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模块综合测评(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不计空气阻力作用的条件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由下落的小球在空中运动的任意一段时间内,其增加的动能一定等于其减少的重力势能B.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空中运动的任意相同的时间内,其速度的变化量一定相同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在任意一段时间内其合外力做的功一定为零,合外力的冲量也一定为零D.单摆在一个周期内,合外力对摆球做的功一定为零,合外力的冲量也一定为零2.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的双缝干涉的示意图,挡板上有两条狭缝S1、S2,由S1和S2发出的两列波到达屏上时会产生干涉条纹。已知入射激光的波长为λ,屏上的P点到两缝S1和S2的距离相等,如果把P处的亮条纹记作第0号亮条纹,由P向上数,与0号亮条纹相邻的亮条纹为1号亮条纹,与1号亮条纹相邻的亮条纹为2号亮条纹,则P1处的亮条纹恰好是10号亮条纹。设直线S1P1的长度为r1,S2P1的长度为r2,则r2-r1等于( )A.9.5λ B.10λ C.10.5λ D.20λ3.如图潜水员在水深为h的地方向水面张望,发现自己头顶上有一圆形亮斑,如果水对空气的临界角为C,则此圆形亮斑的直径是( )A.2h tan C B.2h sin CC.2h cos C D.2h4.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P、Q是传播方向上相距8 m的两质点,波先传到P,当波传到Q开始计时,P、Q两点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实线为 Q 的振动图像),设振幅为A,则( )A.当Q的位移为0时,P的位移为±AB.该波从P传到Q的时间可能是8 sC.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1.6 m/sD.该波的波长可能是3 m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5.下列所示的图片、示意图或实验装置图大都来源于课本,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图是薄膜干涉的图像,照相机、望远镜的镜头镀的一层膜是薄膜干涉的应用B.乙图是小孔衍射的图样,也被称为泊松亮斑C.丙图是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出现的“蜃景”,上方是蜃景,下方是景物D.丁图中孔雀的羽毛在阳光下色彩斑斓,这属于光的全反射现象6.一列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x轴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其中位于横坐标x=5 m 处的一质点A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B是图甲中纵坐标为y=-2.5 cm的另一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横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1 m/sB.该横波的传播方向为x轴负方向C.B点的横坐标为 mD.t=3 s时B点的位移是2.5 cm7.装有一定量液体的玻璃管竖直漂浮在水中,水面足够大,如图甲所示,把玻璃管向下缓慢按压4 cm后放手,忽略运动阻力,玻璃管的运动可以视为竖直方向的简谐运动,测得振动周期为0.5 s。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某时刻开始计时,其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A为振幅。对于玻璃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回复力为浮力B.振动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玻璃管的机械能守恒C.位移满足函数式x=4sin cmD.在t1~t2时间内,位移减小,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8.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半圆轨道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其水平直径AB长度为2R,现将质量也为m的小球从距A点正上方h0高处由静止释放,然后由A点经过半圆轨道后从B冲出,在空中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0(不计空气阻力),则( )A.小球和小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B.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RC.小球离开小车后做竖直上抛运动D.小球第二次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三、非选择题(共60分,其中9、10为实验题,11、12、13题计算题)9.细丝和单缝有相似的衍射图样。在相同条件下,小明用激光束分别垂直照射两种不同直径的细丝Ⅰ和细丝Ⅱ,在光屏上形成的衍射图样如图甲中a和b所示。已知细丝Ⅰ的直径为0.605 mm,现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细丝Ⅱ的直径,如图乙所示,细丝Ⅱ的直径为______mm。图中的________(选填“a”或“b”)是细丝Ⅱ的衍射图样。甲乙10.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中,(1)关于安装仪器及测时的一些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面的字母)。A.用米尺测出摆线的长度,记为摆长lB.先将摆球和摆线放在水平桌面上测量摆长l,再将单摆悬挂在铁架台上C.使摆线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α(接近5°),然后静止释放摆球D.测出摆球两次通过最低点的时间间隔记为此单摆振动的周期(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次数 1 2 3 4 5摆长l/cm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30次全振动时间t/s 53.8 56.9 60.0 62.8 65.7振动周期T/s 1.79 1.90 2.00 2.09 2.19振动周期的平方T2/s2 3.20 3.61 4.00 4.37 4.80依据第三次的测量数据标在图中作出T2随l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3)根据数据及图像可知单摆周期的平方与摆长的关系是________。(4)根据图像,可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______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11.(12分)如图所示,AOB是由某种透明物质制成的圆柱体横截面(O为圆心),透明物质折射率为。今有一束平行光以45°的入射角从真空射向柱体的OA平面,这些光线中有一部分不能从柱体的AB面上射出,设射到OB面的光线全部被吸收,也不考虑OA面的反射,求:(1)求从AO面射入透明物质的折射角;(2)求光线从透明物质射向真空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3)从圆柱AB面上能射出光线的部分占AB表面的几分之几?12.(15分)一列正弦波在t=0 时刻的波形图如图中实线所示,在t=2 s(T<2 s<2T,T为波的周期,T未知)时刻的波形图如图中虚线所示。求:(1)若从0时刻起,图中质点R比Q先回到平衡位置,写出P点的振动方程;(2)该波可能的传播速度大小v。13.(18分)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置质量M=2 kg的长木板C;离板右端x=0.72 m 处静止放置质量mA=1 kg的小物块A,A与C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在木板右端静止放置质量mB=1 kg的小物块B,B与C间的摩擦忽略不计。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B均可视为质点,g取10 m/s2。现在木板上加一水平向右的力F=3 N,到A与B发生弹性碰撞时撤去力F。问:(1)A与B碰撞之前运动的时间是多少?(2)若A最终能停在C上,则长木板C的长度至少是多少?7 / 7模块综合测评(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在不计空气阻力作用的条件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由下落的小球在空中运动的任意一段时间内,其增加的动能一定等于其减少的重力势能B.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空中运动的任意相同的时间内,其速度的变化量一定相同C.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在任意一段时间内其合外力做的功一定为零,合外力的冲量也一定为零D.单摆在一个周期内,合外力对摆球做的功一定为零,合外力的冲量也一定为零C [不计空气阻力,自由下落的小球,其所受合外力为重力,则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其增加的动能一定等于其减小的重力势能,故A正确;做平抛运动的小球所受合外力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与方向都不变,所以小球在空中运动的任意相同的时间内,其速度的变化量一定相同,故B正确;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小球,其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一定指向圆心,小球在任意一段时间内其合外力做的功一定为零,但由于速度的方向不断变化,所以速度的变化量不一定等于0,合外力的冲量也不一定为零,故C错误;经过一个周期,单摆的小球又回到初位置,所有的物理量都与开始时相等,所以单摆在一个周期内,合外力对摆球做的功一定为零,合外力的冲量也一定为零,故D正确。]2.如图所示是研究光的双缝干涉的示意图,挡板上有两条狭缝S1、S2,由S1和S2发出的两列波到达屏上时会产生干涉条纹。已知入射激光的波长为λ,屏上的P点到两缝S1和S2的距离相等,如果把P处的亮条纹记作第0号亮条纹,由P向上数,与0号亮条纹相邻的亮条纹为1号亮条纹,与1号亮条纹相邻的亮条纹为2号亮条纹,则P1处的亮条纹恰好是10号亮条纹。设直线S1P1的长度为r1,S2P1的长度为r2,则r2-r1等于( )A.9.5λ B.10λ C.10.5λ D.20λB [由题设可知,从中央亮条纹P算起,P1点处是第10号亮条纹的位置,表明缝S1、S2到P1处的距离差r2-r1为波长的整数倍,且刚好是10个波长,所以选项B正确。]3.如图潜水员在水深为h的地方向水面张望,发现自己头顶上有一圆形亮斑,如果水对空气的临界角为C,则此圆形亮斑的直径是( )A.2h tan C B.2h sin CC.2h cos C D.2hA [在圆形亮斑边缘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光线,折射角的大小等于临界角C,如图所示,由几何关系可知,此圆形亮斑的直径是:d=2r=2h tan C。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4.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P、Q是传播方向上相距8 m的两质点,波先传到P,当波传到Q开始计时,P、Q两点的振动图像如图所示(实线为 Q 的振动图像),设振幅为A,则( )A.当Q的位移为0时,P的位移为±AB.该波从P传到Q的时间可能是8 sC.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1.6 m/sD.该波的波长可能是3 mD [由题可知,简谐横波的传播方向从P到Q,由题图可知,周期为 T=6 s,质点Q的振动图像向左4 s后与P点的振动重合,意味着Q点比P点振动滞后了4 s,即P传到Q的时间Δt可能为4 s,同时由周期性可知,从P传到Q的时间Δt为(4+nT)s,n=0,1,2,…,即Δt=4 s,10 s,16 s,…,不可能为8 s,根据上述分析对照图像可知,当Q的位移为0时,P的位移为±,故A、B错误;由v=,考虑到波的周期性,当Δt=4 s,10 s,16 s,…时,速度v可能为2.0 m/s,0.8 m/s,0.5 m/s,…,不可能为1.6 m/s。由λ=vT可知,波长可能为12 m、4.8 m、3.0 m,…,故C错误,D正确。]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5.下列所示的图片、示意图或实验装置图大都来源于课本,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图是薄膜干涉的图像,照相机、望远镜的镜头镀的一层膜是薄膜干涉的应用B.乙图是小孔衍射的图样,也被称为泊松亮斑C.丙图是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出现的“蜃景”,上方是蜃景,下方是景物D.丁图中孔雀的羽毛在阳光下色彩斑斓,这属于光的全反射现象AC [甲是薄膜干涉的图像,照相机、望远镜的镜头表面常常镀一层透光的膜,即增透膜,光学镜头上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干涉现象,从膜的前表面和玻璃表面反射的光相互减弱,故A正确;乙是圆板衍射,被称为“泊松亮斑”,而小孔衍射的图样,不是“泊松亮斑”,故B错误;丙是在平静无风的海面上出现的“蜃景”,海面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故海面附近的空气折射率从下到上逐渐减小,从远处的景物发出的光线射向海面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的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回空气,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而产生了“蜃景”现象,那么上方是蜃景,下方是景物,故C正确;丁是孔雀的羽毛在阳光下色彩斑斓,为光的衍射与干涉,故D错误。故选AC。]6.一列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沿x轴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其中位于横坐标x=5 m 处的一质点A的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B是图甲中纵坐标为y=-2.5 cm的另一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横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1 m/sB.该横波的传播方向为x轴负方向C.B点的横坐标为 mD.t=3 s时B点的位移是2.5 cmAC [该横波的传播速度大小为v== m/s=1 m/s,选项A正确;因t=0时刻,质点A沿y轴正向运动,结合波形图“同侧法”可知该横波的传播方向为x轴正方向,选项B错误;由数学知识可知,B点的平衡位置到x=7 m处的距离为 m,即B点的横坐标为xB=7 m- m= m,选项C正确;t=3 s 时波沿x轴正向传播3 m,此时x=7 m处的质点在波峰位置,则B点的位移是yB=5× cm=2.5 cm,选项D错误。故选AC。]7.装有一定量液体的玻璃管竖直漂浮在水中,水面足够大,如图甲所示,把玻璃管向下缓慢按压4 cm后放手,忽略运动阻力,玻璃管的运动可以视为竖直方向的简谐运动,测得振动周期为0.5 s。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某时刻开始计时,其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其中A为振幅。对于玻璃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回复力为浮力B.振动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玻璃管的机械能守恒C.位移满足函数式x=4sin cmD.在t1~t2时间内,位移减小,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CD [玻璃管振动过程中,受到重力和水的浮力,这两个力的合力充当回复力,故A错误;玻璃管在振动过程中,水的浮力对玻璃管做功,故振动过程中,玻璃管的机械能不守恒,故B错误;由于振动周期为0.5 s,故ω==4π rad/s,由题图乙可知振动位移的函数表达式为x=4sin cm,故C正确;由题图乙可知,t1~t2时间内玻璃管在衡位置,故位移减小,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故D正确。故选CD。]8.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半圆轨道小车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其水平直径AB长度为2R,现将质量也为m的小球从距A点正上方h0高处由静止释放,然后由A点经过半圆轨道后从B冲出,在空中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0(不计空气阻力),则( )A.小球和小车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B.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为2RC.小球离开小车后做竖直上抛运动D.小球第二次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CD [小球与小车组成的系统在竖直方向合力不为0,所以系统的动量不守恒,故A项错误;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外力为零,水平方向系统动量守恒,设小车的位移为x,以向右为正方向,在水平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mv′=0,即:m-m=0,解得小车的位移:x=R,故B项错误;小球与小车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动量守恒,系统初状态在水平方向动量为零,由动量守恒定律可知,系统在任何时刻在水平方向动量都为零,小球离开小车时相对小车向上运动,水平方向和小车有相同的速度,所以小球与小车在水平方向速度都为零,小球离开小车后做竖直上抛运动,故C项正确;小球离开小车时,小球与小车水平方向动能为零,如果系统机械能守恒,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小球离开小车后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0,由题意可知,小球离开小车后在空中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0三、非选择题(共60分,其中9、10为实验题,11、12、13题计算题)9.细丝和单缝有相似的衍射图样。在相同条件下,小明用激光束分别垂直照射两种不同直径的细丝Ⅰ和细丝Ⅱ,在光屏上形成的衍射图样如图甲中a和b所示。已知细丝Ⅰ的直径为0.605 mm,现用螺旋测微器测量细丝Ⅱ的直径,如图乙所示,细丝Ⅱ的直径为 mm。图中的 (选填“a”或“b”)是细丝Ⅱ的衍射图样。甲乙[解析]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d=0.5 mm+49.9×0.01 mm=0.999 mm;当细丝的直径越大时,衍射现象越不明显,由读数可知,细丝Ⅱ的直径大,由题目中图甲可知,a图的衍射条纹间距较窄,因此图a是细丝Ⅱ的衍射图样。[答案] 0.999 a10.在探究单摆周期与摆长关系的实验中,(1)关于安装仪器及测时的一些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填选项前面的字母)。A.用米尺测出摆线的长度,记为摆长lB.先将摆球和摆线放在水平桌面上测量摆长l,再将单摆悬挂在铁架台上C.使摆线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α(接近5°),然后静止释放摆球D.测出摆球两次通过最低点的时间间隔记为此单摆振动的周期(2)实验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次数 1 2 3 4 5摆长l/cm 80.00 90.00 100.00 110.00 120.0030次全振动时间t/s 53.8 56.9 60.0 62.8 65.7振动周期T/s 1.79 1.90 2.00 2.09 2.19振动周期的平方T2/s2 3.20 3.61 4.00 4.37 4.80依据第三次的测量数据标在图中作出T2随l变化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3)根据数据及图像可知单摆周期的平方与摆长的关系是 。(4)根据图像,可求得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 m/s2。(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解析] (1)用米尺测出摆线的长度,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摆线的长度加上摆球的半径记为摆长l,故A错误;先将摆球和摆线连接好,固定在铁架台上,否则摆长变化,测量的误差较大,故B错误;使摆线偏离竖直方向某一角度α(接近5°),从静止释放摆球让摆球振动,故C正确;测出摆球两次通过最低点的时间间隔记为此单摆振动的周期,误差较大,为了减小误差,应采用累积法,即测量30次或50次全振动的时间,再求出每次全振动的时间,作为周期,故D错误。故选C。(3)由图示图像可知:T2=4l,即周期的平方与摆长成正比。(4)由单摆周期公式:T=2π可知,T2=l,由图示图像可知:=k=4,解得:g≈9.86 m/s2。[答案] (1)C (3)周期的平方与摆长成正比(说明:其他说法正确同样得分) (4)9.8611.如图所示,AOB是由某种透明物质制成的圆柱体横截面(O为圆心),透明物质折射率为。今有一束平行光以45°的入射角从真空射向柱体的OA平面,这些光线中有一部分不能从柱体的AB面上射出,设射到OB面的光线全部被吸收,也不考虑OA面的反射,求:(1)求从AO面射入透明物质的折射角;(2)求光线从透明物质射向真空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3)从圆柱AB面上能射出光线的部分占AB表面的几分之几?[解析] (1)光路如图所示:设从O点射入的光线折射角为r,根据折射定律有:n=,解得:r=30° 。(2)由公式sin C==,得临界角为:C=45°。(3)设光线从某位置P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到AB弧面上Q点时,入射角恰等于临界角C,ΔPQO中α=180°-90°-C-r=15°所以能射出的光线区域对应的圆心角为:β=90°-α-r=45°能射出光线的部分占AB面的比例为=。[答案] (1)30° (2)45° (3)12.一列正弦波在t=0时刻的波形图如图中实线所示,在t=2 s(T<2 s<2T,T为波的周期,T未知)时刻的波形图如图中虚线所示。求:(1)若从0时刻起,图中质点R比Q先回到平衡位置,写出P点的振动方程;(2)该波可能的传播速度大小v。[解析] (1)由于题图中质点R比Q先回到平衡位置,可知质点R向下振动,根据同侧法可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根据平移法可知t=2 s=nT+由于T<2 s<2T解得<n<则取n=1解得T=1.6 s则0时刻P点向上振动,则P点的振动方程为y=A sin t=5sin t(cm)。(2)根据上述,当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时,波速为v1== m/s=5 m/s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根据平移法可知t=2 s=nT+由于T<2 s<2T解得<n<则取n=1解得T= s则波速为v2== m/s=7 m/s即该波可能的传播速度大小为5 m/s,7 m/s。[答案] (1)y=5sin t(cm) (2)5 m/s,7 m/s13.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静止放置质量M=2 kg的长木板C;离板右端x=0.72 m处静止放置质量mA=1 kg的小物块A,A与C间的动摩擦因数μ=0.4;在木板右端静止放置质量mB=1 kg的小物块B,B与C间的摩擦忽略不计。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A、B均可视为质点,g取10 m/s2。现在木板上加一水平向右的力F=3 N,到A与B发生弹性碰撞时撤去力F。问:、(1)A与B碰撞之前运动的时间是多少?(2)若A最终能停在C上,则长木板C的长度至少是多少?[解析] (1)若A、C相对滑动,则A受到的摩擦力为FA=μmAg=4 N>F,故A、C不可能发生相对滑动,设A、C一起运动的加速度为aa==1 m/s2由x=at2有:t==1.2 s。(2)因A、B发生弹性碰撞,由于mA=mB,故A、B碰后,A的速度为0,则从碰后瞬间到长木板C与A速度相同的过程中,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0=(M+mA)v,其中v0=at,解得v0=1.2 m/s,v=0.8 m/s由能量守恒得:μmAgΔx=-(M+mA)v2解得Δx=0.12 m故长木板C的长度L至少为:L=x+Δx=0.84 m。[答案] (1)1.2 s (2)0.84 m11 / 1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9 第5章 模块综合测评.docx 模块综合测评 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