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一、选择题知识点一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1.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下列关于事物的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B.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C.质的规定性不同于量的规定性,一定事物的质总是稳定不变的D.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现实中没有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质2.(2024·河南南阳月考)后母戊鼎,1939年3月在河南省安阳市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材料中描述后母戊鼎的质的语句有( )①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②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④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①② B.①④C.②④ D.③④3.“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B.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改变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C.没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任何质变都不可能发生D.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运动4.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状况既有上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影子”,又向下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趋近。例如:学前儿童的思维继承着婴儿动作思维的特点,但形象思维也开始发展起来。这表明( )①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②事物发展是一个突变的过程③事物的量变最终必然引起质变④事物的发展存在前后相继的联系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知识点二 把握适度原则5.关于“度”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②度是事物保持自己量的质的界限 ③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④质和量的统一为度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6.(2024·福建南平月考)香皂具有抑菌的作用。如果长期使用专门除菌的香皂,在消灭细菌的同时,也会杀死保护皮肤的正常菌群,过度地使用除菌香皂也会导致皮肤产生大量的耐药菌,对传统灭菌产生抵抗,可能会引发感染。这说明( )①在度的范围之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要坚持适度思维 ②量是关节点范围内的规定,是引起质变的节点,要重视量的积累 ③质是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积极创造条件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④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防止过犹不及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7.(2024·河北衡水月考)根据2024年3月实施的酒驾检验标准,以血液中乙醇含量为例:酒驾为大于等于0.20 mg/mL,醉驾为大于等于0.80 mg/mL。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依法处暂扣6个月驾照,并处1 000—2 000元罚款。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则依法处吊销驾照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追究刑责。这说明(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事物就会发生质变②度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③超出度的范围,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④要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8.(2024·河北衡水月考)近年来,对于学生手机的管理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一方面,手机是学生联系家人、探求新知的有益助手;另一方面,学生存在沉迷手机游戏、视力损伤等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报告称,学生成绩下降与过度使用手机有关。这给学生的启示是,使用手机( )①要顺应事物的存在状态,做到随遇而安②要坚持折中主义的立场,做到适可而止③要从有益健康角度使用,防止因噎废食④要坚持适当使用的原则,防止过犹不及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9.某著名登山运动员在一次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登到8 680米高度时,她停下了,退回山下。无数人替她惋情,因为她离创造奇迹仅有百米之遥。但她却说:“我只能到达那里,那儿是我生命的极限。”她把握了自己生命的限度,因此她活了下来,为自己蓄积足够的能量再次去挑战极限奠定了基础。这启示我们( )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 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勇于自我否定 D.要善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10.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在描写美人的美时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微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这段话强调了( )A.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是《司马法》中的一句名言,它蕴含着战争与国家兴衰的辩证关系,既强调爱好和平的重要性,又提醒不要忘记国家安全。过去的历史教育我们,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也不能忘记落后挨打的悲惨教训。今天的事实警示我们,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忘战”,也不能“好战”。我们既要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也要注重加强国防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后盾。结合材料,运用“把握适度原则”的知识,谈谈你对“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理解。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1.C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C中“总是稳定不变”说法错误,入选。2.C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①③对后母戊鼎的描述属于量,不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②④对后母戊鼎的描述属于质,入选。3.C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强调量变对质变的重要性,C符合题意。量变引起质变是客观的、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说法错误。B说法过于绝对。量变引起质变,也可能是向下的、倒退的变化,D说法错误。4.B 题干强调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思维之间存在纵向联系,①④符合题意。事物发展要经过量的积累,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否认量的积累,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③错误。5.D 度不是关节点,度的极限是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②③错误。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可以用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①④正确。6.B 过度地使用除菌香皂也会导致皮肤产生大量的耐药菌,对传统灭菌产生抵抗,可能会引发感染,这说明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在度的范围之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要坚持适度思维,防止过犹不及,①④符合题意。关节点是引起质变的节点,且材料并不强调量的积累,②不选。质规定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材料并不强调积极创造条件使该物转化为他物,而是强调要坚持适度原则,③不符合题意。7.B 酒驾为大于等于0.20 mg/mL,醉驾为大于等于0.80 mg/mL。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依法处暂扣6个月驾照,并处1 000—2 000元罚款。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则依法处吊销驾照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追究刑责,这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事物就会发生质变,超出度的范围,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①③正确。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②排除。坚持适度原则,不是要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④排除。8.D 遵循适度原则,包含着积极地认识与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①错误,③正确。折中主义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消极的思维方式,②错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④正确。9.B 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质变,A错误。她把握了自己生命的限度,因此她活了下来,这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勇于自我否定,C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不是要善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D不选。10.D 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微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这段话强调了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D当选,A、B、C不符合题意。11.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穷兵黩武必然灭亡,缺乏战备也会陷入危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坚持和平发展,不能“好战”,也要注重加强国防建设,不能“忘战”。解析: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忘战”,也不能“好战”,我们既要保障国家安全,加强国防建设,也要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强调把握好分寸,坚持适度原则知识。3 / 3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1.科学精神: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含义,运用发展的状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 2.公共参与:抓住机遇参与实践,注意从小事做起;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1)质的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 的规定性。(2)量的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 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3)量与事物的关系: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 ”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4)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 。2.遵循质量互变规律(1)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与飞跃性、 与间断性的关系。(2)意义: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 、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二、把握适度原则1.适度的含义(1)度的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 的量的限度。(2)“适度”原则: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2.掌握适度原则(1)思维适度原则: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 的原则。(2)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想一想“得中”与“折中主义”思维方式的区别?提示: 判一判(1)量就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2)质变的完成表明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是指事物停止了发展。( )(4)“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告诉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 )选一选(1)《鹤林玉露》记载了一则故事。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巾下有一钱。乖崖杖之,吏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表明(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意在提醒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时注意防微杜渐、洞察先机。这些饱含中国智慧的古语箴言体现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比认识事物的渐进性更重要③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一定限度时,事物开始发生质的转化④适度思维就是凡事都采取不偏不倚的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教材P80“探究与分享”查找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类似的成语,从思维角度谈谈这些成语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提示:例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从思维角度看,这些成语都反映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2.教材P81“探究与分享”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提示:材料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质量互变规律支配了事物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相互交替,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因此,要实现人生理想、达到学习目标,实现质变,就必须注重量的积累。质变始于量的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发生质变。因此,我们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为之努力。否则,理想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空中楼阁,只是虚无缥缈的存在。3.教材P82“探究与分享”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请举例说明。提示:孔子与子贡的对话说明违背“适度”的两种情况:一是“不及”,二是“过”,都不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过犹不及”启示我们处理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把握事物应有的“度”,极端化的做法要不得。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勤奋是好事,但若过度勤奋而伤及身体健康,就适得其反了。4.教材P83“探究与分享”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道理?提示:上述材料反映了要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议题一 如何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情境】 1986年,邓小平同志批准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并把发展航天技术列入其中。国务院组织了全国多位科学家对计划建议进行了大半年的论证,当时论证了很多方案,最后专家们建议以载人飞船开始起步,最终建成我国的空间站。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常委会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此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2024年第一次飞行任务。中国人的载人航天梦不断得到实现。探究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战略。1.如何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1)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又称量变质变规律。(2)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3)质量互变规律方法论意义①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要把握适度的原则。②注意在理论上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③注意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意义。④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质量关系。2.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类别 连续性(渐进性) 间断性(飞跃性)相互区别 含义 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状态 量变 质变结果 一事物还是它自身 出现了新事物相互包含 ①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飞跃性与间断性)。 ②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3.坚持辩证思维,反对形而上学思维(1)连续性和间断性是对立统一的,形而上学把间断性和连续性割裂开来。(2)只看到间断性,而看不到连续性,使事物失去整体联系,否认了运动的存在。只看到连续性,否认物质形态的质的变化。这两种倾向,都是形而上学的,其结果都必然否认事物的发展。1.(2024·甘肃武威月考)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中国某研究团队探索出“重塑土壤团粒结构高效脱盐”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该团队选用青贮玉米作为实验作物,设改良组和对照组,在玉米品种、施肥量、灌溉方式、管理措施都相同的情况下,改良组仅在滴灌时添加了5次土壤改良剂,每次间隔平均10天,每亩(1亩≈666.67平方米)地每次使用5千克,青贮玉米就实现了60%以上的增产。盐碱地治理新技术( )①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了在特定量前提下的质的累积 ②体现了遵循适度原则,就是要被动地适应事物存在的状态 ③持续攻关为实现盐碱地土壤改良、促成事物的质变创造了条件 ④使青贮玉米产量实现了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2.(2024·河南洛阳期末)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国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神舟一号飞入太空,到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一步一个脚印,载人航天不断创造新辉煌,见证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进足迹。这启示我们(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任何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③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比间断性更为重要 ④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地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3.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万步炎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万步炎带领科研团队刻苦攻关、不懈钻研,研制出的海底钻机成功下钻231米,从0.7米到231米,从推开深海一条门缝到打开深海大门,这231米,万步炎走了20多年,解决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将先进海底钻机装备制造与应用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这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只有量变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③事物的发展是在量的基础上进行的④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议题二 如何把握适度原则 【情境】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民法典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为处理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准则。父母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在“依法带娃”的同时,也要对孩子的成长有更理性的期待,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探究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成长有更理性的期待应如何正确运用适度原则。1.坚持适度原则的依据(1)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2)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2.如何把握适度原则(1)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2)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以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1.倘若细细观察,一个人对待生活的度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遇事沉着冷静,不走极端,也不被情绪所左右,把握好度其实就是在把握人生,看似一个简单的字,但其背后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下列对“度”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有( )①度是一事物实现自身质变的前提 ②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③度是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④度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临界点范围的幅度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2.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 ℃ 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 ℃ 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 ℃ 或100 ℃),水就会变成冰或水蒸气了。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②量的规定性的变化使一物变为他物③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④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3.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要适当、适度,切忌走极端。比如,服药治病,剂量必须适当,用量过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会造成药物中毒。又如,适当给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长,肥量过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这反映了( )①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②要把握适度原则③事物发展是飞跃性和渐进性的统一④抓住时机,积极促成事物质变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基础知识·准落实】新学知识巧梳理一、1.(1)内部固有 (2)数量 (3)纯粹 (4)基本状态必然结果 2.(1)渐进性 连续性 (2)本质二、1.(1)稳定性 (2)根本标志 2.(1)适当程度想一想 提示:“得中”是适度思维,“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判一判 (1)× (2)× (3)× (4)×选一选 (1)C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②④正确。(2)B “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意在提醒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时注意防微杜渐、洞察先机,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一定限度时,事物开始发生质的转化,①③符合题意。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不能说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比认识事物的渐进性更重要,②错误。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④错误。【学科素养·稳提升】议题一情境探究探究 提示: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量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与渐进性,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与间断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通过航天人的不断努力实现航天工程的不断推进,每一步都是一个质的飞跃,也为下一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②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坚持了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跟踪训练1.D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要坚持在特定质的前提下实现量的积累,①说法错误。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②说法错误。盐碱地治理新技术持续攻关为实现盐碱地土壤改良、促成事物的质变创造了条件,使青贮玉米产量实现了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③④说法正确。2.B 从神舟一号飞入太空,到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一步一个脚印,载人航天不断创造新辉煌,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符合题意。事物发展过程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不能说飞跃性比间断性更为重要,②③说法错误。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国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启示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地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④符合题意。3.B 从0.7米到231米,从推开深海一条门缝到打开深海大门,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①④符合题意。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②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③说法错误。议题二情境探究探究 提示:①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②对孩子成长有更理性的期待,家长要坚持“依法带娃”,防止过分保护、过分监督和惩戒失当,推动子女的发展和成长到最佳状态。③家长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促成孩子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使其达到家长所期望的存在状态。跟踪训练1.D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①排除。度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临界点范围的幅度,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②④正确,③排除。2.B 水的三态变化表明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①③正确。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使一物变为他物,②错误。量变状态,一事物仍为该事物,质变状态,一事物变为他事物,二者不能相互转化,④错误。3.A “用量过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会造成药物中毒”“适当给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长,肥量过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都反映了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把握适度原则,①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6 / 6(共66张PPT)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懂得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把握适度原则 1.科学精神:把握量变与质变的含义,运用发展的状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分析现实问题。2.公共参与:抓住机遇参与实践,注意从小事做起;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目录基础知识·准落实1学科素养·稳提升2教学效果·勤检测301基础知识·准落实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一、认识质量互变规律1. 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1)质的含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 的规定性。(2)量的含义: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 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的规定性不同于质的规定性,在一定范围内量的增减并不影响某物之为某物。内部固有 数量 (3)量与事物的关系:量总是一定事物的量。离开具体事物的“ ”的量,只存在于思维的抽象中。(4)质量互变规律的含义: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 。纯粹 基本状态 必然结果 2. 遵循质量互变规律(1)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与飞跃性、 与间断性的关系。(2)意义: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正确地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对我们认识事物的 、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渐进性 连续性 本质 二、把握适度原则1. 适度的含义(1)度的含义: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 的量的限度。(2)“适度”原则: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稳定性 根本标志 2. 掌握适度原则(1)思维适度原则: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 的原则。(2)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适当程度 想一想“得中”与“折中主义”思维方式的区别?提示:“得中”是适度思维,“折中主义”是一种无原则的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判一判(1)量就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 × )(2)质变的完成表明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 ( ×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是指事物停止了发展。 ( × )(4)“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告诉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 × )××××选一选(1)《鹤林玉露》记载了一则故事。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巾下有一钱。乖崖杖之,吏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表明(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解析: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②④正确。(2)“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意在提醒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时注意防微杜渐、洞察先机。这些饱含中国智慧的古语箴言体现了(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比认识事物的渐进性更重要 ③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一定限度时,事物开始发生质的转化 ④适度思维就是凡事都采取不偏不倚的折中主义的思维方式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解析: “防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意在提醒人们认识和处理事物时注意防微杜渐、洞察先机,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变化达到或超出一定限度时,事物开始发生质的转化,①③符合题意。事物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不能说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比认识事物的渐进性更重要,②错误。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这里的“得中”不是凡事都采取折中主义的消极的思维方式,④错误。1. 教材P80“探究与分享”查找与“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类似的成语,从思维角度谈谈这些成语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提示:例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从思维角度看,这些成语都反映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变化。2. 教材P81“探究与分享”上述材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提示:材料告诉我们,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质量互变规律支配了事物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相互交替,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因此,要实现人生理想、达到学习目标,实现质变,就必须注重量的积累。质变始于量的积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发生质变。因此,我们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为之努力。否则,理想就是镜中花、水中月、空中楼阁,只是虚无缥缈的存在。3. 教材P82“探究与分享”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请举例说明。提示:孔子与子贡的对话说明违背“适度”的两种情况:一是“不及”,二是“过”,都不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过犹不及”启示我们处理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要把握事物应有的“度”,极端化的做法要不得。比如,在学习生活中,勤奋是好事,但若过度勤奋而伤及身体健康,就适得其反了。4. 教材P83“探究与分享”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道理?提示:上述材料反映了要遵循适度原则,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要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02学科素养·稳提升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议题一 如何理解质量互变规律【情境】 1986年,邓小平同志批准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并把发展航天技术列入其中。国务院组织了全国多位科学家对计划建议进行了大半年的论证,当时论证了很多方案,最后专家们建议以载人飞船开始起步,最终建成我国的空间站。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常委会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此次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2024年第一次飞行任务。中国人的载人航天梦不断得到实现。探究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战略。提示: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量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与渐进性,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与间断性。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通过航天人的不断努力实现航天工程的不断推进,每一步都是一个质的飞跃,也为下一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②客观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坚持了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1. 如何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意义(1)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又称量变质变规律。(2)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①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要把握适度的原则。②注意在理论上正确处理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③注意把握质量互变规律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意义。④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质量关系。(3)质量互变规律方法论意义2. 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类别 连续性(渐进性) 间断性(飞跃性)相互 区别 含义 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 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状态 量变 质变结果 一事物还是它自身 出现了新事物类别 连续性(渐进性) 间断性(飞跃性)相互包含 ①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飞跃性与间断性)。 ②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3. 坚持辩证思维,反对形而上学思维(1)连续性和间断性是对立统一的,形而上学把间断性和连续性割裂开来。(2)只看到间断性,而看不到连续性,使事物失去整体联系,否认了运动的存在。只看到连续性,否认物质形态的质的变化。这两种倾向,都是形而上学的,其结果都必然否认事物的发展。1. (2024·甘肃武威月考)经过10多年持续攻关,中国某研究团队探索出“重塑土壤团粒结构高效脱盐”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该团队选用青贮玉米作为实验作物,设改良组和对照组,在玉米品种、施肥量、灌溉方式、管理措施都相同的情况下,改良组仅在滴灌时添加了5次土壤改良剂,每次间隔平均10天,每亩(1亩≈666.67平方米)地每次使用5千克,青贮玉米就实现了60%以上的增产。盐碱地治理新技术( )①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现了在特定量前提下的质的累积②体现了遵循适度原则,就是要被动地适应事物存在的状态③持续攻关为实现盐碱地土壤改良、促成事物的质变创造了条件④使青贮玉米产量实现了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要坚持在特定质的前提下实现量的积累,①说法错误。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②说法错误。盐碱地治理新技术持续攻关为实现盐碱地土壤改良、促成事物的质变创造了条件,使青贮玉米产量实现了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③④说法正确。2. (2024·河南洛阳期末)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国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神舟一号飞入太空,到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一步一个脚印,载人航天不断创造新辉煌,见证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进足迹。这启示我们(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任何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③认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性比间断性更为重要 ④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地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 从神舟一号飞入太空,到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一步一个脚印,载人航天不断创造新辉煌,说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①符合题意。事物发展过程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不能说飞跃性比间断性更为重要,②③说法错误。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国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启示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地创造条件,促成事物的质变,④符合题意。3. 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万步炎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万步炎带领科研团队刻苦攻关、不懈钻研,研制出的海底钻机成功下钻231米,从0.7米到231米,从推开深海一条门缝到打开深海大门,这231米,万步炎走了20多年,解决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将先进海底钻机装备制造与应用技术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这体现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只有量变才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③事物的发展是在量的基础上进行的 ④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 从0.7米到231米,从推开深海一条门缝到打开深海大门,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①④符合题意。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②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③说法错误。议题二 如何把握适度原则【情境】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幸福安宁,也关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稳定。民法典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为处理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提供了准则。父母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在“依法带娃”的同时,也要对孩子的成长有更理性的期待,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探究 家庭教育中对孩子成长有更理性的期待应如何正确运用适度原则。提示:①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②对孩子成长有更理性的期待,家长要坚持“依法带娃”,防止过分保护、过分监督和惩戒失当,推动子女的发展和成长到最佳状态。③家长也应积极创造条件,促成孩子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使其达到家长所期望的存在状态。1. 坚持适度原则的依据(1)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2)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质规定着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2. 如何把握适度原则(1)适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2)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过”,又要防止“不及”,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以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1. 倘若细细观察,一个人对待生活的度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遇事沉着冷静,不走极端,也不被情绪所左右,把握好度其实就是在把握人生,看似一个简单的字,但其背后的意义远远不止这些。下列对“度”的含义表述正确的有( )①度是一事物实现自身质变的前提 ②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③度是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 ④度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临界点范围的幅度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解析: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①排除。度是引起事物变化发展的临界点范围的幅度,度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②④正确,③排除。2.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在0~100 ℃ 这个幅度内,水保持液态不变。如果超出0~100 ℃ 这个温度范围,突破度的两个关节点或临界点(0 ℃ 或100 ℃),水就会变成冰或水蒸气了。这表明(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 ②量的规定性的变化使一物变为他物 ③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 ④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 水的三态变化表明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①③正确。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使一物变为他物,②错误。量变状态,一事物仍为该事物,质变状态,一事物变为他事物,二者不能相互转化,④错误。3. 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处理事情要适当、适度,切忌走极端。比如,服药治病,剂量必须适当,用量过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会造成药物中毒。又如,适当给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长,肥量过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这反映了( )①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 ②要把握适度原则 ③事物发展是飞跃性和渐进性的统一 ④抓住时机,积极促成事物质变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解析: “用量过少治不了病,用量过多会造成药物中毒”“适当给作物施肥有助于其生长,肥量过多反而不利于作物生长”都反映了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把握适度原则,①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03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一、选择题知识点一 认识质量互变规律12345678910111. 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下列关于事物的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B. 此物之所以为此物,并区别于他物,就是由于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C. 质的规定性不同于量的规定性,一定事物的质总是稳定不变的D. 质总是一定事物的质,现实中没有离开具体事物的“纯粹”的质解析: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C中“总是稳定不变”说法错误,入选。12345678910112. (2024·河南南阳月考)后母戊鼎,1939年3月在河南省安阳市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材料中描述后母戊鼎的质的语句有( )①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②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③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壁厚6厘米 ④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①③对后母戊鼎的描述属于量,不选。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②④对后母戊鼎的描述属于质,入选。12345678910113.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 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变不会引起质变B. 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改变事物变化的必然趋势C. 没有渐进的量的积累,任何质变都不可能发生D. 任何事物的量变引起的质变都是前进上升运动1234567891011解析: “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强调量变对质变的重要性,C符合题意。量变引起质变是客观的、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A说法错误。B说法过于绝对。量变引起质变,也可能是向下的、倒退的变化,D说法错误。12345678910114.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状况既有上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影子”,又向下一年龄阶段儿童的思维特点趋近。例如:学前儿童的思维继承着婴儿动作思维的特点,但形象思维也开始发展起来。这表明( )①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一个突变的过程 ③事物的量变最终必然引起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存在前后相继的联系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1234567891011解析: 题干强调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说明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思维之间存在纵向联系,①④符合题意。事物发展要经过量的积累,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否认量的积累,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③错误。1234567891011知识点二 把握适度原则5. 关于“度”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 ②度是事物保持自己量的质的界限 ③度是事物变化的关节点 ④质和量的统一为度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解析: 度不是关节点,度的极限是关节点,超出了关节点,事物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统一,②③错误。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可以用量来表示的规定性。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①④正确。12345678910116. (2024·福建南平月考)香皂具有抑菌的作用。如果长期使用专门除菌的香皂,在消灭细菌的同时,也会杀死保护皮肤的正常菌群,过度地使用除菌香皂也会导致皮肤产生大量的耐药菌,对传统灭菌产生抵抗,可能会引发感染。这说明( )①在度的范围之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要坚持适度思维②量是关节点范围内的规定,是引起质变的节点,要重视量的积累③质是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积极创造条件使该物转化为他物④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防止过犹不及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过度地使用除菌香皂也会导致皮肤产生大量的耐药菌,对传统灭菌产生抵抗,可能会引发感染,这说明发展是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在度的范围之内,质与量相互结合、相互规定,要坚持适度思维,防止过犹不及,①④符合题意。关节点是引起质变的节点,且材料并不强调量的积累,②不选。质规定量的运动范围和变化幅度,材料并不强调积极创造条件使该物转化为他物,而是强调要坚持适度原则,③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7. (2024·河北衡水月考)根据2024年3月实施的酒驾检验标准,以血液中乙醇含量为例:酒驾为大于等于0.20 mg/mL,醉驾为大于等于0.80 mg/mL。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依法处暂扣6个月驾照,并处1 000—2 000元罚款。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则依法处吊销驾照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追究刑责。这说明( )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②度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 ③超出度的范围,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 ④要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酒驾为大于等于0.20 mg/mL,醉驾为大于等于0.80mg/mL。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依法处暂扣6个月驾照,并处1 000—2 000元罚款。醉酒驾驶机动车辆的则依法处吊销驾照且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追究刑责,这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事物就会发生质变,超出度的范围,质与量的统一就会破裂,①③正确。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②排除。坚持适度原则,不是要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④排除。12345678910118. (2024·河北衡水月考)近年来,对于学生手机的管理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一方面,手机是学生联系家人、探求新知的有益助手;另一方面,学生存在沉迷手机游戏、视力损伤等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报告称,学生成绩下降与过度使用手机有关。这给学生的启示是,使用手机( )①要顺应事物的存在状态,做到随遇而安 ②要坚持折中主义的立场,做到适可而止 ③要从有益健康角度使用,防止因噎废食 ④要坚持适当使用的原则,防止过犹不及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遵循适度原则,包含着积极地认识与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①错误,③正确。折中主义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消极的思维方式,②错误。为了保持我们所需要的事物特定的质,应当把事物的变化控制在度的范围内,防止过犹不及,④正确。12345678910119. 某著名登山运动员在一次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登到8 680米高度时,她停下了,退回山下。无数人替她惋情,因为她离创造奇迹仅有百米之遥。但她却说:“我只能到达那里,那儿是我生命的极限。”她把握了自己生命的限度,因此她活了下来,为自己蓄积足够的能量再次去挑战极限奠定了基础。这启示我们( )A. 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B. 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要勇于自我否定D. 要善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1234567891011解析: 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会引起质变,A错误。她把握了自己生命的限度,因此她活了下来,这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B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勇于自我否定,C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不是要善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D不选。123456789101110. 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在描写美人的美时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微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这段话强调了( )A. 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解析: 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微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这段话强调了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D当选,A、B、C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二、非选择题11.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是《司马法》中的一句名言,它蕴含着战争与国家兴衰的辩证关系,既强调爱好和平的重要性,又提醒不要忘记国家安全。过去的历史教育我们,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也不能忘记落后挨打的悲惨教训。今天的事实警示我们,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忘战”,也不能“好战”。我们既要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也要注重加强国防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坚实后盾。1234567891011结合材料,运用“把握适度原则”的知识,谈谈你对“好战必亡、忘战必危”的理解。答案: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穷兵黩武必然灭亡,缺乏战备也会陷入危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坚持和平发展,不能“好战”,也要注重加强国防建设,不能“忘战”。解析: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上,我们既不能“忘战”,也不能“好战”,我们既要保障国家安全,加强国防建设,也要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强调把握好分寸,坚持适度原则知识。1234567891011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docx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pptx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练习,含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