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学案章节课题课型讲学时间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第三课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新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在建国初期对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2.理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重点难点分析】理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学习过程】(一)预习自测考点一:理解《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怎样借鉴苏联经验,避免我们少走弯路,成为当时我国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的报告。主要观点: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这是贯穿《论十大关系》全篇的。②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加强经济建设。③正确处理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④。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好的东西都要学,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的学。(二)知识点精讲精练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在1956年4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论十大关系》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以下十个问题: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其中,前五个关系主要是经济关系,后五个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论十大关系》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多数政策主张,直至今天,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课堂检测】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他们(苏联、东欧国家)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和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次序是()A.农业——轻工业——重工业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D.轻工业——重工业——农业2.在《论十大关系》,毛泽东论述了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他主张()A.以洋为鉴,一切照搬B.分析借鉴,洋为中用C.一概排斥,以我为用D.全面接受,照抄搬用3.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作用的同时,也要()A.发挥国家宏观调控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B.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C.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干预作用4.针对20世纪初苏联暴露出的问题,为了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一改“以俄为师”,提出要()A.以阶级斗争为纲B.以苏为鉴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以德治国5.毛泽东曾说过,你对原子弹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还是只有几分想,没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正想要、十分想要,你就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毛泽东的上述观点表明()A.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B.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障C.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D.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相互影响,相互制约6.1956年,我们党提出: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我们党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意味着()A.在我国发展商品经济具有必然性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C.我们党对发展商品经济坚持积极态度D.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课堂总结】()【高考链接】材料一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材料二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材料一与材料二,各有什么背景?(2)材料一与材料二有哪些相似之处?答案(1)①斯大林曾与列宁一样,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不再存在商品生产。但在20世纪50年代初,他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由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即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没有资本家参加,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因而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种观点有利于苏联经济建设从实际出发,促进发展。②邓小平在领导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不是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主张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就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2)无论是看待商品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斯大林和邓小平都没有在不相容的对立两极中思考问题,都未将它们看作社会制度的范畴,都把它们的性质与其相联系的社会制度统一起来,因而都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政链接】十大官员微博出炉:微博时代 如何借“网”问政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权威发布: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继续检测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水平较昨日没有明显变化,其对当地公众产生的剂量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综合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监测分析认为,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未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产生影响。”【学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