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一、选择题知识点一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思维抽象的具体过程千差万别,但其必经环节且是思维抽象起始环节的是( )A.分离 B.简略化C.提纯 D.理想化2.“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一定就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本质和规律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D.思维的间接性会导致认识失真3.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把“豆腐西施”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比喻为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思维抽象的环节是( )A.分离 B.提纯C.简略化 D.理想化4.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这种理想化的思维形式是( )A.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产物B.对事物进行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C.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和纽带D.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5.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装饰纹样、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等经反复修改,把中华文化元素、现代国际风格、冰雪运动特征、主办城市特色有机融为一体,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从推动认识发展的角度看( )①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②认识的完成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③提纯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④扬弃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根本动力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知识点二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6.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 )①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复杂、最高级的概念②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整个世界的一切矛盾③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④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段话说明了( )A.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B.认识要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C.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质D.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8.(2024·安徽安庆联考)对人类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要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去认识,并进一步分解为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若干地理要素。而要认识和了解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必须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概括出基本特征,具体到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也都是如此。上述材料说明( )①对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的认识必须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②把各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去认识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体现了思维具体③对地貌、气候等若干地理要素的认识还停留在外部形象上④分析是综合的先导,必须坚持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9.我们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一般是通过实践调查,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确定论点论据,在头脑中大体形成调查报告的体系结构,然后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把调查报告写出来。这里体现的思维顺序是( )A.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B.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到思维抽象C.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D.从思维抽象到感性具体10.(2024·山东青岛期中)我们看到的蓝色的天空,事实上它是紫色的。我们之所以看到的是蓝色而非紫色,是由眼球的生理构造决定的,我们的眼睛对蓝色更敏感。另外,秋天树叶的暖色与天空的蓝色为互补色,由于它们在色环上处于“对立”的位置,所以秋天,在金色、橙色和红色的树叶映衬下,本就已很蓝的天空,其澄澈之美则更为凸显。材料表明(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②“我们看到的蓝色的天空”是对天空的直观的整体表象③正确认识天空的颜色需要排除各种色彩对我们感官的影响,进行“提纯”④“事实上它是紫色的”是人们对天空颜色的最终认识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逆天了,人类真的可以“返老还童”吗?小朋友眼里的菠菜,可以让“大力水手”拉悬崖、接闪电;美女眼里的菠菜,可以减肥瘦身;医生眼里的菠菜,可以保护视力、防止便秘;厨师眼里的菠菜,可以变成健康美味的菜肴……小小的菠菜展现出大大的能量。2022年12月8日,菠菜在科学家手中再一次实现了能量升级。我国某研究团队成功提取并纯化了菠菜绿叶中的“生物电池”——类囊体组分,并递送到哺乳动物体衰老病变的细胞内,让动物细胞拥有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这一研究成功解锁跨物种的能量传递密码,敲开逆转细胞蜕变衰老的“时光之门”。纳米类囊体“黑科技”在人体内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研究团队不断寻求各种跨学科的技术手段,实现了退行性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未来有可能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包括椎间盘突出、心血管细胞老化、肌肉萎缩等,对于人体重要脏器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对菠菜“小身材大能量”的认识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对此加以说明。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1.A 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和必经环节,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2.B 只凭人的感觉器官,认识的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东西,认识了现象不一定就认识了本质,同时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选B,A、C、D本身不能成为原因。3.B 鲁迅在杨二嫂的多样性特征中,紧紧抓住杨二嫂的体型似圆规这一突出特征,直接用圆规借代杨二嫂,让人一提到圆规就想到杨二嫂的形象,符合思维抽象中提纯的特点,B符合题意。4.D 表象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C说法错误。材料所述体现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D说法正确,A、B不符合题意。5.B 从概念表达、角色造型、装饰纹样、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等反复修改,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需要科学分析的态度,①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发展过程,②错误。冰墩墩的造型选择是一个反复比较,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过程,属于提纯,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错误。6.D 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①②错误,④符合题意。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③说法正确。7.B 材料中“能”与“不能”,“用”与“不用”,“近”与“远”分别是真相与假象,“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说明仅仅认识现象不可靠,还必须认识本质和规律,即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不符。8.A 先分析若干个地理要素,然后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概括出基本特征,运用了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认识和了解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体现了思维具体,①②正确。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而对地貌、气候等若干地理要素的认识体现了思维抽象,而不是还停留在外部形象上,③错误。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④错误。9.C 题干中从占有资料到形成体系结构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然后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把调查报告写出来”体现了从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C入选。10.A “我们之所以看到的是蓝色而非紫色……其澄澈之美则更为凸显”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①正确。“我们之所以看到的是蓝色而非紫色,是由眼球的生理构造决定的,我们的眼睛对蓝色更敏感”说明“我们看到的蓝色的天空”是对天空的直观的整体表象,②符合题意。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而不是“排除各种色彩对我们感官的影响”,③错误。“事实上它是紫色的”是人们对天空颜色的思维具体,但不是最终认识,④错误。11.①开始人们对菠菜能量的认识,还停留在外部形象和浅层次,是感性具体的认识。②研究团队运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找到了菠菜进行光合作用的密码,揭示了其蕴含的内在原因和规律。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不断探求“生物电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能量传递的本质规律性认识。③对菠菜“小身材大能量”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中是不断深化的,并通过持续探索获得更全面而具体的认识。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角度组织答案,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3 / 3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感性具体(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 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2)局限性:感性具体虽然是对 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 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2.思维抽象(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 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 中抽取 的思维活动。(2)环节① 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② 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③ 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④ 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3)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 。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思维具体的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 的层次上反映事物 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 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 和 的认识。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 ,是对研究对象的 的反映。(2)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 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判一判(1)思维抽象的认识都是正确的,感性具体的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2)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3)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认识的两个过程。( )选一选(1)“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从《逻辑与思维》角度看,其中的“门道”与“热闹”分别是指( )①感性具体 思维具体②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③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现象④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2)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认识,不知从何处下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进入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在这里( )①对牛外部特征的直观认识是“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感性具体 ②“庖丁解牛,目无全牛”阶段是“既知其表又知其里”的思维抽象 ③清楚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知道其表里关系”的思维抽象 ④庖丁对牛的认识是由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教材P89“探究与分享”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思维抽象有哪些特征。提示:思维抽象的特征: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理想化。2.教材P89“探究与分享”(1)请你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说说人类对电磁认识的发展历程。提示:材料中关于人们对电磁认识发展的介绍,体现了人类对电磁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从人们所熟知的生活现象出发,科学家们在猜想、假设、实验等的基础上,发现了电磁的初步规律,形成了电动力学,丰富了电磁理论,使电磁理论更加系统化。在电磁理论的基础上,人们投身于社会实践,利用抽象理论指导发展新技术,推动电子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对电磁的认识过程不只是从感性具体中抽象共性,而且凭借思维抽象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将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不断深化认识,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完整认识。(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认识发展道路的理解。提示: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等哲学家关于思维划分为不同阶段的理论,将思维运动过程概括为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的“第一条道路”指的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第二条道路”指的是思维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对认识的发展历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议题一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情境】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人们得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先落地的结论。后来,人们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推翻了之前的结论。探究 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1.感性具体(1)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称之为感性具体。(2)在这一基础上,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2.思维抽象内涵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例如,当我们说“某人是一个中学生”时,已经舍弃了这个人在性别、年龄、籍贯、性格等许多方面的属性,剩下的只是他作为“中学生”的这种规定性,这就是一种思维抽象。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原因 感性具体认识存在局限,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途径 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一项具体的认识活动,不可能对现象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加以考察,必须将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进行分离。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对事物的情况作单一状态的考察本身就是一种简略化。表述认识的结果,也需要简略化。简略化就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作简略表达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1.弗兰西斯·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取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句话的寓意是( )A.感性具体是对现象的认识,思维抽象是对本质的认识B.感性具体和思维抽象都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C.思维抽象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必须既要充分占有感性材料,又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D.思维抽象有赖于感性具体2.现如今,大量体验式教学成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常见形式。许多年轻人第一次通过临摹书法、剪窗花、扎风筝等体验活动,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教育形式使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认识属于( )A.感性具体 B.理性抽象C.理性具体 D.形象思维3.思维抽象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反映,思维具体指思维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规定的完整的反映。科学的认识不仅要求把感性的具体事实作为科学抽象的依据和前提,从具体到抽象;而且要求从抽象再上升到理性的具体,使对客观事物“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表明( )①理性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体现了人类辩证思维的一元性特征 ③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要求人们用感官感知事物的内在联系 ④从起点经过中介到达终点,完成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议题二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情境】 人生要经历“三重境界”:人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年龄渐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回归初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有人如此解读“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普通人看什么是什么,只看表面;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人开始思考表面背后的内在含义;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指人生开悟,人大彻大悟后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贵与美好。由此总结出结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是庸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是俗人,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是智者。探究 (1)谈谈对“三重境界”的认识。(2)如何实现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1.把握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方法的目的、途径及意义(1)目的:运用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方法,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2)途径:这种方法是以感性具体为起点,经过思维抽象的中间环节,又回复到思维具体。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3)意义:掌握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确地运用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2.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的关系关系 感性具体 思维具体区别 含义 不同 感性具体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地位 不同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认识的发展和升华意义 不同 感性具体是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前提和准备 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联系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环节,感性具体能够上升为思维具体1.人们的认识必须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原因是( )①思维抽象只是停留在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上②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③思维抽象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④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是错误的A.①②③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2.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运用高精度CT扫描、精细三维重建、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全光位图像等技术,从大量鱼类化石中发现了奇迹秀山鱼,通过研究证明这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①从化石中发现奇迹秀山鱼是通过感性具体获得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 ②研究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认知是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③对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的研究获得了“从鱼到人”演化的完整认识 ④对有颌鱼的认识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面对五颜六色的苹果、柑橘、香蕉、菠萝……,我们却说“水果”,甚至说“植物的果实”;看到“水果”一词,我们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柑橘、香蕉、菠萝……这说明( )A.感性具体要高于思维抽象 B.感性具体是思维抽象的前提C.思维抽象是思维具体的指导 D.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相互联系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基础知识·准落实】新学知识巧梳理一、1.(1)直观 (2)事物整体 外部形象 2.(1)事物整体 个性 共性 (2)①分离 ②提纯 ③简略化 ④理想化 (3)本质和规律 思维具体二、1.理性认识 具体整体 本质规定 本质 规律2.(1)概念 基本单位 (2)认识发展 桥梁判一判 (1)× (2)× (3)×选一选 (1)D “门道”表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思维具体的认识,“热闹”表明看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象,属于感性具体的认识,①错误,③④正确。“门道”指理性认识,“热闹”指感性认识,②对应错误。(2)A “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认识,不知从何处下刀”说明对牛外部特征的直观认识是“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感性具体,①正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进入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说明“庖丁解牛,目无全牛”阶段是“既知其表又知其里”的思维抽象,②正确。清楚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知道其表里关系”的思维具体,而不是思维抽象,③错误。庖丁对牛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错误。【学科素养·稳提升】议题一情境探究探究 提示: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取出来。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自由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一般说来,自由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落体运动就要考虑阻力因素,之后得出自由落体运动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认识。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人们之后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跟踪训练1.C 培根这句话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思维抽象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必须既要充分占有感性材料,又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C符合题意,A、D与题意不符。感性具体是对现象的认识,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B错误。2.A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临摹书法、剪窗花、扎风筝等体验活动只是表象的认识,A符合题意,B、C、D不选。3.B 理性的具体是指思维具体。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①符合题意。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体现了人类辩证思维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而不是一元性特征,②表述有误。用感官来感知事物,一是属于感性具体而不是思维具体,二是用感官来感知事物,是感知不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只能靠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即要靠抽象思维,③表述有误。从感性具体这个起点,经过中介到达思维具体这个终点,才能完成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④符合题意。议题二情境探究探究 (1)提示:①第一重境界属于感性具体阶段,即形成了对事物整体现象的具体的认识。②第二重境界属于思维抽象阶段,即对事物构成要素的本质形成了零散的认识。③第三重境界属于思维具体阶段,即全面地、整体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2)提示: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跟踪训练1.A 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未必是错误的,排除④,①②③符合题意。2.A 从大量鱼类化石中发现了奇迹秀山鱼是通过感性具体获得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通过研究证明这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①②符合题意。对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的研究,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并不意味获得了“从鱼到人”演化的完整认识,③排除。认识过程要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④排除。3.D 材料说明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相互联系的具体情形,D符合题意,A、B、C说法片面。5 / 5(共63张PPT)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目录基础知识·准落实1学科素养·稳提升2教学效果·勤检测301基础知识·准落实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 感性具体(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 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2)局限性:感性具体虽然是对 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 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直观 事物整体 外部形象 (1)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 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 中抽取 的思维活动。(2)环节① 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② 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③ 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④ 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事物整体 个性 共性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2. 思维抽象(3)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 。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 。本质和规律 思维具体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1. 思维具体的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 的层次上反映事物 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 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 和 的认识。理性认识 具体整体 本质规定 本质 规律 (1)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 ,是对研究对象的 的反映。(2)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 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 。概念 基本单位 认识发展 桥梁 2.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3.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判一判(1)思维抽象的认识都是正确的,感性具体的认识都是不可靠的。( × )(2)思维抽象能够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 × )(3)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是认识的两个过程。 ( × )×××选一选(1)“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从《逻辑与思维》角度看,其中的“门道”与“热闹”分别是指( )①感性具体 思维具体 ②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③事物的本质 事物的现象 ④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解析: “门道”表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属于思维具体的认识,“热闹”表明看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象,属于感性具体的认识,①错误,③④正确。“门道”指理性认识,“热闹”指感性认识,②对应错误。(2)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认识,不知从何处下刀。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进入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又成为一头完整的牛。在这里( )①对牛外部特征的直观认识是“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感性具体 ②“庖丁解牛,目无全牛”阶段是“既知其表又知其里”的思维抽象 ③清楚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知道其表里关系”的思维抽象 ④庖丁对牛的认识是由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A. ①② B. ①③C. ②④ D. ③④解析: “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认识,不知从何处下刀”说明对牛外部特征的直观认识是“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感性具体,①正确。“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进入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说明“庖丁解牛,目无全牛”阶段是“既知其表又知其里”的思维抽象,②正确。清楚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是“知道其表里关系”的思维具体,而不是思维抽象,③错误。庖丁对牛的认识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④错误。1. 教材P89“探究与分享”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思维抽象有哪些特征。提示:思维抽象的特征:思维过程上的抽离性、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理想化。提示:材料中关于人们对电磁认识发展的介绍,体现了人类对电磁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从人们所熟知的生活现象出发,科学家们在猜想、假设、实验等的基础上,发现了电磁的初步规律,形成了电动力学,丰富了电磁理论,使电磁理论更加系统化。在电磁理论的基础上,人们投身于社会实践,利用抽象理论指导发展新技术,推动电子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对电磁的认识过程不只是从感性具体中抽象共性,而且凭借思维抽象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将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不断深化认识,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完整认识。2. 教材P89“探究与分享”(1)请你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说说人类对电磁认识的发展历程。(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认识发展道路的理解。提示: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等哲学家关于思维划分为不同阶段的理论,将思维运动过程概括为两条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的“第一条道路”指的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第二条道路”指的是思维抽象上升为思维具体的过程。这是对认识的发展历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02学科素养·稳提升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议题一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情境】 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自由落体运动受到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人们得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先落地的结论。后来,人们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认为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即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推翻了之前的结论。探究 在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发现中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提示: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取出来。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在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自由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一般说来,自由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要把握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落体运动就要考虑阻力因素,之后得出自由落体运动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认识。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人们之后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1. 感性具体(1)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称之为感性具体。(2)在这一基础上,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2. 思维抽象内涵 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例如,当我们说“某人是一个中学生”时,已经舍弃了这个人在性别、年龄、籍贯、性格等许多方面的属性,剩下的只是他作为“中学生”的这种规定性,这就是一种思维抽象。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原因 感性具体认识存在局限,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途径 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任何一种科学认识都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确立特定的研究对象。一项具体的认识活动,不可能对现象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加以考察,必须将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进行分离。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事物的现象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合理的纯粹化,就难以揭示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途径 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对事物的情况作单一状态的考察本身就是一种简略化。表述认识的结果,也需要简略化。简略化就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作简略表达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所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1. 弗兰西斯·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取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句话的寓意是( )A. 感性具体是对现象的认识,思维抽象是对本质的认识B. 感性具体和思维抽象都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C. 思维抽象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必须既要充分占有感性材料,又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D. 思维抽象有赖于感性具体解析: 培根这句话强调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思维抽象对事物本质、规律的把握必须既要充分占有感性材料,又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C符合题意,A、D与题意不符。感性具体是对现象的认识,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B错误。2. 现如今,大量体验式教学成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常见形式。许多年轻人第一次通过临摹书法、剪窗花、扎风筝等体验活动,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教育形式使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认识属于( )A. 感性具体 B. 理性抽象C. 理性具体 D. 形象思维解析: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临摹书法、剪窗花、扎风筝等体验活动只是表象的认识,A符合题意,B、C、D不选。3. 思维抽象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反映,思维具体指思维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规定的完整的反映。科学的认识不仅要求把感性的具体事实作为科学抽象的依据和前提,从具体到抽象;而且要求从抽象再上升到理性的具体,使对客观事物“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表明( )①理性的具体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体现了人类辩证思维的一元性特征③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要求人们用感官感知事物的内在联系④从起点经过中介到达终点,完成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解析: 理性的具体是指思维具体。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①符合题意。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体现了人类辩证思维的整体性、动态性特征,而不是一元性特征,②表述有误。用感官来感知事物,一是属于感性具体而不是思维具体,二是用感官来感知事物,是感知不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只能靠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即要靠抽象思维,③表述有误。从感性具体这个起点,经过中介到达思维具体这个终点,才能完成对事物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④符合题意。议题二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情境】 人生要经历“三重境界”:人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年龄渐长,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回归初心,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有人如此解读“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普通人看什么是什么,只看表面;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指人开始思考表面背后的内在含义;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指人生开悟,人大彻大悟后明白山水自然的可贵与美好。由此总结出结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是庸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是俗人,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是智者。探究 (1)谈谈对“三重境界”的认识。提示:①第一重境界属于感性具体阶段,即形成了对事物整体现象的具体的认识。②第二重境界属于思维抽象阶段,即对事物构成要素的本质形成了零散的认识。③第三重境界属于思维具体阶段,即全面地、整体地把握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2)如何实现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提示: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1. 把握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方法的目的、途径及意义(1)目的:运用从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方法,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2)途径:这种方法是以感性具体为起点,经过思维抽象的中间环节,又回复到思维具体。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3)意义:掌握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正确地运用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2. 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的关系关系 感性具体 思维具体区别 含义 不同 感性具体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地位 不同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认识的发展和升华关系 感性具体 思维具体区别 意义 不同 感性具体是由思维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前提和准备 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联系 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环节,感性具体能够上升为思维具体1. 人们的认识必须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原因是( )①思维抽象只是停留在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上 ②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③思维抽象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④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是错误的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②③④ D. ①③④解析: 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认识未必是错误的,排除④,①②③符合题意。2. 近十年来,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运用高精度CT扫描、精细三维重建、扫描电镜元素分析、全光位图像等技术,从大量鱼类化石中发现了奇迹秀山鱼,通过研究证明这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传统认知,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①从化石中发现奇迹秀山鱼是通过感性具体获得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 ②研究更新了对有颌类起源与崛起的认知是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③对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的研究获得了“从鱼到人”演化的完整认识 ④对有颌鱼的认识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解析: 从大量鱼类化石中发现了奇迹秀山鱼是通过感性具体获得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通过研究证明这是当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有颌类,是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①②符合题意。对有颌类的起源与崛起的研究,填补了“从鱼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并不意味获得了“从鱼到人”演化的完整认识,③排除。认识过程要经过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④排除。3. 面对五颜六色的苹果、柑橘、香蕉、菠萝……,我们却说“水果”,甚至说“植物的果实”;看到“水果”一词,我们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柑橘、香蕉、菠萝……这说明( )A. 感性具体要高于思维抽象B. 感性具体是思维抽象的前提C. 思维抽象是思维具体的指导D.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相互联系解析: 材料说明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相互联系的具体情形,D符合题意,A、B、C说法片面。03教学效果·勤检测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一、选择题知识点一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1. 思维抽象的具体过程千差万别,但其必经环节且是思维抽象起始环节的是( )A. 分离 B. 简略化C. 提纯 D. 理想化解析: 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和必经环节,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2. “眼见不一定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 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B. 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一定就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 本质和规律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D. 思维的间接性会导致认识失真解析: 只凭人的感觉器官,认识的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东西,认识了现象不一定就认识了本质,同时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选B,A、C、D本身不能成为原因。12345678910113. 鲁迅在《故乡》一文中,把“豆腐西施”杨二嫂——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比喻为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一思维抽象的环节是( )A. 分离 B. 提纯C. 简略化 D. 理想化解析: 鲁迅在杨二嫂的多样性特征中,紧紧抓住杨二嫂的体型似圆规这一突出特征,直接用圆规借代杨二嫂,让人一提到圆规就想到杨二嫂的形象,符合思维抽象中提纯的特点,B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4. 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这种理想化的思维形式是( )A.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产物B. 对事物进行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C.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和纽带D. 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解析: 表象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C说法错误。材料所述体现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D说法正确,A、B不符合题意。12345678910115. 从最初的冰糖葫芦,到最终的冰墩墩,北京冬奥会吉祥物的概念表达、角色造型、装饰纹样、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等经反复修改,把中华文化元素、现代国际风格、冰雪运动特征、主办城市特色有机融为一体,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从推动认识发展的角度看( )①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 ②认识的完成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③提纯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④扬弃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根本动力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从概念表达、角色造型、装饰纹样、说明文案和设计元素等反复修改,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需要科学分析的态度,①正确。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发展过程,②错误。冰墩墩的造型选择是一个反复比较,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过程,属于提纯,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错误。1234567891011知识点二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6.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 )①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复杂、最高级的概念②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整个世界的一切矛盾③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④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它能以“胚芽”的形式,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①②错误,④符合题意。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③说法正确。12345678910117.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段话说明了( )A. 看问题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B. 认识要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C.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质D. 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1234567891011解析: 材料中“能”与“不能”,“用”与“不用”,“近”与“远”分别是真相与假象,“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说明仅仅认识现象不可靠,还必须认识本质和规律,即由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B符合题意,A、C、D与材料不符。12345678910118. (2024·安徽安庆联考)对人类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要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去认识,并进一步分解为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若干地理要素。而要认识和了解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必须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才能概括出基本特征,具体到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或人文地理特征也都是如此。上述材料说明( )①对自然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的认识必须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②把各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去认识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体现了思维具体 ③对地貌、气候等若干地理要素的认识还停留在外部形象上 ④分析是综合的先导,必须坚持分析与综合的辩证统一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先分析若干个地理要素,然后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概括出基本特征,运用了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认识和了解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体现了思维具体,①②正确。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而对地貌、气候等若干地理要素的认识体现了思维抽象,而不是还停留在外部形象上,③错误。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④错误。12345678910119. 我们在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的写作过程中,一般是通过实践调查,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研究,确定论点论据,在头脑中大体形成调查报告的体系结构,然后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把调查报告写出来。这里体现的思维顺序是( )A.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B.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到思维抽象C.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D. 从思维抽象到感性具体1234567891011解析: 题干中从占有资料到形成体系结构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然后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顺序,一部分一部分地把调查报告写出来”体现了从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C入选。123456789101110. (2024·山东青岛期中)我们看到的蓝色的天空,事实上它是紫色的。我们之所以看到的是蓝色而非紫色,是由眼球的生理构造决定的,我们的眼睛对蓝色更敏感。另外,秋天树叶的暖色与天空的蓝色为互补色,由于它们在色环上处于“对立”的位置,所以秋天,在金色、橙色和红色的树叶映衬下,本就已很蓝的天空,其澄澈之美则更为凸显。材料表明(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②“我们看到的蓝色的天空”是对天空的直观的整体表象 ③正确认识天空的颜色需要排除各种色彩对我们感官的影响,进行“提纯” ④“事实上它是紫色的”是人们对天空颜色的最终认识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234567891011解析: “我们之所以看到的是蓝色而非紫色……其澄澈之美则更为凸显”表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①正确。“我们之所以看到的是蓝色而非紫色,是由眼球的生理构造决定的,我们的眼睛对蓝色更敏感”说明“我们看到的蓝色的天空”是对天空的直观的整体表象,②符合题意。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而不是“排除各种色彩对我们感官的影响”,③错误。“事实上它是紫色的”是人们对天空颜色的思维具体,但不是最终认识,④错误。1234567891011二、非选择题11.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逆天了,人类真的可以“返老还童”吗?小朋友眼里的菠菜,可以让“大力水手”拉悬崖、接闪电;美女眼里的菠菜,可以减肥瘦身;医生眼里的菠菜,可以保护视力、防止便秘;厨师眼里的菠菜,可以变成健康美味的菜肴……小小的菠菜展现出大大的能量。12345678910112022年12月8日,菠菜在科学家手中再一次实现了能量升级。我国某研究团队成功提取并纯化了菠菜绿叶中的“生物电池”——类囊体组分,并递送到哺乳动物体衰老病变的细胞内,让动物细胞拥有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这一研究成功解锁跨物种的能量传递密码,敲开逆转细胞蜕变衰老的“时光之门”。1234567891011纳米类囊体“黑科技”在人体内究竟能发挥多大作用?研究团队不断寻求各种跨学科的技术手段,实现了退行性骨关节炎疾病的治疗。未来有可能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包括椎间盘突出、心血管细胞老化、肌肉萎缩等,对于人体重要脏器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对菠菜“小身材大能量”的认识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34567891011答案:①开始人们对菠菜能量的认识,还停留在外部形象和浅层次,是感性具体的认识。②研究团队运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找到了菠菜进行光合作用的密码,揭示了其蕴含的内在原因和规律。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不断探求“生物电池”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形成了能量传递的本质规律性认识。③对菠菜“小身材大能量”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到思维具体的过程中是不断深化的,并通过持续探索获得更全面而具体的认识。1234567891011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过程角度组织答案,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1234567891011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十课 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练习,含解析).docx 第十课 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docx 第十课 第二框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