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基础课)素养目标 初高衔接1.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化学变化,能运用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2.能结合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守恒思想,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知识点一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1.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与相关物理量的关系2CO + O2 2CO2化学计量数 2 __ __扩大NA倍 2NA ___ _____物质的量 2 mol __________ __________质量 56 g ________ ________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 44.8 L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结论:(1)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________之比,等于其________之比。(2)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同温同压下各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____之比。2.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例如:2Na + 2H2O===2NaOH+H2↑2×23 g 2 mol 2 mol 22.4 Lm(Na) n(H2O) n(NaOH) V(H2)则有===。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中的“三个规范”(1)书写规范:各种符号的书写要规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的意义各不相同。如“M”表示摩尔质量,而“m”表示质量,“N”表示微粒数,而“n”表示物质的量。(2)符号规范:①设未知数直接用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且要注明物质(或粒子)的符号。如设参加反应的HCl溶液的体积为V[HCl(aq)]。②各物理量及单位、物质的名称、公式等尽量用符号表示。如已知NaOH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求NaOH溶液的质量时就写成:m(NaOH)=c(NaOH)×V[NaOH(aq)]×M(NaOH)。(3)单位规范:把已知量代入计算式中计算时都要带单位且单位要统一。1.标准状况下,3.25 g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x L氢气,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A.Zn+2HCl===ZnCl2+H2↑1 mol 1 mol3.25 g x LB.Zn+2HCl===ZnCl2+H2↑65 g 22.4 L3.25 g x LC.Zn+2HCl===ZnCl2+H2↑1 mol 2 g0.05 mol x LD.Zn+2HCl===ZnCl2+H2↑65 g 2 g3.25 g x L2.250 mL 2 mol·L-1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铁屑完全反应。计算:(1)参加反应的铁屑的物质的量。(2)生成的H2的体积(标准状况)。(写出解题步骤)知识点二 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1.关系式法当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靠多个反应来联系时,只需直接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关系式”。(1)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关系式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量的关系写出关系式。例如:把CO还原Fe2O3生成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求生成沉淀的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CO2+Ca(OH)2===CaCO3↓+H2O。则关系式为3CO~3CO2~3CaCO3,则CO~CaCO3。(2)根据元素守恒确定关系式如上述例子中也可直接根据碳原子守恒得出CO~CaCO3。2.守恒法守恒关系 特征元素守恒 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 微观:反应前、后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电子守恒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所带的电荷总数等于生成物所带的电荷总数,且电性相同3.差量法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均可用差量法。解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深入细致地分析题意,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找出产生差量的“对象”及“理论差量”。该“理论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压强等,且该差量的大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3)根据反应方程式,从“实际差量”寻找比例关系,列比例式求解。如:2Na2O2+2CO2===2Na2CO3+ O2 固体差值2 mol 2×106 g 1 mol 2×28 gn(Na2O2) m(Na2CO3) n(O2) 5.6 g则:===。4.平均值法平均值法就是根据两组分物质的某种平均值,来推断两物质某种量的范围的方法。即X(a)如:两种金属形成的合金23 g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1 mol H2,则平均摩尔电子质量为=11.5 g·mol-1,可判断合金可能为Al与Fe形成的合金。1.(关系式法)某废水处理站用甲醇处理氨废水,反应为NH3+2O2+5CH3OH3N2↑+5CO2↑+13H2O。在处理过程中,NH3转化为的转化率可达95%,而转化为N2的转化率可达96%。若每天处理含NH3 0.034 g·L-1的废水500 m3,则理论上每天所需甲醇的质量为( )A.24.32 kg B.30 kgC.25.3 kg D.4.08 kg2.(守恒法)将5.1 g Mg-Al合金投入250 mL 2 mol/L盐酸中,金属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又加入体积为V的 4 mol/L NaOH溶液,得到的沉淀最多为13.6 g,则V=________。3.(差量法)把足量的铁粉投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粉末的质量与原加入铁粉的质量相等,则原溶液中H+与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4 B.2∶7 C.1∶2 D.3∶84.(平均值法)两种金属混合物共15 g,投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11.2 L H2(标准状况),则原混合物的组成肯定不可能为( )A.Mg和Ag B.Zn和CuC.Al和Zn D.Al和Cu1.高炉炼铁过程中存在反应:Fe3O4+CO3FeO+CO2。下列选项中,可以说明0.3 mol Fe3O4与0.2 mol CO充分反应后物质的种类及其物质的量情况的是 ( )A.0.1 mol CO+0.9 mol FeO+0.3 mol CO2B.0.1 mol Fe3O4+0.6 mol FeO+0.2 mol CO2C.0.6 mol FeO+0.2 mol CO2D.0.1 mol Fe3O4+0.2 mol FeO+0.2 mol CO22.将8 g铁片放入100 mL硫酸铜溶液中,溶液中的铜离子全部被还原时,固体质量变为8.2 g,则原硫酸铜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5 mol·L-1 B.0.25 mol·L-1C.0.025 mol·L-1 D.0.125 mol·L-13.将5.0 g碳酸钙加入足量的盐酸中,并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红热的炭中充分反应,得到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为( )A.1.12 L B.2.24 LC.11.2 L D.22.4 L4.向500 mL NaOH溶液中投入10.8 g Al,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1)Al的物质的量。(2)参加反应的NaOH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3)在标准状况下生成H2的体积。6 / 6第2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基础课)素养目标 初高衔接1.能从物质的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化学变化,能运用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关系进行有关计算。 2.能结合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守恒思想,强化“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力。知识点一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1.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与相关物理量的关系2CO + O2 2CO2化学计量数 2 1 2扩大NA倍 2NA NA 2NA物质的量 2 mol 1 mol 2 mol质量 56 g 32 g 88 g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 44.8 L 22.4 L 44.8 L结论:(1)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粒子数目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2)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在同温同压下各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其体积之比。2.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例如:2Na + 2H2O===2NaOH+H2↑2×23 g 2 mol 2 mol 22.4 Lm(Na) n(H2O) n(NaOH) V(H2)则有===。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中的“三个规范”(1)书写规范:各种符号的书写要规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的意义各不相同。如“M”表示摩尔质量,而“m”表示质量,“N”表示微粒数,而“n”表示物质的量。(2)符号规范:①设未知数直接用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且要注明物质(或粒子)的符号。如设参加反应的HCl溶液的体积为V[HCl(aq)]。②各物理量及单位、物质的名称、公式等尽量用符号表示。如已知NaOH溶液的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求NaOH溶液的质量时就写成:m(NaOH)=c(NaOH)×V[NaOH(aq)]×M(NaOH)。(3)单位规范:把已知量代入计算式中计算时都要带单位且单位要统一。1.标准状况下,3.25 g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x L氢气,下列比例式正确的是( )A.Zn+2HCl===ZnCl2+H2↑1 mol 1 mol3.25 g x LB.Zn+2HCl===ZnCl2+H2↑65 g 22.4 L3.25 g x LC.Zn+2HCl===ZnCl2+H2↑1 mol 2 g0.05 mol x LD.Zn+2HCl===ZnCl2+H2↑65 g 2 g3.25 g x LB [列比例关系时应注意单位要“上下一致,左右相当”。]2.250 mL 2 mol·L-1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铁屑完全反应。计算:(1)参加反应的铁屑的物质的量。(2)生成的H2的体积(标准状况)。(写出解题步骤)[解析] n(H2SO4)=0.25 L×2 mol·L-1=0.5 mol。解法1 (1)Fe + H2SO4===FeSO4+H2↑ 1 1 n(Fe) 0.5 mol=,n(Fe)=0.5 mol。(2)Fe+H2SO4===FeSO4+H2↑1 mol 22.4 L0.5 mol V(H2)=,解得V(H2)=11.2 L。解法2 Fe + H2SO4===FeSO4+H2↑1 mol 1 mol 22.4 Ln(Fe) 0.5 mol V(H2)==故n(Fe)=0.5 mol,V(H2)=11.2 L。[答案] (1)参加反应的铁屑的物质的量为 0.5 mol。(2)标准状况下,生成H2的体积为11.2 L(步骤见解析)。知识点二 化学计算中的常用方法1.关系式法当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靠多个反应来联系时,只需直接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关系式”。(1)根据化学方程式确定关系式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量的关系写出关系式。例如:把CO还原Fe2O3生成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求生成沉淀的量。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2Fe+3CO2,CO2+Ca(OH)2===CaCO3↓+H2O。则关系式为3CO~3CO2~3CaCO3,则CO~CaCO3。(2)根据元素守恒确定关系式如上述例子中也可直接根据碳原子守恒得出CO~CaCO3。2.守恒法守恒关系 特征元素守恒 宏观: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 微观:反应前、后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电子守恒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离子方程式中,反应物所带的电荷总数等于生成物所带的电荷总数,且电性相同3.差量法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均可用差量法。解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深入细致地分析题意,关键在于有针对性地找出产生差量的“对象”及“理论差量”。该“理论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压强等,且该差量的大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3)根据反应方程式,从“实际差量”寻找比例关系,列比例式求解。如:2Na2O2+2CO2===2Na2CO3+ O2 固体差值2 mol 2×106 g 1 mol 2×28 gn(Na2O2) m(Na2CO3) n(O2) 5.6 g则:===。4.平均值法平均值法就是根据两组分物质的某种平均值,来推断两物质某种量的范围的方法。即X(a)如:两种金属形成的合金23 g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1 mol H2,则平均摩尔电子质量为=11.5 g·mol-1,可判断合金可能为Al与Fe形成的合金。1.(关系式法)某废水处理站用甲醇处理氨废水,反应为NH3+2O2+5CH3OH3N2↑+5CO2↑+13H2O。在处理过程中,NH3转化为的转化率可达95%,而转化为N2的转化率可达96%。若每天处理含NH3 0.034 g·L-1的废水500 m3,则理论上每天所需甲醇的质量为( )A.24.32 kg B.30 kgC.25.3 kg D.4.08 kgA [根据甲醇处理氨废水的反应原理,可得关系式~CH3OH,理论上每天所需甲醇的质量为×95%×96%××32 g·mol-1=2.432×104 g。]2.(守恒法)将5.1 g Mg-Al合金投入250 mL 2 mol/L盐酸中,金属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又加入体积为V的 4 mol/L NaOH溶液,得到的沉淀最多为13.6 g,则V=________。[解析] Mg-Al合金(5.1 g)解法1(元素守恒法)根据题意,m(沉淀)=m(合金)+m(OH-),故m(OH-)=13.6 g-5.1 g=8.5 g,n(OH-)==0.5 mol,V[NaOH(aq)]==0.125 L=125 mL。解法2(电荷守恒法)根据题意知,最后溶液中溶质为NaCl,则有n(Na+)=n(Cl-),n(NaOH)=n(HCl),则c(HCl)·V(盐酸)=c(NaOH)·V[NaOH(aq)],V[NaOH(aq)]==0.125 L=125 mL。解法3(关系式法)根据题意知最后溶液为NaCl溶液,则有关系式HCl~NaCl~NaOH,n(NaOH)=n(HCl)=0.25 L×2 mol/L=0.5 mol,V[NaOH(aq)]==0.125 L=125 mL。[答案] 125 mL(或0.125 L)3.(差量法)把足量的铁粉投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剩余金属粉末的质量与原加入铁粉的质量相等,则原溶液中H+与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4 B.2∶7 C.1∶2 D.3∶8A [设原溶液中H2SO4和CuSO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Fe+ H2SO4===FeSO4+ H2↑ Δm(固体质量减少)56 g 1 mol 56 gx 56xFe+ CuSO4===FeSO4+Cu Δm(固体质量增加)56 g 1 mol 64 g 8 gy 8y因为固体在反应前后质量相等,所以Δm(减)=Δm(增)56x=8y,===,则==。]4.(平均值法)两种金属混合物共15 g,投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得到11.2 L H2(标准状况),则原混合物的组成肯定不可能为( )A.Mg和Ag B.Zn和CuC.Al和Zn D.Al和CuB [本题可用平均摩尔电子质量(即提供1 mol电子所需金属的质量)法求解。反应中H+被还原生成H2,由题意可知15 g金属混合物可提供1 mol e-,其平均摩尔电子质量为15 g·mol-1。选项中金属Mg、Zn、Al的摩尔电子质量分别为12 g·mol-1、32.5 g·mol-1、9 g·mol-1,其中不能与盐酸反应的Ag和Cu的摩尔电子质量可看作无穷大。根据数学上的平均值原理可知,原混合物中一种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大于15 g·mol-1,另一种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小于15 g·mol-1。由此可判断出原混合物肯定不可能是Zn和Cu。]1.高炉炼铁过程中存在反应:Fe3O4+CO3FeO+CO2。下列选项中,可以说明0.3 mol Fe3O4与0.2 mol CO充分反应后物质的种类及其物质的量情况的是 ( )A.0.1 mol CO+0.9 mol FeO+0.3 mol CO2B.0.1 mol Fe3O4+0.6 mol FeO+0.2 mol CO2C.0.6 mol FeO+0.2 mol CO2D.0.1 mol Fe3O4+0.2 mol FeO+0.2 mol CO2B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Fe3O4和CO等物质的量反应,当0.2 mol CO完全反应时剩余0.1 mol Fe3O4,同时生成0.6 mol FeO和0.2 mol CO2,故B正确。]2.将8 g铁片放入100 mL硫酸铜溶液中,溶液中的铜离子全部被还原时,固体质量变为8.2 g,则原硫酸铜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0.5 mol·L-1 B.0.25 mol·L-1C.0.025 mol·L-1 D.0.125 mol·L-1B [Fe+CuSO4===FeSO4+Cu Δm1 mol 8 gn(CuSO4) (8.2-8) gn(CuSO4)==0.025 mol,c(CuSO4)==0.25 mol·L-1。]3.将5.0 g碳酸钙加入足量的盐酸中,并将生成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红热的炭中充分反应,得到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为( )A.1.12 L B.2.24 LC.11.2 L D.22.4 LB [设最终生成的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为V,则根据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C+CO22CO可知:CaCO3 ~ CO2 ~ 2CO100 g 2×22.4 L5.0 g V=,解得V=2.24 L。]4.向500 mL NaOH溶液中投入10.8 g Al,二者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1)Al的物质的量。(2)参加反应的NaOH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3)在标准状况下生成H2的体积。[答案] (1)Al的摩尔质量是27 g·mol-1,n(Al)===0.4 mol。(2)设参加反应的NaOH的物质的量为n(NaOH)。2Al + 2NaOH+6H2O===2Na[Al(OH)4]+3H2↑2 20.4 mol n(NaOH)=,n(NaOH)=0.4 mol,c(NaOH)==0.8 mol·L-1。(3)设在标准状况下生成H2的体积为V(H2)。2Al+2NaOH+6H2O===2Na[Al(OH)4]+3H2↑2 mol 3×22.4 L0.4 mol V(H2)=,V(H2)=13.44 L。数智分层作业(二十三)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分值:40分)(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1.实验室利用反应2KClO32KCl+3O2↑制取氧气,有24.5 g KClO3参加反应,则得到标准状况下的氧气的体积是( )A.2.24 L B.4.48 LC.44.8 L D.6.72 LD [24.5 g KClO3的物质的量是=0.2 mol,2KClO32KCl+3O2↑2 mol 3 mol0.2 mol n(O2)则n(O2)=0.3 mol,故产生的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0.3 mol×22.4 L·mol-1=6.72 L。]2.将6.5 g Fe、Al合金加入足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收集到的H2在标准状况下体积为3.36 L,则混合物中Al的质量为( )A.5.4 g B.2.7 g C.1.8 g D.0.9 gD [反应生成的H2的物质的量为=0.15 mol,设Fe、Al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y mol,则有:,解得x=0.1,y=,故混合物中Al的质量为 mol×27 g/mol=0.9 g。]3.镁和铝分别与等浓度、等体积的过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体积(V)与时间(t)关系如图所示。反应中镁和铝的( )A.物质的量之比为3∶2B.质量之比为3∶2C.摩尔质量之比为2∶3D.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A [由题图可知,两个反应生成的氢气一样多,说明两种金属提供的电子数目一样多,则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质量之比为4∶3, A项正确、B项错误;镁、铝的摩尔质量之比为8∶9,C项错误;由于反应生成的氢气一样多,则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D项错误。]4.(2分)已知:①碳酸钠高温下不分解;②碳酸氢钠受热发生分解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充分加热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 19 g,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减轻了3.1 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________g。[解析] 设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m,则:2NaHCO3Na2CO3+H2O+CO2↑ Δm168 g 106 g 62 gm 3.1 g=,m=8.4 g则原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19 g-8.4 g=10.6 g。[答案] 10.65.(8分)(1)Na2CO3、NaHCO3的混合物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4.48 L(标准状况)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混合物中Na+和Na2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4分)(2)在标准状况下,将4.48 L CO2通入Na2O2中,剩余气体3.36 L,则生成O2的体积为________。(2分)(3)160 g Fe2O3与足量CO完全反应,将生成的CO2通入足量石灰水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 g。(2分)[解析] (1)(守恒法)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n(Na+)=n(Cl-)=0.1 L×3 mol·L-1=0.3 mol根据C原子守恒:n(Na2CO3)+n(NaHCO3)=n(CO2)= mol=0.2 mol ①根据Na原子守恒:2n(Na2CO3)+n(NaHCO3)=0.3 mol ②根据方程式①②解得n(Na2CO3)=0.1 mol。(2)(差量法)2Na2O2+2CO2===2Na2CO3+O2 ΔV2 L 1 L 1 LV(O2) (4.48-3.36) LV(O2)=1.12 L。(3)(关系式法)Fe2O3~3CO2~3CaCO31 mol 3 molmol n(CaCO3)n(CaCO3)=3 mol,m(CaCO3)=300 g。[答案] (1)0.3 mol 0.1 mol (2)1.12 L (3)300(选择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4分)6.过氧化钙(CaO2)可用于治理赤潮、应急供氧等。2.76 g CaO2·8H2O样品(含杂质)受热分解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曲线,在140 ℃时恰好完全脱水,杂质受热不分解)如图所示。已知:过氧化钙常温下干燥品很稳定,在350 ℃时能迅速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aO2能与水发生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2+2H2O===2Ca(OH)2+O2↑B.该样品杂质的含量约为21.7%C.在350 ℃时,剩余固体(杂质除外)的化学式为CaD.在60 ℃时,CaO2·xH2O中x=2C [CaO2与Na2O2性质类似,与水的反应为2CaO2+2H2O===2Ca(OH)2+O2↑,A正确;在140 ℃时恰好完全脱水,则结晶水的质量为2.76 g-1.32 g=1.44 g,根据 CaO2·8H2OCaO2+8H2O216 8×18m(CaO2) 1.44 g解得m(CaO2)=2.16 g,则样品中杂质为2.76 g-2.16 g=0.60 g,即样品中杂质的含量为×100%≈21.7%,B正确;350 ℃时剩余固体(杂质除外)质量为1.16 g-0.60 g=0.56 g,由Ca原子守恒可知含0.01 mol Ca,则含n(O)==0.01 mol,即n(Ca)∶n(O)=1∶1,故剩余固体(杂质除外)的化学式为CaO,C错误;根据样品中含0.01 mol CaO2·8H2O,60 ℃时失去结晶水为2.76 g-1.68 g=1.08 g,即失去0.06 mol H2O,则60 ℃时CaO2·xH2O中x==2,D正确。]7.将11.2 g铁粉加入250 mL 2 mol·L-1的氯化铁溶液中,充分反应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没有剩余,溶液呈浅绿色B.往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C.Fe2+与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D.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5AC [铁的物质的量为=0.2 mol,氯化铁的物质的量为2 mol·L-1×0.25 L=0.5 mol,二者反应的方程式为Fe+2FeCl3===3FeCl2,铁完全反应,消耗氯化铁的物质的量为0.4 mol,剩余0.5 mol-0.4 mol=0.1 mol,反应生成氯化亚铁的物质的量为0.6 mol。铁没有剩余,溶液呈浅绿色,A正确;溶液中有铁离子,往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显红色,B错误;Fe2+和Fe3+的物质的量之比=0.6 mol∶0.1 mol=6∶1,C正确;0.2 mol铁发生氧化反应、0.4 mol氯化铁发生还原反应,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则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D错误。]8.(6分)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从文献资料上获得如下信息:NaHCO3在潮湿空气中会缓慢分解成Na2CO3、H2O和CO2。为了验证这一信息,该兴趣小组将一瓶在潮湿空气中久置的NaHCO3样品混合均匀后,进行如下实验:(1)在一个质量为a g的蒸发皿中加入一些样品,称得总质量为b g。用酒精灯对其充分加热,冷却后称得其总质量为c g。残留在蒸发皿中的固体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2分)(2)另取相同质量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为了保证实验成功,所选用针筒的最大刻度值应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mL(设实验在标准状况下进行)。(2分)(3)打开活塞逐滴加入稀硫酸,直至没有气泡产生为止。针筒中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V mL(滴入稀硫酸的体积及针筒活塞与内壁的摩擦力忽略不计)。该兴趣小组设称取的每份样品中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且没有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就列出算式,x+y=,他们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解析] (1)NaHCO3受热会发生反应:2NaHCO3Na2CO3+CO2↑+ H2O,其中CO2气体、水都会离开反应体系,只剩下Na2CO3固体,则残留在蒸发皿中的固体是Na2CO3。(2)由(1)可知冷却后的总质量其实就是Na2CO3和蒸发皿质量,所以(c-a)就是Na2CO3质量,根据碳原子守恒,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放出的CO2的物质的量为 mol;在一个质量为a g的蒸发皿中加入一些样品,称得总质量为b g,用酒精灯对其充分加热,冷却后称得其总质量为c g,则(b-c)g是失去水和CO2的总质量,根据化学反应2NaHCO3Na2CO3+CO2↑+H2O,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相同,则CO2的物质的量为mol;所以所选用针筒的最大刻度值应大于×22 400 mL。(3)他们依据的原理是碳原子守恒;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物质的量等于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质的量之和,则x+y=。[答案] (1)Na2CO3 (2)(+)×22 400 (3)碳原子守恒9.(10分)实验室有一包久置的生铁粉末(成分为碳、铁和氧化铁)。为测定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取两份质量均为m g的生铁粉末样品1和样品2,分别进行如图实验。Ⅰ.测定碳的含量已知:过氧化氢溶液能将Fe2+转化为Fe3+。(1)步骤①的操作名称为________。(1分)(2)溶液乙与过氧化氢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验硫酸铁溶液中Fe3+存在的试剂是________。(3分)Ⅱ.测定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查阅资料】①2Fe2O3+3C4Fe+3CO2↑②Fe2O3+3H22Fe+3H2O↑。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称量装置丁质量为a g,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样品2,打开止水夹K,在球形干燥管出口处检验氢气纯净后,点燃酒精灯,待充分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只有一种固体单质,熄灭酒精灯,冷却至室温,关闭止水夹K,再次称量装置丁的质量为b g。(3)若无装置乙,会导致测得氧化铁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2分)(4)装置戊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5)原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2分)[解析] Ⅰ.样品1(成分为碳、铁和氧化铁)中加入足量稀硫酸,然后过滤,得到滤渣甲为0.36 g碳,滤液乙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将硫酸亚铁转化为硫酸铁,硫酸铁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经过过滤,得到滤渣丙为17.12 g氢氧化铁。Ⅱ.甲中锌和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乙中浓硫酸进行干燥,丙中生铁粉末(成分为碳、铁和氧化铁)被氢气还原,丁中浓硫酸吸收水,戊中生石灰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丁。(1)操作①是分离不溶性固体的操作,为过滤。(2)滤液乙加入具有氧化性的过氧化氢与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2++2H++H2O2===2Fe3++2H2O ;Fe3+与SCN-反应生成红色的Fe(SCN)3,可用于检验Fe3+。(3)装置乙的作用是吸收水,若无装置乙,氢气中含有的水蒸气能被装置丁吸收,会导致测得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偏大。(4)根据分析,戊中的生石灰用来吸收空气中水蒸气,防止进入装置丁。(5)设和氢气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为x g,和碳反应的氧化铁的质量为y g,装置丁中浓硫酸比实验前增加(b-a) g,说明吸收了(b-a) g的水,样品中含碳0.36 g,Fe2O3 + 3H2 2Fe+3H2O160 54x (b-a) g解得x=,2Fe2O3 + 3C 4Fe+3CO2320 36y 0.36 g解得y=3.2,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为g,原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00%。[答案] (1)过滤 (2)2Fe2++2H++H2O2===2Fe3++2H2O KSCN溶液 (3)偏大 (4)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装置丁 (5)×100%7 / 1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基础课)(学生版).docx 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基础课)(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