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学案 (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 学案 (1)

资源简介

学案2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走进生活
当资本主义国家正经历经济危机的时候。1933年1月,斯大林宣布“一五”计划以4年零3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期间,苏联共建成1
500个大企业,建立机床、汽车、拖拉机、发动机、化学、飞机等工业部门。工业产量、工业在工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都大大提高。斯大林说:“我们不仅创立了这些工业部门,而且它们的规模使欧洲工业相形见绌。”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经济界出现了对若干问题的争论。从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被汇编成册,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书名于当年公开发表。
思考:苏联“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说明了什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发表有何影响?
提示:(1)
成就的取得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该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澄清了当时的一些错误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开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目标导航
1.了解50年代初期苏联政治经济学争论的主要问题及存在的错误观点。2.把握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商品经济及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3.辩证认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的科学性和局限性。4.在与资本主义对比中,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一、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
1.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和意义
(1)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从1925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先实现了工业化,后实现了农业集体化。1936年宣布苏联建成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意义: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实力,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争论
(1)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经济学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以及是否保留商品生产等一系列经济理论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
(2)针对争论,从1952年2月1日到9月28日,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收集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
提醒 苏联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一方面与苏联领导人的正确领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新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的确立,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也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1.判断:《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澄清了当时的一些错误观念,书中的论述完全科学。
(×)
提示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澄清了当时的一些错误观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开展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1.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认识
斯大林指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对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
斯大林指出: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即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的规律。
3.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提醒 国家制定经济计划与客观经济规律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则会阻碍经济发展。
2.想一想:人们可以制造经济规律吗?
提示 不能,斯大林认为,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消灭规律、创造规律。
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3.想一想:斯大林所说的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是什么?
提示 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是指全民所有制的生产部门和集体农业的生产部门。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
他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没有资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
提醒 斯大林片面地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具有一定局限性。
4.想一想: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最根本的不同是什么?
提示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不同,体现在多个方面,最根本的不同是二者运行的经济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
(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
②社会主义生产是由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调节的。
提醒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因此,价值规律存在并发挥作用。但他认为仅仅在商品流通流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流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具有局限性。
四、斯大林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
1.计划的好处
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
2.计划与赢利的关系
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赢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提醒 实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探究点一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
?背景材料
材料一 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他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
材料二 斯大林特别强调要把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与国民经济计划化这一经济政策严格区分开来。他说:“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问题探究
材料一中观点的实质是什么?在斯大林看来,这种观点对吗?
答案 (1)材料一中观点的实质是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意志行为。
(2)①斯大林认为,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消灭规律、创造规律。他特别强调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不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意志行为。
②斯大林指出: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是作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是客观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则体现着人的意志,他指出“不能把我们的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跟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混为一谈。”
?深度思考
从1953年至今,我国已编制了十二个“五年计划”。斯大林提出的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对我国“五年计划”的制定有何启示?
答案 斯大林给我们提供了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论,并提出必须很好地研究这个规律的要求,避免主观主义的意见。启示我们制定“五年计划”不能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违背这一规律,而应正确认识和利用这一规律,以促进国家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
归纳总结 正确评价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
(1)斯大林指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也正确地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
(2)
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往往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未能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实际上,满足社会的需要应该是满足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
思维拓展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探究点二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背景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指出:由于两种公有制的存在,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必须保留“特种的商品生产”,它是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生产,它所涉及的基本上都是联合起来的社会主义生产者(国家、集体农庄、合作社)所生产的商品。它决不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生产资料和集体农庄的土地、拖拉机、工具等都不是商品,仅仅保持着商品的外壳(计价等),无论如何不能把我国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列入商品的范畴,商品交换的范围只限于两种公有制之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和外贸领域。
?问题探究
(1)斯大林认为为什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必须保留“特种的商品生产”?它会导致资本主义吗?
(2)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包括生产资料吗?
答案 (1)①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2)①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②他认为,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生产部门的配置是按国家计划进行的,不受价格、赢利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生产是由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调节的。他提出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这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
归纳总结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他指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2)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3)斯大林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
(4)斯大林认为,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1.苏联理论界有人认为:由于历史赋予了苏维埃国家特殊的作用,它的领导人能够依靠政权的力量废除现存的政治经济学规律,制定、创造新的规律。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这种观点
(  )
A.看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否认了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
B.看到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就是苏维埃政权创造出来的
C.看到了苏联经济成就的取得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间的关系,但否认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D.看到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答案 C
解析 该观点看到了苏联经济成就的取得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间的关系,但夸大了领导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实质是主张经济规律可以创造的观点,否认了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唯意志论的表现。故选C。
2.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对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的认识。他认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他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
A.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分工
B.多种经济成分和社会分工的存在
C.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
D.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根本原因在于C项。A项属于商品经济出现的两个条件;B项是我国处于商品经济阶段的两个条件;D项不符合题意。
3.斯大林指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在我国,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首先是包括商品流通,包括通过买卖的商品交换,包括主要是个人消费商品的交换。在这里,在这个领域中,价值规律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他还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限于商品流通的范围内,同时还扩展到生产方面。诚然,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中,并没有调节的意义,可是它总还影响生产,这在领导生产时是不能不考虑到的。”
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答案 (1)斯大林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①斯大林正确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商品生产。
②斯大林还看到,价值规律是客观的,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但认为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存在两种不同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2)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理论有了很大的突破,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但他认为苏联的商品生产“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它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个人消费品”。这就造成了忽视商品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状况,在实践中产生了瞎指挥、限制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的种种弊端,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解答此题应审清题中观点,既要分析出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合理的一面,又要分析出其局限性。组织答案也应从这两方面作答。
[方法领悟]
认识类主观题解答技巧 回答认识类试题,一般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入手,分析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因题而异,回答是什么,需要:谈现象(材料中反映的成就、经验、问题、教训、做法、想法等),说本质(最好用到教材或政策语言)。回答为什么一般有两个思路:思路一:决定因素(地位、规律、趋势等)、现状或存在问题(现实依据)、意义或危害(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由直接到间接、由微观到宏观);思路二:材料为源、教材为据、筛选原理。回答怎么办一般有三个思路:思路一:主体角度;思路二:直接和间接、具体措施和根本措施角度;思路三:材料为源,教材为据,筛选原理。实际运用中往往需要以上思路的综合运用。
一、选择题
1.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苏俄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于1921年3月至1928年实施(  )
A.国家工业化政策
B.农业集体化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市场化政策
答案 C
解析 在新的条件下,俄共(布)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苏俄自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应选C。
2.实施新经济政策有巨大意义,表现在
(  )
①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
③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④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未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①②④符合题意。
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
A.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B.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C.加强了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答案 A
解析 B、C、D三项的观点都是两种政策的共同之处,A项正确地表明了新经济政策的新措施。
4.列宁指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这说明,列宁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
(  )
A.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
B.重视发展生产力
C.建立高度发达的大工业
D.依靠工人阶级
答案 B
解析 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发展大工业就是要奠定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即发展生产力,故选B项。
5.列宁关于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认识曾作过精辟的论述:“试图完全禁止、堵塞一切私人的非国营的交换的发展……就是在干蠢事,就是自杀。”下列选项对此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
A.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B.苏俄已经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
C.苏俄要创造条件消灭商品生产
D.商品生产在苏俄当时落后的经济条件下仍要发挥其重要作用
答案 D
解析 题中观点说明列宁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来建设社会主义,即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A项不符合题意,列宁只是把发展商品生产看作解决困难的权宜之计;B、C两项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存在,也不正确。D项准确地表明了题中的观点。
6.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上,斯大林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
(  )
A.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的结果
B.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表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原因
答案 B
解析 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7.斯大林认为,科学规律反映的是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这告诉我们
(  )
A.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消灭规律,也不能创造规律
C.经济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D.只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规律
答案 B
解析 斯大林认为,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而不能消灭规律、创造规律,B项符合题意。
8.斯大林担任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把新经济政策看作是暂时后退的政策,建立起了排斥商品生产、交换的计划经济制度。这反映了斯大林
(  )
A.在整个执政期间都反对发展商品经济
B.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C.曾经反对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商品经济
D.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有着根本不同
答案 C
解析 在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认为保持商品市场、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反对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商品经济,故选C项。
9.“商品生产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会将社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对此,斯大林认为(  )
A.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业会催生私有制,导致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C.商品生产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
D.国内存在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制度,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
答案 B
解析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故选B项。
10.针对当时有人否定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观点,斯大林提出了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观点。高级赢利观点说明
(  )
A.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B.国民经济的计划化会使企业无法获利
C.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可以使国家获得更多利益
D.计划与市场对资源配置都起重要作用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高级赢利的观点,此观点认为,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国家获得的生产赢利增多,从而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C项正确。A、B两项本身说法错误;D项不是高级赢利的观点,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他们认为,在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存在商品和货币。
材料二 列宁曾经认为,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他在1918年提出,社会主义应该消灭商品生产,并强调要为消灭货币作好准备。
材料三 1921年春,苏俄政治危机爆发后,列宁指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商品交换。同年10月,列宁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但在1922年3月,列宁又说:“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时期就要结束或者已经结束。”
当年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应由此得到什么启迪?
答案 (1)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前,列宁受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关思想的影响,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2)但实践促使列宁认识到,由于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这一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所以列宁关于商品货币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表明列宁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商品货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他对有关商品货币及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过,有关情况还表明,当时列宁仍然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权宜之计。
(3)当时及后来的理论与实践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最终决定作用。
解析 此题考查列宁对于商品货币的认识。列宁关于商品货币的认识是在马克思的观点上的发展,主要随着苏俄经济条件的变化,列宁强调了商品货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合理性。
12.材料一 早餐一块黑面包、几块糖、一杯豆咖啡,午餐和晚餐外加一两碟菜,这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苏俄政府提供给国际友人的最高饮食待遇。当时苏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更低了。
材料二 1921年五一劳动节到来时,人们再也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的喜悦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
材料三 1921年苏俄大旱,1922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自1923年起整个国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2)三个材料中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重大意义?
答案 (1)材料一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前,人民生活水平低,人民不满意,生产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材料二反映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人民情绪高涨;材料三反映尽管遭遇灾害,但国民经济依然快速发展的事实。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重大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解析 此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以及意义,关键在于读懂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注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历史知识,不难看出材料是在讲述苏维埃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根据识记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
13.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否还存在价值规律,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社会上存在以下两种观点:一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生产,自然也不存在价值规律;二是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存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但苏维埃国家是无所不能的,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必须服从于苏维埃国家的经济计划。
(1)指出上述两种观点的错误之处。
(2)斯大林对价值规律是怎样认识的?
答案 (1)第一种观点否认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存在,因而也就否认了价值规律的存在。第二种观点否认了价值规律的客观性,是唯意志论的表现。
(2)①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②价值规律的作用存在两种情形: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生产部门的配置是按国家计划进行的,不受价格、赢利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生产是由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调节的。他提出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这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赢利。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斯大林关于价值规律观点的理解,材料列举了两种错误观点,第(1)问运用相关知识评析其错误之处,第(2)问主要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斯大林关于价值规律的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