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9张PPT)复习任务群一现代文阅读Ⅰ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进阶二 单元学习任务探究第一单元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一 鉴赏诗歌意象“意象”是中国诗歌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是内在的抽象的情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和“托物言志”中的“物”。本单元五首诗歌风格各异,但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如何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填写下表。(见教材P29“单元学习任务”第二题第1小题)作品 主要意象 含义《沁园春·长沙》 万类霜天、同学少年 表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雄姿英发的革命者,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① ②《红烛》 ③ ④作品 主要意象 含义《峨日朵雪峰之侧》 雪峰、太阳、山海、罅隙、雄鹰、雪豹、蜘蛛 理想、现实与奋斗者的象征,表达了生命虽卑微、渺小,但依然努力,依然有强劲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致云雀》 ⑤ ⑥[答案] ①太平洋、地球 ②“太平洋”象征着人类的革命力量,“地球”象征着现实社会,表达了作者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精神 ③红烛 ④理想人格的象征,表达燃烧自己、创造光明的理想追求 ⑤云雀 ⑥自由、光明、理想的化身,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光明的歌颂,体现了为建立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一、准确把握意象特点及内涵1.抓住重点词语,把握意象外在特征。重点词语主要指意象前面的修饰限制语及后面的描述语,抓住这两类词语,就可以初步把握意象特点了。如“枯藤老树昏鸦”中“藤”“树”“鸦”前面的形容词点明了意象的外在特点。另外,要注意意象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征、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尤其是后两者,不同季节、不同色调,传达出的情调是不同的。2.找准“物”与“情”“志”的契合点,把握意象的思想情感内涵。(1)依据具体语境。所谓“物”与“情”“志”的契合点,就是指意象与内容、情感的联系。要找出联系,需要依据具体语境。这里说的语境,不仅包括诗歌内容及作者的情感,还包括诗歌中出现的其他相关意象。(2)借助背景知识。诗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情况、时代背景以及注释内容。运用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分析意象特点及其内涵。(3)参照意象固定含义。诗歌中不少意象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而具有了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如“柳”“月”“红豆”等,分析时可以以此为突破口,但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二、准确分析意象作用1.营造意境。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某种感情基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情调。2.表情达意。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作者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作者对国势衰危的哀叹”或“作者的一腔爱国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3.衬托人物。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4.结构作用。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1.(分析意象的特点)(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苦 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审读题干可知,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即点明苦笋的特点“苦”,一、二句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不禁眼前一亮的感受;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由此自然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适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媚妩”,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相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2.(理解意象的作用)(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 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可以从意境营造、衬托人物性格、结构上的线索作用、表情达意等角度考虑。欧诗一、二句写画眉鸟在山间千啼百啭、自由飞翔的景象,后两句针对自由的鸟和笼中鸟不同的叫声发表议论,看似写鸟,实际是写人。诗人通过巧妙的对比,借不同处境画眉鸟的叫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志向,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文诗第一句“闲”字就点出诗歌的情感基调,第二句写自己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营造出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后两句则写聆听画眉鸟的叫声的感受,全诗字字句句都表现了诗人在公务闲暇时内心的闲适、自在。[答案] 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之炼字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欣赏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要注意感受词作的意境,请抓住“红遍”“尽染”“碧透”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欣赏这首词。(见教材P29“单元学习任务”第二题第2小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沁园春·长沙》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红遍”“尽染”“碧透”将深秋不同景物的特征传神地表现出来,笔墨简练而意境深远。此外,“立”“看”“怅”“问”“忆”“记”等动词具有贯穿全词的线索作用。它们的内在联系是:通过“立”“看”写出江山的壮丽和“万类”的自由自在,这些是明写;通过“怅”“问”写出作者的雄心壮志,由此“忆”“记”起曾一同并肩战斗的战友,激起革命者的历史责任感,这些是暗写。一、分析特定词语的表达作用词类 表达作用 典例动词 赋予画面动态感,形象生动,意境特点更加鲜明。化静为动,使诗词中的意象有动态之美,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形容词 突出事物的特征,营造氛围,体现意境。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词类 表达作用 典例副词 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数量词 具体真实,符合情境,夸张渲染。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词类 表达作用 典例叠音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颜色词 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拟声词 模拟自然的声音,使读者如见其景、如临其境,还可增强韵律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关雎》)二、解答炼字题“四步骤”步骤一:确定关键词。对于题干中已经给出关键词的,此步骤可省略。如果题干未明确关键词,可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副词。步骤二: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相当于翻译(释义)。步骤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有明显手法的一定要指出其手法。步骤四:分析其效果(作用)。具体分析效果时的角度:“描物” 看该字在突出景物特点方面的作用“造境” 看该字在营造意境(氛围)方面的作用“写人” 看该字在凸显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抒情” 看该字在传情达意方面的作用(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 一枝栖②。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舫倩分题④。【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C.斥 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C [C项,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本损失,大到一篇一章,小到一句一字,本诗在颔联下句就出现了一个缺字。这个字的缺失会对读者理解诗歌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说缺字后面的“同”,就现有信息分析,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意为“和”,相应的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某个事物与斥 同时栖息在树枝上;二是作“如同”讲,那么这句诗的意思就是某个事物像斥 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解释正确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可能,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 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 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另外本选项的表述也未做到逻辑严谨,其中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2.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颈联上下两句使用的“软”“低”二字,看似寻常,却意蕴深远,显示出作者的用心。“软”既可以是说事物的柔软,也可以指态度的温和、柔和。在诗中,这个字所附着的主体可以是风中飘动的柳枝,也可以是风本身,更可以是和煦的春日,它代表着和暖,代表着温柔,也衬托出诗人处于这样美好境界中身心的舒适与沉醉;“低”字则表现出一种向下的指向,令人联想到亲近,联想到柔和,与上句中的“软”字一起,超越了形象和声音,带给人触觉上的体验。[答案] ①“软”字形象地写出桥边柔软的柳枝在微风吹拂下轻轻飘动,令人感受到春色的温柔;②“低”字表现了在夕阳的余晖中,栏杆旁花丛的光彩映照到水面,给人以柔和亲近之感。任务三 理解作品内涵,欣赏描写艺术小说描写艺术是文学创作中极为重要且复杂的一部分,它涉及人物塑造、环境描绘、情节展开、情感表达以及语言运用等多个层面。通过细腻地描写,小说家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栩栩如生、充满张力的虚构世界。《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不同,表现的青春情怀却都是那样感人。请阅读下列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作简要点评。(见教材P29“单元学习任务”第三题)(1)《百合花》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①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细节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简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哦,香雪》只有香雪躲在后边,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喷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棵没根的小草。①心理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细节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简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①新媳妇从最开始又羞又怕,不好意思给伤员解开衣服擦拭伤口,到主动庄严而虔诚地给小通讯员拭着身子。心理转变的背后是对小通讯员牺牲精神的感动和痛心。②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庄严而虔诚,属于肖像描写,其中又有动作的细节描写。小通讯员的死让新媳妇深深震撼、感动、悲痛;“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现在无声地躺在那里,给“我”和新媳妇形成强烈的心理落差。③这段文字没有直接写一个“泪”字和“悲”字,却处处含泪含悲。震撼人心,无声胜有声。(2)①表现了香雪没见过世面的胆怯弱小和恐惧心理,以及渴望见到世面的期盼心理。②火车来了,香雪“双手紧紧捂着耳朵”,因为害怕火车的声音,“缩到最后”,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女孩子的真实心理。“车头那么雄壮地喷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属于细节描写,这是香雪眼里的火车,巨大、陌生、震撼,是外部世界。③这些细节描写真实生动,把一个未见过世面又渴望外面世界的小姑娘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对香雪的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大山的闭塞、落后。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山前该有一棵树张 者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有删改)文中胡老师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特征通过细节描写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作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①“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在炮声隆隆的恶劣教学环境中,胡老师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化解了孩子们的紧张情绪。这句话体现了他即使面对困难,依然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同时,他巧妙地将课文内容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展现了他富有教学艺术的一面。通过这一细节,我们可以看出胡老师善于在困境中寻找乐趣,用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是一位充满智慧和幽默感的老师。②“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胡老师被学生们对树的渴望和热情所打动,眼眶发红这一神态细节表现出他内心的柔软和对学生的关爱。他没有和学生告别就独自走了,这个动作细节暗示着他可能去为学生们争取移树的事情。这体现了胡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怜爱,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胡老师用实际行动去满足学生的愿望,展现了他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和责任心。③“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通过对矿区恶劣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胡老师在这样艰苦环境中坚守教育岗位的伟大形象。尽管环境艰苦,但胡老师依然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学习知识,关心学生的成长。他让学生写作文,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胡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在这样的环境描写中更加凸显,他的形象也因此更加高大。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答案] ①“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语言细节描写,体现胡老师即使面对恶劣的教学环境,依然内心豁达、富有教学艺术的形象。②“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神态、动作细节描写,体现他对学生的理解、怜爱。③“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用环境细节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即使环境艰苦,胡老师依然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学习知识,其关心学生成长、热爱教育事业的形象更加高大。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