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1.了解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能够在野外选择合适的考察点进行综合自然地理考察,探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针对典型区域地貌,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总结考察成果,撰写考察报告。一、野外考察的目的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1)通过野外考察,提升对地表环境的综合认知。(2)通过对所获得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强化地理综合思维。3.培养协作精神相对于室内学习,野外考察更需要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强化协作精神。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是野外考察的唯一目的。 ( )2.野外考察需要携带罗盘、地形图等工具和资料。 ( )3.野外考察需要分工协作,要有合作意识。 ( )提示:1.× 野外考察的目的包括提高地理实践能力、训练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协作精神等。2.√ 在考察过程中,需运用罗盘、地形图等工具和资料,对各观察点进行观察、测量、测试,有时还要采集标本和样品,进行填图、摄影等。3.√ 相对于室内学习,野外考察更需要分工协作。二、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1.选定考察地点2.搜集相关文献资料(1)目的:对拟考察地点与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以及人类活动有初步的认知。(2)搜集方式:查阅文献、上网搜索。(3)搜集内容:相关地方志、地形图、气候统计资料、植被、土壤和水系等资料,以及卫星影像、照片等。3.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根据“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则,提出可行的考察路线。4.确定考察时间要坚持“安全第一、易于考察”的原则。5.准备考察装备项目 所需装备确定位置及行走方向 地形图、罗盘、卫星定位仪考察土壤 小铲考察岩石 地质锤其他装备 笔记本、相机、智能手机和铅笔6.野外实地考察(1)根据考察计划,沿着考察路线进行考察,在重点观察点进行详细观察。(2)对各种信息要进行考察记录,同时要进行摄影或者录像,重点部位需要采样。(3)分工协作,几个人一组。7.总结分析考察成果,撰写考察报告考察报告一般包括引言、方法、数据与结果、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五部分。 野外考察植被、土壤和地貌一般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提示:植被多从树叶、林下植被等角度观察;土壤多从颜色、土层厚度、颗粒物粗细等角度观察;地貌主要从坡度的大小、地形部位(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海拔等方面观察。三、示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1.区域认知气候 亚热带北部,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地形 丘陵山地,主峰海拔173米水文 山上有泉水出露,形成溪流植被 保存较好,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也有人工植被土壤 地带性土壤:黄棕壤2.考察路线及重点点位3.考察成果点位 特征山麓 土壤母质为黄土,土层较厚,常绿阔叶树较多山顶 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风化物,土层较薄,常绿阔叶树相对较少山坡 较陡地带发现滑坡河流 上游水量较小、流速较快下游水量较大、流速较慢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济南市某中学的地理小组利用假期进行了一次野外考察(自天山北坡起始处到顶峰)。下面是他们进行地理野外考察时绘制的天山北坡海拔变化图和沿途拍摄的照片。问题1 (地理实践力)同学们在考察之前应做哪些方面的准备?提示: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初步了解天山北坡的环境状况;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考察地点;准备地形图、指南针、定位仪、地质锤、小铲、相机、笔记本、笔、智能手机、防寒衣物等物品。问题2 (地理实践力)写出同学们拍摄的照片分别对应的天山北坡海拔变化图中的地点。提示:①—A ②—B、D ③—C ④—E。问题3 (综合思维)在撰写考察报告时要涉及天山北坡出现森林的原因,请帮助同学们写出。提示:北坡受来自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影响,在地形抬升的作用下,多地形雨,降水丰富。1.搜集地理信息的手段(1)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2)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查阅有用的地理信息。(3)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进行不同信息的图层分析。2.野外考察的步骤3.野外考察的主要内容(1)阅读地形图、地质构造图及遥感图像等,识别主要地形区、地质构造及基本地貌,学会在野外观察、测量和分析地质、地貌基本形态的方法,并采集样品。(2)观察并识别植被类型,分析水文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3)学会收集地区的气候资料,通过对云的形态、变化特征的分析,推断天气特点和变化。4.野外考察方案设计步骤 原则选定考察地点 选点要典型;交通需便利;环境要安全搜集相关资料 网络资源;地方志;当地人的言传规划考察路线 沿线交通便捷;途经最多考察点;避免重复路线确定考察时间 安全第一,易于考察;关注天气状况准备考察装备 保证齐全,但力求轻便;智能手机可替代多种设备野外实地考察 认真观察,详细记录;留下影像资料,以备总结;重点考察点采样保留总结考察成果 探讨交流,完善成果,撰写报告某学校地理野外考察小组对图a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图a示意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图b为图a中M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1)~(3)题。(1)调取M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够( )①了解居民点的分布 ②帮助选择考察路线 ③分析水系特征 ④分析植被分布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要得出“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一结论,考察小组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有( )①植被覆盖率及其变化 ②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③人口数量变化及分布 ④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及分布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下列考察步骤在查阅资料之前就已经完成的是( )A.考查论文的撰写 B.野外实地考察C.准备好考察装备 D.考察地点的选取(1)B (2)A (3)D [第(1)题,M地的等高线地形图中没有体现居民点的分布,①错;借助等高线地形图可帮助选择考察路线,如路线设计中坡度的大小、安全性等问题可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出来,②对;图中显示出河流干支流分布等水系特征,③对;植被的分布状况需要实地考察得出,④错。第(2)题,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标志是植被覆盖率明显提升,同时土地利用结构也趋于合理。而人口的分布和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及分布不能反映生态环境的改善。第(3)题,在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中首先要明确考察内容,选取考察地点,在此基础上再查阅资料、准备考察装备、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最后对考察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并撰写考察报告。因此,在查阅资料之前就已经完成的考察步骤是考察地点的选取。]1.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目的:提高地理实践能力,训练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协作精神。 2.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步骤:选定考察地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确定考察时间;准备考察装备;野外实地考察;总结分析考察成果。题组1 野外考察的目的1.下列关于野外考察目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提高地理实践能力B.获得第一手资料C.训练吃苦耐劳的精神D.学会运用地形图A [野外考察的目的是提高地理实践能力,训练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协作精神。]2.在野外考察中对所获得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达到的目的主要是( )A.提高地理实践力B.训练地理综合思维C.培养协作精神D.掌握野外生活技能B [通过对所获得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使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得到强化。]题组2 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在一次野外地理考察过程中,某队员拍摄了考察照片。据此回答3~4题。3.该考察队员正在考察的对象是( )A.岩层 B.土壤C.植被 D.气温4.为得到良好的考察效果,该队员使用的最佳装备是( )A.罗盘 B.地质锤C.小铲 D.照相机3.B 4.C [第3题,照片中的考察队员正在对地表的土壤进行挖掘、观察,考察的对象是土壤,B正确。第4题,为考察土壤,需要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挖掘,最适合的工具是小铲,C正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此完成5~6题。5.对庐山进行野外考察前,考察小组人员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其目的是( )A.考察时省时省力B.对庐山地形有准确了解C.对当地植被有明确了解D.对庐山的自然地理状况有初步认识6.在对庐山进行野外考察规划考察路线时应遵循的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便捷B.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C.未受人类活动影响D.安全5.D 6.C [第5题,在野外考察前,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目的是对拟考察地点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以及人类活动有初步的认识。第6题,野外考察路线的确定应遵循“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则。][教学活动点拨]教材P56活动提示:庐山在综合自然地理考察中的优势可以结合庐山的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生物、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教材P59活动略。课时分层作业(十)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野外考察需要准备一定的装备,下图是某队员准备的一些物品。据此回答1~2题。1.上图所示物品在野外地理考察中用处不大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2.如果该队员计划重点考察土壤情况,则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1.A 2.D [第1题,图中钳子(甲)在野外考察时用处不大,A正确。另外的地质锤(乙)、地质罗盘(丙)、小铲(丁)在野外考察中都有一定的用途。第2题,地质锤在考察岩石性质的时候常用;地质罗盘在考察岩层走向、倾斜角度等方面用处较大;考察土壤需要经常翻土、挖掘,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小铲,D正确。]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计划利用暑期进行野外考察。下图为四个考察小组规划的四条线路。读图,回答3~5题。3.考察线路中,经过干湿地区最多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4.在①考察线路的终点,能观察到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A.常绿阔叶林 B.温带草原C.针阔混交林 D.荒漠植被5.④考察线路中,发现了大量的马尾松、茶树等植物,该类植物分布区( )A.降水稀少 B.光照强烈C.阴冷潮湿 D.土壤呈酸性3.B 4.C 5.D [第3题,读图可知,①考察线路依次经过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②考察线路依次经过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③考察线路依次经过了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④考察线路只经过了湿润地区,B正确。第4题,①考察线路的终点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中温带半湿润地区,其自然植被应为森林植被,不能观察到草原和荒漠;常绿阔叶林属于亚热带植被。所以在该地能观察到的自然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C正确。第5题,④考察线路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这里降水较多,热量丰富,光照条件一般;该地区有大量的马尾松、茶树等植物分布,该类植物分布区为酸性土壤,D正确。]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暑假到野外进行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读图,完成6~7题。6.图中最适宜开发极速漂流的河段是( )A.a B.bC.c D.d7.下列现象与该小组考察结果最吻合的是( )A.三九严寒,白雪茫茫B.阴雨连绵,水位暴涨C.麦浪滚滚,一片金黄D.茶园座座,茶树飘香6.C 7.D [第6题,读图可知,c河段等高线密集,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最适宜开发极速漂流。a、d处等高线稀疏,水流速度慢;b处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不适宜开发极速漂流。第7题,由图可知,图示区域为江南丘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暑假为7月中下旬和8月份,A、C错误;7、8月份,我国东部季风区锋面雨带北移至华北和东北地区,该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量减少,B错误;江南丘陵地区的地带性土壤为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生长,且水热条件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D正确。]我国科技工作者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对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古今变化做了分析研究,并绘制成图。据此回答8~9题。8.调查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分布的变化,有利于( )A.防治荒漠化B.防治水土流失C.加快资源开发与利用D.产业结构升级换代9.科技工作者对现代绿洲分布的调查,采取的主要方法是( )A.调查访问 B.问卷调查C.野外实地考察 D.上网查询8.A 9.C [第8题,我国西北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荒漠化。第9题,古代绿洲的位置一般只能靠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但是现代绿洲的位置可以进行野外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上网查询都不严谨,数据还是要实地探查才行。]10.(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国庆节假期,某考察队到腾格里沙漠中的月亮湖考察,其间,队员乘船在湖中的10个采样点采集了水样,到湖中沙岛上近距离观察了芦苇长势,并看到天鹅等一些候鸟在此停留觅食。考察队查阅资料了解到,月亮湖主要靠湖内流量稳定的泉水补给。下图为队员绘制的月亮湖及周边自然环境简图,下表为各采样点测定的湖水盐度(1千克咸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单位:‰)。采样点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盐度/‰ 8.4 8.3 8.2 8.5 7.9 7.8 6.1 7.9 8.2 8.1(1)据图指出考察队在月亮湖中设置采样点的主要特点,并解释其合理之处。(4分)(2)判断最接近月亮湖内泉眼的采样点,并说明原因。(4分)(3)有考察队员断言,未来十年月亮湖湖水盐度整体会呈上升趋势,请为该观点提供论据。(4分)[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采样点分布由北向南,由湖边到湖中心,采样点数量较多,空间分布比较均匀。考察队员采样的目的是了解湖水不同点的盐度,采样点分布均匀,采样的数据才全面准确。第(2)题,由表可知,7号采样点的盐度最低,只有6.1‰,应是最接近泉眼的采样点。由于采样点接近泉眼,泉水补给多,盐度低,且周围有芦苇和草甸生长。第(3)题,影响湖水盐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湖水补给多少、湖水蒸发量大小等,结合月亮湖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未来十年月亮湖湖水盐度整体会呈上升趋势的主要依据:泉水补给稳定,不断补充湖水的盐分,使盐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湖水蒸发量增大,盐分积聚,盐度上升。[答案] (1)设置多个采样点,且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因湖水盐度空间分布不均衡,多个采样点均匀分布,获取的月亮湖湖水盐度数据更全面。(2)7号采样点。附近湖水盐度最低,且周围有芦苇和草甸生长。(3)泉水补给流量稳定,不断为湖水提供盐分;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上升,湖水蒸发加剧。13 / 13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1.了解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能够在野外选择合适的考察点进行综合自然地理考察,探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针对典型区域地貌,进行野外实地考察,总结考察成果,撰写考察报告。一、野外考察的目的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1)通过野外考察,提升对________的综合认知。(2)通过对所获得的多项____进行分析,强化地理综合思维。3.培养协作精神相对于室内学习,野外考察更需要________,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强化协作精神。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是野外考察的唯一目的。 ( )2.野外考察需要携带罗盘、地形图等工具和资料。 ( )3.野外考察需要分工协作,要有合作意识。 ( )二、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1.选定考察地点2.搜集相关文献资料(1)目的:对拟考察地点与区域的自然地理情况以及________有初步的认知。(2)搜集方式:查阅文献、________。(3)搜集内容:相关地方志、地形图、____统计资料、植被、土壤和水系等资料,以及________、照片等。3.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根据“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______”的原则,提出可行的考察路线。4.确定考察时间要坚持“________、易于考察”的原则。5.准备考察装备项目 所需装备确定位置及行走方向 ______、罗盘、卫星定位仪考察土壤 小铲考察岩石 ______其他装备 笔记本、相机、智能手机和铅笔6.野外实地考察(1)根据考察计划,沿着考察路线进行考察,在重点观察点进行详细观察。(2)对各种信息要进行考察记录,同时要进行摄影或者录像,重点部位需要____。(3)分工协作,几个人一组。7.总结分析考察成果,撰写考察报告考察报告一般包括引言、____、数据与结果、结论与建议、________五部分。 野外考察植被、土壤和地貌一般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三、示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1.区域认知气候 亚热带北部,冬季低温少雨,夏季________地形 丘陵山地,主峰海拔173米水文 山上有泉水出露,形成溪流植被 保存较好,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和________混交林为主,也有人工植被土壤 地带性土壤:____壤2.考察路线及重点点位3.考察成果点位 特征山麓 土壤母质为____,土层较厚,常绿阔叶树较多山顶 土壤母质多为____岩风化物,土层较薄,常绿阔叶树相对较少山坡 较陡地带发现滑坡河流 上游水量较小、流速较快下游水量较大、流速较慢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济南市某中学的地理小组利用假期进行了一次野外考察(自天山北坡起始处到顶峰)。下面是他们进行地理野外考察时绘制的天山北坡海拔变化图和沿途拍摄的照片。问题1 (地理实践力)同学们在考察之前应做哪些方面的准备?问题2 (地理实践力)写出同学们拍摄的照片分别对应的天山北坡海拔变化图中的地点。问题3 (综合思维)在撰写考察报告时要涉及天山北坡出现森林的原因,请帮助同学们写出。1.搜集地理信息的手段(1)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2)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查阅有用的地理信息。(3)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进行不同信息的图层分析。2.野外考察的步骤3.野外考察的主要内容(1)阅读地形图、地质构造图及遥感图像等,识别主要地形区、地质构造及基本地貌,学会在野外观察、测量和分析地质、地貌基本形态的方法,并采集样品。(2)观察并识别植被类型,分析水文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3)学会收集地区的气候资料,通过对云的形态、变化特征的分析,推断天气特点和变化。4.野外考察方案设计步骤 原则选定考察地点 选点要典型;交通需便利;环境要安全搜集相关资料 网络资源;地方志;当地人的言传规划考察路线 沿线交通便捷;途经最多考察点;避免重复路线确定考察时间 安全第一,易于考察;关注天气状况准备考察装备 保证齐全,但力求轻便;智能手机可替代多种设备野外实地考察 认真观察,详细记录;留下影像资料,以备总结;重点考察点采样保留总结考察成果 探讨交流,完善成果,撰写报告某学校地理野外考察小组对图a中的M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图a示意我国某区域的水系分布,图b为图a中M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1)~(3)题。(1)调取M地的等高线地形图能够( )①了解居民点的分布 ②帮助选择考察路线 ③分析水系特征 ④分析植被分布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要得出“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这一结论,考察小组需要查阅的相关资料有( )①植被覆盖率及其变化 ②土地利用结构及其变化③人口数量变化及分布 ④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及分布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下列考察步骤在查阅资料之前就已经完成的是( )A.考查论文的撰写 B.野外实地考察C.准备好考察装备 D.考察地点的选取1.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目的:提高地理实践能力,训练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协作精神。 2.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步骤:选定考察地点;搜集相关文献资料;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确定考察时间;准备考察装备;野外实地考察;总结分析考察成果。题组1 野外考察的目的1.下列关于野外考察目的的说法正确的是( )A.提高地理实践能力B.获得第一手资料C.训练吃苦耐劳的精神D.学会运用地形图2.在野外考察中对所获得的多项指标进行分析,达到的目的主要是( )A.提高地理实践力B.训练地理综合思维C.培养协作精神D.掌握野外生活技能题组2 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在一次野外地理考察过程中,某队员拍摄了考察照片。据此回答3~4题。3.该考察队员正在考察的对象是( )A.岩层 B.土壤C.植被 D.气温4.为得到良好的考察效果,该队员使用的最佳装备是( )A.罗盘 B.地质锤C.小铲 D.照相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此完成5~6题。5.对庐山进行野外考察前,考察小组人员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其目的是( )A.考察时省时省力B.对庐山地形有准确了解C.对当地植被有明确了解D.对庐山的自然地理状况有初步认识6.在对庐山进行野外考察规划考察路线时应遵循的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便捷B.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C.未受人类活动影响D.安全[教学活动点拨]教材P56活动提示:庐山在综合自然地理考察中的优势可以结合庐山的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生物、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教材P59活动略。8 /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 第二单元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docx 13 第二单元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