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学习目标 1.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运用示意图,记住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综合思维) 2.结合图示,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区域认知) 3.结合具体气候类型,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地理实践力)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2.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面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太阳辐射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3.形成(1)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且不自转:形成单一的闭合环流。(2)地球自转:形成三圈环流。4.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1)气压带(2)风带[轻巧记忆] 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①原因: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②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①特点: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②原因: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2)北半球①特点:气压带相对破碎。②原因: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差异明显。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区。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区。(3)季风环流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季风环流。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西风带的盛行风是西南风。 ( )2.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3.北半球的气压带都呈块状气压分布。 ( )4.南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提示:1.× 南、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不同,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南风,南半球西风带盛行的是西北风。2.×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3.×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1月,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7月,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中心分割成块状存在于海洋上。4.× 南亚冬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是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大气环流 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分布赤道低气压带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30°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地中海气候 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西风带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特别提醒] (1)气流上升或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气流,一般降水较多;气流下沉或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的气流,一般降水较少。(2)副热带地区,并不是降水都少。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但是在副热带地区的有些地区,由于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3)受信风影响的地区不都是降水少,从海洋吹来的信风一般降水较多。 将气压带或风带及其特点进行连线。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2022年4月20日16时许,国产“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圆满完成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沪,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这是“雪龙2号”的第三次南极之行,完全经受住了“咆哮西风带”和南极地区的复杂海况环境的考验。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有“咆哮西风带”之称。穿越波涛汹涌的西风带是我国历次南极科考所要遭遇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其间船员基本上要平躺几天才能顺利度过,故被称为“咆哮西风带”,这也犹如在通往南极的途中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问题1 (地理实践力)依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判断“雪龙2号”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什么?提示:盛行西北风。问题2 (综合思维)“咆哮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此纬度地带位于温带地区,常年以西风为主,风速较大,且西风带中雨雪天气变化频繁,气旋活动较多,常会出现狂风巨浪的情况,因此海况恶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1.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1)图中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是( )A.① B.③C.⑤ D.⑥(2)⑤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3)④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C.中纬西风 D.极地东风(1)B (2)C (3)C [第(1)题,结合图示三圈环流的高度差异,③处为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⑤属于中高纬环流,气流上升,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第(3)题,④属于中纬环流圈中的近地面风带,近地面气流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形成了近地面的中纬西风带。]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西伯利亚高压(也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多发生于秋分、冬至之间,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西伯利亚高压是北半球四个主要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它的存在强烈地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西伯利亚高压常常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侵入我国。从秋季到冬季,影响的范围自北向南逐渐扩大。冬季势力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前沿可影响到南海、菲律宾和琉球群岛;春季势力减弱,影响范围又自南向北缩小;夏季很少影响我国。问题1 (综合思维)西伯利亚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提示: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亚欧大陆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最为突出,使分布在该纬度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西伯利亚高压的存在,给我国冬季带来了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形成了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西伯利亚高压主要在冬季影响我国?提示:受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也会产生季节性移动。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也会南移从而影响我国。问题3 (地理实践力)依据风的形成原理,判断西伯利亚高压影响我国时,给我国带来的盛行风风向是什么?提示:以西北风为主。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1)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2)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1)东亚、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所示:①冬季②夏季(2)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两类季风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冬 季 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西伯利亚、蒙古风向 西北 东北性质 寒冷干燥 低温干燥夏 季 风 源地 太平洋副热带海区 赤道附近印度洋风向 东南 西南性质 温暖湿润 温暖湿润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2.右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1)~(3)题。(1)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 )A.①为北太平洋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C.③为北大西洋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2)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有( )①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3)①为高压中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盛行西北风B.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C.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D.北京炎热多雨(1)B (2)C (3)A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①③分别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上,②④分别位于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上。若①为高气压中心,则①为亚洲高压,②为阿留申低压,④为冰岛低压,而北大西洋高压为夏季北大西洋上的气压活动中心。第(2)题,由于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大,且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使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的高、低气压中心。第(3)题,当①为高压中心时,正值我国冬季,我国广大地区吹西北风;印度半岛吹东北风;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北京此时寒冷干燥。]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每年6月前后,东非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会长途跋涉,上演地球上蔚为壮观的大迁徙场面。参与大迁徙的兽群分为前、中、后“三军”:打头阵的是斑马,紧随其后的是角马,殿后的是瞪羚。兽群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北上,迁徙至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猎豹等凶猛食肉动物伏击的地段,而且要提防随时可能出没的鬣狗,以及在马拉河聚集的鳄鱼。到达终点两三个月后,这支野生动物大军将再次不辞辛劳地返回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下图为迁徙途中的角马群。问题1 (综合思维)为什么东非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会定期进行迁徙?提示: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每年5—10月为北半球的雨季,11月至次年4月,是南半球的雨季。动物需要水和充足的食物来源,野生食草动物的周期性大迁徙,主要是追随因降雨季节而带来的丰富食物。问题2 (综合思维)这种迁徙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关系?提示:由于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在南、北纬10°~25°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问题3 (综合思维)东非高原处在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有何特点?处在信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有何特点?提示: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受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如下表所示:影响因素 气候类型 成因 特点 分布规律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 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地中海气候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2.气压带或风带对降水的影响(1)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水汽易凝结→湿润(多雨)。(2)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干燥(少雨)。(3)西风带控制→低纬吹向高纬→降温→水汽易凝结→湿润(多雨),但西风带背风坡→干燥少雨。(4)信风、东风控制→高纬吹向低纬→增温→水汽不易凝结→比较干燥(一般而言,信风带控制比较干燥,但来自海洋的信风,遇到地形阻挡,易形成丰富的降水;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3.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对图中气压带、风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a风带为北半球信风带B.a风带为南半球西风带C.b气压带空气堆积下沉D.b气压带空气受热上升(2)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气候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地此时炎热干燥 B.乙地此时高温多雨C.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 D.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1)C (2)A [第(1)题,由图可知,a风带的风向是西南,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可知,a为北半球的西风带;b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b为副热带高气压带,a为西风带,甲地位于30°N~40°N大陆的西岸,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甲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是炎热干燥的夏季,乙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1.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有哪些? 2.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主要有哪些? 3.1月和7月地球上的气压带如何分布? 4.形成季风的原因有哪些? 5.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题组1 大气环流下图为北半球夏季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2.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带风向的是( )A B C D1.B 2.A [第1题,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处于30°N~40°N之间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图中D带应为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风向为西南。]热带辐合带(下图)是南北半球气流汇合的地带,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位置离赤道较近时,表现为南北半球两支信风的辐合,称为信风辐合带;位置远离赤道时,表现为信风与季风的辐合,称为季风辐合带。据此完成3~4题。3.影响图中热带辐合带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太阳直射点移动C.洋流性质 D.地形地势4.推测热带辐合带分布区域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A.锋面雨 B.地形雨C.台风雨 D.对流雨3.B 4.D [第3题,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移动,导致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第4题,热带辐合带气流辐合上升,形成降水,属于对流雨。]题组2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下图为地球上某区域气压带、风带及3 000米附近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B.甲风带与高空风向完全相反C.甲、乙风向相同时,则两者同属一个风带D.图中气压带控制下多降水6.若该图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且甲纬度低于乙,则可能的是( )A.甲风带常年控制容易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B.该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C.该气压带与甲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D.该气压带常年控制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5.C 6.B [第5题,等压面凸向低处,说明该处气压较低,高空气压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相反,由此判断该地3 000米附近高空等压面向下弯曲的地方为低压,近地面对应为高压带;甲、乙两处的风带,在近地面由高压流向低压,图中的气压带可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也可能是极地高气压带,A错误;高空空气受两个力,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空气受三个力,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夹角,B错误;如果甲、乙风向相同,说明向哪个方向都是南或者都是北,说明甲、乙之间的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故甲、乙风向相同时同属极地东风带,C正确;图中近地面气压带为高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D错误。第6题,若该图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且甲纬度低于乙,则近地面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甲应该为东北信风带,乙应该为盛行西风带。常年受信风带控制容易形成热带沙漠气候,A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B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C错误;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高温少雨,易形成热带沙漠气候,D错误。][教学活动点拨]教材P63探索角马群迁徙是为了追逐水草;角马群迁徙的方向大致与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方向相同。教材P64思考由对流层顶部水平气流、下沉气流和对流层底部水平气流、上升气流构成。教材P66思考降水主要集中在低气压带地区,因为低气压带地区的气流辐合上升,易形成降水;而高气压带地区的气流辐合下沉,天气多晴朗,无降水。然而降水的多少与风带中的风速、风向及其经过的下垫面有关,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带来暖气团,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带来冷气团,暖气团经过海洋或湖泊与冷气团相遇辐合上升或被地形抬升形成降水,冷暖气团越强,经过的水域越大,气流辐合上升速度越快,降水强度越大。教材P68读图冬季,大陆降温快,亚欧大陆形成高气压中心;夏季,海洋增温慢,海洋上形成高气压中心。教材P70读图副热带高气压是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降水的关键因素,其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决定了雨带的移动、降水的强度以及降水的持续时间。教材P70~71作业题1.(1)东海、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等。东海和南海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2)冬季出发,夏季返航。(3)略。2.略。3.(1)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降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很难凝结,多晴朗天气,降水少。(2)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洋和陆地之间水汽和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影响了全球的水分和热量分布。课时分层作业(八)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下图为地球上局部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①风带表示( )A.东南信风带 B.东北信风带C.中纬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2.(易错题)大陆西岸,受②气压带和③风带交替控制所形成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草原气候 B.地中海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1.A 2.B [第1题,根据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可知①为东南信风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③为中纬西风带。第2题,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掌握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对气候影响。]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3~4 题。3.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4.亚洲低压是图中的( )A.① B.②C.③ D.④3.B 4.A [图中①为亚洲低压,②为夏威夷高压,④为亚速尔高压。亚欧大陆上被低压控制,为北半球的夏季。]读局部大气运动状况图,回答5~6题。5.在赤道与30°N之间近地面的风带是( )A.东南信风带 B.东北信风带C.盛行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6.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的地区,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C.低温少雨 D.温和多雨5.B 6.B [第5题,赤道地区受热多,气流膨胀上升,形成低压带,称为赤道低气压带;从图中可以看出,30°N处形成高压带,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风从高压吹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带。第6题,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大气在接近地面的过程中,温度升高,大气中的水汽不易凝结,因此不易形成降雨,因纬度低,气温高,因此气候特征表现为炎热干燥。]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冬季存在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对流层下部稳定的强大冷高压,一般选择气压场中1 025 hPa等压线作为其特征线。下图为近几十年来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7.气候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影响较小的是( )A.日本 B.中亚C.中国 D.堪察加半岛8.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的是( )A.距海远近 B.洋流性质C.海陆温差 D.地表起伏7.B 8.C [第7题,蒙古—西伯利亚地区是东亚季风气候的发源地,因此东亚季风气候区受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影响较大。日本、中国、堪察加半岛均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受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影响较大;图中显示中亚地区该线位置最稳定,说明中亚地区受西伯利亚高压影响的冬季气候特征稳定,受西伯利亚高压特征线变动影响小。第8题,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由冬季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其强弱取决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温度差异。]读某季节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向和气压分布图,完成9~10题。9.图中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 )A.海陆轮廓及洋流性质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D.地势高低起伏状况10.该季节( )A.甲地盛行西北季风,寒冷干燥B.乙地盛行东北信风,炎热干燥C.丙地盛行偏西风,温暖多雨D.丁地盛行偏东风,温暖多雨9.C 10.D [第9题,由图可知,澳大利亚北部盛行风向为西北,1月受太阳直射点南移的影响,全球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向南过赤道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所以甲地盛行风的主要成因是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第10题,由图可知,甲地盛行的西北风为迎岸风,降水量大,且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季节为南半球夏季,气温高,A错误;乙地位于低气压南侧,所以盛行风向应为东南信风,B错误;丙地位于南纬30°~40°大陆西岸,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此时是当地夏季,当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少雨,C错误;丁地处于亚热带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盛行迎岸风(偏东风),温暖多雨,D正确。]下图为中国东部夏季风的进退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6月对应的曲线相对平直,表明( )A.夏季风长驱北上B.地形阻挡雨带前进C.高压中心长期控制D.雨带徘徊不前12.下列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雨带位于①时,华南地区进入雨季B.雨带位于②时,辽河流域水循环最活跃C.雨带位于③时,渤海沿岸台风活跃D.雨带位于④时,东南沿海多沙尘天气11.D 12.A [第11题,6月对应的曲线相对平直,说明此时段夏季风前端的位置变化不大。此时段夏季风的势力与北方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导致锋面雨带徘徊不前,在江淮一带形成著名的梅雨天气。第12题,读图可知,雨带位于①时,雨带在25°N附近,我国该纬度地区属于华南地区,因此华南地区进入雨季;雨带位于②时,长江流域进入雨季,位于东北的辽河流域还没有进入雨季,水循环不是最活跃的时期;渤海沿岸纬度较高,离热带海域较远,受台风影响较小;东南沿海降水丰富,气候湿润,一般不会出现沙尘天气。]13.(16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甲 乙(1)分析图甲中夏季风的成因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4分)(2)在图乙中画出1月赤道附近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用表示低气压带,箭头表示风向)(4分)(3)简述1月赤道附近气压带与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并分析原因。(8分)[解析] 第(1)题,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北移,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形成夏季风。根据海陆位置及夏季风来自海洋可知此时当地的气候状况。第(2)题,1月,太阳直射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位置南移。第(3)题,分析1月赤道附近气压带与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可以从大气运动状况等方面考虑。[答案] (1)成因: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向右偏转而形成。影响: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沿海地区降水丰沛。(2)如下图,要求:①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要南偏;②两个风带的风向无误。(3)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区域降水丰富。原因: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信风带控制区域一般降水较少。原因:气流从高纬流向低纬,水汽不易凝结。20 / 21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学习目标 1.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运用示意图,记住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综合思维) 2.结合图示,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区域认知) 3.结合具体气候类型,掌握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地理实践力)一、大气环流1.概念:全球性________的大气运动。2.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地球________、地面性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________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3.形成(1)地球表面性质均匀且不自转:形成单一的闭合环流。(2)地球自转:形成________。4.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轻巧记忆] 图形法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①原因:________的位置随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②规律(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夏季________移,冬季________移。5.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南半球①特点:气压带基本上是连贯的。②原因: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________占绝对优势,地表相对均匀。(2)北半球①特点:气压带相对破碎。②原因:陆地面积较大,且海陆相间分布,________差异明显。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成________压区。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________压区。(3)季风环流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最典型的________。②__________的季节性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西风带的盛行风是西南风。 ( )2.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3.北半球的气压带都呈块状气压分布。 ( )4.南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大气环流 气候特征 气候类型 分布赤道低气压带 终年________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两侧________之间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 终年炎热干燥 ________气候 南北回归线至纬度________之间副热带高气压带和________交替控制 夏季____________,冬季________ 地中海气候 纬度________的大陆西岸西风带 终年温和多雨 __________气候 纬度40°~60°的________[特别提醒] (1)气流上升或由低纬度吹向高纬度的气流,一般降水较多;气流下沉或由高纬度吹向低纬度的气流,一般降水较少。(2)副热带地区,并不是降水都少。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但是在副热带地区的有些地区,由于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3)受信风影响的地区不都是降水少,从海洋吹来的信风一般降水较多。 将气压带或风带及其特点进行连线。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2022年4月20日16时许,国产“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圆满完成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顺利返沪,靠泊在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科考国内基地码头。这是“雪龙2号”的第三次南极之行,完全经受住了“咆哮西风带”和南极地区的复杂海况环境的考验。位于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西风带处于强劲西风的控制下,洋面风浪较大,在此行船危险系数较高,有“咆哮西风带”之称。穿越波涛汹涌的西风带是我国历次南极科考所要遭遇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其间船员基本上要平躺几天才能顺利度过,故被称为“咆哮西风带”,这也犹如在通往南极的途中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问题1 (地理实践力)依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判断“雪龙2号”科考船穿越的“咆哮西风带”的盛行风向是什么?问题2 (综合思维)“咆哮西风带”海况恶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的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1.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1)图中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是( )A.① B.③C.⑤ D.⑥(2)⑤表示的近地面气压带名称为(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3)④表示的近地面风的名称是( )A.东北信风 B.东南信风C.中纬西风 D.极地东风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西伯利亚高压(也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或亚洲高压),多发生于秋分、冬至之间,冬季位于西伯利亚、蒙古地区的大范围高气压中心,是典型的大陆气团。西伯利亚高压是北半球四个主要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之一,它的存在强烈地影响了亚洲东部地区,使得该地区冬季比同纬度地区更冷。西伯利亚高压常常在高空气流的引导下侵入我国。从秋季到冬季,影响的范围自北向南逐渐扩大。冬季势力强大的西伯利亚高压前沿可影响到南海、菲律宾和琉球群岛;春季势力减弱,影响范围又自南向北缩小;夏季很少影响我国。问题1 (综合思维)西伯利亚高压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国的气候有何影响?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西伯利亚高压主要在冬季影响我国?问题3 (地理实践力)依据风的形成原理,判断西伯利亚高压影响我国时,给我国带来的盛行风风向是什么?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有重大影响,会影响到海陆气压的分布,从而破坏气压带的带状分布。尤其是北半球的陆地比重相对较大,对气压带的影响更为明显。(1)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2)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1)东亚、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所示:①冬季②夏季(2)东亚、南亚季风的比较两类季风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冬 季 风 源地 西伯利亚、蒙古 西伯利亚、蒙古风向 西北 东北性质 寒冷干燥 低温干燥夏 季 风 源地 太平洋副热带海区 赤道附近印度洋风向 东南 西南性质 温暖湿润 温暖湿润分布地区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 亚洲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比较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2.下图为气压中心分布示意图,①③为大陆上气压中心,②④为海洋上气压中心。读图,完成(1)~(3)题。(1)若图中①为高气压中心,则( )A.①为北太平洋高压 B.②为阿留申低压C.③为北大西洋高压 D.④为亚洲高压(2)据图分析这种气压中心分布的形成原因有( )①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③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④季风气候形成这种气压分布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3)①为高压中心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盛行西北风B.印度半岛盛行西南风C.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D.北京炎热多雨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每年6月前后,东非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会长途跋涉,上演地球上蔚为壮观的大迁徙场面。参与大迁徙的兽群分为前、中、后“三军”:打头阵的是斑马,紧随其后的是角马,殿后的是瞪羚。兽群从坦桑尼亚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北上,迁徙至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途中不仅要穿越狮子、猎豹等凶猛食肉动物伏击的地段,而且要提防随时可能出没的鬣狗,以及在马拉河聚集的鳄鱼。到达终点两三个月后,这支野生动物大军将再次不辞辛劳地返回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下图为迁徙途中的角马群。问题1 (综合思维)为什么东非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会定期进行迁徙?问题2 (综合思维)这种迁徙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什么关系?问题3 (综合思维)东非高原处在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有何特点?处在信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气候有何特点?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如下表所示:影响因素 气候类型 成因 特点 分布规律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赤道附近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变化 热带雨林的南北两侧地中海气候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2.气压带或风带对降水的影响(1)低气压带控制→气流上升→水汽易凝结→湿润(多雨)。(2)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水汽不易凝结→干燥(少雨)。(3)西风带控制→低纬吹向高纬→降温→水汽易凝结→湿润(多雨),但西风带背风坡→干燥少雨。(4)信风、东风控制→高纬吹向低纬→增温→水汽不易凝结→比较干燥(一般而言,信风带控制比较干燥,但来自海洋的信风,遇到地形阻挡,易形成丰富的降水;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3.下图示意世界局部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情况。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对图中气压带、风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a风带为北半球信风带B.a风带为南半球西风带C.b气压带空气堆积下沉D.b气压带空气受热上升(2)下列关于甲、乙两地气候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地此时炎热干燥B.乙地此时高温多雨C.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D.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1.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有哪些? 2.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主要有哪些? 3.1月和7月地球上的气压带如何分布? 4.形成季风的原因有哪些? 5.单一的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哪些?题组1 大气环流下图为北半球夏季以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字母E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2.下图中四组箭头能正确表示D带风向的是( )A B C D热带辐合带(下图)是南北半球气流汇合的地带,主要分为季风辐合带和信风辐合带。位置离赤道较近时,表现为南北半球两支信风的辐合,称为信风辐合带;位置远离赤道时,表现为信风与季风的辐合,称为季风辐合带。据此完成3~4题。3.影响图中热带辐合带位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太阳直射点移动C.洋流性质 D.地形地势4.推测热带辐合带分布区域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A.锋面雨 B.地形雨C.台风雨 D.对流雨题组2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下图为地球上某区域气压带、风带及3 000米附近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B.甲风带与高空风向完全相反C.甲、乙风向相同时,则两者同属一个风带D.图中气压带控制下多降水6.若该图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且甲纬度低于乙,则可能的是( )A.甲风带常年控制容易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B.该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C.该气压带与甲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D.该气压带常年控制地区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教学活动点拨]教材P63探索角马群迁徙是为了追逐水草;角马群迁徙的方向大致与气压带、风带移动的方向相同。教材P64思考由对流层顶部水平气流、下沉气流和对流层底部水平气流、上升气流构成。教材P66思考降水主要集中在低气压带地区,因为低气压带地区的气流辐合上升,易形成降水;而高气压带地区的气流辐合下沉,天气多晴朗,无降水。然而降水的多少与风带中的风速、风向及其经过的下垫面有关,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带来暖气团,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带来冷气团,暖气团经过海洋或湖泊与冷气团相遇辐合上升或被地形抬升形成降水,冷暖气团越强,经过的水域越大,气流辐合上升速度越快,降水强度越大。教材P68读图冬季,大陆降温快,亚欧大陆形成高气压中心;夏季,海洋增温慢,海洋上形成高气压中心。教材P70读图副热带高气压是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降水的关键因素,其位置和强度的变化决定了雨带的移动、降水的强度以及降水的持续时间。教材P70~71作业题1.(1)东海、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等。东海和南海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夏季吹西南风,冬季吹东北风。(2)冬季出发,夏季返航。(3)略。2.略。3.(1)低气压带,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形成降水;高气压带,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很难凝结,多晴朗天气,降水少。(2)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洋和陆地之间水汽和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影响了全球的水分和热量分布。15 / 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8 第三章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版.docx 10 第三章 第二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