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结合材料,能够辨识横波与纵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2.运用示意图,熟练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分布及特点。学习任务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图中S表示________,P表示________。(2)特性(3)波速变化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莫霍界面 ____(大陆平均)千米处 该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____古登堡界面 _________千米处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____,横波完全消失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2)界面:图中C为________,D为_______,E为内核,F为__________,G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H为地壳。(3)圈层划分及特点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见下表。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厚度/km 特征地壳(H)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平均33 ①固体外壳;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G) 上地幔 2 900 ①固态;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②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均很大地核 外核(F) 3 400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E) ①固态;②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3.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地壳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均匀。 ( )②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 )③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 )④地核由铁和铜等金属组成。 ( )⑤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 )⑥三个内部圈层中占比最大的是地核。 ( )阅读教材P22图1.34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 (综合思维)地震波分为哪几类?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问题2 (区域认知)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问题3 (综合思维)地壳和岩石圈有何区别?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和某次地震时,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出的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据此完成1~3题。1.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A.短波 B.W2C.横波 D.S波2.若甲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甲地震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3 000 km B.3 500 kmC.4 000 km D.4 500 km3.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超深钻探对于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组成、矿产分布规律等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类钻探深度第一位的钻孔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 262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厚度均匀B.乙属于地幔C.图中显示了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D.甲是地球的岩石圈5.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可信的是( )A.大量的硅铝物质B.大量铁、锰含量很高的液态矿物C.高温的岩浆D.大量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学习任务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2.水圈(1)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2)特点:水是________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________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生物圈(1)概念:地球表层________________的总称。(2)范围: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________中。(3)意义: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提醒] 生物圈的特殊性(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独立占有空间的圈层。(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寓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 将地球圈层与对应特征连线。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自1961年以来的罕见干旱,让壮美的洞庭湖在短短一个月内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图中本来该汪洋一片的南洞庭湖舵杆洲区域萎缩成草原,湖床已经干涸,苔草提前进入生长期,造成明显的生态隐患。据此完成1~2题。1.结合材料,图中所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主要有(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D.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说法合理的是( )A.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独立B.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全部D.岩石圈包括上地幔和地壳碧流河水库,始建于1975年10月,地处辽宁省普兰店市(现普兰店区)、庄河市和盖州市的交界处,水库是以城市供水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下图为碧流河景区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3.该景观反映的地球圈层有( )A.2个 B.3个C.4个 D.5个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之间( )A.相互渗透、相互制约B.不存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C.相互独立,各自发展D.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6/6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结合材料,能够辨识横波与纵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2.运用示意图,熟练掌握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分布及特点。学习任务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图中S表示横波,P表示纵波。(2)特性(3)波速变化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莫霍界面 33(大陆平均)千米处 该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 2_900千米处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2)界面:图中C为莫霍界面,D为古登堡界面,E为内核,F为外核,G为地幔,H为地壳。(3)圈层划分及特点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见下表。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厚度/km 特征地壳(H) (莫霍 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平均33 ①固体外壳;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G) 上地幔 2 900 ①固态;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②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均很大地核 外核(F) 3 400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E) ①固态;②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3.岩石圈: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①地壳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均匀。 (×)②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③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④地核由铁和铜等金属组成。 (×)⑤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⑥三个内部圈层中占比最大的是地核。 (×)阅读教材P22图1.34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探究下列问题。问题1 (综合思维)地震波分为哪几类?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提示: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问题2 (区域认知)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提示: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壳、地幔、内核为固体,上地幔上部软流层岩石部分融化,外核是液态的金属物质。问题3 (综合思维)地壳和岩石圈有何区别?提示: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是组成地球内部圈层最外面的一个圈层。岩石圈则包括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的全部。地震波是人们了解地震的重要手段。下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和某次地震时,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作出的三个大小不同的圆。据此完成1~3题。1.能穿过地核的波是( )A.短波 B.W2 C.横波 D.S波2.若甲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则甲地震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3 000 km B.3 500 km C.4 000 km D.4 500 km3.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① B.② C.③ D.④1.B 2.D 3.B [第1题,地震波中,纵波的波速较快,能在各态物质中传播。图示中相同的距离,传播时间越长,说明波速越慢,故W1是横波,W2是纵波。能穿过地核的波是W2,横波不能穿过,B正确。 第2题,若甲地震台站测得纵波、横波时距差为6分钟,结合上面左图中曲线可知,横轴表示震中距,纵轴表示传播时间,则甲地震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4 500 km,D正确。第3题,依据甲、乙、丙三地震台站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是图示三个圆的交点,与三地的距离是各地的震中距,B正确。①③④是两个圆的交点,不是震中的位置,A、C、D错误。故选B。]超深钻探对于研究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组成、矿产分布规律等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人类钻探深度第一位的钻孔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 262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厚度均匀B.乙属于地幔C.图中显示了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D.甲是地球的岩石圈5.科拉半岛上超深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可信的是( )A.大量的硅铝物质B.大量铁、锰含量很高的液态矿物C.高温的岩浆D.大量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4.B 5.A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幔介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深度为地下30千米~2 900千米,乙属于上地幔部分,B正确;地壳厚度不匀,陆地大于海洋,A错误;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甲位于地壳,乙、丙位于地幔,图中只包括了地壳和地幔两个圈层,C错误;岩石圈是由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组成的圈层,甲位于地壳,乙位于上地幔,甲和乙层顶部构成了地球的岩石圈,D错误。第5题,根据材料可知,科拉超深井钻探深度约为地下12千米,而陆地地壳的平均深度为39~41千米,钻井钻探过程中探测到地层中的物质在地壳中,矿物是地壳中的基本单元,故该地层中可能有大量的硅铝物质,A正确;由于地下12千米处位于地壳,位于地壳中的铁、锰矿物不会呈现液态,B错误;岩浆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中,软流层大约位于地下80千米以下,C错误;大量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铁和镍物质应位于地球的外核,约为2 900千米以下,D错误。]学习任务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水圈(1)组成: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其主体是海洋。(2)特点:水是最活跃的自然环境要素之一,在地球表面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生物圈(1)概念: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2)范围: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3)意义: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提醒] 生物圈的特殊性(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独立占有空间的圈层。(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寓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 将地球圈层与对应特征连线。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自1961年以来的罕见干旱,让壮美的洞庭湖在短短一个月内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图中本来该汪洋一片的南洞庭湖舵杆洲区域萎缩成草原,湖床已经干涸,苔草提前进入生长期,造成明显的生态隐患。据此完成1~2题。1.结合材料,图中所体现出的地球圈层主要有(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D.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说法合理的是( )A.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独立B.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和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全部D.岩石圈包括上地幔和地壳1.D 2.B [第1题,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图中本来该汪洋一片的南洞庭湖舵杆洲区域萎缩成草原,湖床已经干涸”,这说明图中暂且没有水圈了,图中所反映出来的圈层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D正确。第2题,地球的外部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A错误;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C错误;岩石圈包括上地幔的顶部及地壳,D错误。]碧流河水库,始建于1975年10月,地处辽宁省普兰店市(现普兰店区)、庄河市和盖州市的交界处,水库是以城市供水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如图为碧流河景区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3.该景观反映的地球圈层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之间( )A.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B.不存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C.相互独立,各自发展 D.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3.C 4.A [第3题,读图可知,该图体现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因此该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4个,C正确。第4题,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A正确,C错误;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B错误;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但不是全部,D错误。]课时分层作业(五)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1~3题。1.图中①表示(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2.火山喷发的物质来自( )A.地幔 B.地壳 C.外核 D.内核3.岩石圈包括( )A.①顶部 B.②的全部 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③的外部1.B 2.A 3.C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分布着地核,地幔和地壳;读图可知,①位于最外侧,因此①应为地壳,B正确。第2题,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A正确。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①是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②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地幔,③是古登堡界面之下的外核,岩石圈包括图中②地幔的顶部和①地壳的全部,C正确。]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 ℃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 ℃的高温干热岩体。据此完成4~6题。4.下列有关岩石圈描述正确的是( )A.包括地壳和软流层 B.全球厚度均一C.是岩浆发源地 D.由岩石组成5.干热岩位于(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6.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纳海沟 D.贝加尔湖4.D 5.A 6.C [第4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构成的圈层,并不包括软流层,A错误;岩石圈的厚度各处不一,B错误;软流层才是岩浆的发源地,而不是岩石圈,C错误;岩石圈由岩石构成,D正确。第5题,地球在莫霍界面(平均深度17千米)之上的部分为地壳,根据材料可知,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故干热岩位于地壳内部,A正确。第6题,地表的厚度各处不一,一般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且地壳厚度整体上与地表的高度呈正相关,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也是地壳厚度最薄的地方,C正确。]地球表面各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转换,从而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图为四大圈层物质交换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7.①圈层的特点是(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8.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④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直接反映的圈层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A 8.B 9.D [第7题,根据图中各圈层的物质交换关系可知,①圈层向其他圈层提供水、无机盐和水蒸气等,是水圈;②圈层产生降水,是大气圈;③圈层产生有机物、氧气等,是生物圈;④圈层是岩石圈。①圈层是水圈,它的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A正确;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大气圈,即②圈层,B错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即③圈层,C错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即④圈层,D错误。第8题,地球表面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圈层有时会交错分布,A错误,B正确;③圈层是生物圈,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涉及其他三个圈层,C错误;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④圈层为岩石圈,D错误。第9题,“落红”来自生物圈,“春泥”反映了岩石圈,该诗句直接反映的圈层是生物圈和岩石圈,D正确。]10.某学校开展探究学习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学习材料一:地壳、地幔、地核主要特征的资料。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体积仅占地球的1%,厚度不一,其中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下层富含硅和镁。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底部为1 000 ℃。密度约2.67 g/cm3,底部约12 000个标准大气压。地幔: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6%,体积占地球的83%。物质状态为固态结晶质。在上地幔上部大约60~250千米至400千米深度之间,物质组成与地壳相似,处于熔融状态,称为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幔底部压力约1 352 000个标准大气压,温度1 000 ℃~4 000 ℃,密度约3.5~5.1 g/cm3。地核:占地球总体积的16%,总质量占整个地球的31.5%。科学家认为外核的物质是处于高压(底部压力约3 617 000个标准大气压)和高温(4 000~6 000 ℃)状态的液体物质。内核的温度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极大的压力把铁原子和镍原子挤到一起,成为固态金属球(铁镍为主)。地核密度约9.98~12.5 g/cm3。(1)要比较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特征的差异,先要确定比较项目。结合学习材料一,确定你认为能体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的两个比较项目________、________。(2)请你任选一个项目对三个圈层的特征进行概括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习材料二:下图为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3)根据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判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有________;岩石圈包括________。地球各个圈层并不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说明生物圈与大气圈的联系。(4)请仿照上述材料中的实例写法,再举一个实例说明上述观点。[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对三个圈层主要特征的描述,可以提取出反映三个圈层差异的地理信息,如温度、密度、体积、压力、物质组成等。第(2)题,提取信息概括即可,如温度: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底部温度为1 000 ℃;地幔的温度为1 000~4 000 ℃;地核外核的温度为4 000~6 000 ℃,内核的温度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密度:地壳密度约2.67 g/cm3;地幔密度约3.5~5.1 g/cm3;地核密度约9.98~12.5 g/cm3。体积:地壳体积仅占地球的1%;地幔体积占地球的83%;地核占地球总体积的16%。第(3)题,读图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由软流层之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第(4)题,材料中实例反映了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联系,因此需要列举实例来体现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如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岩石的形态,说明水圈与岩石圈的联系;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生物圈与水圈的联系;河湖等水体的蒸发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水圈与大气圈的联系;风力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影响岩石圈的形态,说明大气圈和岩石圈的联系;风力能引起海水的运动,说明大气圈和水圈的联系等。[答案] (1)密度、压力、温度、体积、物质组成(2)如温度: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底部温度为1 000 ℃;地幔的温度为1 000~4 000 ℃;地核外核的温度为4 000~6 000 ℃,内核的温度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密度:地壳密度约为2.67 g/cm3;地幔密度约3.5~5.1 g/cm3;地核密度约9.98~12.5 g/cm3。体积:地壳体积仅占地球的1%;地幔体积占地球的83%;地核占地球总体积的16%。(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4)示例: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岩石的形态,说明水圈与岩石圈的联系;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生物圈与水圈的联系;河湖等水体的蒸发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水圈与大气圈的联系。图1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图(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2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关于图1中地震波W1和W2,描述正确的是( )A.W1可以通过Ⅳ圈层 B.W1传播速度比较快C.W2无法通过Ⅳ圈层 D.W2让物体上下颠簸12.下列关于图2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Ⅰ圈层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B.Ⅱ圈层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为岩石圈C.Ⅲ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Ⅳ圈层的顶部为不连续面——莫霍界面13.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可知( )①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水平晃动,后感受到上下颠簸 ②在地幔,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降 ④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属于地核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11.D 12.C 13.B [第1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W1所用时间比W2时间要长,因此传播速度较慢,因此W1为横波,W2为纵波,排除B;Ⅳ圈层为地核,横波不可以穿越地核,纵波可以穿越地核,排除A、C;纵波可以使物体上下颠簸,D正确。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Ⅰ圈层为大气圈,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排除A;Ⅱ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为地壳,排除B;Ⅲ圈层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Ⅳ圈层为地核,其顶部为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排除D。第1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上下颠簸,然后水平晃动,排除①;在地幔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②正确;在穿越古登堡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变慢,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位于地幔,排除④。故选B。]读中亚地壳西藏至准噶尔(沿85°E)的地形与莫霍界面剖面图,回答14~15题。14.下列关于莫霍界面描述正确的是( )A.莫霍界面是一条水平直线 B.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线C.在莫霍界面,纵波速度突然减小 D.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深度大致呈“倒影”15.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14.D 15.A [第14题,读图可知,莫霍界面在不同区域的深度不同,是一条曲线,A错误。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岩石圈包括地壳与上地幔顶部,B错误。在莫霍界面,纵波速度突然增大,C错误。由图可知,地形高度较大时,莫霍界面下凹,地形高度较小时,莫霍界面上凸,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深度大致对称分布,呈倒影关系,D正确。第15题,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大,故该地地震波到达得晚,A正确,B、C、D错误。故选A。]16.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解析] 第(1)题,主要为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为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为30~35千米,可进一步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答案] (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2)45~50千米 30~35千米(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13/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05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docx 05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生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