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长征胜利万岁
长征用具
1. 学习这两篇回忆录,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情怀。
2. 分析文本,归纳总结老一辈革命家对革命战争的思考。
3. 揣摩文本,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对革命的深厚感情。
学习目标
【活动1】作者介绍
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学习任务一: 我说作者背景 、介绍回忆录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后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4年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中央红军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及中央、军委自属队共8.6万余人,从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战略转移,准备到湘西地区同红2、红6军团会合。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
【活动2】我说写作背景
文体知识
分类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如凯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回忆录
【活动3】我说文体知识
文体知识
回忆录的写法特点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
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回忆录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万岁”蕴含着作者对参与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行动并取得胜利的自豪之情。

通读文本,概述回忆录主要记叙的事件。
【活动1】朗读题目,品味其蕴含的情感。

通读文本,概述回忆录主要记叙的事件。
【活动2】 阅读《长征胜利万岁》,梳理杨成武记述的红军长征到吴起镇后的事件,并分析这些事件的性质。依照示例,完成下表。
段落 事件 性质
第1~8段 红军胜利到达吴起镇 中央红军长征的最后一仗获得全胜,这就是“宣言书”
第9~22段 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人 红军拔掉民团钉子,让陕北百姓欢天喜地,并继续向陕北甘泉前进,这就是“宣传队”
第23~46段 召开全军干部会议 与当地苏维埃会合,召开大会宣讲长征意义,这就是“播种机”
【活动3】文中出现了多个场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个场面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其中体现出的场面特点、描写方式及技巧以及情感内涵。
场面记录
(具体段落描述)
第一场景:到达吴起镇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场面记录
(具体段落描述)
第二场景:红军歼灭二马骑兵团、消灭反动民团
(1)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
(2)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
(3)……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
场面记录
(具体段落描述)
第三场景:召开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
(1)天虽奇冷,但我和黄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一头是汗。
(2)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也许是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身不由己打了一个寒噤,但还是继续听着毛主席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
(3)“顿时响起了热烈的口号声”“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
场面记录 (具体段落描述) 场景特点 描写方式及技巧 情感
第一场景:到达吴起镇 十月十八日这一天带路的同志指着前面的一个村庄,说那就是吴起镇时,队伍中顿时沸腾起来了!“吴起镇到了!”同志们欢叫着跑了下去,看到这个欢乐、热烈的场面,我们都很高兴。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欢乐热烈
1.运用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红军的兴奋与激动;
2.“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运用环境渲染人物心理,拟人的修辞也使得语言活泼有趣。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场面记录 (具体段落描述) 场景特点 描写方式及技巧 情感
第二场景:红军歼灭二马骑兵团、消灭反动民团 (1)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 (2)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 (3)……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
紧张激烈
(1)运用细节和动作描写:一“握”一“盯”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战士们的斗志昂扬。
(2)“吼叫”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交战的激烈、场面的壮烈;两个“一齐”交代了战士们士气振奋、上下一心的战斗热情。
(3)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敌人在受到打击时的狼狈。
勇于战斗、善于团结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场面记录 (具体段落描述) 场景特点 描写方式及技巧 情感
第三场景:召开干部会议,宣布长征胜利 (1)天虽奇冷,但我和黄开湘同志不知性急还是怎么的,骑着马一口气跑了三十多里地,一头是汗。 (2)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也许是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身不由己打了一个寒噤,但还是继续听着毛主席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 (3)“顿时响起了热烈的口号声”“会场里霎时升起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
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激动兴奋
1.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红军战士心情急切,迫切想要见到毛泽东,听到中央给自己指明方向。
2.(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了会后自己的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象征着中国红军遭遇的困境和中国革命的阴霾都已经成为过去,预示着革命必将胜利的光明未来。
(2)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我”对革命取得巨大阶段性胜利的激动。
3.由观众的反应从侧面写出了当时与会人员兴奋激动的心情。
【活动】 细读《长征胜利万岁》,讨论、研习毛泽东对长征意义的三大比喻,完成问题。
(1) 毛泽东称长征为“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的理由是什么?

细读文本,深入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革命军队的性质。
参考答案:在毛泽东看来,敌人仍然强大,红军部队也损失惨重,但经过长征,队伍没有打散,而且还经常能打胜仗,让蒋介石觉得自己无力消灭红军,这就是力量的宣示;十一个省约两万万人民都知道了红军的存在,打了那么多胜仗,又扩充了那么大队伍,这就是在宣传革命;建立了那么多苏维埃政府、当地游击队和地下组织,到达陕北以后留下了约一万人的精华,这都是在播种,这就是在进行队伍建设,为革命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为什么不能将长征单纯地理解为撤退、转移或逃跑?
参考答案:长征是一种撤退甚至是“逃命”不假,但它是战略撤退,是有鲜明政治目的的撤退。长征在军事战略上的目的达到了,在政治上的目的也达到了,在组织上的目的同样也达到了。所以不能将其单纯地理解为撤退、转移或逃跑。
(3) 毛泽东始终强调红军行动的政治意义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长征是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生存下来,但生存不是苟活。无论是艰苦卓绝还是顽强生存,红军都有切实可行的政治目标,那就是始终不忘革命,始终不忘救国救民,体现了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的特点。
【活动】 仿照示例,梳理、摘录《长征胜利万岁》中直接或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归纳总结,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战争的思考和对革命的感情。
段落 表达情感的语句 情感特征
第4段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兴奋、激动
第7段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 亲切
第15段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 高昂
第44段 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也许是由于刚才骑马狂奔出了阵汗,衣服湿了,现在骤然一热,我身不由己地打了一个寒噤,但还继续听着毛主席的讲话,只觉得周身的热血直往上涌 温暖、激动
【活动】 阅读《大战中的插曲》,分析日本孤儿得到救助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八路军救助日本孤儿这件事的。

通读文本,概述回忆录主要记叙的事件。
《*大战中的插曲》
参考答案:原因:首先是由八路军为人民服务这一性质决定的,体现着人民军队强烈的人道主义关爱之情;其次,两个孩子弱小,父母双亡,他们也是残酷战争无辜的受害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博爱。
看法:表示认同。人民军队不是为了个人恩怨打仗,抗日战争也不是为了个人仇杀,而是为了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这也是八路军战士救助日本孤儿甚至还要抢救日本副站长的根本原因。事实证明,后来这件事获得了很好的影响,也为抗战后中日友好做出了贡献。
【活动1】 阅读《大战中的插曲》,聂荣臻后来对美穗子说只要是八路军都会救她,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到依据。

细读文本,深入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和革命军队的性质。
参考答案:理由:“这是我们的政策,是我们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决定的。”从日本战俘回国后的举动、参加过正太路作战的日本军人的谢罪、像美穗子一样的普通日本百姓的感恩,可体现出人民军队的性质、人民战争的正义性,以及这种性质与正义的强大力量。因此,换作任何一个八路军,都会救她。
【活动2】 在回忆录的事件叙述中,典型的细节描写往往最能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也最能打动人心。请从《大战中的插曲》中举例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示例:在《大战中的插曲》中,“我嘱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用水把梨冲洗了”“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担心孩子在路上哭,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等,这些细节具体展现了聂荣臻元帅对年幼的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心,如此救助敌方子女,更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的胸怀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道主义精神,令人动容。
【活动1】 阅读分析《大战中的插曲》中聂荣臻写给日方的信,讨论这封信传递的精神价值。

归纳总结,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战争的思考和对革命的感情。
参考答案:1.信的内容首先直斥日军暴行,指出灾难责任完全“由日阀负之”,这是必要的严正立场。2.然后简要交代救助日本孤儿的情况以及我方对待孤儿及家人的态度。之后指明这一惨痛事件发生的原因,日本孤儿的遭遇正说明了日阀侵略同样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而我们八路军对待日本普通民众的态度更与日军暴行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抗日战争是为了中日双方人民谋求和平的正义的战争。3.接下来一方面表达中国人民的坚定态度,另一方面号召携手反对、消灭这种罪恶战争。4.最后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对日本士兵“幡然觉醒”的希望。整封信既揭露批判,义正词严,又满贮人道的坚守、人性的光辉;既讨伐日阀的行径,又不忘宣传教育,呼吁两国士兵及人民携手共建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活动2】 合作探究:“百团大战”作为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值得人们记录的内容有很多,作者为什么着重讲述这个战役中的“小小的插曲”呢?
参考答案:这个“小小的插曲”,虽不像激烈的战斗那样惊心动魄,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战火中抢救日本孩子,这一举动以小见大,折射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宽广的胸怀,反映出中国军民在残酷战争中依然坚守的人道主义精神,意义深远,影响深刻。它既见证了中日友谊,也见证了军国主义给中日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回忆这件特殊的战争往事,是呼吁和号召中日两国人民爱好和平、珍视和平。因此,作者着重讲述了这个“小小的插曲”。
【活动】某中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请你担任导游,介绍红军长征的经过和精神。请结合下图写一段解说词,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少于80个字。
(选自《红军长征路线简笔画》)

迁移运用,写一段解说词
参考答案:红军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到达延安,行程二万五千里,历经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大小战役。长征是人类精神的丰碑,它体现出一个被压迫的伟大民族为了独立、自强和正义事业,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