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第2课时峡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李白《上三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素养目标1.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中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注释疏通文章大意。(重点)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品味文章语言,借助画面及文字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难点)3.引导学生在相关文化知识的助读过程中,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景的欣赏之意,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难点)第1课时任务一 课前蓄能 预习检测任务二 初读感知 文意疏通任务三 文言积累 重点夯实第2课时任务四 山水画卷 四季探幽任务五 品鉴·郦道元的镜头语言任务六 课后释疑 思考探究任务七 千年对话 情怀传承山水画卷 四季探幽任务四1.明确四季景物特征及描写顺序(夏→春冬→秋)2.分析动静结合、俯仰视角等写景手法3.感受三峡雄奇秀美的自然审美体验。整体感知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景物的?第1段先写山: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突出其雄伟气象。第2段第3段第4段夏天春、冬天秋天再按照景物特点的不同,具体描绘三峡四季的不同景象。总分文本精读1.三峡的山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语句,简要概括。自三峡七百里中峡长重岩叠嶂,遮天蔽日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岭连山峰险峻、江面狭窄、峡谷幽深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高峻险拔、雄伟壮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zhànɡ),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山句子赏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这句话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重”“叠”“隐”“蔽”互相补充,从正面描写出了山的高度,刻画出了山的高峻陡峭。2.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体现将其出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凶险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迅疾(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对比、夸张)三峡的夏水:水势浩大、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水知识点睛正、侧面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通过描写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更鲜明、突出,是侧面描写。3.三峡的春冬之景有何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素湍、回清绿潭、倒影【动】【静】江水清澈,水流和缓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动静结合)【俯视】【仰望】山水相间(俯仰结合)三峡的春冬之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4.三峡之秋又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寒冷肃杀猿声哀婉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山高岭连,触景生悲【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三峡的秋景:万物萧条、凄清哀婉“猿啼”常象征的情感猿的号叫听起来声音凄厉,类似于人的悲凄号哭声,因此我国古代诗人常将其用以暗示感伤之情,例如:陶渊明杜甫李端《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xùn)田舍获》《登高》《送客赋得巴江夜猿》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小练笔三峡之景,山容水意,四季分明,各具情态: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其形可谓( )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其峰可谓( )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其势可谓( )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行可谓( )矣。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其景可谓( )矣。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其境可谓( )矣,高猿长啸,哀转久绝,其声可谓( )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其情可谓( )矣。长高险快清凉悲哀品鉴·郦道元的镜头语言任务五活动一:导演分镜台(小组合作)活动二:声效大师工坊(个体创作)活动三:秋景专项深化设计填写镜头脚本季节 原文句 镜头设计 运镜技巧 手法标注春冬夏秋活动一导演分镜台(小组合作)"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 特写:白色急流撞击礁石(高速摄影)2. 俯拍慢镜:碧绿深潭倒映山影(镜头旋转)快慢对比+视角切换动静结合色彩对照"朝发白帝,暮到江陵"1. 航拍:急流漫过山陵(广角)2. 追踪镜头:小舟在浪尖颠簸(摇晃视角)大场景+主观镜头侧面烘托夸张手法1. 全景:枯林覆盖的幽深峡谷(冷色调滤镜)2. 声画分离:猿声哀鸣中空镜头扫过结霜岩石"林寒涧肃,高猿长啸"环境音强化+空镜留白以声衬寂氛围渲染手法 作用 课文例证关键手法解析表(教师引导):动静相生打破单调感,赋予景观生命力"素湍"(动) vs "绿潭"(静)感官交响多维触发读者体验"高猿长啸"(听觉)+"林寒涧肃"(触觉)虚实对照拓展想象空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虚拟对比)声效设计任务单场景 原文句 声效方案 情感传递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洪水轰鸣声渐强+木材断裂音 自然的压迫感高猿长啸 "哀转久绝" 猿声由近及远+山谷回声 孤寂苍凉飞漱其间 "悬泉瀑布" 水珠溅落声+鸟鸣间歇 生机灵动活动二声效大师工坊(个体创作)场景 原文句 声效方案 情感传递活动三:秋景专项深化设计1.意象解构:"林寒涧肃"中"寒/肃"是实写温度还是心理感受?明确:通感手法(触觉温度转为心理肃杀感)2.声画关系思辨:导演是否该在猿啸时插入猴子镜头?对比方案:方案A:闪现猿猴剪影(具象但限制想象)方案B:保持空镜头+强化回声(更贴近"哀转久绝"意境)3.【情感落点探究】为何结尾引渔歌?有什么作用?完成情感曲线图。结构上:总结全文,与上文“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相呼应。内容上:渲染三峡秋季景色的悲凉,突出三峡山高、水长、岭连的特点,体现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夏之狂暴 → 春冬之明净 → 秋之凄怆 → 渔歌点题(悲悯)课后释疑 思考探究任务六问题预设: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2.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3.为什么用单字形容景物?游客提问时间……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因为“峡”的意思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高峻的山才有江流湍急的水势,所以从山写起。2.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使三峡的夏季最有特点,因此先写夏水;春冬之景象相似,故合写,不浪费笔墨;秋景和前文相比又是另一番情调,故分写。夏春冬秋课文顺序:3.为什么用单字形容景物?“清”“荣”“峻”“茂”,四字一组,一字一景,分别写了清澈的江水、繁荣的树木、峻峭的群山、茂密的花草,精当、简洁。这种手法叫作“大笔点染”,即抓住一个重点之后围绕这个重点来描写。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四字。写秋季景色,着“寒”“肃”“凄”“哀”四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千年对话 情怀传承任务七1.对比古今三峡变迁(水利工程/生态保护)2.假如郦道元穿越到2025年,他会如何评价今日的三峡?又会向当代人提出什么疑问?(观看视频)3.培养对文化遗产的敬畏与传承责任感。山水虽佳,然世上犹有劳贫啊……三峡之景固然壮阔,但古代江水湍急,洪涝频发,周边百姓苦不堪言。郦道元虽然未曾到过南方,但他在汇编前人的记载时,看到了渔民、百姓的苦楚。时光流转不息,他的这份疾忧,在千年后的今天,不复存在———情感延伸三峡水电站三峡大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始建于1994年,2006年全线竣工,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建筑之一。三峡大坝的全线建成,意味着三峡工程开始全面发挥防洪能力,有效保护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数千万人口和数百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水威胁,使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得到更为充分的显现和发挥。总结:郦道元用文字凝固了三峡的魂魄,当代人用科技重塑了她的形体。变的是山河的表象,不变的是中华民族对“天人合一”的永恒追求——这,便是穿越千年的回答。文章主旨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渔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对比阅读最后来一个打假声明啊。最近有人说我的文章是抄袭了唐朝一个叫李白的诗。其实,我比他早出生好多年。不过,《早发白帝城》的确不错,值得一读。【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与本文都描绘了三峡风光,试比较其异同。《早发白帝城》《三峡》同异都描写了三峡的水流和猿啼体裁是诗歌体裁是散文用猿啼衬托行船之快和心情愉快用猿啼渲染秋天的萧瑟气氛艺术特色分析全文的艺术特色有张有弛,动静结合七百里山势写的是静态,文气平静舒缓;夏水暴涨写的是动态,文气激烈紧张。先弛后张,前后节奏反差强烈,扣人心弦。以局部为例, “回清”是动,“绿潭” 是静,一起一伏,动静相间,其妙无穷。语言简练,生动传神春夏秋冬四季齐全,山水草木面面俱全。语言简练,但生动逼真,让人叹服,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仅八字就写出了江水的迅疾;“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展现出一幅美妙的山水画,使人如临其境。抓住特点进行描写文章紧扣三峡雄伟秀丽的总特征和四季景色的不同特点下笔。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板书设计三峡总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高峻美四季之美夏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水势浩大)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流湍急)奔放美春冬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俯瞰)清幽美秋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萧瑟凄清)高猿长啸,渔者悲歌(凄异哀转)凄异美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绝 怪柏,悬泉瀑布(仰视)课后作业背诵课文,谈谈你的感受。《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课外可以阅读《水经注》中描写孟门山、拒马河、黄牛滩、西陵峡等的段落,体会其写景文字的精彩。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1课 三峡 第2课时 课件.pptx 视频.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