向球心)。
再出示:两个木块叠放,分析上下木块所受弹力。
强调:弹力是接触力,必须有接触才可能有弹力。 二、计算弹力大小 (一)、应用胡克定律
例题:一弹簧原长10cm,劲度系数200N/m,挂上2kg物体后伸长多少?
解:F=G=mg=20N,由F=kx x=F/k=20/200=0.1m=10cm。
总长L=20cm。
变式:若弹簧被压缩5cm,弹力多大?F=kx=200×0.05=10N。 1. 学习受力分析的基本步骤。
2. 判断复杂情境中的弹力方向。
3. 规范画出重力与弹力示意图。
4. 应用胡克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评价任务 模型构建:☆☆☆
作图规范:☆☆☆
公式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例题示范,教会学生规范作图,为后续受力分析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碗底小球、叠放木块等情境,提升弹力方向判断能力。结合胡克定律进行计算,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跨越,增强知识应用能力。
当堂检测:技能闯关
【8分钟】 一、基础辨析:概念理解 (一)、出示选择题
1. 关于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 重力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C. g=9.8N/kg表示1kg物体重9.8N
D. 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引导分析:A错——重力是引力的一个分力;B错——应为“竖直向下”;C正确;D错——如圆环。
答案:C
二、综合应用:图像与计算 (一)、出示实验题
某同学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关系,得到下表数据:
F(N): 0, 2, 4, 6, 8
x(cm): 0, 1.0, 2.0, 3.0, 4.0
(1) 画出F-x图像;(2) 求劲度系数k。
引导:图像为直线,斜率k=ΔF/Δx=2N/1cm=200N/m。 1. 独立完成选择题。
2. 分析选项,排除错误。
3. 绘制F-x图像。
4. 计算劲度系数k。
评价任务 概念辨析:☆☆☆
图像绘制:☆☆☆
计算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精选练习检测学生对重力、弹力核心概念的理解,特别是易错点(如g的含义、重心位置)。通过实验数据题考查图像处理与计算能力,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巩固探究成果。
课堂总结:升华认知
【2分钟】 一、情景化总结:力的诗篇 (一)、回顾学习历程
今天我们触摸了两种“看不见的力”:
重力——地球母亲温柔的怀抱,将万物牵引;
弹力——物体间默契的回应,形变中积蓄着力量。
我们用激光看见了无形的形变,用弹簧测量了力的大小,用重心找到了力的“支点”。
(二)、升华科学哲理
泰戈尔说:“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力虽无形,却留下运动的轨迹、形变的印记。愿你们学会用科学的眼睛,看见世界的“看不见”,感受物理的诗意与力量。 1. 回顾重力与弹力的核心要点。
2. 理解力的无形与可观测性。
3. 感受物理学习的美感。
4. 树立科学探索的信心。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思维提升:☆☆☆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采用“情景化+升华式”总结,将物理知识赋予诗意表达,增强课堂感染力。引用泰戈尔诗句,强调“无形之物亦有迹可循”的科学思想,引导学生超越表象,洞察本质,激发对物理学科的深层热爱。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概念与计算
1. 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多少?若将其带到月球(g月=1.6m/s ),重力变为多少?
2. 一弹簧劲度系数为300N/m,原长15cm。当受到60N拉力时,伸长量是多少?总长度是多少?
二、能力提升:受力分析
3. 如图所示,小球静止在光滑斜面上,斜面倾角为30°。画出小球所受重力与支持力的示意图,并说明支持力方向。
4. 两个质量分别为m =2kg、m =3kg的木块叠放在水平地面上,分析m 和m 各自所受的弹力,并计算地面支持力大小。
三、拓展探究:生活应用
5. 查阅资料,了解生活中哪些装置利用了胡克定律(如体重秤、减震器、圆珠笔)。选择一种,简述其工作原理,并估算其弹簧的劲度系数数量级。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G地=mg=5×9.8=49N;G月=5×1.6=8N
2. x=F/k=60/300=0.2m=20cm;L=15+20=35cm
二、能力提升
3. 重力竖直向下,支持力垂直于斜面向上
4. m 受重力G =20N、m 支持力N =20N;m 受重力G =30N、m 压力N =20N、地面支持力N=50N
板书设计
3.1 重力与弹力
【左侧】
一、重力 G
1. 来源:地球吸引
2. 大小:G=mg
3. 方向:竖直向下
4. 作用点:重心(等效点)
【右侧】
二、弹力 F
1. 条件:接触 + 弹性形变
2. 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 压力⊥支持面,拉力沿绳
3. 大小:F=kx(胡克定律)
k:劲度系数(N/m)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激光放大微小形变实验效果震撼,学生深刻理解“有接触未必有弹力,有形变才有弹力”。
2. 学生分组探究胡克定律,动手能力强,数据处理与图像绘制能力得到锻炼。
3. 通过悬挂法找重心,直观生动,突破“重心必在物体上”的迷思。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受力分析时仍遗漏支持力或误判方向,需加强变式训练。
2. 对“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强调不够,个别学生仍混淆。
3. 实验时间稍紧,部分小组未能完成全部数据采集,需优化实验流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