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五年级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 单元的关键课,聚焦地震这一剧烈的地球表面变化现象。教材通过聚焦地震成因、危害等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实验探究地震成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地震对地表的作用,还涉及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地震,树立科学的地球运动观与防灾意识,体现了 “科学与生活、安全” 的紧密联系。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地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通过新闻、影视),但对其成因缺乏科学理解,对地震带来的地表变化和危害有初步印象,却不系统。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实验探究,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对抽象的地壳运动理解较困难,且需加强防灾自救意识的培养。核心素养分析科学观念 知道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地震成因(地壳岩层的挤压、拉伸导致断裂、错动),认识到地震会对地表和人类生活造成剧烈影响。 科学思维 通过模拟实验现象和案例分析,培养归纳、推理的科学思维,能从实验与实际现象中提炼地震成因及作用的规律。 探究实践 参与地震成因的模拟实验,学会设计实验、观察记录,提升科学探究与实践操作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地球运动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关注地震、学习防灾自救知识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认识地震对地表的剧烈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地壳岩层的挤压、拉伸与地震成因的关系;全面分析地震对地表和人类的影响。教具准备模拟地震实验材料(小盒、塑料薄膜、土、水、搅拌工具);地震相关视频、图片资料;宣传海报制作材料(彩纸、画笔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地震发生时的视频片段,提问:“视频里发生了什么?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已有认知交流对地震的初步想法。 设计意图:以震撼的地震视频导入,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紧扣 “地震成因及作用” 的聚焦问题。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地震的成因与作用 教师活动:展示地震破坏的图片,提出问题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对地震成因、情景及影响的猜想。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探究地震成因与影响 了解地震的成因 交流看法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对地震成因的看法,鼓励大胆猜想。 学生活动:小组内分享自己认为的地震成因,如 “地下有怪物”“地壳在动” 等。 模拟实验 教师活动:讲解模拟实验步骤:将小盒两半拼接,铺塑料薄膜;将土、水和成泥铺在盒中;泥干后迅速拉开或挤压小盒两半,观察现象。发放材料,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模拟实验,观察泥层(模拟岩层)在拉开、挤压时的变化,记录现象。 解释成因 教师活动:展示岩层弯曲、断裂错动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和图片,解释地震成因(地壳岩层的挤压、拉伸导致断裂、错动,引发地震)。 学生活动:结合实验与图片,小组讨论后,尝试解释地震成因。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和图片观察,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成因,培养探究与推理能力。 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对地表的变化 描述地震情景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或交流在电视、网络上看到的地震情景。 学生活动:小组内分享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描述,如 “房屋摇晃倒塌”“地面开裂” 等。 分析地表改变 教师活动:展示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的资料(文字、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地面裂缝、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等)。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地震对地表的影响。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全面认识地震对地表的剧烈作用,培养分析能力。 地震自救与互救知识搜集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地震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为制作宣传海报做准备。 学生活动:利用书籍、网络等渠道,搜集地震防灾、自救互救的知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增强防灾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三)研讨:地震成因与作用的深入认识 能否为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找到依据?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模拟实验中泥层的弯曲、断裂现象,提问:“实验中泥层的变化和岩石弯曲有什么相似?这能为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提供什么依据?”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结合实验现象,说明岩层受挤压、拉伸会弯曲甚至断裂,为岩石弯曲原因的猜测提供依据。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能给地表带来哪些改变?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还是缓慢的?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综合所学,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地震成因(地壳岩层运动断裂、错动),以及对地表的剧烈改变(如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后,分享对地震发生、地表改变及变化速度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知识,深化对地震成因及作用的科学认识,培养归纳与表达能力。 (四)拓展:制作地震宣传海报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将搜集的地震自救互救知识制作成宣传海报,鼓励创意设计。 学生活动:分组制作地震宣传海报,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应用,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与动手能力,体现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地震是()的表现。 A. 地球内部运动 B. 地球表面运动 C. 地球静止 答案:A 模拟实验中,拉开小盒两半,模拟的是地壳()运动。 A. 挤压 B. 拉伸 C. 不变 答案:B 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的。 A. 缓慢 B. 剧烈 C. 没有改变 答案:B 判断题 地震是可以提前准确预测的。() 答案:× 地壳的岩层总是静止不动的。() 答案:× 地震会造成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地表改变。() 答案:√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地震是地壳岩层挤压或拉伸断裂、错动形成的,会给地表带来剧烈改变,像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我们还要学习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板书设计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成因:地壳岩层挤压、拉伸→断裂、错动→地震 对地表的作用:地面裂缝、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等(剧烈改变) 自救互救:学习防灾知识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模拟实验直观展现了地震成因,学生参与度高;结合实际地震案例,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深刻认识;宣传海报制作增强了防灾意识,课堂目标达成较好。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地壳岩层运动的抽象过程理解仍有困难;课堂练习时间稍短,个别学生答题不够充分。 教学建议 后续可运用动画演示地壳岩层运动,帮助学生理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确保知识巩固。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7张PPT)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科版)五年级上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视频里发生了什么?地震是怎么形成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新知导入评估与改进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 改变呢 探究新知地震多因地球内部板块运动,板块碰撞、挤压或拉伸时,地壳岩层受力断裂、错动,释放巨大能量,引发地面震动形成。地震发生时,地面摇晃、房屋倒塌,可能伴随地裂、喷砂冒水,部分地区还会出现山体滑坡、道路断裂。它会改变地表:造成地面隆起、凹陷,形成裂缝,引发滑坡堵塞河道成湖,还可能使地表原有地形(如道路、农田)被破坏。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在上面铺一层塑料薄膜。2.将土、水和成泥,并将它铺在有塑料薄膜的小盒中。3.等泥变干后,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4.观察发生的现象。1.了解地震的成因。(1)交流我们对地震成因的看法。(2)做模拟实验。( 3 )根据实验现象和对下面两张图的观察,试着对地震的成因做出我们的解释。4.了解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及给地表带来的变化。(1)试着描述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过的地震情景。(2)分析地震发生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资料一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地震,地震使地面出现了裂缝、塌陷,铁轨也扭曲变形。资料ニ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地震使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汶川地震后, 在唐家山形成的堰塞湖3.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自救与互救?搜集相关知识,制作成宣传海报。课堂练习选择题地震是( )的表现。A. 地球内部运动B. 地球表面运动C. 地球静止模拟实验中,拉开小盒两半,模拟的是地壳( )运动。A. 挤压B. 拉伸C. 不变地震给地表带来的改变是( )的。A. 缓慢B. 剧烈C. 没有改变BAB课堂练习判断题地震是可以提前准确预测的。( )地壳的岩层总是静止不动的。( )地震会造成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地表改变。( )√××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地震是地壳岩层挤压或拉伸断裂、错动形成的,会给地表带来剧烈改变,像地面裂缝、山体滑坡等。我们还要学习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成因:地壳岩层挤压、拉伸→断裂、错动→地震对地表的作用:地面裂缝、山体滑坡、形成堰塞湖等(剧烈改变)自救互救:学习防灾知识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课件.pptx 【核心素养】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含反思.docx 视频素材:地震的成因.mp4 视频素材:汶川地震.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