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时 大气运动1.结合区域特征,认识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2.通过绘制简易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观察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和风的相关地理现象,尝试设计小实验验证热力环流。学习任务一 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类型 表现垂直运动 气流________或气流________水平运动 风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2)形成过程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②B、F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________流向________。 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在下图中短横线上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在长线上画出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3.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所以,在静风或微风时,城市中心区气温一般比周围的郊区高,因此把城市中心区称为“热岛”。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在中心区上升,在郊区下沉;高空气流由中心区流向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中心区。于是,中心区与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这种热力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下图)。城市规划时,一般把污染风险较大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范围之外,避免这些工业企业排出的大气污染物,随城市热岛环流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问题1 (综合思维)为什么把城市中心区称为“热岛”?问题2 (地理实践力)说出城市热岛环流的方向。问题3 (人地协调观)污染风险较大的企业和绿化应该分别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哪个区域?在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据此完成1~2题。1.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A BC D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切洋葱点蜡烛能缓解眼部不适感的原理是( )A.空气受热下沉加快风速B.空气遇冷减小风速C.空气受热上升加快风速D.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热力原因引起)。据此完成3~4题。3.图中A、B、C、D四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B→A B.D→B C.C→A D.C→D4.图中A、B、C、D四点的气压最大的是( )A.A B.B C.C D.D学习任务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过程 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3.风形成的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①方向:________于等压线,由________指向________。②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___。③对风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2)摩擦力①方向:与风向相反。②大小: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③对风的影响: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弱风速。(3)地转偏向力①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②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地区为零。③对风的影响: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4.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高空 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________ 与等压线________近地 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______、________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________(1)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某一地点风向的方法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单位:hPa)。(2)等压线分布图中判断风力的方法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下图,风力:A>B>C>D。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②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 )③一般情况下,海面上的风力比陆地上大。 ( )④高空的风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 )⑤摩擦力只改变风速,不影响风向。 (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抓住叶、花、浪、竹四种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现象,间接地表现了风的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问题1 (综合思维)风是如何形成的?问题2 (地理实践力)结合日常观察,思考诗中所写的风“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时,风速会有何变化?下图为风形成示意图和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图中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 )A.a表示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B.b表示摩擦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C.c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D.d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2.图2中③④⑤⑥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A.③ B.④ C.⑤ D.⑥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3~4题。3.甲、乙、丙、丁四处风速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此时,乙处的风向是( )A.偏东风 B.偏西风C.偏南风 D.偏北风8/8第2课时 大气运动1.结合区域特征,认识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2.通过绘制简易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3.观察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和风的相关地理现象,尝试设计小实验验证热力环流。学习任务一 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类型 表现垂直运动 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水平运动 风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2)形成过程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②B、F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可从教材图2.11中显示的气温导致了大气密度变化,从而导致了气压变化,进而引起大气流动上去分析。 在下图中短横线上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在长线上画出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3.常见的热力环流(1)海陆风①成因分析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①成因分析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污染工业。城市热岛效应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所以,在静风或微风时,城市中心区气温一般比周围的郊区高,因此把城市中心区称为“热岛”。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在中心区上升,在郊区下沉;高空气流由中心区流向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中心区。于是,中心区与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这种热力环流称为“城市热岛环流”(下图)。城市规划时,一般把污染风险较大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范围之外,避免这些工业企业排出的大气污染物,随城市热岛环流从近地面流向城市中心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问题1 (综合思维)为什么把城市中心区称为“热岛”?提示: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故城市中心区气温一般比周围的郊区高,因此把城市中心区称为“热岛”。问题2 (地理实践力)说出城市热岛环流的方向。提示: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在中心区上升,在郊区下沉;高空气流由中心区流向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中心区。问题3 (人地协调观)污染风险较大的企业和绿化应该分别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的哪个区域?提示:污染风险大的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范围之外。绿化:布局在城市热岛环流范围之内。在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据此完成1~2题。1.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A BC D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切洋葱点蜡烛能缓解眼部不适感的原理是( )A.空气受热下沉加快风速 B.空气遇冷减小风速C.空气受热上升加快风速 D.空气遇冷收缩下沉1.B 2.C [第1题,蜡烛附近气温较周围高,气流垂直上升;热力环流中表示气流运动的箭头应首尾相接。第2题,读图可知,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温较低,空气下沉。空气受热上升后形成热力环流,加快风速,因此能缓解切大葱或洋葱时眼部的不适感。]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热力原因引起)。据此完成3~4题。3.图中A、B、C、D四点的空气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A.B→A B.D→B C.C→A D.C→D4.图中A、B、C、D四点的气压最大的是( )A.A B.B C.C D.D3.C 4.D [第3题,由图可知,B处等压面凸向气压较高的近地面,说明B处气压较低,由于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故近地面(海面)D的气压较高;A处等压面凸向气压较低的高空,说明A处气压较高,由于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故近地面C的气压较低。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即从A流向B,D流向C,A、D错误;近地面C气压较低,说明垂直方向气流上升,即空气由C流向A,C正确;近地面D的气压较高,说明垂直方向气流下沉,即空气由B流向D,B错误。故选C。第4题,C、D在近地面,气压高于A、B,排除A、B。由上题可知,D气压大于C,D正确,C错误。故选D。]学习任务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过程 2.风形成的原因(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3.风形成的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①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③对风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2)摩擦力①方向:与风向相反。②大小: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③对风的影响: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弱风速。(3)地转偏向力①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②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赤道地区为零。③对风的影响: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4.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1)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某一地点风向的方法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单位:hPa)。(2)等压线分布图中判断风力的方法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下图,风力:A>B>C>D。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②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③一般情况下,海面上的风力比陆地上大。 (√)④高空的风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⑤摩擦力只改变风速,不影响风向。 (×)风[唐]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抓住叶、花、浪、竹四种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现象,间接地表现了风的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问题1 (综合思维)风是如何形成的?提示:由于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差异,产生了气压梯度力,促使空气由气压较高处向较低处运动,由此形成了风。问题2 (地理实践力)结合日常观察,思考诗中所写的风“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时,风速会有何变化?提示:当风过江时,风速较大,但当风吹过竹林时,风速会降低。下图为风形成示意图和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b、c、d的说法正确的是( )A.a表示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B.b表示摩擦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C.c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D.d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2.图2中③④⑤⑥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A.③ B.④ C.⑤ D.⑥1.D 2.C [第1题,读图判断,根据气压值可知,该图表示近地面风的形成,其中d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既能改变风向,也能改变风速,D正确;近地面的风向沿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偏转一定角度,与等压线斜交,因此c表示风向,其向右偏,因此为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C错误;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因此a表示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A错误;b与风向相反,表示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B错误。第2题,由材料可知,图2表示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的等压线分布,图中某点的风向可用沿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致向右偏转45°角表示,图中③点的风向向左偏转,A错误;④点和⑥点的风向都是由低压指向高压,B、D错误;⑤点的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向右偏转,C正确。]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3~4题。3.甲、乙、丙、丁四处风速最小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4.此时,乙处的风向是(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3.C 4.D [第3题,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疏密决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风速大小。图中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丙处等压线最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小,风速也相应最小,C符合题意。第4题,风向主要由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决定。读图可知,此时,乙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与当地等压线垂直)大致由西北指向东南,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偏(乙处位于北半球)30°~45°,形成偏北风,D正确。]课时分层作业(八) 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地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图中等压面弯曲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气温最高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1.A 2.B [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分布的一般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可知甲>乙;同一地点,越往高处气压越低,可知甲>丁,乙>丙;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相反,可知丙>丁;从以上推知,气压最高的是甲。第2 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温度高处气压低,温度低处气压高。甲、乙两地位于近地面,甲处等压面向上凸为高压,气温低,越往高处气温越低,甲>丁;乙处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气温高,越往高处气温越低,乙>丙;近地面气温乙>甲,气温最高的是乙。]沙漠地区绿洲附近的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反向特点。如图示意塔里木盆地某一绿洲附近的部分区域。据此完成3~4题。3.甲地昼夜风向存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面状况 B.降水量C.海陆位置 D.地形4.下图中能正确反映夜间甲地与绿洲间热力环流的是( )A B C D3.A 4.A [第3题,地面状况(沙漠和绿洲)不同,导致两地昼夜升温和降温速度不同,造成冷热不均,形成不同的风向。第3题,夜间沙漠降温快,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绿洲降温慢,温度较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气流由沙漠流向绿洲,高空则相反。]央视纪录片《从许村到青田》介绍了我国乡村振兴模范村——广东顺德青田村。这里仍旧保留着清代古建筑群,有着130户人家,房屋整齐排列,形成九条巷道,均为麻石铺路,北高南低直达村前荷花塘,寓意“九龙戏珠”。图1为顺德青田村景观图,图2为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白天,荷花塘表面气压高低对应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6.图中形成了大气热力环流,其运动方向是( )A.甲→丁 B.甲→乙 C.丙→乙 D.丁→丙5.A 6.B [第5题,甲地等压面上凸,故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白天荷花塘温度低,形成高压,故对应图中的甲,A正确。第6题,图中甲地等压面上凸,故甲处为高压,乙处为低压;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相反,故丙处为高压,丁处为低压;同一水平面气流的运动方向为高压流向低压,故热力环流中甲→乙,丙→丁,B正确,D错误;垂直方向上高压气流下沉,低压气流上升,即丁→甲,乙→丙,A、C错误。故选B。]读下图,回答7~8题。7.图中箭头代表风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8.此图表示的风位于( )A.北半球近地面 B.南半球近地面C.北半球高空 D.南半球高空7.B 8.A [第7题,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发生偏转,两者之间有一定夹角,故②为风向;和风向相反的力为摩擦力,④为摩擦力;垂直于风向的力是地转偏向力,故③为地转偏向力。第8题,结合上题的分析可知,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因此该图所示的风位于北半球近地面。]下图是2023年12月7日某时刻我国南方部分区域气压分布图(百帕)。读图,完成9~10题。9.图示时刻,昆明地区的风为(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10.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描述正确的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低压指向高压B.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相反C.高空中的风向与等压线斜交D.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9.A 10.D [第9题,据图可知,昆明东部气压较高,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向右偏转30°~45°,因此,昆明地区风向为东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10题,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A错误;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垂直,B错误;高空中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风向偏转90°,与等压线平行,C错误;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D正确。故选D。]11.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材料二 图甲、图乙分别示意M、N两点间两个不同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单位:百帕),M、N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1)A、B两点风力更大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2)图甲反映的是________(填“白天”或“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M、N、P、Q四点中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P、Q两点中气压更高的是________。图乙中的M地与N地之间吹________(填“海”或“陆”)风。(3)如果图乙中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东风,则高空P与Q之间的风向是________。[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A、B两点中A处等压线更密集,风力更大。(2)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甲中的近地面风从M吹向N,也就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应该吹陆风,因此陆地M近地面气温低于海洋N气温,反映的是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因此N气温高于M,且结合所学知识,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P、Q温度小于M、N,因此温度最高的为N。高空气流运动方向为Q点流向P点,说明Q点气压值高于P点。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乙中M与N之间风由N吹向M,由海洋吹向陆地,因此吹海风。(3)如果图乙中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东风,但是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影响形成,斜穿等压线,因此N到M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为东北—西南方向,两地之间等压线为西北—东南方向;而高空P与Q之间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风向和等压线平行,因此高空P与Q之间的风向从西北吹向东南,为西北风。[答案] (1)A 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2)夜晚 N Q 海(3)西北风热压通风是一种由室内外空气温度差而造成空气密度差,形成热气向上、冷气向下的空气流动现象。下图为海南省某剧院地道—太阳能通风塔一体化系统设计图。据此完成12~13题。12.与进风口相比,出风口空气( )A.密度小 B.温度低 C.湿度大 D.灰尘多13.为了提高观众的舒适度,该剧院可以( )A.增加地道深度 B.增加通风塔高度 C.增加地道弯曲度 D.增加地道条数12.A 13.D [第12题,出风口处由于太阳能加热,空气受热膨胀,空气密度小,进风口空气温度低,空气遇冷收缩,空气密度大,A正确,B错误;出风口加热水分蒸发,湿度小,C错误;灰尘应该是进风口多,气流下沉,灰尘积聚,D错误。第13题,增加深度对于降低空气的温度作用不大,且增加深度成本更高,A错误;通风塔高度对于增强通风系统的通风效果作用不明显,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加热的效果,B错误;增加弯曲度不利于空气流动,C错误;增加地道的条数会增加通气量,加强空气的冷却效果,达到降低剧院内部气温的效果,D正确。]我国一海滨城市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为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力随时间的变化(图中数字代表风力等级),当日该市风力等级在0~4级变化;图中圆点表示某一时刻的风向、风力状况,每两个圆点之间相差2个小时。(空心圆为起点,表示凌晨1:00)。据此完成14~15题。 14.当日在观测站释放一只氢气球,其在1 000 m高度以下的运动轨迹如图(坐标轴原点表示起点)。由图可知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A.1时 B.7时 C.11时 D.17时15.据图推测,海洋大致位于陆地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14.C 15.B [第14题,由题干可知,氢气球先向北飘,再向西北方向飘,然后转向西南方向,再转向东南方向,说明风先是南风,再是东南风,然后转为东北风,再转为西北风,在此过程中,氢气球是从低空逐渐上升的。从图中看,只有11时~13时低空(海拔150m)风向为南风,C正确;1时低空为东风,7时低空为东北风,19时低空为东南风,A、B、D错误。第15题,结合图中风向分布及上题分析可知,当日白天11时~13时,低空处为偏南风,即海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再加上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对风的影响,可知海洋大致位于陆地的东南方向,B正确。]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大理古城昼夜风向变化显著,夜间降雨日数多。2023年元宵节,小明到大理古城游玩,中午12时到达洱海西侧大理古城时,感觉风力稍大,风向稳定,略有寒意。下面图甲示意大理古城位置,图乙示意沿25.7°N经大理古城的地形剖面。 材料二 下面图丙为大理古城传统民居穿堂风示意图。(1)判断此日中午12时大理古城的主导风向为________。(2)请在图乙中三种不同的线型上用箭头标注出气流运动方向。(3)图丙中穿堂风风力最强的时段是________(填“昼”或“夜”)。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草,可以显著增强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从气温、气压、气流运动角度加以解释。[解析] 第(1)题,中午12时,洱海增温增得慢,形成高压,洱海西侧的大理古城,增温增得快,形成低压,空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指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南风或偏东风。第(2)题,夜间湖陆风由陆地吹向湖泊,风由点苍山吹向洱海;大理古城位于山坡,夜间盛行山风,山风由点苍山山顶吹向山麓;洱海夜间降温降得慢,气温高,气流以上升为主,如下图所示:第(3)题,图示穿堂风风力最强的时段,应是房屋前后温差最大的时段,即白天。石子地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气温较高,空气受热上升,石子地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林草地比热容大,白天升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房屋前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空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指向低压,导致风力加大,空气流动性加强。[答案] (1)东南风(偏东风)(2) (3)昼 与林草地相比,石子地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气温较高;石子地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林草地近地面形成高压中心;房屋前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风力加大(空气流动加强)。13/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大气运动.docx 10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大气运动(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