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2024)课件(共4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2024)课件(共47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八年级上册
第2课
统编版(2024)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消息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重点)
2、提升提取关键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难点)
3、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素养)
文体知识——新闻
正 题
从内容来说,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从结构来说,主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是标题的枢纽,引题是直接与主题发生关系的。
引 题
引题是位于主题之前的辅题,主要作用是引出主题。引题文字宜简洁,最好不要超过一行,否则,喧宾夺主,不利于主题的突出。
文体知识——新闻
新闻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为人民日报社的记者团队,他们在航天领域新闻报道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素养。为了报道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重大事件,深入一线,见证并记录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写作背景
1992 年,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决心独立自主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并制定了我国载人航天 “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2021 年 6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就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第三步” 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空间站简介
建设阶段:2021 - 2022 年完成在轨建造。
运营阶段:长期有人驻留,设计寿命 10 年以上。
组成部分:
天和核心舱:主控舱段,提供航天员生活和工作支持。
问天实验舱:侧重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梦天实验舱:专注微重力科学与技术实验。
载人飞船(神舟):航天员天地往返。
货运飞船(天舟):物资补给。
国际合作:首批国际合作实验项目已入选,向全球科学家开放,未来可能对接外国舱段或航天器。
意义:中国首个长期在轨载人空间站,标志中国航天进入空间站时代,推动全球太空科研合作。
预习检查
读一读
获(huò)悉
交会(jiāo huì)
节点(jié diǎn)
驻(zhù)留
关键(guān jiàn)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获悉:获得消息,知道某种情况。
节点:结构各段之间相连的地方。
关键:比喻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对事情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预习检查
概念解释
空间站:近地轨道长期驻留的大型航天器,文中特指中国自主研制的 “天宫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等组成),可支持航天员长期生活工作,是太空实验室。
中国人首次:指 2021 年 6 月神舟十二号乘组(聂海胜等),首次进入中国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区别于此前 “首次进入太空” 或借他国空间站的情况。
整体感知
认真阅读这则消息,找一找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
何地:
何事:
6月17日9时22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整体感知
何人:
如何:
何故: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认真阅读这则消息,找一找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整体感知
读完这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部分吗?并简析其作用。
整体感知
标题分析
引题: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正题: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作用:引题和正题相互配合,引题讲的是新闻事实,正题点明了写作内容,聚焦新闻焦点,“顺利进驻”“首次”“自己” 等关键词突出了这一事件在中国航天史上的开创性,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醒目夺人,引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整体感知
导语:6 月 17 日 9 时 22 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 3 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作用: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让读者迅速了解事件的关键信息,如发射时间、发射地点、飞船及航天员等。
整体感知
读完这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部分吗?并简析其作用。
主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北京时间 6 月 17 日 15 时 54 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 6.5 小时。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实现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后,航天员乘组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按程序完成各项准备工作后,先后开启节点舱舱门、核心舱舱门,北京时间 17 日 18 时 48 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后续,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完成为期 3 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等工作,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整体感知
读完这则消息,你能找出它的标题、导语、主体和结语部分吗?并简析其作用。
内容:依次介绍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发射、入轨、交会对接、航天员进驻空间站及后续任务等环节。
结构:按时间顺序展开,脉络清楚,方便读者对事件的过程获得清晰、完整的印象。
整体感知
背景: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以及我国载人航天 “三步走” 的发展战略等相关背景知识。作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重要意义。
结语:无明确结语,但主体部分最后提及后续工作,暗示了事件的持续发展。
精读细研——新闻结构
正文开头的黑体字是消息的什么部分?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
黑色字体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和发消息的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真实可信。
精读细研——重点语句赏析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 3 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准确”“顺利” 这两个词精准地描述了飞船发射升空后的状态,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水平和可靠性,表明此次发射任务的成功。去掉这两个词,就无法准确传达出载人飞船升空后的状态和我国航天技术水平的高超。
精读细研——重点语句赏析
“北京时间 17 日 18 时 48 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17 日 18 时 48 分” 精确到分钟,不仅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更让读者感受到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一历史时刻的庄重;先后列举航天员的名字,使进入天和核心舱这一事件更具画面感,增加新闻的真实感和可信度;突出了这三位航天员的个体贡献。
精读细研——重点语句赏析
“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 6.5 小时。”
“约” 表示大概,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因为在实际测量中,很难做到绝对精确,使用 “约” 字既符合实际情况,又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
拓展探究——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回顾
2003 年,我国首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
2005 年,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于 17 日安全返回。此次任务突破掌握了载人飞船 “多人多天” 在轨飞行关键技术。
2008 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实施我国首次空间出舱活动。此次任务突破和掌握了空间出舱活动技术。
2011 年,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这标志着我国拥有了自己的空间实验室,载人航天工程 “三步走” 战略迈入 “第二步”。
拓展探究——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回顾
5.2012 年,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景海鹏、刘旺、刘洋首次进驻天宫一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6.2016 年,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入轨,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7.2017 年,我国自主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
8.2020 年,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飞成功,标志着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 “第三步” 任务序幕。
拓展探究——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回顾
9.2021 年,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
10.2021 年,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11.2022 年,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发射升空,这是中国空间站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
12.2022 年,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中国空间站 “T” 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神舟十四号乘组进入梦天实验舱,开启中国人太空 “三居室” 时代。
拓展探究——中国航天发展历程回顾
13.2022 年,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翌日,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空间站进行首次在轨轮换,该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决胜收官之战。
14.2023 年,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在轨轮换,此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15.2025 年,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成功对接中国空间站,展现出新时代中国航天的加速度。
拓展探究——写作特色
一、主题表达:以 “里程碑意义” 为核心,兼具多重价值维度
文本始终围绕 “首次” 这一核心关键词,将事件置于国家航天史、人类太空探索史双重坐标系中,凸显其突破性价值,主题表达呈现 “多层递进” 特征:
科技维度:聚焦 “自主研发”,强调空间站从设计、建造到运营的全链条国产化,通过对比中国航天从 “跟跑”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 的历程,凸显科技自立自强的成果,例如详细提及核心技术突破(如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机械臂技术等),让主题有扎实的科技支撑。
拓展探究——写作特色
一、主题表达:以 “里程碑意义” 为核心,兼具多重价值维度
民族维度:紧扣 “自己的空间站” 这一身份标识,关联中华民族 “飞天梦” 的历史脉络 —— 从古代神话 “嫦娥奔月” 到近代航天事业起步,再到如今空间站常态化驻留,将事件转化为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的载体,唤起读者的集体荣誉感。
人类维度:跳出单一国家视角,延伸至 “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力量” 的主题,例如提及空间站国际合作项目(如他国实验载荷入驻、航天员联合训练等),体现中国航天的开放姿态,让主题兼具格局与温度。
拓展探究——写作特色
二、内容架构:“时间线 + 逻辑链” 双线并行,兼顾叙事性与专业性
文本多采用 “总分总” 或 “线性叙事 + 板块补充” 的结构,既保证事件脉络清晰,又能深入解读关键信息,避免 “流水账” 或 “技术堆砌” 的问题:
主线:以 “任务进程” 为时间轴,还原事件全貌
按 “发射前准备→火箭发射→入轨对接→航天员进驻→在轨工作→后续规划” 的时间顺序展开,每个阶段聚焦关键节点(如发射倒计时、船箭分离、径向对接等),通过细节描写(如航天员进舱时的动作、地面测控中心的指令声)增强现场感,让读者如 “亲历” 事件。
拓展探究——写作特色
二、内容架构:“时间线 + 逻辑链” 双线并行,兼顾叙事性与专业性
副线:以 “技术 / 意义” 为逻辑链,深化内容解读
在叙事过程中,穿插 “知识板块” 或 “背景补充”,例如:
解释 “空间站构型”(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的功能分工),用通俗语言化解专业概念;
回顾中国航天关键节点(如 2003 年神舟五号首飞、2011 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构建 “航天发展时间轴”,让读者理解 “首次驻留” 的历史铺垫;
采访航天工程师、航天员家属,补充 “幕后故事”,让内容从 “事件报道” 延伸至 “人物群像”,避免科技报道的冰冷感。
拓展探究——写作特色
三、语言风格:“精准专业 + 生动形象” 融合,平衡科技感与可读性
文本语言打破 “科技报道 = 晦涩难懂” 的刻板印象,在保证专业性的同时,注重语言的感染力与通俗性,形成 “硬核内容 + 软性表达” 的特色:
专业术语 “通俗化转化”
对航天领域的专业概念(如 “近地轨道”“交会对接”“微重力环境”),不回避但不堆砌,通过 “类比” 或 “具象描述” 降低理解门槛。例如将 “交会对接” 比作 “太空穿针引线”,将 “微重力环境” 描述为 “航天员像羽毛一样漂浮,水杯倒过来水也不会洒出”,让专业内容变得可感可知。
拓展探究——写作特色
三、语言风格:“精准专业 + 生动形象” 融合,平衡科技感与可读性
情感语言 “克制而有力”
不刻意煽情,而是通过 “事实细节” 或 “人物引语” 传递情感。例如描写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进入核心舱后,对着镜头挥手说 “我们已抵达中国空间站” 时,不直接写 “令人激动”,而是通过 “地面测控中心掌声雷动”“屏幕前观众热泪盈眶” 的侧面描写,让情感自然流露;引用航天人 “用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的话语,传递坚守与奉献精神,比直白抒情更有冲击力。
拓展探究——写作特色
三、语言风格:“精准专业 + 生动形象” 融合,平衡科技感与可读性
场景语言 “画面感十足”
注重 “视觉、听觉、触觉” 细节的捕捉,构建 “沉浸式场景”。例如描写火箭发射:“倒计时‘5、4、3、2、1’的指令刚落,烈焰从火箭底部喷涌而出,橘红色的火光照亮了整片发射场,巨大的轰鸣声震得地面微微颤抖,火箭拖着长长的白色尾焰,像一道利剑刺破苍穹,逐渐消失在云层之上”—— 通过 “色彩(橘红、白色)、声音(轰鸣声)、触感(地面颤抖)” 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发射现场。
拓展探究——写作特色
四、人物塑造:聚焦 “群体群像”,兼顾 “英雄性” 与 “平凡性”
文本不局限于描写航天员个体,而是以 “航天员” 为核心,辐射 “航天工程师、科研人员、地面保障团队” 等群体,塑造出 “立体的航天人群像”:
航天员:“英雄” 与 “普通人” 的统一
既展现他们的专业素养(如精准操作设备、应对在轨突发情况的冷静),也呈现他们的 “平凡一面”—— 例如描写航天员在空间站 “做饭”(使用加热后的航天食品)、“锻炼”(借助抗阻锻炼设备)、“与家人通话”,让 “航天英雄” 回归 “有血有肉的人”,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拓展探究——写作特色
四、人物塑造:聚焦 “群体群像”,兼顾 “英雄性” 与 “平凡性”
幕后团队:“无名英雄” 的价值凸显
通过 “碎片化叙事” 提及幕后人员:例如凌晨仍在实验室调试设备的工程师、反复核对数据的测控人员、为航天员准备航天食品的科研人员…… 用 “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每一个零件、每一组数据、每一次保障,都是空间站成功运行的基石” 这样的表述,让 “幕后力量” 被看见,体现 “航天事业是集体智慧结晶” 的主题,避免 “个人英雄主义” 的片面表达。
拓展探究——写作特色
五、叙事视角:“全知视角 + 个体视角” 交织,兼顾宏观与微观
文本灵活切换叙事视角,既保证事件的 “全局性”,又能深入 “个体体验”,让读者既能 “看清全貌”,又能 “感受细节”:
宏观视角(全知视角):从国家战略、航天工程整体规划出发,介绍空间站建设的意义、后续任务(如实验项目、航天员轮换计划),让读者理解事件的 “宏观价值”,例如提及 “中国空间站将成为人类在太空的‘家园’,为科学研究提供长期在轨平台”,展现事件的长远影响。
拓展探究——写作特色
五、叙事视角:“全知视角 + 个体视角” 交织,兼顾宏观与微观
微观视角(个体视角):通过航天员的 “在轨日记”、地面人员的 “工作记录” 等,呈现 “个体体验”。例如引用航天员的感受:“第一次在太空看向地球,蓝色的星球被白色云层包裹,那种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记录测控工程师的工作日常:“每天要盯着屏幕十几个小时,哪怕一个微小的参数异常,都要立刻排查,不敢有丝毫马虎”—— 微观视角让宏大事件变得 “可触摸”,增强文本的共情力。
课堂总结
本文是一则新闻消息,报道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以及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的重大事件。
学习了新闻的基本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以及如何从新闻中提取关键信息,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时效性。
了解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空间站的重大意义,感受到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历程,认识到中国航天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了我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追求科学梦想的热情。
板书设计
载有我国三名航天员的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升空
发射升空,顺利入轨
成功对接天和核心舱
航天员乘组将按计划开展相关工作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航天事业蓬勃发展
导语——
结语——
主体
课堂检测
1.下列三个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星空浩瀚,探索① 。从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到“嫦娥家族”书写探月精彩篇章,从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一次次② 的发射,一项项③ 的成就,不断刷新中国航天追梦筑梦的高度。
A.①令人惊叹 ②振奋人心 ③永无止境
B.①永无止境 ②振奋人心 ③令人惊叹
C.①永无止境 ②令人惊叹 ③振奋人心
D.①令人惊叹 ②永无止境 ③振奋人心
B
课堂检测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进驻 配合 节点舱 B.交会 模试 自豪感
C.顺利 来源 权威性 D.发射 状态 载人飞船
3.下列不属于新闻主要特点的是( )
A.真实性 B.时效性 C.虚构性 D.准确性
B
C
课堂检测
4.下列有关新闻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六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B.电头也称“消息头”,交代通讯社名称、报道地点和报道时间,表明消息报道及时,材料真实可信。
C.新闻的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D.消息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其不可缺少的三部分。
D
课堂检测
5.阅读下列文字,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人民网北京10月16日电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A.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
B.“人民网北京10月16日电”是这则新闻的电头。
C.这则新闻可以拟写标题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D.新闻包括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上面的语段是新闻特写。
D
课后作业
查找更多关于中国空间站或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闻报道,整理成资料卡片,与同学分享。
2.以 “我眼中的中国航天” 为主题,写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认识和感受。
课后作业
示例:
我眼中的中国航天
在我眼中,中国航天是一部写满奋斗与奇迹的史诗。从 “两弹一星” 的惊天巨响,到 “神舟” 飞天实现千年飞天梦,再到 “嫦娥” 探月、“祝融” 探火,中国航天人用脚步丈量宇宙,将梦想照进现实。
记得 “神舟十三号” 航天员驻留太空半年时,我守在屏幕前看他们出舱,那一抹中国红在深邃太空格外耀眼;当 “嫦娥五号” 带回月壤,我知道中国成为第三个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这些成就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攻关,是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的航天精神。
如今,“天宫” 空间站遨游太空,“羲和号” 探日卫星持续探索,中国航天正向着更远的深空迈进。它不仅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更让我懂得: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就没有抵达不了的星辰大海。这份跨越星辰的浪漫与担当,让我为中国航天骄傲,更对未来充满期待。
THANK YOU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