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2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大学之道
提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解题:
“大学”在古代的含义有两种: "博学"之态;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题目解读
阶段 学习内容 作用
小学阶段 洒扫、应对、进退 礼、乐、射、御、书、数 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
大学阶段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学习如何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古代学制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散文,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作品介绍
《大学》本出《礼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西汉时期学者、礼学家)所编,又称《小戴礼记》《小戴记》。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并称“三礼”。《礼记》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小戴礼记》
《仪礼》
《周礼》
《礼记》
作品介绍
东南大学
香港大学
厦门大学
河南大学
大学校训中的《大学》格言
《大学》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是《大学》的总纲,包括 “三纲八目” 。
三纲八目: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中心。
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初读文本
课文研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明:彰明,动词
明:美好的,形容词
亲:亲近爱抚
止:达到
道:宗旨,根本原则。
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①所谓“明明德”,意指不断地彰明人内在的光明的德行,培养高尚的道德。这是求知和修身。
②所谓“亲民”,是指做到求知和修身的方法,做到亲民,推己及人。
③所谓“止于至善”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自我修炼
影响他人
终极目标
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层层递进的,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知:知道
止:应达到至善的境界
定:志向坚定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课文研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心不妄动
性情安和
思虑周详
处事合宜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怎样实现“三纲”?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课文研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古代想要彰明美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
治:治理
齐:使...整齐有序
其身:自身的品性
修:修养
课文研读
课文研读
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取知识。
正:使...端正
诚:使...真诚
致:获得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知至: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课文研读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庶人:平民百姓
壹是:一律;一概
本:根本
修身:修养品性
课文研读
总结《大学》中“八目”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纲”与“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纲: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成语:提纲挈qiè领/纲举目张(比喻抓住要领,简明扼要)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
“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整体感知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运用了顶真手法。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简要分析《大学之道》论证特点。
视频索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