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31 第七单元 进阶二 单元学习任务探究 课件-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31 第七单元 进阶二 单元学习任务探究 课件-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进阶二 单元学习任务探究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
任务一 抓住景物特点,鉴赏描写手法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这类景物描写,或交代事物发生的地点背景;或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近年来,赏析景物描写的手法成为热考题型。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与地坛》描写的是同一个城市的景物,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美。请对下列《故都的秋》中的选段细加品味,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写一段评点文字。(见教材P123“单元学习任务”第一题第1小题)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在感觉角度上,这里写了视觉形象,景物描写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②在景色的外观上,强调冷色彩“蓝色或白色者为佳”,不仅表达了故都之秋中“清”的特点,更凸现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因为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净,与作者闲适的心态最相吻合。秋草,乃枯黄衰败之物,用它陪衬牵牛花的蓝朵,自然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北国之秋的“悲凉”。
对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手法进行赏析,主要是分析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思维过程如下:
1.从选景角度分析,看是否选择了具有季节地域时代特征的典型景物。
2.从观察角度分析,看是否采用远近结合、高低结合、点面结合等方法,写出景物的层次感。
3.从感觉角度分析,看是否采用视、听、味、嗅、触等感觉来描写景物。
4.从景物的外观角度分析,看是否描述景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
5.从修辞角度分析,看是否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景物的特点。
6.从表现手法角度分析,看是否运用了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乐哀结合)、象征、用典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7.从语言效果角度分析,看是否有句式特点(长短结合、整散结合等),是否有用词特点(叠音词、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等),是否富有韵味,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之壮美。
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韵,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节选自陈忠实《在河之洲》,有删改)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抓住句子所用艺术手法、句式或用词特点,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表达效果。“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运用排比手法,写出作者在芦苇丛中的美好感受;“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对芦苇的喜爱之情;“齐刷刷”“绿莹莹”“茸茸”等叠词,写出芦苇的青春、健壮;对芦苇是实写,想象窈窕淑女是虚写,虚实结合,将诗歌画面与眼前情景融合起来,充满诗情画意;句式上长短错落,整散结合,充满韵律感。
[答案] ①运用排比、拟人、叠词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芦苇荡的纯净和生机(健壮)。②运用虚实结合(或想象)等手法,既描写了眼前所见的美景,又生动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画面。③整散句相结合,音节和谐、气势贯通,形式灵活自然,语言富有韵味,表达了“我”对芦苇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任务二 体会借景抒情,品析情景交融
所谓情景交融,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只是客观的描写,而且在写景时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使情与景有机融合,达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欣赏写景散文,要注意选取文中的重要段落来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这几篇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赤壁赋》,分析文中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见教材P123“单元学习任务”第一题第2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赤壁赋》中的第1段,写的就是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他们“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开阔的景象也使游人心胸舒畅,无拘无束,乘着一叶扁舟,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好像凌空驾风而行,恍惚间仿佛离开尘世,超然独立;又像生出翅膀,飞升成仙。江水浩瀚,心胸广阔,作者泛舟畅游之乐自笔下泉涌而出。作者以生花的妙笔,细致描绘了清风白露、月色天光的景象,抒发了赏玩之乐和开阔的胸襟,同时作者畅然的心情又融在对江上月出的描摹中,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与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散文中情与景的内在关系有两种: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二是情与景之间的相反性。作者处理情与景的方式(或叫安排)有三种:①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②前景后情——触景生情;③前情后景——以景衬情。解答这类题,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
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3.从冷暖中体味悲喜。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青岛看房子
梁 衡
①大家一到青岛,都说这里很美。其实青岛的美,依我看就美在她那些别有味道的房子上。
②青岛的旧式建筑主要是德国式的。德国人在1897年入侵青岛后就作了永不离去的打算。殖民政策的目的当然是掠夺,占岛十七年间他们掠走无法计算的财富,也在青岛营造了安乐窝。大约为了
缓解思乡之苦,或者出于对自己文化传统的骄傲,他们造了许多德式原版的房子。之后,其他国的殖民者也在这里造本国味道的窝。所以青岛的房子人称“万国楼”,这里有二十四个国家风格的房子,无形中形成了一个建筑博物馆。殖民者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留有这种痕迹,这就如野兽奔走觅食,无意中将粘在身上的花种草籽带到他乡一样。
③德国人在青岛最大的建筑有三处,即提督府、提督楼和花石楼,分别是提督办公、住家和渔猎休息的地方。这三处我都仔细看过,全都是一色花岗石砌成。提督府是政权机构,楼高墙厚,风格雄浑凝重。花石楼紧邻海边,孤高如堡,颇多野趣。楼下有一片小松林,在林间听涛声起落,看潮水来去,足可忘尘脱世。最可看的还是提督楼,据说这楼是仿德皇宫的样子缩小而成,是一座典型的德国古堡式建筑。楼高三十余米,共三层,底层和顶层都用糙石穿靴戴帽。窗户都用粗石镶边,窄而高的玻璃窗如两只深陷进去的眼,中间窗框上鼓起的石头活像德国人的高鼻梁。一层有客厅,厅内家具一如往日,橱柜上的商标证明这是皇
室用品。客厅东有一花厅,全部玻璃天棚,内有喷水。客厅北通舞厅,厅中央有一花篮吊灯,挑着三十八个灯泡。环壁有各式金属壁灯。最有趣的是小舞台两侧,各有一女子脸形的壁灯,头上伸出四枝花,挑着四盏灯。室内装修极豪华,室外野树杂花满坡绿风,树间还环坡散存着旧日监工护院用的废碉堡。游人不经意时,目光碰上它那只半睁着的“眼睛”,会打一个寒噤,惊忆起这是中国劳工在刺刀尖下的作品,想起这楼里碉堡护卫下的淫乐。隔着历史的风雨,这些都已经模糊,但在今日明媚的阳光下,这建筑群却渐现出它的美学价值。就如一般人游颐和园,并不经意研究慈禧太后是怎样挪用海军经费的。艺术和政治毕竟不是一回事。
④在青岛小住的几天内,看房子成了我的第一兴趣。晨起我穿行小巷端详这些异国来的“老外”,去摸它花岗石的墙,去数它窗楣上的瓦。这些房子的美,首先在它的造型。它很少有如四方盒子或火车厢式的整齐划一的规格,轮廓少直线而多折线或弧线。屋顶无一平顶,或成哥特式的尖突,或成四棱四面的盔形。窗户很少开成方框,有的窄而细高,令你想起古堡的幽深;有的则鼓出一个兜肚,下圆上尖,像一滴半空中的垂露。屋顶则一色的红瓦,瓦又不是如现代建筑式的平摆或如中国宫殿式的斜铺,而是近乎垂直的立挂。建筑师在将要完成他的凝重的花岗石作品时,又用鲜亮的红瓦来做一“头饰”,将房子齐额一包,就
像一位红布包头的锡克族武士挺立在海边的绿树下。有时我走得远一些,喜欢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来回望全城。但见群楼鳞次栉比,衬着如云的绿树,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在蓝天碧海间又似一抹烧红的晚霞。其实,如果单说青岛的洋房就是比北京的四合院美,比水乡竹楼美,或也未必,只是骤然于我稔熟的土地上飞来异国房舍,便如一篇散体白话文中偶然出现几个对偶句,有一种移花接木的新奇之效。又难得我们这个胸怀大度能兼容并蓄的民族,将这种建筑风格的异国种子保留下来,在中华大地上终于蔚成一城。青岛便得了一种他山之美,也就美得有了个性。有时,我从饭店的高楼上推窗俯视全城,不由地记起卞之琳的一首名诗: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⑤青岛,你和其他城市一样生产、生活、建设,不经意中却装饰了多少人的梦。
⑥我想一个城市的形成也如一处自然风景。我们有泰山的雄伟、黄山的浩瀚,也有北京皇宫的辉煌,苏州园林的精巧和青岛这些房子的绚丽多彩。凡美好事物的诞生都必经过痛苦的折磨,你看哪个名山没有经过火的熔炼和水的切割。青岛在经过历史阵痛之后而育成的这种美,我们要好好地保存她。
(有删改)
梁衡认为,散文应兼具形境与情境之美。形境之美要求写景清楚,如在眼前;情境之美要求情景交融,感染读者。请谈谈第④段是如何做到兼具这两种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形境之美:“它很少有如四方盒子或火车厢式的整齐划一的规格,轮廓少直线而多折线或弧线。屋顶无一平顶,或成哥特式的尖突,或成四棱四面的盔形”“窗户……”“屋顶则一色的红瓦……”作者从屋顶、窗户、瓦等多个部位细致地描摹了青岛房屋的造型,还运用比喻的手法,“用鲜亮的红瓦来做一‘头饰’”“将房子齐额一包,就像一位红布包头的锡克族武士挺立在海边的绿树下”“群楼鳞次栉比,衬着如云的绿树,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在蓝天碧海间又似一抹烧红的晚霞”把红瓦屋顶比作武士
的头巾、火苗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青岛房屋造型独特、独具个性之美。②情境之美:写景之后,“骤然于我稔熟的土地上飞来异国房舍,便如一篇散体白话文中偶然出现几个对偶句,有一种移花接木的新奇之效”先直接点出青岛别有风味的房屋带给人新鲜感,表达了作者对青岛房屋的喜爱。再引用卞之琳的诗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说青岛房屋让人魂牵梦萦,拓展情境,引发读者联想,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答案] ①形境之美:作者不仅从多个部位细致地描摹了青岛房屋的造型,还运用比喻的手法,把红瓦屋顶比作武士的头巾、火苗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青岛房屋造型独特、独具个性之美。②情境之美:写景之后,先直接点出青岛别有风味的房屋带给人新鲜感,表达了作者对青岛房屋的喜爱。再引用卞之琳的诗句说青岛房屋让人魂牵梦萦,拓展情境,引发读者联想,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任务三 挖掘民族心理,探讨审美情趣
“民族审美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审美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
本单元的文章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反映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和人生思考,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见教材P123“单元学习任务”第二题第1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故都的秋》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可以说是景物的特点,而这悲凉则是人的感受。作者把秋的悲凉作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之景——赏悲凉之景。故都的秋,是悲凉的,首先悲凉在秋景。文中描绘秋景主要在第3-11段,描绘了五幅秋景图:秋园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喜人。秋园静观,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些景象呢?有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听到)驯鸽的飞声、丝丝日光、破壁腰中的蓝朵、尖细且长的秋草,既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景物描写十分细致,并且写了观景时的心态、动作,“细数”“静对”,透露出一种惬意和悠闲。而作者对景物的形容,则反映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2)景中之情——品景中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眼中这深沉、清静与悲凉的故都秋景,何尝不是故都秋天里的郁达夫悲凉之情的表达呢?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便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对故都秋色的向往、眷念和赞美之情,落寞、孤独、忧伤之情。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呢?从第12段可知,是因为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不仅如此,这悲凉还源自于作者的经历。作者感伤于国土沦丧,热烈的爱国心和无力改变现状的矛盾心理交织着的一曲爱国的秋的悲歌。
(3)人文之景——悟情中之理。郁达夫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在郁达夫眼中,秋是一碗浓茶,清晨起来,尽可泡一碗浓茶静观秋景。夏衍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这个爱国赤子仍能以品茶之心来观秋景,这悲凉之中,蕴藏着更高一层的情理境界。
探究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一般可从以下角度来考虑:
1.要注意积累有关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的相关知识与内容。
2.善于选择审视角度。从社会角度、政治角度、教育角度、个体人格成长与形成的角度来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根据文本内容多方位联系,选择与文本关联较紧密的方面,作为考察的视点。
3.善于进行层面切割。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获得个性化的理解;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分析文本蕴含的审美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拉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她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捆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子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到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吹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它。
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也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去年,我在一场东风中,看见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从远处刮回来。它在空中翻了几个跟头,摇摇晃晃地落到窗台上。那场风刚好在我们村里停住,像是猛然刹住了车。许多东西从天上往下掉,有纸片——写字的和没写字的纸片、布条、头发和毛,更多的是树叶。我在纷纷下落的东西中认出了我们家榆树上的一片树叶。我赶忙抓住它,平放在手中。这片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一面被晒得有些发白——它在什么地方经受了什么样的阳光。另一面粘着些褐黄的黏土。我不知道它被刮了多远又被另一场风刮回来,一路上经过了多少地方,这些地方都是我从没去过的。它飘回来了,这是极少数的一片叶子。
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到。
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那一年村长是胡木,我太年轻,整日缩着头,等待机会来临。
我在一场南风中闻见浓浓的鱼腥味。遥想某个海边渔村,一张大网罩着海,所有的鱼被网上岸,堆满沙滩。海风吹走鱼腥,鱼被留下来。
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什么留住了他们。
什么留住了我。
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的锄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把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散文往往寄寓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如《故都的秋》中的“苍凉美”,《荷塘月色》中的“朦胧美”,《我与地坛》中的“哲思美”等,而“苍凉美”“朦胧美”“哲思美”也是赏析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请你从这三个关键词中任选其一,为本文写一个短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哲思美:①自然与人是一体的。作者笔下村庄里的事物都具有生命,他把自然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自然之物就具有了生命的温度。如文中的“风”“云”“树叶”等。②拓宽了生命体验。作者在与自然平等对话中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对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进行了修正与补充。③对两种文明的审视。文中既有对外面世界——现代文明的好奇,如对海边渔村的想象;又有对于“村庄”的命运的迷茫,“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下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示例二)苍凉美:①所写的大都是西北苍凉的典型景物。如干旱、草棚、草垛等,风的威力恐怖强大,显示出一种苍凉感,令人震撼。②运用对比手法写出风的威力,表达人在风这一强大的自然事物前的无力感,透露着一种苍凉。③意蕴深沉,表现在现代文明面前村庄命运的迷茫感。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