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程标准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目标导学 1.自主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并说出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2.合作探究,思考民族交融的多元表现,理解其背后的时代因素及对后世深远的影响。3.阅读史料,自主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思考民族交融与国家发展的内在联系。重点难点 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迭过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表现和历史影响。难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对政治经济的双重影响,以及对文化发展的独特价值。学 案 内 容请记录你的疑惑点 【重要名词】三国时代 武侯祠 九品中正 太康之治 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 衣冠南渡 北民南迁 门阀政治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清谈 租调制 三长制 【时空坐标】【自学质疑案】【基础自学】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对教材的自学(先阅读课本,后进行填写)三国与西晋(阅读课本第28-29页,填写以下问题的答案,在课本勾划、标注)1.三国时期与西晋(1)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公元220年,曹操之子 ,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公元221年, 称帝,定都成都,国号蜀。229年称 帝,国号“吴”,史称 ,至此三国正式形成。(2)266年,____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____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实现短暂统一。2.少数民族内迁自东汉以来,__、__、__、__、____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引发“__ __”,西晋统治力量受到极大削弱。316年,西晋被内迁____贵族所灭。[拓展延伸] 五胡乱华五胡乱华是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二、东晋与南朝(阅读课本第30页,填写以下问题的答案,在课本勾划、标注)1.东晋与门阀政治(1)____年,司马睿在____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______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成为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 案 内 容 问题记录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形成“ ”的局面。[拓展延伸] 士族与门阀政治 士族,就是以家庭为基础、门第为标准,在地主阶级中享有很高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又称门阀士族。东晋是依靠门阀士族的支持而建立的,因而形成了士族与君主共治的局面,时称“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异变形式。2.南朝更迭与经济发展(1)____年,刘裕建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宋、___、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均定都____。加上之前在此定都的东吴和东晋,称此地为“ ”。(2)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____,带来先进生产工具和____,充实了南方劳动力;南方相对安定,战乱较少;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推行 等政策;南方____优越。(3)农业上,土地大量开垦, 品种增加,产量提高,如水稻产量提升,麦类等作物在南方推广;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____、造船、造纸等行业显著进步,如丝织业技术提高,____窑青瓷闻名。(4)江南经济的开发,改变了____的落后面貌;推动了山区____与汉族的交融。三、十六国与南北朝(阅读课本第31-32页,填写以下问题的答案,在课本勾划、标注)1.北方战乱与十六国(1)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的____,合称“___ _”,大部分由少数民族建立。(2)采用中原模式的____、年号,学习__ __制度;各族在混战中,民族布局被打乱,频繁接触,差异缩小,但___ _仍广泛存在。(3)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 统一北方,后在 中被东晋击败,政权迅速崩溃。2.北魏统治(1)4世纪末,鲜卑____建立北魏,____年统一北方。(2)孝文帝将都城从__ __,摆脱旧势力束缚,加强对中原控制;推行_ ___政策,如以汉族服饰取代 、说 、改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汉族的 ,将部分 定为高门,鼓励与汉族通婚。(3)顺应北方民族________的历史趋势,缓解 ;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及____出现奠定基础。(4)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分别被北齐、____取代。____灭掉北齐,____年,隋取代北周,____年隋灭陈,统一全国。[拓展延伸] 北魏军镇制度北魏军镇制度是北魏时期为巩固边防、维护统治而实行的一种重要军事制度。主要有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六镇的统治阶层是被北魏朝廷选派至六镇的拓跋鲜卑族人,他们与来自中原的汉族“强宗子弟”一起组成六镇的政治军事核心,控制高车、匈奴等胡族。北魏的军镇制度对于戍边稳边、巩固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镇作为一种准行政机构而进行的行政体制创新,被后世唐代沿用,发展为藩镇制度。 问题记录 学 案 内 容【训练展示案】探究一:民族交融与社会变革材料一 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 孝文帝以其远见卓识,顺应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本族封建化及民族融合。此后,历代中国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不同程度地效法孝文改制,不断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的血液。 ——李文梁《孝文改制及其对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孝文帝时期北魏政治领域发生的变化,并概括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过程中呈现的特点。探究二:北民南迁与经济发展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材料二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材料三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学 案 内 容 问题记录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拓展提升案】(课下作业)1.汉代私学与官学相映生辉,而魏晋时期官学普遍衰落,“学在家族”的现象大量涌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少数民族内迁 B.儒学受到冲击 C.南方环境稳定 D.士族势力强化2.《王俭传》中写道: “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 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3.秦汉时期,南方地区仍然实行“火耕水耨”。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使用铁犁、耙、耖等铁农具进行稻田耕作。这反映了南方地区( )A.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 B.经济已经超越北方C.铁犁牛耕技术已完全普及 D.耕作方式得到改进4.《齐民要术》中记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胡人在烹饪牛羊肉时加入了米和面;在汉代之前汉民族的饮食中很少有乳制品,此时饮酪也慢慢在汉族中普及开来。此现象说明( )A.汉族饮食更受游牧民族喜爱 B.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胡人颠覆了汉族的饮食习惯 D.民族交融丰富了饮食文化5.南朝《南齐书》曾用“魏虏”“索头”称呼北魏部族,北朝所撰的《魏书》则将南朝宋、齐、梁三朝称为“岛夷”。这一现象反映出( )A.正统观影响史书编撰 B.南北对峙难以弥合C.民族称呼呈现多样化 D.民族矛盾非常尖锐6.北魏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农业生产领域中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有了很大改进。同时,水利事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随着游牧民族的进入,北方畜牧业也有所发展。以至于呈现出“百姓殷阜,年登俗乐”的繁荣景象。此种变化( )A.延缓了北方政权的频繁更替 B.说明了游牧民族具有先进性C.违背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趋势 D.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7.封禅泰山是统一帝国的国家盛典。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天下分合与正统争夺问题,一直有着关于封禅的讨论,如南朝刘宋朝、梁武帝朝、前秦苻坚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均有封禅之议。这主要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B.同源同祖的意识逐渐萌发C.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加剧 D.民族冲突与民族交融并存【总结反思】答案:一、基础自学部分:1.三国与西晋(1)曹丕 刘备 孙权 东吴 司马炎 280(2)匈奴 羯 氐 羌 鲜卑 八王之乱 匈奴贵族2.东晋与南朝(1)317 建康 士大夫家族 王与马,共天下(2)420年 齐 建康 六朝古都 南迁 生产技术 劝课农桑、奖励耕织 自然条件 农作物 陶瓷 龙泉窑 江南地区 少数民族3.十六国与南北朝(1)成汉 十六国 国号 汉族典章 民族隔阂 前秦 淝水之战(2)拓跋部 439 平成迁到洛阳 汉化 鲜卑服饰 汉语 士族阶层 鲜卑贵族 北周 北周 581 589二、训练展示案探究一【答案】(1)变化:迁都。原因:中原地区成为主要产量极低,平城粮食供应发生危机;平城的地理位置不利于控制整个北方,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北魏的发展。(2)影响: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推动了封建化以及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3)特点:相互学习,彼此交融;涉及面多。探究二【答案】(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后果:北方民众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2)作用: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3)影响: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三、拓展提升案:1 2 3 4 5 6 7D B D D A D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