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3.2《摩擦力》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3.2《摩擦力》课时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3.2《摩擦力》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一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相互作用》的第二节,是力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教材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认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判断及大小规律。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平衡等知识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强调实验观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了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摩擦现象有直观感受,如推箱子、走路防滑等,但缺乏系统的科学认知。学生刚接触力学概念,对“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尚浅,易将摩擦力误认为是“阻碍运动的力”。在思维层面,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对实验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较弱。此外,部分学生存在“只有运动才有摩擦力”的错误前概念。因此,教学中需借助真实情境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发展科学思维。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区分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掌握其产生条件和方向判断方法。
2. 掌握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公式 f = μN,并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简单计算。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出摩擦力的变化规律,提升归纳与演绎能力。
2. 能运用受力分析方法判断摩擦力的方向,发展模型建构与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实验过程,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验证静摩擦力的存在及其变化特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2. 认识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双重作用,增强利用物理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判断方法。
2. 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及其计算公式 f = μN 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
1. 静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及其随外力变化的规律理解。
2. 对“摩擦力不一定阻碍物体运动”这一反直觉现象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砝码、毛巾、砂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并提问:
教师播放一段短视频:一名工人试图推动地面上的重型木箱,用力推但箱子未动;继续加大力气,箱子终于开始滑动;滑动过程中保持匀速前进。视频定格在三个关键画面:未动、即将启动、匀速滑动。
提问1:在箱子未被推动时,它是否受到摩擦力?如果有,这个力叫什么?方向如何?
提问2:当箱子开始滑动后,地面是否还对它施加摩擦力?这个力又叫什么?
提问3:箱子匀速前进时,推力和摩擦力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语:我们每天都在和“摩擦”打交道——走路、写字、刹车……但你真的了解这位“看不见的朋友”吗?刚才的视频中,看似简单的推箱子动作,其实隐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揭开摩擦力的神秘面纱。
(二)、引出课题并板书:
教师在黑板上书写课题:“3.2 摩擦力”,并强调:“摩擦力,既是我们的帮手,也是我们的对手。它可以让我们稳稳站立,也能让机器磨损发热。理解它,才能驾驭它。” 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2. 尝试回答教师提问。
3. 提出自己的疑惑。
4. 明确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
表达清晰:☆☆☆
提出疑问:☆☆☆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活已有经验,激发探究欲望。三个递进式问题直指本节课核心概念——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与联系,为后续探究埋下伏笔。引用“看不见的朋友”增强亲和力,提升课堂温度。
实验探究,建构概念
【18分钟】 一、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一)、明确实验目的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当我们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时,应如何操作?”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接着提出本实验的目标: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能的因素有哪些?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两个主要因素: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可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不同材料如木板、砂纸、毛巾覆盖)。
教师展示实验装置:将弹簧测力计水平连接木块,木块置于长木板上,通过匀速拉动木板(或拉动木块)使木块相对木板滑动,读取测力计示数即为滑动摩擦力大小。
强调关键点:必须匀速拉动,确保拉力等于摩擦力(二力平衡),否则读数不准确。
(二)、分组实验与数据记录:
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领取实验器材。任务如下:
第一、二组: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如均为木板),改变木块上的砝码数量(即正压力N),分别测量3组不同压力下的滑动摩擦力f,填入表格。
第三、四组:保持压力不变(如仅木块本身),更换不同粗糙程度的接触面(木板、砂纸、毛巾),测量对应的滑动摩擦力f,填入表格。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弹簧测力计调零、视线垂直读数、匀速拉动等操作规范,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三)、数据分析与规律总结:
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汇总至PPT表格中。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当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如何变化?是否成比例?
学生分析数据,发现f随N增大而增大,且比值f/N基本恒定。
提问: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教师总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引入比例系数——动摩擦因数μ,给出公式 f = μN,并说明μ由材料性质和表面状况决定,无单位。
二、认识静摩擦力 (一)、演示实验与现象观察:
教师重新演示推箱子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水平拉静止在木板上的木块,逐渐增大拉力,观察测力计读数变化直至木块开始滑动。
提问:在木块未动之前,测力计有示数吗?说明什么?
学生观察到:即使木块未动,测力计也有读数,且随拉力增大而增大。
教师解释:这说明存在一个与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在平衡它,这个力就是静摩擦力。
(二)、归纳静摩擦力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接触、挤压、相对运动趋势)
2. 静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总是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 静摩擦力的大小如何确定?(随外力变化,在0到最大静摩擦力之间)
结合图示讲解“相对运动趋势”的判断方法:假设接触面光滑,物体将向哪个方向运动,那么静摩擦力就与该方向相反。
举例:人走路时,脚向后蹬地,有向后运动的趋势,地面给脚的静摩擦力向前,推动人前进。
1. 明确实验目标与方法。
2. 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3. 分析数据,归纳规律。
4. 观察演示,理解静摩擦力。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数据准确:☆☆☆
结论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全过程,培养实验技能与合作意识。采用“拉动木板”而非“拉动木块”的方式更易实现匀速,提高测量准确性。数据分析环节突出数学关系的建立,强化f=μN的物理意义。静摩擦力部分通过慢速拉伸演示,直观展现其“自适应”特性,破解“不动就没有摩擦力”的迷思。结合走路实例,体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深化理解,突破难点
【12分钟】 一、方向判断训练 (一)、典型情境分析:
教师展示三个典型情境图示:
情境1:传送带将货物从低处运往高处,货物随传送带一起匀速上升。
提问:货物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如何?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
引导学生分析:货物相对于传送带有向下滑动的趋势,因此静摩擦力方向沿传送带向上,正是这个力使货物得以向上运动。
情境2:汽车急刹车时,车轮被抱死,轮胎在地面上滑行。
提问:此时轮胎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如何?对汽车运动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滑动摩擦力方向与汽车前进方向相反,起到减速作用。
情境3:人站在自动扶梯上随梯上升,双脚未移动。
提问:脚底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如何?
分析:脚有相对于扶梯向下运动的趋势,故静摩擦力方向向上。
(二)、辨析误区:
教师强调:“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正确说法是:“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举例说明:人走路时,静摩擦力是动力;汽车驱动轮受到的地面静摩擦力也是向前的动力。只有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时,才表现为阻力。
二、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一)、实验观察与理论说明:
教师再次演示缓慢拉动物体的过程,指出当拉力达到某一数值时,物体突然启动。此时的拉力即为最大静摩擦力f_max。
提问: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相比,哪个更大?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推重物时“启动最难”)和实验现象(测力计示数在启动瞬间先升后降)得出结论: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教师补充:一般情况下,可近似认为 f_max ≈ μN,即最大静摩擦因数约等于动摩擦因数。
三、课堂练习与反馈 (一)、基础判断题:
1. 物体只有在运动时才会受到滑动摩擦力。(×)
2. 静止的物体不可能受到滑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学生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观念。 1. 分析情境,判断方向。
2. 理解摩擦力的双重角色。
3. 参与讨论,澄清误区。
4. 完成练习,巩固知识。
评价任务 方向正确:☆☆☆
解释合理:☆☆☆
辨析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情境训练学生判断摩擦力方向的能力,特别是打破“摩擦力阻碍运动”的思维定势,理解其作为动力的可能性。结合生活实例(走路、开车)增强代入感。最大静摩擦力的讲解呼应导入环节的“推箱子”现象,形成闭环。课堂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强化正确认知。
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6分钟】 一、摩擦力的利与弊 (一)、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请列举生活中摩擦力有益和有害的例子各三个,并说明人们是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的。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预设答案:
有益:走路防滑(增大粗糙度)、握笔写字(增大压力)、刹车制动(增大摩擦材料);
有害:机器磨损(加润滑油)、滑雪阻力(使用光滑材料)、发热损耗(减少接触面积)。
(二)、技术应用介绍:
教师补充现代科技中的摩擦控制实例:
1. 磁悬浮列车:通过消除接触摩擦实现高速运行;
2. 自行车链条涂油:减小摩擦,延长寿命;
3. 足球鞋底钉设计:增大静摩擦力,防止打滑。
强调:人类文明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对摩擦力认识和利用的深化。 1. 小组讨论,列举实例。
2. 分享交流,补充完善。
3. 听取讲解,拓展视野。
4. 形成辩证认识。
评价任务 举例恰当:☆☆☆
分类准确:☆☆☆
表达完整:☆☆☆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归纳与表达能力。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辩证看待摩擦力的双重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补充高科技应用案例,拓宽学生视野,感受物理在科技进步中的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4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 (一)、知识梳理: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
1.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
2. 产生条件:接触、挤压、相对运动或趋势;
3. 方向判断:与相对运动或趋势方向相反;
4. 大小规律:滑动摩擦力 f = μN,静摩擦力 0 < f ≤ f_max;
5. 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二、升华式总结 (一)、哲理提升:
教师深情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摩擦力——这个既阻碍我们前行,又支撑我们站立的力量。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利用。就像人生路上的阻力,有时正是这些‘摩擦’让我们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当我们学会化阻力为动力,就能像奔跑的人依靠静摩擦力前进一样,在逆境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愿你们不仅掌握摩擦力的知识,更能领悟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在看似阻碍的地方,发现推动自己成长的力量。” 1. 跟随回顾,梳理知识。
2. 倾听感悟,内化提升。
3. 思考人生,建立联系。
4. 树立信心,展望未来。
评价任务 知识完整:☆☆☆
理解深刻:☆☆☆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回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升华式总结将物理知识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课堂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达到高潮,留下深刻印象。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改正:
(1)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
(3)静止的物体一定不受滑动摩擦力。
2. 一个质量为5kg的木箱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动摩擦因数为0.4。求:
(1)当用水平拉力F=10N拉木箱时,木箱所受摩擦力大小;
(2)当拉力增大到F=25N时,木箱所受摩擦力大小;
(3)木箱匀速运动时,拉力应为多大?(g取10m/s )
二、拓展探究
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 冬天路面结冰后,为什么车辆容易打滑?人们通常采取哪些措施来增大摩擦以保障安全?
2. 为什么体操运动员上场前要在手上涂“镁粉”?这属于增大还是减小摩擦?
3. 设计一个简易实验,验证“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的说法(可用橡皮、书本等常见物品)。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1)错误。应改为:摩擦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正确。
(3)正确。
2. 解:
(1)最大静摩擦力 f_max ≈ μN = 0.4×50N = 20N > 10N,故木箱未动,静摩擦力 f = F = 10N;
(2)F = 25N > f_max,木箱滑动,滑动摩擦力 f = μN = 20N;
(3)匀速运动时,拉力等于滑动摩擦力,F = f = 20N。
二、拓展探究
1. 结冰后接触面光滑,μ减小,摩擦力变小。措施:撒盐融冰、铺沙土、换雪地胎等。
2. 镁粉吸汗增大手与器械间的粗糙程度,属于增大摩擦。
3. 示例:用同一长方体橡皮分别平放、侧放于桌面,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比较两次拉力大小是否相同。
板书设计
3.2 摩擦力
一、分类:
  静摩擦力 —— 相对静止,有运动趋势
  滑动摩擦力 —— 相对滑动
二、产生条件:
  ① 接触且挤压(有弹力)
  ② 接触面粗糙
  ③ 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三、方向:
  → 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 不一定是“阻碍运动”
四、大小:
  静摩擦力:0 < f ≤ f_max
  滑动摩擦力:f = μN
    μ:动摩擦因数(由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
五、应用:
  增大:刻纹、涂镁粉、撒沙
  减小:润滑、滚动、气垫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推箱子”为主线故事贯穿始终,从导入到实验再到总结,情境真实连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2. 实验设计科学合理,采用“拉动木板”方式更易实现匀速,提高了数据准确性,学生参与度高。
3. 注重破除迷思概念,通过典型例题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摩擦力可为动力”的正确认知。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判断“相对运动趋势”时仍存在困难,需增加更多动态演示或动画辅助。
2. 实验时间略紧,个别小组未能完成全部数据采集,今后可提前准备更多套器材或简化数据记录表。
3. 对摩擦因数μ的微观解释(分子间作用力)未深入展开,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能产生新的疑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