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根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示意图,了解地球内部“两面三层”,说明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征。2.运用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说明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3.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2.不连续界面及波速变化代码 名称 波速A波(横波) B波(纵波)C 莫霍面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 古登堡面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特别提醒]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圈层 图示 特点地壳 C以上 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 千米地幔 CD之间 厚度约2 800 千米,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核 E+F 厚度约3 400 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4.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M地壳、N地幔顶部,主要由岩石组成。 岩石圈就是地壳吗?提示:不是,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合起来称为岩石圈。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厚度比岩石圈小。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A大气圈、B水圈和C生物圈。2.圈层划分圈层 概念 对地球的影响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 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水圈 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生物圈 广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狭义: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3.圈层联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将地球圈层与对应特征连线。地球的内部圈层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0月11日18时36分台湾花莲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3.24°,东经121.32°。问题1 (区域认知)该次地震的震源地位于地球内部哪一个圈层?原因是什么?提示:地壳。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外到里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4千米,故其震源地最可能位于地壳中。问题2 (综合思维)家住花莲县的李同学感受到的地震晃动可能是怎样的?提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水平)摇晃。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水平)摇晃。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及特征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如下图所示: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厚度 范围 联系地壳 平均约17 km 地表至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地幔上部的固体岩石(软流层以上部分)岩石圈 约80 km 地表至软流层之上1.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①~④所表示的地球的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地壳 B.②—岩石圈C.③—地幔 D.④—软流层(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横波在此传播速度最快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C.③—内部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1)A (2)C [第(1)题,据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第(2)题,据图可知,横波在①处传播速度较慢;②地幔内部物质组成不均;③外核内部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因此横波无法通过;④内核由铁和镍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下图为青藏高原羊卓雍错。结合图中内容,分析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1 (区域认知)说出图片中各个圈层及其代表性地物。提示:图片中包含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其中大气圈的代表性地物有空气、蓝天、白云等;水圈的代表性地物有湖泊水体等;岩石圈的代表性地物有山脉、岩石等;生物圈的代表性地物有青草、牛羊等。问题2 (综合思维)依据图片信息举例说明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提示:大气圈为生物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岩石圈为植物生长提供了N、P、K等矿物养分,水圈提供了水分,而生物圈则为大气圈提供了O2和CO2,大气圈的雨雪等为水圈和岩石圈提供了水分。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1.地球的外部圈层圈层 概念 特点与作用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 (1)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地球生命的保护伞:①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②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水圈 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水,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1)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核心部分是地面以上100 m到水面以下200 m (2)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2.生物圈对地球其他圈层的作用对大气圈的影响 绿色植物能降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调节气温对水圈的影响 生物影响一些元素在水中的迁移和沉淀过程;生物体中的水通过被吸收和排出以及在生命系统内部的运动参与水圈的循环对岩石圈的影响 生物风化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2.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序号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2)图中四个圈层最活跃的圈层是( )A.① B.②C.③ D.④(1)C (2)C [第(1)题,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透,说明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石圈。第(2)题,四大圈层中,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故选C。]1.纵波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可通过固体物质传播,速度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3.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4.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5.水圈是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6.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题组1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面,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随后横波带来的水平晃动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这个过程一般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及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地面建筑物抗震系数的差异C.人口分布密度的差异D.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2.下列有关地球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浆的发源地B.由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C.地震波不能通过D.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1.A 2.D [第1题,地震横波(导致水平晃动)传播速度慢,纵波(导致上下颠簸)传播速度快,由于两者速度差引起两者传播时间有一个较短的间隔(大约12秒),一般认为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震发生后,横波到达之前是躲避或逃出的最佳时间,即“黄金12秒”。由此判断,“黄金12秒”产生的原因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A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黄金12秒”与地面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人口分布密度、经济发达程度等关系不大,排除B、C、D。第2题,地球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和地壳,主要由坚硬的岩石(固态物质)构成,不是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岩浆主要发源地在软流层),D正确,A、B错误;岩石圈由固态物质组成,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均能通过,C错误。]题组2 地球的外部圈层读图,回答3~4题。3.图中地理事物,属于水圈的有( )A.湖水与雪 B.草原和森林C.雪山与湖泊 D.雪与森林4.图中湖泊涉及的圈层主要有( )①生物圈 ②水圈 ③岩石圈 ④大气圈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3.A 4.A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湖水、雪、湖泊都属于水圈,草原和森林属于生物圈,雪山属于岩石圈,A正确,B、C、D错误。第4题,湖泊中有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这涉及生物圈,湖泊本身属于水圈的一部分。读图可知,图中的湖泊存在于山体之间且湖泊的边缘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可知其涉及岩石圈。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湖泊涉及的圈层主要有生物圈、水圈以及岩石圈。]下图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A.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D.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6.岩石圈是( )A.地壳和地幔的全部B.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的全部C.硅铝层连续分布D.全部有生命存在5.D 6.B [第5题,有蒸腾作用的是生物圈,说明乙表示生物圈;丙处有径流可以判断为岩石圈;丙处径流最终汇入河流或海洋,说明丁为水圈;乙、丙、丁都可以蒸发形成水汽到大气圈,甲为大气圈,所以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D正确。第6题,岩石圈是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构成,并不包括地幔的全部,B正确,A错误;地壳由硅镁层和硅铝层组成,其中的硅镁层连续分布,硅铝层不连续分布,C错误;岩石圈中不是全部有生命存在,D错误。][教学活动点拨]教材P20活动提示:结合[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探究点2回答。课时分层作业(三) 地球的圈层结构读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图,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壳 ②—地幔 ③—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加深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2.图中的X处即为(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与外核交界1.B 2.B [第1题,读图可知,①位于约2 900千米以上,为地壳和地幔,A错误;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加快,B正确;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地幔是从地壳到深度约2 900千米的地方,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X处位于地表下2 900千米左右,为古登堡面,B正确,A错误;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顶部岩石圈之下,深度为80~400千米,C错误;内、外核的分界面,位于古登堡面以下,D错误。]位于俄罗斯库页岛的奥多普图油井(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油井之一,深度一万多米,建于2011年。据此完成3~4题。3.奥多普图油井的井底位于( )A.地壳 B.软流层C.地幔 D.地核4.开挖油井前,专家利用模拟地震波探测地下物质变化,在该油井深度范围内自地表向下( )A.横波、纵波均减速B.横波加速,纵波减速C.横波、纵波均加速D.横波减速,纵波加速3.A 4.C [第3题,奥多普图油井位于库页岛,位于陆地,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3千米,而奥多普图油井深度为12 345米,因此奥多普图油井的井底位于地壳之中,而不是更深处的软流层、地幔、地核之中,A符合题意,排除B、C、D。第4题,奥多普图油井处于地壳之中,在该油井深度范围内自地表向下,受压力影响,物质(固体)密度一般变大,则地震横波和纵波均加速,C符合题意,排除A、B、D。]下图为火山岛形成示意图,图中各岛屿形成于同一热点。据此完成5~6题。5.形成图中岛屿的物质来源于( )A.地核 B.下地幔C.上地幔 D.地壳6.图示a、b、c、d链状火山岛中形成时间最早的是( )A.a B.bC.c D.d5.C 6.A [第5题,由图可知,图中岛屿为火山岛,其物质来源于板块之下的岩浆库,通常岩浆主要的发源地是板块之下的软流层,而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的顶部,因此图中岛屿的物质来源于上地幔。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呈链状分布的各火山岛,形成于同一热点,且链状火山岛是由板块在岩浆喷发的岩浆库(热点)上移动而成,所以离岩浆喷发地越近,形成越晚。根据图示箭头可知,图中链状火山岛形成时间由早到晚的顺序为a、b、c、d。]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与瀑布风景图片,完成7~9题。7.A、B、C圈层分别为( )A.生物圈、岩石圈、水圈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8.“瀑布风景”图片体现出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5个 B.4个C.3个 D.2个9.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有(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②④7.D 8.B 9.D [第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圈分布得最高,岩石圈分布在最底层,对应图中的C;水圈分布在大气圈底部,岩石圈顶部,对应图中的B;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对应图中的A。所以A、B、C圈层分别为生物圈、水圈、岩石圈,D正确。第8题,瀑布属于水圈,图中瀑布周围有茂密的植被和大量的岩石,同时还有蓝天和白云,因此瀑布风景图片体现了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大气圈共4个圈层,B正确。第9题,A为生物圈,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②④正确,③错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同样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①错误。D正确。]下图是地球自然环境圈层间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10.①圈层的主要特点是( )A.由坚硬岩石组成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C.连续但不规则D.能够进行光合作用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③10.C 11.B [第10题,读图分析可知,①圈层为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正确。由坚硬岩石组成的为岩石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为大气圈,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第11题,该诗句反映的是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植物的生长需要岩石圈提供无机盐,同时植物通过枯枝落叶的形式向岩石圈提供有机物。图中①为水圈,②为大气圈,③为生物圈,④为岩石圈。]12.(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几内亚岛是太平洋最大的岛,多火山、地震。图1是新几内亚岛简图,图2示意该岛屿某次地震地震波传播路径,O代表震源。该岛屿周围海域有油气资源分布,人们通常利用地震波变化原理来勘探海底油气资源。(1)指出该岛屿山脉所属的地球内部圈层,判断该圈层在图中沿140°E的厚度分布特点并说出理由。(8分)(2)指出图2中地震波横波、纵波均能到达的地点并说明原因。(4分)[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岛屿山脉所在的圈层为地壳。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山脉所在处为大陆海拔较高处,地壳厚度大,140°E经线穿过海洋、低地、山脉,山脉位于中部地区,因此地壳的厚度是由薄变厚,再变薄。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横波可以在固态物质中传播,不能在液态和气态物质中传播;纵波则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中传播。由于横波不能在液态物质中传播,且地球外核为液态,其仅能到达地幔与地核的交界处,即古登堡面。由于横波无法通过地核,乙、丙处受地核遮挡,横波不能通过,故乙、丙处检测不到O处传来的横波。由此结合图片分析可知,横波和纵波均能到达的地点为古登堡面以上,即甲和丁。[答案] (1)圈层:地壳。分布特点:由薄变厚,再变薄。理由:大洋地壳薄,陆地地壳厚;山地地壳厚且位于中部地区。(2)地点:甲和丁。原因:横波无法通过地核,所以乙与丙检测不到从O处向下传播过来的横波。2 / 15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根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示意图,了解地球内部“两面三层”,说明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征。2.运用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说明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3.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___的变化。2.不连续界面及波速变化代码 名称 波速A波(__波) B波(__波)C ____面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D ______面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特别提醒]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圈层 图示 特点地壳 __以上 由____组成,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 千米____ CD之间 厚度约2 800 千米,上部存在一个______,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____ E+F 厚度约3 400 千米,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4.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位于______以上,包括M____、N____顶部,主要由____组成。 岩石圈就是地壳吗?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A____圈、B__圈和C____圈。2.圈层划分圈层 概念 对地球的影响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____圈层 是地球生命的______,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了______对地球生物的影响水圈 地球表层各种____组成的____________的圈层 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生物圈 广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是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____的圈层狭义:____________的总和3.圈层联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地进行着____和____的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将地球圈层与对应特征连线。地球的内部圈层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3年10月11日18时36分台湾花莲县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千米,震中位于北纬23.24°,东经121.32°。问题1 (区域认知)该次地震的震源地位于地球内部哪一个圈层?原因是什么?问题2 (综合思维)家住花莲县的李同学感受到的地震晃动可能是怎样的?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及特征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如下图所示: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厚度 范围 联系地壳 平均约17 km 地表至莫霍面 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地幔上部的固体岩石(软流层以上部分)岩石圈 约80 km 地表至软流层之上1.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①~④所表示的地球的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A.①—地壳 B.②—岩石圈C.③—地幔 D.④—软流层(2)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横波在此传播速度最快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C.③—内部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下图为青藏高原羊卓雍错。结合图中内容,分析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问题1 (区域认知)说出图片中各个圈层及其代表性地物。问题2 (综合思维)依据图片信息举例说明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1.地球的外部圈层圈层 概念 特点与作用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 (1)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2)地球生命的保护伞:①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②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水圈 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水,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主要区别之一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1)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核心部分是地面以上100 m到水面以下200 m (2)地球特有的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2.生物圈对地球其他圈层的作用对大气圈的影响 绿色植物能降低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调节气温对水圈的影响 生物影响一些元素在水中的迁移和沉淀过程;生物体中的水通过被吸收和排出以及在生命系统内部的运动参与水圈的循环对岩石圈的影响 生物风化作用和生物成矿作用2.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据此完成(1)~(2)题。(1)图中序号依次是(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2)图中四个圈层最活跃的圈层是( )A.① B.②C.③ D.④1.纵波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速度较快;横波只可通过固体物质传播,速度较慢。 2.地球内部圈层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3.岩石圈包括全部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4.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5.水圈是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6.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题组1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发生后,纵波先到达地面,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随后横波带来的水平晃动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这个过程一般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及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1.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B.地面建筑物抗震系数的差异C.人口分布密度的差异D.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2.下列有关地球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浆的发源地B.由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C.地震波不能通过D.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题组2 地球的外部圈层读图,回答3~4题。3.图中地理事物,属于水圈的有( )A.湖水与雪 B.草原和森林C.雪山与湖泊 D.雪与森林4.图中湖泊涉及的圈层主要有( )①生物圈 ②水圈 ③岩石圈 ④大气圈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下图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圈层依次是( )A.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B.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C.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D.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6.岩石圈是( )A.地壳和地幔的全部B.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的全部C.硅铝层连续分布D.全部有生命存在[教学活动点拨]教材P20活动提示:结合[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探究点2回答。2 / 9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3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03 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