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第二章 声现象 检测卷时间:45分钟 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1.下列对生活中物理量的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 m/sB.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时间约为2 sC.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D.课桌的高度为0.65 dm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3.如图所示是智能机器人“小艾”,它可以与人讲话交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智能机器人发出的声音是由人的声带振动产生的B.人和“小艾”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能够区别出来C.有时对着“小艾”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它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频率足够高的声音才能使“小艾”接收到声音信号D.你发出的声音和“小艾”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其他人的耳朵中的,但传播速度各不相同4.如图所示,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 ( )5.关于声波,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B.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C.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伴有次声波D.人们利用次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6.如图所示,下列几种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是 ( )A.摩托车的消声器 B.航母指挥员戴耳罩C.高速公路旁的隔声板 D.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7.利用回声可以测海水的深度,已知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 531 m/s,从船底发声装置向下发出的声音,经过1.2 s后,船底的声音接受装置收到回声,那么海水的深度是 ( )A.1 832.2 m B.3 674.4 mC.918.6 m D.1 531 m8.如图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后,左边支架上的乒乓球会弹起来,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C.声音在钢铁中传播比空气中快D.木箱可以传播声音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9分)9.“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断声音的 ,只是阻止了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10.如果声源每分钟振动1 200次,那么它的频率是 Hz;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11.请你根据下表给出的一些声音的频率完成以下填空:声音 频率/Hz 声音 频率/Hz人能听到的声音 20~20 000 海豚能听到的声音 150~150 000狗能听到的声音 15~50 000 人能发出的声音 64~1 300人敏感的声音 1 000~3 000 钢琴上的最高音 4 096人最敏感的频率 2 000 长笛或哨子 5 000~8 000钢琴上的最低音 27.5 狗的叫声 450~1 080鼓或大提琴 100~200 钢琴的中央C 261.6能够听到次声的动物: ; 能够听到超声的动物: 。12.空气是否传声的实验中,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变小,然后把空气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变大,这个实验声音传播需要 ,声音不能在 中传播,该实验中用到的实验方法是 。 三、实验题(每空1分,共11分)13.次仁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回答问题:(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选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音性能与报纸相比, (选填“海绵”或“报纸”)隔音性能好一点。 (3)为了进一步验证,小华认为还可以保持 相同,分别改变不同隔音材料的厚度,直到测试者听不见声音为止,然后通过比较材料的厚度来确定材料的隔音性能。若材料越厚,则说明其隔音性能越 (选填“好”或“差”)。 14.旺姆同学利用日常学习中使用的塑料尺进行了探究活动,并在探究过程中用仪器记录了塑料尺发声的声波波形。(1)如图所示,一只手将塑料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用另一只手拨动塑料尺伸出桌面的一端,由于 (选填“塑料尺振动”或“桌面振动”)从而发出声音。 (2)实验甲,用较小的力轻拨塑料尺,发现塑料尺振动的幅度较小,发出的声音较轻微;实验乙,用较大的力重拨塑料尺,发现塑料尺振动的幅度较大,发出的声音较 (选填“大”或“小”)。分析比较两次实验现象可得出:发声体的 越大,其发声响度越大。 (3)实验丙使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短,用实验甲相同的力拨动塑料尺,用仪器测得实验甲声音频率为1.2×102 Hz,实验丙声音频率为1.2×103 Hz,可见随着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变短,观察到塑料尺的振动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发出声音的 变高。 (4)旺姆将塑料尺在桌面上敲了几下,发现塑料尺上出现了微小的裂纹,用完全相同的操作重复实验甲,比较两次发声的波形图象(图丁)。可见结构的不同,会导致发出声音 不同。 四、计算题(第15题6分,第16题8分,共14分)15.金秋时节,拉萨市某中学召开了盛大隆重的运动会。在运动会上航拍的一架无人机以7.2 km/h的速度匀速竖直向上飞行。(1)当飞行2 s时,该无人机这时距离地面多高 (2)此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该无人机飞到距离地面16 m高时,又用了多少时间 16.强巴的爸爸听说强巴学习了运动的快慢及声现象,想考查一下强巴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于是周末一起驱车来到郊外,以72 km/h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向山崖开去并鸣笛一声,4 s钟后,强巴和爸爸听到了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强巴爸爸让强巴计算一下此时他们距山崖之间的距离,请你帮强巴解决这一问题。第二章检测卷一、选择题1.C 解析: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故A不符合题意;中学生脉搏跳动一次时间约为1 s,故B不符合题意;人正常步行时迈出一步的距离约为1 m,时间约为1 s,则速度约为1 m/s,故C符合题意;课桌的高度为80 cm=8 dm,故D不符合题意。2.C 解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而判断的。3.B 解析:机器人发出的声音是由扬声器的鼓膜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根据音色的不同能区分出人和“小艾”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有时对着“小艾”用很小的音量说话时,它没有反应,说明需要发出响度足够大的声音才能使“小艾”接收到声音信号,故C错误;你发出的声音和“小艾”发出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到其他人的耳朵中的,而且传播速度相同,故D错误。4.B 解析:波段的疏密程度反映的是频率的大小,波段越密频率越大,由图可知小提琴的波段最密,故选B。5.D 解析:人们利用超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不是次声波。6.B 解析: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航母指挥员戴耳罩,减少了噪声进入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符合题意;高速公路旁的隔声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北京动物园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7.C 解析:利用回声可以测海水的深度,声波往返一次用时1.2 s,故声到海底的用时是t=0.6 s,由s=vt=1 531 m/s×0.6 s=918.6 m。8.A 解析:这个实验现象证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二、填空题9.产生 传播10.20 340 解析:物体在1 s内振动1次,称为1 Hz,如果1分钟振动1 200次,说明60 s振动1 200次,那么在1 s内振动了20次,频率为20 Hz;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11.狗 狗或海豚12.介质(空气) 真空 推理法三、实验题13.(1)小 (2)好 海绵(3)人到声源的距离 差14.(1)塑料尺振动 (2)大 振幅(3)变快 音调 (4)音色四、计算题15.(1)4 m (2)6 s解析:当飞行2 s时,该无人机这时距离地面的距离为s=vt= m/s×2 s=4 m。(2)此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该无人机飞到距离地面16 m高时,需要的时间为t'===6 s。16.640 m 解析:则v车=72 km/h=20 m/s,v声=340 m/s,s车=v车t=20 m/s·4 s=80 m,s声=v声t=340 m/s·4 s=1 360 m。车鸣笛时到山崖的距离,s总=(s车+s声)=80 m+1 360 m=720 m,听到回声时车到山崖的距离,s0=s总-s车=720 m-80 m=640 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