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人文主题
活动五:请结合《<论语>十二章》一文,以“百家争鸣,文化赓续”为主题,写一段深刻的话。
百家争鸣,文化赓续。《论语》之德是克己复礼为仁以成君子。至圣与弟子们在思想碰撞中熔铸出华夏文明的精神脊梁。
《论语》以“克己复礼为仁”的修身之道,在礼崩乐坏的裂痕中筑起道德堤坝;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在纷争乱世里播撒仁爱火种。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的铿锵誓言,如金石掷地,叩击着每个青年叩问生命重量的心弦;“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辩证哲思,则如清泉涤荡,指引着我们在浮华时代内外兼修,守护精神本真。真正的文化赓续,既要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般执着求索真理,亦需以“和而不同”的胸襟对话世界。当我们将“见贤思齐”的谦逊化作攀登的阶梯,将“三省吾身”的慎独铸成生命的戒尺,便能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谱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新章。
校训是学校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体现了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
  勤奋求实,励志明德(华东理工大学)
  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华中科技大学)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
  明德格物(香港大学)
  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中国政法大学)
这些校训有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
《礼记》的产生
《礼》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作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二弟子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为《礼记》。
《礼记》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学》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礼制分崩离析,社会动荡纷乱,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人们惶惶不安。人们反对纷争,热烈追求国家、民族大一统,希望建立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可惜在那个时代,这只是个难以实现的梦想,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即通过礼制的建设与推行来实现“小康”社会。这也是人们对儒家理论的新思考。
传统儒家经典中的“大学”
大学即“大人之学”与“君子之学”
在《礼记·大学》中,“大学”被定义为区别于“小学”的“大人之学”,
即培养具备道德修养、治国理政能力的“君子”或“大人”的学问。
年龄与内容区分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基础礼仪与文化知识(如洒扫、应对、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则研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核心目标 :通过“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格完善与社会治理的统一。
文本感知
文本精读
活力一:《大学之道》中“三纲领”与“八条目”的逻辑关系是如何体现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
参考答案:① “三纲领”为宗旨,确立道德追求的终极目标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确儒家教育的核心是弘扬光明品德(明明德)、革新社会风气(亲民)、追求至善境界(止于至善)。三者层层递进,从个体道德完善到社会整体提升,构成“内圣”到“外王”的框架。而 “止于至善”是终极目标 ,要求个人道德与社会治理的统一,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无论身份高低,均需以修身为起点,最终实现天下大同。
②“八条目”为实践路径,落实了“内圣外王”的具体步骤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构成递进链条:内修阶段 (格物→正心→修身),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格物)、获取知识(致知)、端正意念(诚意)、修正心态(正心),完成道德内化。
外治阶段 (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基础,扩展至家庭和谐(齐家)、国家治理(治国)、天下太平(平天下),实现社会责任。
③其逻辑关联 为:“修身”是枢纽,“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体现从认知到实践的因果链条,最终指向“止于至善”的社会理想。
活动二:《大学之道》是如何通过论证艺术来强化儒家“修身为本”的核心思想?
参考答案:①以递进式结构增强逻辑严密性 。
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样的顶真修辞,形成环环相扣的推理链条,强调修身为本以期达到道德修养最高境界的必要性。
②以逆向论证凸显修身的重要性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先修其身” ,采用“欲……先……”的句式,反向推演治国需以修身为本,形成“治国→齐家→修身”的逆向论证,突出修身是治国的前提。
③采用排比句式来增强节奏感强化说服力。
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项并列短语的排比句式,简洁概括了修身为本的实践路径,增强了条理性与感染力。
活动三:《大学之道》的思想对当代青年价值观培养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大学之道》的思想可为青年提供由内而外的成长价值框架,将传统智慧转化为现代社会中的人格塑造与社会参与的动力。
其一,“明德”修身,筑牢品德根基。“明明德”强调内在道德修养,启示青年在多元价值观中坚守诚信正直等核心品质,形成稳定的人格定力。
其二,“亲民至善”,拓展社会担当。儒家主张由己及人、服务社会并追求卓越,激励青年超越自我局限,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其三,“格物致知”与“修齐治平”提供实践路径。前者倡导求真精神,呼吁青年通过深度思考与实践探索真理;后者提供从修身到治国的渐进模式,强调从小事做起,逐步积累影响社会的能力。
文本思辨
活动四:《大学之道》强调以格物致知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多元价值实现,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并不矛盾,二者在本质上是互补与融合的关系。
第一,二者核心目标是一致的。
《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是“平天下”,但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从个人修养出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逐步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国家。它强调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己及人的责任伦理。现代社会的多元价值实现同样以个人发展为基础,但更强调个体选择的自由(如职业、生活方式、文化认同等)。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需要个体具备健全的人格、理性的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没有“修身”的根基,多元价值可能陷入相对主义或混乱;而没有多元选择,“修身”也可能变得僵化。
第二,“格物致知”与现代多元社会的追求相契合。
“格物致知”要求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真知,这与现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和终身学习理念完全契合。在多元社会中,不同领域的创新(科技、艺术、社会公益等)都需要以“格物致知”为基础。
现代社会信息的爆炸性增长更需通过“格物致知”来培养批判性思维,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多元价值的选择自由,恰恰需要以理性认知(致知)为前提。
第三,“修身”是多元价值的伦理基础。
《大学之道》将“修身”视为核心环节,强调道德自律和人格完善。现代社会虽价值多元,但并非无底线——法治、公序良俗、职业道德等均需以个体伦理为基础。
例如,一个选择成为艺术家、科学家或企业家的现代人,仍需诚信、责任感、同理心等品质(即“修身”的现代体现)。多元价值的实现不能脱离伦理约束,而“修身”正提供了这种约束。
第四,“齐家治国平天下”可做现代诠释。
传统意义上的“治国平天下”在现代可转化为对社会责任的承担:无论是参与公共事务、推动环保、促进社会公平,还是在自身领域内贡献价值(如医生救人、教师育人),都是“平天下”的现代体现。
多元社会允许人们以不同方式实现社会责任——有人通过科技创新,有人通过文化艺术,有人通过社区服务。这正是“平天下”路径的多元化扩展。
结论:
《大学之道》与现代社会多元价值实现非但不矛盾,反而互为支撑:
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伦理根基和责任感,避免多元价值滑向虚无主义;
后者为前者赋予了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的多样性,避免传统修养脱离现实。
二者的结合,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例证。
人文主题
活动五:请结合《大学之道》一文,以“百家争鸣,文化赓续”为主题,写一段深刻的话。
百家争鸣,文化赓续。《大学》之德,以修身为本。以“三纲领”“八条目”为经纬,为青年成长构筑精神坐标。
明明德者,非独善其身,乃以德性为灯,照亮人性本真。于信息纷扰中葆赤子之心,以慎独守正,涤荡私欲之蔽,方见天地澄明。亲民之道,非止于博爱,更在推己及人,以同理心联结世界,在双向滋养中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共生共荣。止于至善,则需以永无止境的精进之心,锚定精神坐标,在变动世界中持守向善之志。格物致知,非纸上空谈,乃以实践磨砺真知;诚意正心,非虚妄自许,而在内外如一的德性涵养。修身齐家,非独善其身,更需以“家国同构”之思,将理想融入时代经纬。青年当以《大学之道》为镜,明德以立心,亲民以拓境,止善以登高。于信息洪流中持守本真,在科技浪潮里传承薪火,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灼灼光华。以青春之笔续写华夏文明的璀璨长卷,方不负时代之托,民族之望。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