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释》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被道教尊为始祖,“太上老君” 。
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道)。
主张无为而治。
在政治上
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权术上
在修身上
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作品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当时所处西周社会,诸侯各国穷兵黩武,战乱频仍,社会之礼仪伦理已无法恢复。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盟会450余次。老子看透人类社会之所以会纷争不已,都是由于圣人、礼仪、法令、欲望、智慧等有为措施所引起的,正是因为社会看中名利、实力、好胜等荣誉,所以天下才会出现资源有限性的占有之争。
老子因此提出回归自然,顺应无为而治、清净绝智的自然世界的规律,从而才能守弱胜强,达到小国寡民的平静生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时代背景
春秋前后时期地图对比
《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道”是世界的本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阴阳转化。如:乐极生悲、物极必反
“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
公众号酸梨老师的语文江湖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五十六章
读老子
白居易
言者不如知者默,
此语吾闻于老子。
若道老君是知者,
缘何自著五千文。
作品评价
老子的思想集大成 — —《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
作品评价
活动: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准确。
2. 结合注释,反复诵读,疏通句意。
3. 全班齐读课文,感悟体会。
明确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 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
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中间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毂的中间空的地方。 当:正是,正因
和泥(制作陶器)。
埏,揉和;植,黏土
门窗
“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作用。
汇集,集合
以之为
释义: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探究新知 知识拓展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1. 有”与“无”的关系是什么 老子是怎样来说明的
①“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
②运用比喻,用生活中常见的车轮、陶器、房屋等来说明。“无”就是“空无”的意思,也就是留有空间。车毂的中空处、陶器中空的部分、房舍的内部,正是因为“空”,即“无”,才使本体可以使用。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2. 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① 一般人: 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及其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的。
②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小结(第十一章)
辐条
泥土
门窗

车子
器皿
屋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的智慧:要正视那些曾被你忽视的“无”,发掘其潜能和价值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尖的人
自我夸耀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自我夸耀
为,做
行走不稳
同“形”
重点字词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课文翻译
①“企”意为抬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
怎样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爱表现自己的人常常不被人重视。
自是者不彰 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他的意见反而不会彰显。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爱自我夸张吹牛的人,反而没有功劳,不会长久。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从而盲目自大自满,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真相得不到彰明。
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
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者——是轻浮、急躁的表现,不够谦虚。
企立、跨行
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
根源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
本质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这些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指出“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急于表现、贪功冒进的举动是没有好结果的。老子告诫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温和柔顺,只有脚踏实地,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方可长久。
理解内容
这一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理解内容
这一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排比
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比喻
论证
正面结论
有道者不处
企者、跨者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举例
论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 qiǎng 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智:智慧
明:明智
自知者名:宾语前置
自胜者强:宾语前置,胜自者强
强行者:勤勉而行的人
不失其所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
不亡:不消亡,不朽
寿:长寿,
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明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探究内涵
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知人者”
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
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探究内涵
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
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
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探究内涵
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知足者富”
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的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其所”,就是不失其“自知”“自胜”的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
“强行者有志”
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能够努力奋进,顺应天道,与道合为一体,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
理解章旨
本章讲个人的修养。人生存于社会,要经常面对他人,也要时刻面对自己。既要了解别人,也要认识自己。这样才能处理好自己同他人的关系。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老子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相对,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世长存。
老子在第三十三章,对个人提出什么要求?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动手去做的
有所把持的
状语后置
状后
宾前,以是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同“判”,分离
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毫毛的末端,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
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
第六十四章
释义: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接近成功
不加以干预
取消独立性
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稀罕,以…为贵
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弥补、补救
释义: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第六十四章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8.本章从哪几个层次说理?分别内容是什么?
壹(开头到治之于未乱):
贰(合抱之木到始于足下):
叁(为者败之到故无失):
肆(民之从事到则无败事):
伍(是以圣人欲不欲到最后):
善于把握先兆
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无为而治
从始至终保持谨慎
不妄动、不妄为
第六十三章(节选)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有道的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
以经解经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老子认为,一切祸患都因有所作为和心理偏执而起。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这样自然少有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认为圣人追求的是众人所不追求的大道,不看重众人所想要的珍奇异宝,学习众人不愿学习的德行。因此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性,顺势而为,不逆势妄为,不干涉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探究内涵
读一读:思考圣人是怎么做的?
圣人:是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其人格形态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据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p82 注释)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也就是不干扰,不妄为。
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
理解章旨
本章主要讲“治国”。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的四种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做事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强调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
其次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的三个事例,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才不会功败垂成。
第三,强调了圣人的做法,是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以无败无失。
经典之用
请你用三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
成语:
防微杜渐
防患未然
居安思危
有备无患
未雨绸缪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经典之用
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由于人们对新病毒完全没有了解,缺乏防范意识,预防措施不到位,所以疫情开始就呈现出快速爆发态势,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但是,随着我们对病毒认识的逐步深入,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守望相助,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条,真正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尽管如此,当前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决不放松对疫情的监控,要有备无患,时刻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
示例
思辨对比
《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思辨对比
荀子通过“积”与“不积”的设喻与对比,强调突出积累在学习上的重要性,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两者结论不同
老子这一章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要实现远大、宏伟的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
《老子》四章
总结:理清结构,提取要点。
自然之道——
为人之道——
治国之道——
有无相生
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
防微杜渐、重视积累、慎终如始、顺应规律
活动三
儒道智慧,
不可或缺
——南怀瑾:《老子他说》
对这三家(儒佛道),我经常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粮食;佛家是杂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注重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侧重人道。
道家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摆脱出世入世的束缚,注重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侧重天道。
不满社会现实
自身修养
积极进取
使命责任
自然天性
宁静和谐
超越世俗
疗救社会,使之恢复正常的秩序


加法
减法
异同
粮店
药店
思维提升
儒道智慧,不可或缺
以天下为己任,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儒】
超然通达,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道】
成就
境界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课堂总结
《道德经》五千余言,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玄妙而顺理成章。每一句名言,都是华夏文明的一盏灯火,千百年来照耀着着每一个华夏子孙。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遨游在历史的长河中,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感受《老子》中所蕴含的中国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