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辽宁省重点高中沈阳市郊联体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期初考试高三年级试题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2.2B铅笔将单项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古代没有现代的高科技建筑技术、没有钢筋混凝土,他们采用的材料大多是纯天然的,仅仅进行简单的人力加工。技术条件决定了古代建筑只能以木材和石头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建筑大都是木结构和石结构的。②就木结构而言,由于木材的长度有限,那么用木材构建的建筑也就不会很大,而且会有许多的支撑柱子,内部结构小巧紧密,很有安全感。这反映出古代人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高雅。这种小巧玲珑的木结构建筑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美学艺术上称之为“取法自然”。这样的建筑群让人产生一种喜悦感,颇有回归自然的感觉;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同时显示出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北京故宫建筑群最主要材质就是木头,体现古人追求意境和自然之美的美学观点。③而中国的古建筑可以说是形形色色,造型也是不计其数,每一种不同的类型都显示出不同的美学价值。古建筑造型中最突出的是屋檐的造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与屋身有很大的统一性与连续性,也就是屋身的变化会带来屋檐的变化。古建筑的屋檐主要有屋檐高大、翼脚翘起的特点,飞起的屋檐有一种动态美,把本来静止的建筑带动得灵动欲活。这既有美学欣赏价值,也体现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④除了屋檐,屋顶的造型多为曲线形,像希腊那样的平顶式基本很少见,这样的屋顶使本来笨拙的建筑显得灵动。而且这样的架构符合美学的逻辑,在简单和自然中增加美感,静态的屋身在动态的屋顶和屋檐的带动下极具美感。⑤古代建筑造型中不可忽视的是斗拱,斗拱是连接屋顶和屋身的部分。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木结构的,这就有了特殊的构件斗拱。斗拱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木材本身的结构把它穿插架构在许多木构件之间,一层层地叠加,放在屋檐下柱子和屋顶之间。斗拱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经过唐宋到明清时期发展成熟,它的最初出现只是为了连接柱子和屋顶,但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变化,渐渐成了装饰的结构。斗拱有着一律整齐的形式,而且相互对称、相互均衡,各个部件之间都十分协调,而且衔接得很巧妙,使整个建筑拥有和谐的韵律。斗拱的构件大都是正方形和长方形,就是从侧面看也多是倒过来的等腰三角形,从上面俯瞰有的斗拱成“十”字,有的是“田”字,十分对称。并且斗拱的外观还有完整的几何关系的美感,展现出和谐统一的韵味。这种斗拱除了实用和美观价值之外,还或多或少体现古代人的社会伦理和思想观念以及各种制度的秩序美。⑥建筑有了形还离不开色,有形有色才是完整的、美观的建筑。色彩是一种特殊的符号系统,不同的色彩传达出不同的信息,不同的搭配和组合也会有不同的效果。色彩是比较形象直观的表现方式,在建筑物上也如此。中国古建筑大都是木质的,木头易潮湿被腐蚀,为了长久居住和保持就需要在木结构建筑物的表面涂一些涂料来对建筑物加以保护。这些用以保护建筑物的涂料往往也兼具美学欣赏的价值,这是古代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价值观。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这种差别也明显地体现在色彩上,尤其在衣服颜色的运用上要求十分严格。所以,在古代,建筑涂料的颜色运用也十分谨慎。斗拱是在屋檐的阴影下面,常常以冷色调为主,比如青蓝碧绿。木建筑的柱子和墙壁大都以丹红色为主,这样的红色和檐下的青蓝碧绿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很美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对比色在寺庙建筑中运用得比较多,寺庙的柱子多用黑色,而底下的台基多是白色,这样就形成了鲜明的黑白对比。(摘编自何如涛《我国古建筑的美学欣赏》)材料二:①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②“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这是一处很有情趣的庭院空间。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但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③“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历历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④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摘编自沈福煦《建筑的情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同样限于建筑材质与技术条件,中国古代建筑却比欧洲古典建筑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B.斗拱随古代建筑的发展而逐步成熟,并成为具有实用性、装饰性与文化性的特殊造型构件。C.材料二第①段中作者引用的几首唐诗反映了文学作品中建筑形象常被诗化、情态化。D.内向性庭院式空间为情态表达提供了载体,而其中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意象则使之更富情态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古代的建筑讲究屋檐与屋顶的造型艺术,这都源于对建筑整体的灵动之美的追求。B.中国古代建筑变得完整与美观是因为古代建筑的涂料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色彩的谨慎运用。C.中国古代建筑多有内向性庭院式空间的设计,此设计既有建筑的形象与空间美,也有内在情态美。D.苏轼《海棠》诗与拙政园“海棠春坞”互为比兴,诗情画意的素养与游园、造园彼此成全。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观点的一项是( )(3分)A.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B.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此中偏重客,君去必经年。(杜荀鹤《送友游吴越》)C.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D.参差帘牖重,次第笼虚白。树影满空床,萤光缀深壁。(元稹《含风夕》)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论证结构。(4分)5.某地计划修建一座古代风格的文化公园,设计团队提出以下方案:以斗拱、飞檐、朱柱青檐、曲线型屋顶为主,还原古代木构建筑群的传统形制。请结合材料,简单分析其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哪些美学理念。(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驯马欧阳明看着牧场上蹦跶的马驹,格鲁禁不住又皱起了眉头。这马该驯了,再拖下去驯起来就难了。到时若是驯不好,说不定哪天就跑出去变成野马了。格鲁心里想。其实格鲁就是驯马的高手,只可惜现在上了年纪,没气力和马犟了。驯马,其实就是看人和马谁犟得过谁。现在,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能马上回来。儿子也是驯马好手。打小,格鲁就带着他放牧,教他骑马、赶羊。后来又教他驯马。儿子不愧是牧民的儿子,一学就会。如今,儿子的骑术和驯马的能耐,在整个牧场已无人能比。可儿子不在家。翻年后,儿子就去了百多公里外的县城。说只是去看看,可去了就没回来,留在县城,在城边一家牧家乐表演骑术,月收入还不到三千元,比在家放牧的收入少多了,几次叫他回来,他都不听。格鲁搞不懂,县城究竟有什么东西那么吸引儿子。老伴儿也上了年纪,家里的牛羊需要儿子回来帮着照看。这片牧场养育了格鲁家的祖祖辈辈。子承父业,是牧民的传统,他必须劝儿子回来。他不能容忍这片一望无际的丰美牧场,在自己这代人之后,就看不到牛羊了。格鲁打电话给儿子,叫他赶快回来商量建新房的事。格鲁建新房,是为了给儿子结婚用。他想用新房把儿子留下来。格鲁希望儿子能娶山那边的乌兰。乌兰是个漂亮勤快的姑娘,还很懂礼貌。儿子回来了。格鲁叫他先驯马。儿子用绳子套住马驹,飞身骑了上去。马驹想把儿子摔下来,狂跳着箭一样射向远方,但很快就回来了。回来的马驹,不再任性,温顺得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儿子小时候,也像马驹一样倔,不时还和人打架。格鲁怕他毁了,骂他,抽他,讨好他,给他讲祖先的故事,终于有一天,儿子懂事了,成了格鲁的好帮手。晚饭的时候,格鲁劝儿子别再出去了。可儿子始终摇头。格鲁很失望,一怒之下,一口把一大碗酒干了。第二天,格鲁就开始建新房。建房的木料几年前就准备好了。周围的牧民都骑着马大老远过来帮忙。一天,两天,十天,十五天,一个月,新房终于建好了。其间,儿子想走,却不好意思说。房子建好后,儿子就走了。儿子说,他想在县城边上建一个最大的牧家乐。格鲁想劝他,却没说出口。他知道儿子这种年纪,就像刚驯服的马驹,骨子里还保持着一股野性,来硬的肯定是不行,得慢慢磨。走就走吧,总有一天受了挫折就会回来了。格鲁相信,这一天超不出半年。可是半年很快过去,儿子一直没回来,还真建了个牧家乐。开业那天,儿子专程开车回来接他去了。牧家乐里有骑术和民族歌舞表演,还有牧家特有的饮食,那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稀奇得不得了。牧家乐里比草原上过节还热闹。儿子和他的一帮朋友,沉醉在这种热闹里,眉开眼笑。格鲁不喜欢闹闹嚷嚷的日子。他对儿子说,这地方太小了,马都只能跑圈,在牧场上,头顶蓝天白云,想跑多远就多远,多自在啊!儿子说,自在是自在,可那样的生活,天天一个样,太寂寞太单调了。格鲁不知道什么叫寂寞单调,放牧时,即便是一个人,听着羊叫马嘶,内心都充满了喧嚣,也充满了希望,那场景,热闹着哩。格鲁放不下家里的牛羊,住了一晚,便要回去。儿子说叫车送他,他拒绝了。他计划赶车,到了站点,再步行回家。儿子送他的时候,带了个女孩。女孩很漂亮,儿子说叫图雅,他们计划年底结婚。一切都没按格鲁的想法去办,他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想了半天,说,想牧场了,就回来!儿子说,放心!我是牧场的儿子,牧场永远是我的家。这话让格鲁有了些安慰。归程中,他在想,那个以前只有一条街的县城,怎么变得那么大了,大得连他都找不到方向了。同时,他也想起了一碗酥油茶。他清楚地记得,十岁的时候,父亲带着他进城,午饭时给他叫一碗酥油茶。那茶有一种家里做的酥油茶没有的香味儿,越喝越想喝。只可惜,如今他再也想不起那是一种什么香味儿了。因为从那以后,他就再没来过县城。(有改动)文本二:电影《远去的牧歌》以纪实性和虚构性相结合的手法,巧妙借助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交替,表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变迁。影片不仅展示了新疆的大美风光,流露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思想,也反映了乡村振兴政策指引下新疆少数民族生活日益美好和欣欣向荣的面貌。影片中的传统与现代,并非截然对立,而是相互交融的。一方面,现代文明给草原牧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现代化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哈萨克族人民在接纳现代文明、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保留和延续了优秀文化传统。帐篷外停着汽车和摩托车,帐篷内人们欢快地给孩子举行成长仪式的画面,正是对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形象阐释。(摘编自《<远去的牧歌>: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游牧生活变迁》)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开头格鲁凝视马驹时的皱眉,暗示了他对马驹难以驯服的担忧,更隐含了他对儿子远离草原、背离传统的无奈与痛心。B.格鲁试图用给儿子建新房这种物质的方式来留住他,让他回归牧场,反映出格鲁对儿子的爱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延续的执着。C.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深入剖析了格鲁对儿子选择县城生活的愤怒与失望,以及对草原传统技艺即将失传的深深忧虑。D.小说以草原为背景,通过独特的场景描绘和情感描写,展现了地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主题,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7.关于文本一中的驯马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儿子驯马的成功,证明了他的驯马才能,也暗示了年轻一代能够轻松超越老一辈,成为草原上的新主人。B.驯马是串联父子矛盾与和解的核心事件,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父子关系与代际传承的主题。C.文中的马驹,从桀骜不驯到温顺的转变,寄寓着老一辈对年轻一代在成长中的变化与成熟的深切期待。D.画线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马驹被儿子驯服的过程,侧面衬托出儿子驯马技术的高超。8.作者在文本一结尾提到格鲁对县城的印象以及那碗酥油茶的回忆,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是新时代的重大课题,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种“碰撞与融合”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郊,字东野,洛阳人。初隐嵩少,称处士。性介,不谐合。韩愈一见为忘形交,与唱和于诗酒间。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蓊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李翱分司洛中日与谈宴荐于兴元节度使郑余庆遂奏为参谋。卒,余庆给钱数万营葬,仍赡其妻子者累年。张籍谥为贞曜先生,门人远赴心丧。郊拙于生事,一贫彻骨,裘褐悬结,未尝俯眉为可怜之色,然好义者更遗之。工诗,大有理致,韩吏部极称之。其诗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其初登第,吟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卒漂沦薄宦,诗谶信有之矣。有《咸池集》十卷,行于世。(节选自《唐才子传》)材料二:兹有平昌孟郊,贞士也,伏闻执事旧知之。郊为五言诗,自前汉李都尉、苏属国及建安诸子、南朝二谢,郊能兼其体而有之。李观荐郊于梁肃补阙书曰:“郊之五言,其有高处,在古无上,其有平处,下顾二谢。”韩愈送郊诗曰:“作诗三百首,窗默咸池音。”彼二子皆知言者,岂欺天下之人哉?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作诗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阂,谁谓天地宽?”其穷也甚矣。凡贤人奇士,皆自有所负,不苟合于世。是以虽见之,难得而知也。故见贤而能知,知而能用,用而能尽其才,而不容谗人之所间者,天下一人而已矣。(节选自李翱《荐所知于徐州张仆射书》)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李翱分司A洛中B日C与谈D宴E荐于兴元F节度使G郑余庆H遂奏为参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可怜,指值得怜悯,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可怜”词义不相同。B.韩吏部,此处是以官职名指称韩愈,材料二中“苏属国”的称谓方式与此相同。C.“漂沦薄宦”的“薄”,与《陈情表》中“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薄”意思相同。D.执事,指办事官员,代指对方,以示尊敬,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孟郊曾经隐居嵩山一带,以处士自称;韩愈对孟郊的诗才十分赞赏,二人关系很好,常一起饮酒赋诗,相互唱和,不拘形迹。B.孟郊仕途不畅,又不擅长谋划生计,一生贫穷潦倒;孟郊去世后,节度使郑余庆出资办理丧事,还供养其妻子儿女数年之久。C.李翱极力举荐孟郊,在给张仆射的举荐信中,他赞扬孟郊的诗歌成就,介绍其品性与处境,希望张仆射能加以任用,以尽其才。D.孟郊的五言诗兼有汉代及南朝一些作品的风格并自成特色,而他那些感伤自己遭遇的诗歌艺术价值却不高,读后令人不欢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4分)(2)郊穷饿不得安养其亲,周天下无所遇。(4分)1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孟郊仕途不顺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南乡子·自古帝王州王安石自古帝王州[注],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注]帝王州:指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三国的吴、东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五代的南唐等朝代在此建都,故称为“帝王州”。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帝王州”一词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背景,既有对金陵历史地位的肯定,也隐含对历史变迁的思考。B.“郁郁葱葱佳气浮”一句不仅展现了金陵的自然之美,也寓意着金陵作为帝王之州的非凡气象。C.词人将六朝的兴盛与衰亡看作“一梦”,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所抒情感相同。D.词作咏史述怀,语言质朴自然,情感充沛真切,展现出词人对于历史和时间的深刻理解和感慨。16.学校微视频社团计划将本词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下阕的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词作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下面内容。(6分)视频时长30秒音乐(风格) ①______画面(环境) ②______镜头人物动作 ③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善用典故,“______”借“谦谦君子”的典故劝谏太宗要加强道德修养;“______”引“网开一面”的典故劝谏太宗要田猎有度。(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来写曹军战船首尾相接、绵延不绝的盛况,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来形容曹军最终惨败的结局。(3)优秀的诗词描写山水状貌之美往往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江水清澈、山峰林立的优美画面。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在《咬文嚼字》发布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中,“水灵灵地”引起网友关注。其实,不仅是形容词ABB式,汉语中的叠音词都既有音乐的旋律,还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叠音词的使用,能够传神地描绘人或物的音、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如宋代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三句连用七个叠音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既有动词的叠音,(1)______。全句充分利用叠音词音韵美的特点,分别从动作、境遇、心情三个方面突出表现了女词人的孤寂落寞之感。叠音后的语言和情感效果非常明显,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增加描写性,例如“高高的鼻梁、大大的眼睛”等。二是让读者身临其境,如“潺潺的流水声”“砰砰的敲门声”“香喷喷的饭菜”等。三是带有喜爱的色彩,如“胖胖的小手”“圆乎乎的脸蛋”等。四是(2)______,此类多为动词的重叠,如“出去走走”“穿上试试”等。五是表达量大或者程度加深的意思,如“密密地斜织着”“紧紧地抱住”等。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19.叠音词是社会语言变化的一个缩影,同时能够增强语言的形象感、丰富性和生动性。请在以下两个段落中任选一例,分析叠音词的表达效果。(3分)(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尽管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而是“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理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20.文中画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4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22.下列句子中的“说理”与文中加点的“说理”,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他说理的时候,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让人听了更生气。B.父亲从不与我多说什么道理,可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在无声地说理。C.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说理给他听,他听得入神,觉得很有道理。D.说理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允许质疑和反驳,而不是一锤定音的最终结果。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对于生活,忙而有价,闲而有趣,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才能体现人生真正的价值。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沈阳市郊联体2025——2026学年度(上)9月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中国古代建筑却比欧洲古典建筑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错误。材料一说“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同时显示出中国古人欣赏自然的美学价值”可知,“与欧洲古典的石料建筑相比要更温润柔和”并不等于“更能突破材料对美学风格的制约”。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这都源于对建筑整体的灵动之美的追求”错误,以偏概全。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屋檐与屋顶造型艺术,除了追求灵动之美,还体现了动静结合等辩证思想以及“取法自然”等美学观点,“都源于”表述过于绝对。B.“是因为古代建筑的涂料的保护作用以及对色彩的谨慎运用”错误。绝对化。材料一“建筑有了形还离不开色,有形有色才是完整的、美观的建筑”“这些用以保护建筑物的涂料往往也兼具美学欣赏的价值,这是古代实用和欣赏相结合的价值观”等表明古代建筑变得完整与美观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仅仅归因于涂料保护作用和色彩运用。D.“互为比兴,诗情画意的素养与游园、造园彼此成全”错误。原文表述为“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句中有“似乎”一词限制;文章强调没有诗情画意素养就不懂游园、造园,但没有说游园、造园成全诗情画意的素养,“彼此成全”属无中生有。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强调庭院空间及其中蕴含的情态。A.“碧阑干外绣帘垂”描绘庭院内景象,有庭院空间且含情态。译文:翠绿色的栏杆外绣帘儿低垂,猩红的屏风上画着草木花卉。龙须草织成的席子铺上锦褥,天气已凉却还未到寒冷时候。B.“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描绘的是吴越之地的夜市、桥边、寺外等场景,并非内向性庭院式空间。译文:灯火通明的夜市,春风沉醉的夜晚,桥边灯火辉煌,寺外舳舻辐辏。吴越之人多好客之风,你此去可能要待很长时间,乐而忘返了。C.“竹坞无尘水槛清”描绘骆氏亭所在庭院环境,有庭院空间和情感表达。译文: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D.“参差帘牖重,次第笼虚白”展现庭院内部景象和氛围情态。译文:帘子因为光线的原因显得参差不齐,仿佛层层叠叠,而光线则透过帘子,形成了一种朦胧的美感。树影在空旷的床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而萤火虫的光亮点缀在深邃的墙壁上,增添了夜晚的神秘和美丽。4【答案】①材料一: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造型、色彩三个方面论证中国古代建筑的实用与美学价值。②材料二: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或层进式),先以唐诗印证建筑形象的情态化,进而深入分析庭院空间的情态意蕴。(满分4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5【答案】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采用木构建筑与斗拱飞檐,通过木材的温润质感体现对自然的欣赏与回归。②色彩与功能的统一。朱柱青檐的对比色设计;以冷色调斗拱与暖色调屋身的协调展现和谐韵律。③动静结合的哲学意蕴。飞檐和屋顶的“动态美”与木柱的“静态感”呼应,传承中国古老的“动静结合”的辩证思想。(满分6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C.“愤怒与失望”错,文本一中格鲁对儿子的选择更多的是无奈;同时,他对草原传统技艺的忧虑不仅源于儿子的选择,更是对时代变迁的感慨。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相关内容的能力。A.“暗示了年轻一代能够轻松超越老一辈,成为草原上的新主人”错,儿子驯马成功主要展示其能力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掌握,不能过度解读为轻松超越老一辈并成为新主人,文中更多体现的是父子在传统与现代生活选择上的不同态度与传承关系,而非代际超越。8【答案】①呼应开头儿子去县城的情节,使文章结构完整。②通过回忆十岁进城喝酥油茶的经历,进一步丰富了格鲁的人物形象,展现他经历的单一性和对传统生活的执着。③以格鲁对县城变化的感慨和对酥油茶香味的遗忘,暗示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巨大差异,引发人们对传统与现代生活变迁的思考。(满分4分,任选2点,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在结构方面,考虑与前文的关联,儿子去县城是故事的一个开端性情节,结尾处格鲁对县城变化的感受与之呼应,使故事情节有始有终;②在人物形象方面,这一情节是对格鲁性格特点等的补充,他仅有的一次进城经历且对酥油茶香味的遗忘,突出他长期扎根牧场,传统生活模式的根深蒂固;③在作品主题方面,思考其对传统现代关系探讨的深化作用,这种对县城变化的陌生感和对过去味道的遗忘,直观地反映出传统与现代在生活方式、文化记忆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从而促使读者思考传统与现代在时代浪潮中的变迁与走向。9【答案】①传统生活方式的坚守与现代文明的冲击。格鲁坚守草原放牧生活,期望儿子继承;儿子选择离开草原,开设牧家乐,拥抱现代文明。②年轻一代的选择与老一辈的期望之间的冲突。儿子渴望新鲜、多元生活,与格鲁期望儿子留在草原的期望产生冲突。③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儿子在牧家乐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既接纳现代文明,也传承传统文化。④对传统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待并存。格鲁怀念传统,担忧儿子未来;儿子则通过开设牧家乐实现梦想,同时保留与草原的联系。(满分6分,任选3点,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地解读的能力。①在文本一中,格鲁作为老一辈牧民的代表,坚守着传统的草原放牧生活方式,并期望儿子能够继承这份事业。然而,儿子却选择了离开草原,去县城开设牧家乐,这一选择直接体现了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格鲁的期望与儿子的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价值取向。②年轻一代的儿子渴望新鲜、多元的生活,他选择离开草原,追求现代都市的繁华与热闹。这与格鲁希望儿子留在草原、继承家业的期望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文本一原文中通过格鲁劝儿子别再出去与儿子坚持自己的选择的情节,生动地展现了这种代际之间的冲突与分歧。③传统与现代之间互相融合。尽管儿子选择了现代生活,但他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他计划在县城开的牧家乐中融入骑术、民族歌舞表演等传统文化元素,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种融合既体现了儿子对现代文明的接纳与追求,也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文本一原文中描述牧家乐的热闹场景以及儿子和朋友们的沉醉其中,都展现了这种融合的成功与魅力。④格鲁对草原生活的深深眷恋和对儿子未来的担忧,体现了老一辈对传统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他怀念那碗酥油茶的味道,担忧儿子在现代都市中是否会迷失自我。而儿子则通过开设牧家乐的方式,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保留了与草原的联系。他的行动表明了对未来的积极态度和对传统的尊重,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存。文本一原文中格鲁对儿子的期许以及儿子的行动都体现了这种并存与和谐。10【答案】BEH(满分3分,断对1处得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处:“洛中”为地名,前面省略介词“于”,构成介词短语,后置,其后断句,即B处;第二处:“谈宴”为“喝酒聊天”的意思,作谓语,其后断句,即E处;第三处:“节度使”“郑余庆”为同位短语,作介词“于”的宾语,宾语后断句,即H处。译文:李翱在东都洛阳任分司官,天天与孟郊喝酒聊天,把孟郊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余庆,于是郑余庆表奏孟郊为幕府参谋。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值得怜悯/可爱。句意:却从不俯首低眉作出值得怜悯的样子。/她可爱的体态没有谁能比得上。B.正确。C.错误。形容词,卑微/动词,迫近。句意:漂泊沦落,官职卑微。/已经接近西边的山。D.正确。句意:我听说您以前了解他。/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他那些感伤自己遭遇的诗歌艺术价值却不高”错误,原文为“其诗多伤不遇,年迈家空,思苦奇涩,读之每令人不欢”,意思是指孟郊自抒感伤情怀的诗作由于情感悲凉,让人读后心情沉闷,这与其诗的艺术价值大小无关。13(1)【答案】县令报告州府长官,州府派一位代理县尉来代替他任职,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白”,报告;“假”,代替,代理;“俸”,俸禄。(满分4分,每点1分,句意1分)(2)【答案】孟郊因处境困厄遭受饥饿而无法安顿赡养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却没有际遇(机会)。【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穷”,处境困厄;“亲”,父母;“周”,周游。(满分4分,每点1分,句意1分)14【答案】①性格耿直,不合于世;②寄情山水,耽于诗酒,公务多有荒废;③时人认为他心胸狭小,气度迫促。(满分3分,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根据原文“性介,不谐合”可知,其性格耿直,不合于世;根据原文“郊间往坐水傍,命酒挥琴,裴回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可知,其寄情山水,耽于诗酒,公务多有荒废;根据原文“当时议者亦见其气度窘促”可知,时人认为他心胸狭小,气度迫促。【参考译文】材料一:孟郊,字东野,洛阳人。最初隐居于嵩山少室山,自称处士。他性格耿直,不合群。韩愈一见到他,二人就结为忘形之友,在饮酒吟诗时互相唱和。孟郊在贞元十二年与状元李程同榜登上进士第,当时他已五十岁了。授职溧阳县尉。溧阳县有投金濑、平陵城两个地方,草木丛生,茂密浓郁,城下有一潭积水。孟郊闻或前去坐在水边,令人摆酒,挥袖弹琴,往来徘徊整天吟诗,而衙门公务多荒废。县令报告州府长官,州府派一位代理县尉来代替他任职,分取孟郊一半的俸禄。孟郊于是辞职回家。李翱在东都洛阳任分司官,天天与孟郊喝酒聊天,把孟郊推荐给兴元节度使郑余庆,于是郑余庆表奏孟郊为幕府参谋。孟郊去世后,郑余庆给他家数万钱办理丧事,还供养孟郊的妻子儿女数年之久。张籍给孟郊加谥号为“贞曜先生”,孟郊的门生弟子在远方为老师悼念。孟郊不善于谋划生计,家贫如洗,衣衫褴褛,却从不俯首低眉作出值得怜悯的样子,然而好义的人更要赠送他财物。孟郊擅长写诗,其诗富于理趣,韩愈极力称赞他的诗。他的诗大多感伤自己命运不济,年迈家贫,思路苦涩奇特,读了总是让人不欢畅。孟郊考中进士之初,吟诗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时的评论者也觉得他心胸狭小气度迫促,孟郊最终漂泊沦落,官职卑微,诗谶这种东西的确是有的啊。孟郊著有《咸池集》十卷,流传于世。材料二:现在有平昌人孟郊,是一位志节坚定的人士,我听说您以前了解他。孟郊以五言诗而闻名,早在前汉时期的李都尉、典属国苏武,以及建安诸子、南朝的谢灵运和谢朓,孟郊都能兼容他们的风格并形成自己的特色。李观曾在推荐孟郊给梁肃补阙的书信中写道:“孟郊的五言诗,高险之处,前无古人,平和之处,俯视谢灵运和谢朓。”韩愈送给孟郊的诗中写道:“作诗三百首,默咸池音。”这两个人都是懂得诗歌的人,难道会欺骗天下之人吗?孟郊因处境困厄遭受饥饿而无法安顿赡养他的父母,周游天下却没有际遇(机会)。他在诗中写道:“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阂,谁谓天地宽?”他处境的困顿也太严重了。大凡贤人和奇士,都自负其才,不会无原则地附和世俗。因此即使见到他们,也很难真正了解他们。因此,见到贤人时能够了解他们,了解后进而能够任用,任用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而且能不被谗言离间,这样的人天下只有一个。15.C。16.①音乐低沉感伤,营造沧桑之感。②高高的城楼下,长江奔流不息。③绕水而行,登上高楼,伫立远眺。(满分6分,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5.C。本词抒发盛衰之感,隐含忧国忧民之情;苏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慨及豁达的人生态度。故选C。16.词的下阕,写登楼览胜,抒发往事似水的惆怅。作者登上高楼,极目远眺,心情难平。故画面开始,音乐缓缓响起,低沉而感伤,营造出一种沧桑的历史感。然后,由“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可知,镜头缓缓推进,展示高高的城楼和下方奔流不息的长江。人物(词人)出现在画面中,沿着江边绕水而行,表情凝重,似乎在沉思。随着音乐的推进,人物开始登上层城,脚步坚定而沉重。最后,人物站在楼顶,面向远方,伫立远眺,眼神中流露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镜头定格在这一画面,随着音乐的淡出,画面渐渐模糊,视频结束。译文:这里曾是历代帝王建都之所,周围树木葱茏繁茂,山环水绕,云蒸霞蔚。可是,四百年来的繁华隆盛已像梦一般逝去,使人感叹。那晋代的帝王将相,早已是一抔黄土,被历史遗弃。绕着江岸尽情地游行游赏,登上一层楼,再上一层楼,往事悠悠,早已不值一问,不如早回头。往事如烟,就像这槛外无情的江水空自东流。17(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舳舻千里 樯橹灰飞烟灭(3)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满分6分,每空1分)18【答案】(1)又有形容词叠音(复唱) (2)具有尝试意义(满分4分,每空2分,如超过字数,在该空得分基础上扣1分)19【答案】示例一:①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用“曲曲折折”来表示荷塘的广度,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亭亭”形容它的典雅、飘逸。②这些多样形态的叠字叠词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节奏明朗,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示例二:①《我与地坛》中的叠词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蜂儿即便纤细也能展示自己的力量“稳稳”地停在半空;草木纤细,也用“窸窸窣窣”竞相生长的声音宣告着生命力。②这使作者从中受到启发,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满分3分,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任选一例分析,如果写两例,该题不得分)20【答案】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或“不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满分4分,改对1处得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尽管”表转折,而下句用的是“而是(表示并列)”,把“尽管”改为“并不只是(或‘不是’)”;介词成分残缺,“决定的”前面缺少介词“由”,改为: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21【答案】①运用了对比论证。通过“摊开的手掌”和“攥紧的拳头”的对比,形象地表达了说理与暴力之间的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说理的和平与文明特性,强调了说理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②运用了比喻论证。“摊开的手掌”象征着开放、和平、理性的交流方式,“攥紧的拳头”则象征着暴力、对抗、非理性的交流方式。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形象地说明只有通过理性的交流,人类才能避免暴力冲突,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满分6分,答对1点得3分,每点中论证方法1分,表达效果2分)2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说理”指的是通过说明和协商来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A.这句话中的“说理”并非真正的理性对话,而是带有一种傲慢的态度,反而激化了矛盾。B.“说理”展现了父爱的深沉与含蓄,强调了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C.“说理”讽刺了聪明人的虚伪和奴才的麻木,揭示了说理在现实中的局限性。D.“说理”是一种理性的交流过程,包含说明和协商等内容,与文中“说理”的意义相同。23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这段材料以“忙与闲”的辩证关系为核心,通过诗意的表达揭示了生活的真谛。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其深刻内涵:首先,材料开篇用“必要的忙”与“必要的闲”这对看似矛盾的表述,点明了二者在人生中缺一不可的共生关系。就像呼吸需要一呼一吸的节奏,生活也需要张弛有度的平衡。“只争朝夕的忙”体现的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而“夕阳看花的闲”则象征着对生活美学的追求,二者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生图景。其次,材料进一步阐释了忙与闲的价值标准。“忙而有价”强调忙碌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意义,不能陷入盲目劳作的漩涡;“闲而有趣”则指出闲暇时光应当充满生活情趣,而非虚度光阴。这种价值判断启示我们:衡量生活的质量,既要看付出的效率,也要看享受的深度。最后,材料升华到人生价值的实现层面。“忙出意义”指向个人价值的创造,通过奋斗实现自我;“闲出情义”则关注人际关系的滋养,在闲暇中培育情感。这种双重追求恰如硬币的两面,共同铸就了人生的完整价值。就像农民在春耕秋收的忙碌后享受丰收的喜悦,现代人也需要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这样的和谐韵律。写作时,开头可从生活现象切入,引出材料中“忙与闲平衡”的核心观点,强调二者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生命节奏。中间部分可分层展开:先谈“忙”的价值,如奋斗实现目标、创造社会价值,举例科学家攻关或农民耕耘;再论“闲”的意义,如沉淀心灵、滋养亲情,引用陶渊明归隐或周末家庭聚餐的日常;最后辩证分析二者的关系,比如“忙是播种,闲是收获”“闲是忙的加油站”,用张弛有度的运动员训练作类比。结尾可回归现实,呼吁人们在快节奏中主动规划闲适,让生命既有奔跑的力度,也有停泊的温度。立意:1.忙是奋斗的底色,闲是生命的诗意。2.以忙筑基业,以闲养心田。3.别让盲目忙碌挤占生活的留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