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单元突破讲义与命题解密单元目标聚焦1、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特殊)长度的各种测量方法;长度测量时的估读与误差分析。2、会熟练解答体积单位的换算问题;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体积。掌握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3、熟悉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区分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异同,明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4、认识实验室常用仪器,了解实验室安全守则。5、理解并会运用科学家探究的方法。知识图谱架构一、科学测量二、像科学家那样探究教材内容精研要点 重点归纳 常见易错点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换算;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刻度尺贴近并平行于被测长度; ②使用方法看正确; ③读数时,视线垂直于刻度尺读正确; ④读数要注意最小刻度,估读一位记正确; ⑤记录结果要有单位。 3、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在估读的时候,被测物体的末端恰好落在刻度尺的某条长刻度线上,对应整数值刻度线的估计值为0,记录结果中有两个零。体积的测量 1、固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单位以及换算; 2、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排水法); 3、浮在水面的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针压法和沉坠法)。 在使用量筒测量体积时,错误的读数方法会导致结果发生偏差。俯视量筒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大,但量取的实际体积偏小;而量取水时仰视量简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的实际体积偏大。温度的测量 1、温度的单位和原理;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 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不甩一下就直接测量,由于体温计结构的特殊性,会导致测量结果错误。若下一位测量者体温低于上一位测量者,则测量结果会偏大。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常见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 较多液体倾倒时,应注意瓶塞倒放(防止污染环境);标签面向手心(防止标签被腐蚀);试管口紧挨瓶口;倒完液体,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试剂被污染或变质)。科学 探究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解释、表达与交流。 在实验探究题中,明确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只改变要研究的一个变量,而其他的变量保持不变。命题考点必刷一.长度的测量(共7小题)1.(2024秋 金华期末)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6.03厘米、26.09厘米、26.08厘米、26.04厘米和26.08厘米、31.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A.26.064厘米 B.26.06厘米C.26.95厘米 D.26.08厘米【答案】B【分析】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估计值只能有一位。【解答】解:分析六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31.38cm这个数据与其他五个相差太大,应该是一个错误数据;所以《科学》课本的长度为:L26.064cm≈26.06cm。故选:B。2.(2025春 浙江月考)小科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四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18.47cm、18.51cm、18.46cm和18.47cm,同学们交流后发现小科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A.小科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D.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18.47cm【答案】A【分析】长度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为了减小误差通常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数据处理时通常是先将错误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A.由记录数据可知,小科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故A错误;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其他数据较为接近,故B正确;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误差,故C正确;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7cm,故D正确;故选:A。3.(2024秋 嵊州市期末)小敏5次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18.53cm、18.52cm、18.11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B.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C.18.50cm中最后一位“0”可以去掉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3cm【答案】B【分析】长度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为了减小误差通常进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数据处理时通常是先将错误数据删除,然后求平均值并保留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解答】解:A、18.11cm与其它数据相差较大,是错误的,故A错误;B、由长度测量数据18.53cm知数据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毫米,可知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mm,故B正确;C、长度测量时要求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18.50cm中最后一位“0”不可以去掉,故C错误;D、为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故课本的宽度是:L18.52cm,故D错误。故选:B。4.(2024秋 北仑区期末)科学小组想要估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各位组员提出的方案中,最不合适的是( )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答案】B【分析】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组合法;棉线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测量操场的周长,需要用滚轮法进行测量。【解答】解: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故A符合题意;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50米属于快跑,测量的误差大,故B该方法不合适;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该方法与滚轮法类似,故C符合题意;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属于滚轮法,故D符合题意。故选:B。5.(2024秋 温州期中)下列几种测量方法:①为了测1张纸的厚度,先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张纸的厚度;②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③为了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和 ①方法同类的有( )A.只有② B.只有③ C.②和③都是 D.都不是【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的了解与运用,对被测物理量太小,不便于直接测量则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解答】解:①③由于一张纸的厚度和一枚大头针的质量都非常小,不能直接测量(小于测量工具的分度值),所以要测多个相同物理量的总和,求平均值从而达到减小误差的目的。故二者方法相同。②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与①③不同。故选:B。6.(2024秋 永康市校级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B.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C.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答案】C【分析】温度变化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刻度尺会受热膨胀,被测物体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物体一旦受热体积就会发生变化。【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在1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且L1>L2,如果在15℃时取甲、乙两种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那么在30℃时,只有甲的材料膨胀程度要大于乙的,甲在30℃时测量乙的长度才会小于其在15℃时测量的乙的长度,故A错误,C正确,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降低温度后甲、乙两种材料的变化情况,所以无法判断B选项是否正确。故选:C。7.(2024秋 金东区期末)学习了“长度测量”后,小科准备借助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枚纽扣的直径。请回答:(1)观察图甲刻度尺,图中A代表该刻度尺的 量程 。(2)如图乙所示,小科所测得纽扣的直径大小应是 1.30 cm,若刻度尺受热膨胀,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 偏小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答案】(1)量程;(2)1.30;偏小。【分析】(1)根据刻度尺的结构分析;(2)将紧挨物体左侧的2.00cm当作“零”刻度,然后让最后的读数减去“零”刻度的读数即为该纽扣的直径,注意刻度尺的读数需要进行估读;物体热胀冷缩,刻度尺受热膨胀,刻度尺会变长,测量的结果会变小,测量值偏小。【解答】解:(1)从图中看出,A所指的是刻度尺的量程;(2)由图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左边的三角板对应的刻度是2.00cm,右边的三角板对应的刻度是3.30cm,因此纽扣的直径为:D=3.30cm﹣2.00cm=1.30cm;刻度尺受热后变长,分度值变大,用此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值小于真实值;如:物体的长度的真实值是2cm,受热膨胀后的刻度尺的2cm要比实际的2cm长,用这个刻度尺来测量,示数就小于2cm,测量值小于真实值。故答案为:(1)量程;(2)1.30;偏小。二.体积的测量(共8小题)8.(2024秋 余姚市期末)实验室在测固体密度时,需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如果固体的密度小于水,而不能在水中下沉,我们常用如图的方法即“沉坠法”测出它的体积。如图所示是用量筒测量蜡块体积的过程,则蜡块的体积为(V1、V2、V3为当前水和物体的总体积)( )A.V3﹣V1 B.V3﹣V2﹣V1 C.V3﹣V2 D.V2﹣V1【答案】C【分析】因为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可用悬重法测出石蜡的体积,即在石蜡下方系一铁块将石蜡坠入水中。【解答】解:放入蜡块前,量筒的读数V2,放入蜡块后,量筒的读数为V3,蜡块的体积:V=V3﹣V2,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9.(2024秋 吴兴区期中)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平,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答案】A【分析】量筒的正确读数方法是视线要与量筒内的凹液面向平,若仰视读数,会造成读数偏小;若俯视读数,会造成读数偏大。据此分析出答案。【解答】解:量筒内原有液体的体积是按照正确的读数方法读出的,记为V1;倒出部分液体后,剩余液体体积记为V2,俯视读数会造成剩余液体的体积V2读数结果偏大;倒出液体的体积记为V3,则V3=V1﹣V2=30mL﹣20mL=10mL,因为V2偏大,所以V3偏小,即倒出液体的体积应该大于10mL。故选:A。10.(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将量筒水平放置,面对刻度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4mL(如图甲)。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mL(如图乙)。则这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 )A.大于9 mL B.等于9 mL C.小于9 mL D.无法判断【答案】A【分析】根据量筒的读数产生误差的情况来考虑本题,可以利用假设数值的方法来解题。【解答】解:仰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4mL,实际量取液体的体积偏大,液体体积实际大于24mL,倾倒出一部分液体,又俯视液体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5mL,量筒内剩余液体体积实际小于15mL;根据24mL﹣15mL=9mL,而实际情况是被减数增大,减数减小,所以这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大于9mL。故选:A。11.(2024秋 富阳区月考)某同学在用排水法测量某个物体的体积,在物体放入量筒前后分别读取量筒对应的示数,从而确定物体的体积,以下四种操作方法中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D【分析】使用量筒的注意事项: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根据量筒的分度值以及液面的位置读出其体积。【解答】解:①放入前仰视,读数偏小,放入后平视,读数正确,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②放入前俯视,读数偏大,放入后平视,读数正确,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小;③放入前平视,读数正确,放入后仰视,读数偏小,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小:④放入前平视,读数正确,放入后俯视,读数偏大,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故ABC错误、D正确。故选:D。12.(2024秋 金华校级月考)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后记下水的体积V 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请分析上述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 凹液面的底部 相平。(2)如果两位同学读数都正确,测出石块的体积,较接近真实值的是 甲 (填“甲”或“乙”)。(3)甲同学下列操作,可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BC 。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4)若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是 20cm3 。(5)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因此丙同学利用一只烧杯,按图2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图中量筒的量程是 200cm3 。此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偏大 (偏大、偏小或一样大)。【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1)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与凹液面的底部或凸液面的顶部相平;(2)根据两种方法求体积的过程中的误差判断;(3)根据放入石块后水及石块的体积V2是偏大还是偏小,从而确定石块的体积是偏大还是偏小;(4)由图读出水的体积V1,水及石块的体积V2,二者之差即为石块的体积;(5)量筒的最大量程是指量筒的最大测量值;将矿石从水中取出时,矿石表面沾有部分水,进而进行分析即可。【解答】解:(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底部相平。(2)乙同学的操作中,将石块取出量筒时,石块上会附着一些水,使测量的石块的体积偏大。故甲测量比较准确,乙测得体积较大。(3)A、石块浸没后,改变其在水中的深度,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测量结果不变,故A不符合题意;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导致V2偏小,从而使测量的小石块体积偏小,故B符合题意;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导致V2偏小,从而使测量的小石块体积偏小,故C符合题意;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导致V2偏大,从而使测量的小石块体积偏大,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C。(4)水的体积V1=110mL,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130mL,则小石块的体积:V=V2﹣V1=130mL﹣110mL=20mL=20cm3。(5)由图知,量筒的最大测量值是200mL,即量筒的量程是:200mL=200cm3;由于将矿石从烧杯中拿出时,石块上会沾有水,所以测得的体积偏大。故答案为:(1)凹液面的底部;(2)甲;(3)BC;(4)20cm3;(5)200cm3;偏大。13.(2022秋 龙港市期中)小龙想利用家中的生活用品自制一个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如图甲所示,他们分别选择了平底玻璃杯和塑料瓶作为材料,经过测量发现,玻璃杯最多可以装200mL水,塑料瓶最多可以装350mL水。请结合题目信息,评价用玻璃杯和塑料瓶制作的测量工具。(1)你认为用哪种材料制作的测量工具更好?请说明理由? 玻璃杯。玻璃杯上下粗细相同,刻度线分布均匀 。(2)使用塑料瓶制成的工具时,如图乙,当待测液体体积在 A (选填“A”或“B”)区域范围内,测量结果较精确。(3)请简要叙述如何给玻璃杯标上最小刻度为10mL的刻度线? 玻璃杯最多可以装200mL水,20等分,每一等分为10mL 。【答案】(1)玻璃杯。玻璃杯上下粗细相同,刻度线分布均匀;(2)A区较细,较小的体积变化可以使读数变化更加明显,所以测量结果比较精确;(3)玻璃杯最多可以装200mL水,20等分,每一等分为10mL。【分析】用刻度尺测出玻璃杯的高度,将其20等分,在每一等分处画上刻度线标上刻度值;用量筒量取10mL水,倒入玻璃杯,在液面位置画上刻度线标上刻度值“10mL”。再量取10mL水倒入玻璃杯,画上刻度线标上刻度值“20mL”,以此类推。【解答】解: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看清它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测量前,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大多数液体在静止时,液面在量筒内呈凹 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切,玻璃杯上下粗细相同,刻度线分布均匀,测量工具更好;答:(1)玻璃杯。玻璃杯上下粗细相同,刻度线分布均匀;(2)A区较细,较小的体积变化可以使读数变化更加明显,所以测量结果比较精确;(3)玻璃杯最多可以装200mL水,20等分,每一等分为10mL。14.(2024秋 武义县期末)有一种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石头,它疏漏多孔,可用于植物栽培,放在花盆底部,便于排水透气,叫做火山石,小武和同学准备测量一块火山石的体积。以下是他们的实验步骤。(1)如图小武先往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他又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他往烧杯加适量水时主要需考虑的是 火山石能浸没水中,同时火山石浸没水中不能有水溢出 。(2)他将火山石放入烧杯中,发现火山石漂浮,无法测量。于是用一根细铁丝将火山石压入水中,用记号笔标记水面处为B。然后他取出火山石,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直到水面回到B处,记录量筒的读数为V1,则火山石的体积为V0﹣V1。小安认为他取出火山石时会带出部分水导致结果有偏差。小康则认为实验还有个不能忽略的地方: 火山石吸水 会导致结果偏小很多。(3)小武和同学讨论后改进了方法:他先往量筒中加水回到V0再将火山石用蜡封住外壳(蜡的体积可忽略,而且蜡不易沾水),用细铁丝将火山石压入烧杯的水中,用记号笔标记水面处为C,取出火山石,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 使水面到达C处 ,记录量筒的读数为V2,则火山石的体积为 V0﹣V2 。(4)三位同学发现用以上数据还可以计算火山石中孔隙部分的体积为 V2﹣V1 。【答案】(1)火山石能浸没水中,同时火山石浸没水中不能有水溢出;(2)火山石吸水;(3)V0﹣V2;使水面到达C处;(4)V2﹣V1。【分析】(1)本实验采用排水法测火山石的体积,向烧杯内加水时,水要适量,火山石能浸没水中,同时火山石浸没水中不能有水溢出。(2)火山石具有吸水性。(3)用细铁丝将火山石压入烧杯的水中,用记号笔标记水面处为C,取出火山石,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使水面到达C处,记录量筒的读数为V2,火山石的体积等于倒入水的体积(等效替代法)。(4)火山石中孔隙部分的体积等于两种方法测量的体积之差。【解答】解:(1)本实验采用排水法测火山石的体积,往烧杯中加入水时,需考虑水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考虑火山石能浸没水中,同时火山石浸没水中不能有水溢出。(2)火山石吸水会导致结果偏小很多。(3)用细铁丝将火山石压入烧杯的水中,用记号笔标记水面处为C,取出火山石,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使水面到达C处,记录量筒的读数为V2,则火山石的体积等于倒入水的体积:V=V0﹣V2。(4)火山石中孔隙部分的体积:V空隙=(V0﹣V2)﹣(V0﹣V1)=V2﹣V1。故答案为:(1)火山石能浸没水中,同时火山石浸没水中不能有水溢出;(2)火山石吸水;(3)使水面到达C处;V0﹣V2;(4)V2﹣V1。15.(2024秋 金东区期末)学习了“体积的测量”后,小科想利用实验室的量筒测出若干块外形不规则、颗粒较大的冰糖的体积。小金同学建议他直接把冰糖颗粒放入量筒中,读出体积即可;小华同学建议采用测不规则小石块体积的方法,即排水法测量。小科思考后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可行,于是他请教科学老师,老师建议他可以借助家里的面粉来完成实验。(1)小科认为小金和小华同学的建议不可行的理由是 冰糖颗粒之间有较大空隙,冰糖易溶于水,所以小金和小华建议的方法测出体积偏差较大 。(2)小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从家里找来面粉,并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将面粉倒入量筒A,摇实、摇平后此时的刻度如图A;②将冰糖块放入量筒B;③再将量筒A中全部面粉倒入盛有冰糖的量筒B,摇实、摇平刚好浸没冰糖,如图C。用上述方法测出冰糖体积V冰糖= 70 cm3。(3)以下操作会使测量出的冰糖体积偏小的是 AC (填字母编号)。A.量筒A倒完面粉后,量筒壁仍沾有面粉B.量筒C中面粉超过冰糖上端C.读取量筒A体积时俯视读数,量筒C读数正确D.量筒C摇实不够充分(4)为了减少误差,老师又建议选用量筒、保鲜薄膜(超薄材料)和水,就可以用排水法来进行测量。请你补充实验步骤:①将每粒冰糖用保鲜膜均匀、紧贴包裹;②用量筒量取V1体积的水;③ 将包好保鲜膜的冰糖放入量筒水中,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2 ;④冰糖体积的表达式V冰糖=V2﹣V1。【答案】(1)冰糖颗粒之间有较大空隙,冰糖易溶于水,所以小金和小华建议的方法测出体积偏差较大;(2)70;(3)A、C;(4)将包好保鲜膜的冰糖放入量筒水中,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2。【分析】(1)分析两种方案中体积的测量误差;(2)从图中分别读出面粉的体积以及冰糖和面粉的总体积,冰糖的体积等于冰糖和面粉的总体积减去面粉的体积;(3)根据操作方法分析是否会产生误差;(4)冰糖包上保鲜膜以后和普通的固体一样,可以借鉴排水法测量小石块体积的方法分析。【解答】解:(1)①如采用小金的方案,由于冰糖间存在较大间隙,测量出的冰糖的体积会偏大;②如采用小华的方案,由于冰糖可溶于水,测量出的冰糖的体积会偏小;(2)由图A可知面粉的体积为:V面粉=90mL,由图C可知冰糖和面粉的总体积:V总=160mL,则冰糖的体积为:V冰糖=V总﹣V面粉=160mL﹣90mL=70mL;(3)A、量筒A倒完面粉后,试管壁仍沾有面粉,使倒入C中的面粉体积减小,测得冰糖的体积偏小,故A符合题意;B、量筒C中面粉超过冰糖上端,不会造成冰糖的体积偏小,故B错误;C、读取量筒A体积时俯视读数,俯视偏大,量筒C读数正确,则会造成冰糖的体积偏小,C正确。D、摇实不够充分,测量时不准确,造成冰糖的体积偏大,故D错误。故选:AC。(4)③将包好保鲜膜的冰糖放入量筒水中,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2。故答案为:(1)冰糖颗粒之间有较大空隙,冰糖易溶于水,所以小金和小华建议的方法测出体积偏差较大;(2)70;(3)A、C;(4)将包好保鲜膜的冰糖放入量筒水中,记下水面对应的刻度为V2。三.温度及温度的测量(共6小题)16.(2024秋 钱塘区期末)如图是一支刻有10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第10格时的温度是( )A.0℃ B.﹣20℃ C.20℃ D.﹣40℃【答案】D【分析】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 0℃和100℃之间的温度区间被均分为100等份, 每一等份代表1℃。【解答】解:如图是一支刻有10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1个格代表的温度为:2℃,因此指示第10格时的温度是t=(10﹣30)×2℃=﹣40℃,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7.(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末)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刻有47格均匀刻度线,将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液面停在20格处;当玻璃泡浸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液面停在45格处。则该温度计上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值和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分别是( )A.5℃、﹣100℃~108℃ B.4℃、﹣108℃~100℃C.4℃、﹣80℃~108℃ D.5℃、﹣80℃~108℃【答案】C【分析】一般的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温度计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摄氏温度是最常用的温度计量方式,它的规定是选择了水的凝固点和沸点,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温度点,再将其进行等分的方法。【解答】解: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 则一个格表示的温度为:,刻度范围,上限:(47﹣20)格108℃,下限:(0﹣20)格80℃,则该温度计上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值和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分别是4℃、﹣80℃~108℃。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18.(2024秋 绍兴月考)如表所示为某同学对甲、乙两支温度计的部分结构及测量情况的对比。当乙的示数为﹣2℃时,甲的示数为( )温度计 刻度尺 刻度 温度计示数对比(℃)环境① 环境② 环境③甲 均匀 准确 80 20 ?乙 均匀 不准确 78 14 ﹣2A.10℃ B.5℃ C.12℃ D.25℃【答案】B【分析】由于甲、乙温度计刻度线都是均匀的,先确定乙温度计每格代表的真实温度,再根据要求的乙的温度示数与乙温度计上某一已知温度之间有多少格,得出要求的温度与乙上某一已知温度之间的真实温度差,最后把该温度差与该已知温度对应的真实温度相加(减)即得到该标注温度对应的真实温度。【解答】解:已知甲温度计示数为20℃时,乙温度计示数为14℃;甲温度计示数为80℃时,乙温度计示数为78℃;甲温度计准确,乙温度计不准确,但甲和乙温度计刻度都均匀,说明乙温度计上标注14℃到78℃之间有78﹣14=64格,则每格代表的实际温度为(80℃﹣20℃)÷64=0.94℃;乙温度计示数为﹣2℃时,该位置与乙温度计上示数为14℃之间的真实温度差为Δt=0.94℃×[14﹣(﹣2)]=15℃,则乙温度计示数为﹣2℃所代表的真实温度为20℃﹣15℃=5℃,故B正确。故选:B。19.(2024秋 东阳市期末)学完“温度的测量”后,班级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小科在家利用生活中常见器材依次制作了甲、乙两种温度计。(1)甲温度计是根据 气体的热胀冷缩 原理制成的。(2)乙温度计是吸管B通过软木塞与塑料瓶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制成的简易温度计。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测出管内外水面的高度差h,记录数据如表所示。t/℃ 17 19 21 23 25 27h/cm 14.3 12.1 9.9 7.7 5.5 3.3①图乙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 玻璃泡 。(填结构名称)②该温度计可测量的最高温度是 30 ℃。【答案】(1)气体的热胀冷缩;(2)①玻璃泡;②30。【分析】(1)甲温度计是气体温度计,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2)①据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可知,乙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②分析表中数据得出,温度每升高与液柱高度变化的定量关系,根据在27℃时的液柱总长,得出吸管中的液柱高等于0时对应的温度值,即该温度计能测出的上限温度。【解答】解:(1)甲温度计是气体温度计,根据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2)①据实验用温度计的构造可知,乙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常用温度计的玻璃泡;②分析表中数据能看出,温度每升高1℃,其液柱大约会下降1.1cm,在27℃时的液柱总长是3.3cm,即温度再升高3℃,吸管中的液柱高等于0,故该,温度计不能测出30℃以上的温度;故答案为:(1)气体的热胀冷缩;(2)①玻璃泡;②30。20.(2024秋 金华校级月考)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A,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B对比后发现,当B的示数为10℃时,A的示数为20℃;当B的示数为90℃时,A的示数为80℃。问:(1)当温度计A的示数为﹣4℃时,温度计B的示数为多少?(2)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温度计A与温度计B的示数正好相同?如果存在,那么该温度是多少?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当温度计A的示数为﹣4℃时,温度计B的示数为﹣22℃;(2)存在温度计A与温度计B的示数正好相同,是﹣20℃。【分析】(1)先算出温度计的实际分度值与标准分度值之间的关系,再计算真实温度;(2)先计算甲温度计的时间分度值和标准分度值之间的关系,再假设存在,能计算出,说明有,不能计算出说明没有。【解答】解:(1)A温度计上每格刻度表示的实际温度为:;温度计上示数从20℃变化到﹣4℃,变化了20﹣(﹣4)=24格,而20℃时的实际温度为10℃,温度计 B 的示数为:;(2)设温度上升t时,A、B的示数相同,则解得:t=40℃;则实际温度为:10℃+40℃=50℃;所以在50℃时,温度计 A 与温度计 B 的示数正好相同。(2)设温度升高t时,甲、乙温度计的示数相同;则:20℃+=10℃+t,解得:t=﹣30℃,则实际温度为:t′=10℃+t=10℃﹣30℃=﹣20℃。故答案为:(1)当温度计A的示数为﹣4℃时,温度计B的示数为﹣22℃;(2)存在温度计A与温度计B的示数正好相同,是﹣20℃。21.(2024秋 浙江校级期中)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使用摄氏度,美国和其他一些英语国家使用华氏度而较少使用摄氏度。华氏度是以其发明者德国人华伦海特命名的,当大气压为1.01×105Pa时,水的结冰点是32°F,沸点为212°F。1714年他发现液体金属水银比酒精更适合制造温度计,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发明了玻璃水银温度计,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0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度,把水银温度计从0度到100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份,每一份为1华氏度,记作“1℉”。例如:水的结冰点为32°F,沸点为212°F。温度计中通常有两个刻度:摄氏度(记为℃)和华氏度(记为℉)。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华氏度(℉)=摄氏度(℃)×1.8+32。(1)50摄氏度(℃)是 122 华氏度(℉)。(2)由题意可知:华伦海特认为人体温度是 37.8 ℃(精确到0.1)。(3)有没有华氏度(℉)与摄氏度(℃)刚好相同的温度?如果有,请求出这个温度: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40℉=﹣40℃ 。【答案】(1)122;(2)37.8;(3)﹣40℉=﹣40℃。【分析】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被定为0℃。 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被定为100℃。 0℃和100℃之间的温度区间被均分为100等份, 每一等份代表1℃。【解答】解:(1)50℃用华氏温度表示为(2)由题意可知:华伦海特认为人体温度是(3)设温度为t℃,由题意可得T=1.8t+32 ①T=t ②解得T=t=﹣40有这个温度,华氏度(℉)与摄氏度(℃)刚好相同的温度为﹣40℉=﹣40℃。故答案为:(1)122;(2)37.8;(3)﹣40℉=﹣40℃。四.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共4小题)22.(2024秋 北仑区期末)如图所示为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下列有关图中两支温度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温计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B.温度计量程比体温计大C.体温计分度值比温度计小D.体温计和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答案】D【分析】(1)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温度计量程为﹣20℃~100℃;(2)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3)体温计在构造上有一个细且弯曲的地方,叫缩口;它的功能是使水银能上不能下,即体温计的缩口使其上面的水银不能够自由回到玻璃泡中,需要借助外力把它甩回去,因此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解答】解:A.体温计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C.温度计量程为﹣20℃~100℃,分度值为1℃,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温度计量程比体温计大,体温计分度值比温度计小,故BC正确,不符合题意;D.体温计测完温度后应用力甩几下而温度计不用,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3.(2024秋 嵊州市期末)关于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体温计内有一特别细的弯曲,实验室温度计没有这一结构B.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身体读数,实验室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C.使用体温计前,需要用力甩一甩,普通温度计不需甩动D.与体温计相比,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更大,精确度更高【答案】D【分析】(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42℃,分度值为0.1℃,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为﹣20~110℃,分度值为1℃;(2)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3)体温计在构造上有一个细且弯曲的地方,叫缩口;它的功能是使水银能上不能下,即体温计的缩口使其上面的水银不能够自由回到玻璃泡中,需要借助外力把它甩回去,因此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解答】解:A.体温计内有一特别细的弯曲,实验室温度计没有这一结构,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身体读数,实验室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使用体温计前,需要用力甩一甩,普通温度计不需甩动,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与体温计相比,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更大,精确度更低,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4.(2024秋 临平区校级期末)将一支普通温度计和一支示数为37℃的体温计放在窗台同一位置,记录一天中温度计示数T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并绘成图像,下列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A.A B.B C.C D.D【答案】A【分析】一天从早晨到晚上的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先升高再降低;由于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弯管,使测温后水银不会自动退回玻璃泡内,结合以上分析即可。【解答】解:BD、从早到晚一天中气温变化是先升高,再降低,普通温度计放在窗台上,其示数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体温计的示数只上升不下降,BD错误;A、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低于37℃,则体温计示数不变,A正确;C、体温计原来的示数为37℃,若气温高于37℃,则体温计示数会在37℃的基础上上升,C错误。故选:A。25.(2024秋 台州校级月考)水银体温计在医疗领域和普通家庭被广泛使用,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如下:(1)早期发明的水银体温计的特点是储存水银的细管里有一“狭道”,实现了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如图甲所示为现代常见的体温计,其中的 ② (填序号)结构与“狭道”的作用相同,该体温计在使用前的操作是 将液柱甩回玻璃泡内 ;(2)如图乙所示,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A方向观察,此原理和 放大镜 (填观察工具的名称)的使用原理相同;(3)相关部门规定:自202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生产水银体温计。图丙所示为电子体温计,用它来替代水银体温计的理由可能是 电子体温计使用更便捷 (写出一条)。【答案】(1)②;将液柱甩回玻璃泡内;(2)放大镜;(3)电子体温计使用更便捷。【分析】(1)根据体温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解答即可;(2)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3)电子体温计的优点有使用便捷等。【解答】解:(1)如图甲是现代使用体温计,其中的细而弯的玻璃管与“狭道”的作用相同,故选②。甲体温计在使用 前应用力甩几下,使弯管上的水银回到玻璃泡中。(2)如图乙,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A方向观察,会看到正立放大的像,这与放大镜的原理相同。(3)用电子体温计来替代水银体温计是因为它使用更便捷、更安全。故答案为:(1)②;将液柱甩回玻璃泡内;(2)放大镜;(3)电子体温计使用更便捷。五.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共6小题)26.(2024秋 台州校级月考)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B.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C.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灭D.以上说法都正确【答案】C【分析】要正确解答本题,首先要掌握误差的定义,还要掌握误差产生的原因,减小误差的方法及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解答】解:误差与测量的人、测量工具、测量环境有关,因此,任何测量中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努力减小误差,不可能消除误差。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熟练实验技能等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所以选项A、B、D错误,选项C正确。故选:C。27.(2023秋 仙居县期末)以下测量中,不能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是( )A.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只鸡蛋的质量B.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小石块的体积C.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宽度D.用体温计三次测量同一个人早中晚的体温【答案】D【分析】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结合具体实验实际判断其所用的方法是否可有效减小误差。【解答】解:A、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只鸡蛋的质量,然后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A不合题意;B、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块小石块的体积,然后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B不合题意;C、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科学书的长度,然后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故C不合题意;D、由于不同时间,人的体温不一定相同,所以用体温计三次测量同一个人早中晚的体温,不能减小误差,故D符合题意。故选:D。28.(2024秋 玉环市期末)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选项是小玉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她判断一下,各选项中不一致的是(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小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偏小A.A B.B C.C D.D【答案】C【分析】(1)对物体微小变化量的比较判断,以物体的真实长度为准,皮卷尺被拉伸后,尽管拉伸后尺变长了,但上面的数字并没变,被测物体长度没变,所以读数就变小了;(2)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头发圈长度L,则头发直径d;(3)在使用温度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和温度计中液面相平;(4)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将量筒放在桌面上,视线与液柱的凹液面的底部相平。【解答】解:A、用被拉长了的皮卷尺测量物体长度,物体的真实值不变,被拉长的皮卷尺上的分度值的真实长度变大,但分度值的示数没有变化,因此其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偏小,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头发圈长度L,则头发直径d,如果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时没有排列紧密,会造成测出头发圈长度L偏大,计算出的头发的直径偏大,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温度计读数时,如果从液体中取出,其示数会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测量的沸水的温度偏小,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用量筒量液体体积时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的凹液面底部相平,如果仰视读数小于实际数值,所以所量液体体积比实际体积偏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29.(2024秋 义乌市期末)下列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而引起结果错误的情况,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A.用卷尺测量成绩,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测得的长度偏小B.用量筒量取96mL水,读数时俯视量筒读数,量得的水量偏大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在腋下放置的时间过短,测得的体温偏大D.用温度计测量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拿出来后读数,测得的温度偏小【答案】D【分析】(1)使用卷尺测量成绩时,需要确保卷尺处于拉紧状态,以便准确测量距离,如果在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那么卷尺的长度就会因为松弛而变长,会导致读取的数值有偏差;(2)根据量筒读数时的要求,视线要与量笥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仰视读量筒内液体体积,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俯视读数液体体积比实际偏大;(3)测量体温时,一般需要等待5min左右;(4)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室内温度小于沸水温度,以此进行分析。【解答】解:A、使用卷尺测量成绩时,确保卷尺处于拉紧状态,若在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那么卷尺的长度就会因松弛而变长,但我们在读数时仍然会按照卷尺上的刻度来读取,这就会导致读取的数值偏大,故A错误;B、用量筒测液体体积时,根据“俯视大仰视小”的规律可知,如果视线俯视,会使测量值偏大,实际量取的水量小于96mL,故B错误;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在腋下放置的时间过短,测得的体温偏小,故C错误;D、用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将温度计拿出来后读数,室内温度低于沸水温度,故温度计的示数会降低,测得的温度偏小,故D正确。故选:D。30.(2024秋 宁波期末)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如表所示为小科用两种不同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长度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测量次序 1 2 3甲组/cm 25.82 25.84 25.83乙组/cm 25.8 25.9 25.8A.乙组数据能更精确地反映《科学》课本的长度B.甲组测量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C.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以避免误差D.按照甲组的测量结果,《科学》课本的长度应取25.83厘米【答案】D【分析】(1)把给出的数据换算成小数点后有一位数字的数值,那么,其单位就是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越小就更准确;(2)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解答】解:A.甲组数据,精确到毫米;乙组数据,精确到厘米,故能更准确反映《科学》教科书长度是甲组,故A错误;B.甲测量的结果,精确到毫米,分度值为0.1cm,故B错误;C.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故C错误;D.按照甲组的测量结果,该《科学》教科书的长度L25.83cm,故D正确。故选:D。31.(2024秋 金华校级月考)以下对测量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如果采用俯视方法测量体积,则测得的体积比真实体积大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实际值大C.用积累法测量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大D.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要比冬天的大【答案】D【分析】(1)根据“俯大,仰小,平正好”的规律,进行读数及误差分析。(2)刻度间隔小了,刻度尺上所显示的1cm要比真实的1cm小,因此测量的数据会偏大。(3)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 L,则细铜丝直径d;(4)夏天由于钢制刻度尺的长度变大,所以测量值偏小;冬天由于钢制刻度尺的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偏大。【解答】解:A.用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相平;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大,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体积偏小,故A正确;B.刻度间隔小了,会使测量值大于真实值,即测量结果将会偏大,故B正确;C.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n圈,测出线圈长度 L,则细铜丝直径d,若在绕金属丝时,没有密绕而是留有间隙,会使测量的线圈长度偏大,导致测得的直径偏大,故C正确;D.由于钢的热胀冷缩,夏天温度升高,由于热膨胀钢尺的长度变大,所以测量值比物体的实际值偏小;冬天由于钢尺的收缩,尺子长度变小,所以测量值比实际值偏大,测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小,故D错误。故选:D。六.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共3小题)32.(2024秋 余杭区校级期末)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往试管中滴液体 B.量筒读数C.倾倒液体 D.添加酒精【答案】A【分析】根据化学基本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分析解答。【解答】解:A、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既不能伸入试管,更不能接触试管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图示A正确;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视线没有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图示B错误;C、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试管倾斜,瓶口与试管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操作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朝向手心处,故图示C错误;D、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以免发生火灾,故图示D错误。故选:A。33.(2024秋 衢州期末)生产生活中经常要开展科学测量,下列测量正确的是( )A.测量物体长度B.测量水温C.测量液体体积D.测量硬币直径【答案】D【分析】(1)使用刻度尺时,先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再观看物体是否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2)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者容器壁;(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或者凸液面的最高处对齐;(4)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时,要借助其它物体进行测量。【解答】解:A、测量物体长度,0刻度线应与物体一端对齐,故A错误;B、由图可知,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故B错误;C、由图可知,俯视读数,会使测量结果偏大,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或者凸液面的最高处对齐,故C错误;D、测量硬币的直径时,一般借助三角板进行测量,故D正确。故选:D。34.(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月考)下列是科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请据图回答问题:是取用液体和加热液体的实验操作。(1)操作1中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正确的是 B (填“A”或“B”)。(2)操作2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3)操作3中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 朝向手心 ,细口瓶的塞子要 倒放 在桌面上。【答案】(1)B;(2);(3)朝向手心;倒放。【分析】根据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要点进行分析。【解答】解:(1)使用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试剂时,滴管必须垂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更不能接触试管壁,故答案为:B;(2)操作2中加热液体,试管中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答案为:;(3)操作3中倾倒液体时,为了防止药液留下腐蚀标签,细口瓶标签要向着手心;细口瓶的塞子要倒在桌面上,故答案为:朝向手心;倒放。七.猜想与事实验证(共4小题)35.(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选择两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左、右侧触角,另一只蚂蚁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B.实验时应把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蚂蚁窝较近的地方C.若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答案】B【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蚂蚁触角与辨别食物方向有关,实验变量是触角,在设计实验时,要给蚂蚁提供触角的有无两种环境,一组剪去触角,另一组不做处理,实验组是一组,对照组是另一组。【解答】解:A、由于本实验是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寻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A正确;B、两只蚂蚁到窝的距离远近不同,变量不唯一,B错误;C、如果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说明蚂蚁不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故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C正确;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着偶然性,D正确;故选:B。36.(2023秋 上城区期中)许多鸟种在营巢里,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如表是实验的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15 63 87 42100 48 102 32200 32 118 21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答案】B【分析】由表可知: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解答】解:由表可以看出;蛋壳与蛋的距离越近,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多,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的数量越少,被吃掉的比率越大。原因是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故选:B。37.(2023秋 义乌市月考)小科帮爷爷去菜地拔大葱,发现大葱埋在土中的部分是白色的(细胞内没有叶绿素),而暴露在外的部分是绿色的(细胞内有叶绿素)。小科猜想:光照是否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于是他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加以探究。甲组 乙组环境条件 光照阴暗、适宜温度 光照充足、适宜温度实验材料 同样多株大葱苗 同样多株大蒜苗处理方法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上述环境中一段时间(1)小红认为:按小科的实验方案,并不能对“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进行实验探究,你是否同意小红同学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同意小红同学的观点,理由是:小科的实验方案有两个变量(光照、实验植物的种类),不符合对照实验单一变量的原则 。(2)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帮小科修正上述实验方案 实验材料应该为同样多株大葱苗 。(3)请写出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预期: 甲组植株变黄,乙组植物仍然为绿色 。【答案】(1)同意小红同学的观点,理由是:小科的实验方案有两个变量(光照、实验植物的种类),不符合对照实验单一变量的原则;(2)实验材料应该为同样多株大葱苗;(3)甲组植株变黄,乙组植物仍然为绿色【分析】1、对照实验就是为了防止其他因素的影响,再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它除了原实验本身改变的条件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最后与原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异同,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2、光是形成叶绿素不可缺少的条件。【解答】解:(1)因为小科的实验方案有两个变量(光照、实验植物的种类),不符合对照实验单一变量的原则,并不能对“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进行实验探究,所以同意小红同学的观点。(2)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及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实验材料应该为同样多株大葱苗。(3)因为叶绿素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因此在光照阴暗环境中的乙组植株变黄,而在光照充足的甲组植物仍然是绿色。故答案为:(1)同意小红同学的观点,理由是:小科的实验方案有两个变量(光照、实验植物的种类),不符合对照实验单一变量的原则;(2)实验材料应该为同样多株大葱苗;(3)甲组植株变,乙组植物仍然为绿色。38.(2023秋 婺城区校级月考)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该小组将15条大小相当、生长良好的金鱼,按下表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组号 溶氧量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次/分钟*条)第1次统计 第2次统计 第3次统计甲 4毫克/升 隔夜自来水 113 111 112乙 6毫克/升 隔夜自来水 76 78 83丙 8毫克/升 隔夜自来水 57 59 61(1)根据实验变量唯一的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应是 5 条,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溶氧量 。(2)每组实验中对鱼的呼吸频率测量三次的目的是 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将表格中的数据处理后得到如图图像,则图中X的数值为 79 。(3)由实验可知,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会 越多 (填“越多”“越少”或“不变”)。【答案】(1)5;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溶氧量;(2)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79;(3)越多。【分析】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该小组将15条大小相当的金鱼,按表一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平均分成三组,所以根据实验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是5条,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所以该实验探究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溶氧量。(2)在实验过程中,每组实验中对鱼的呼吸频率测量三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在实验过程中,取平均值,所以将表格处理后可得到,图中X=(76+78+83)÷3=79。(3)实验结果显示:溶氧对金鱼的呼吸次数影响明显,在一定的溶氧浓度范围内,溶氧升高,水中的溶氧量越高金鱼浮头次数会越少。反之,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头次数会越多。故答案为:(1)5;引发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因素是溶氧量;(2)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79;(3)越多。八.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共4小题)39.(2023秋 丽水期末)丽水白云国家森林公园的梅花鹿放养试验区,是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科普基地。为研究梅花鹿的活动情况,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进行拍摄记录,这种方法属于( )A.文献法 B.比较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答案】C【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多种,如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分类法、比较法、文献法等。【解答】解:利用红外相机进行拍摄进行观察长颈鹿的活动情况,属于观察法,C正确,ABD错误。故选:C。40.(2024秋 义乌市期中)妈妈要给小亮网上买衣服,用卷尺量他胸围。小亮则找条塑料带,在同一位置绕了一周,然后用米尺测这一周的长度,测量结果与妈妈一致。小亮用了物理学一种重要的方法,这方法是( )A.等效替代法 B.微小放大法C.控制变量法 D.模型法【答案】A【分析】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解答】解:要得到胸围的长度,既可以直接测量,也可以找条塑料带,在同一位置绕一周,然后用米尺测这一周的长度进行间接测量,测量结果是相同的。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选:A。41.(2023秋 义乌市校级月考)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A.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B.用量筒量出液体的体积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大小D.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答案】C【分析】为了比较不同物体的一些物理性质,需要进行测量,而要进行测量,人类引入了比较标准,而单位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标准。【解答】解:A、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通过对比得出测量值,故A不符合题意;B、用量筒能测量出物体的体积,通过物体体积与量筒刻度对比得出测量值,故B不符合题意;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触角,可以直接观察,没有一定的标准作比较,故C符合题意;D、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通过物质的质量与砝码和游码的比较得出测量值,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42.(2024秋 椒江区期末)为探究香烟烟雾的危害,某兴趣小组观察和记录了红肚玻璃鱼在不同浓度的香烟烟雾水溶液中的心跳次数,结果如表。实验组别 加入溶液 平均心跳次数(每分钟)第一组 200毫升清水 66第二组 200毫升含1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82第三组 200毫升含2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95第四组 200毫升含3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71根据上述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组实验起对照作用B.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香烟烟雾对红肚玻璃鱼的心跳有抑制作用C.每一组实验均应选择多条大小、生长状况相似且数量相同的红肚玻璃鱼D.此实验可获得启示:适量吸烟能提高心跳次数,有利于身体健康【答案】C【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A.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故第一组实验(加清水)起对照作用,A错误。B.与清水组比较,二、三、四组的平均心跳次数(每分钟)均大于66次/分,说明香烟烟雾对红肚玻璃鱼的心跳有促进作用,B错误。C.为了控制单一变量,每一组实验均应选择多条大小、生长状况相似且数量相同的红肚玻璃鱼,C正确。D.此实验分组较少,紧靠实验的三组数据不能说明吸烟就一定能提高心跳次数,并且烟草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吸烟有害身体健康,D错误。故选:C。九.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共8小题)43.(2024秋 江北区期末)“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4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或假设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答案】D【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六个步骤。【解答】解: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正脊筛查”是通过对 300 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进行相关检查,来获取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这些信息是用于后续分析和判断学生脊柱健康状况等的依据,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证据。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44.(2024秋 乐清市期末)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年都会定期进行“明眸皓齿”活动,以评估学校学生的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制订计划 D.收集证据【答案】D【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或设计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解答】解: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生进行视力检查,“视力检查”这一过程属于探究环节中的收集证据,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45.(2024秋 浙江期中)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生活环境D.实验对象:50只大小相似的健康鼠妇【答案】C【分析】1、探究的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2、对照实验是指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解:A、实验是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故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A正确。B、假设是对实验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解答,故作出假设:光会(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B正确。C、实验的变量是光,故除光照外其他实验条件都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即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潮湿两种生活环境,C错误。D、为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用作实验的鼠妇数量不能过少,可选用50只大小相似的健康鼠妇,D正确。故选:C。46.(2024秋 临海市期末)某同学以叶绿素含量为指标,研究了LED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保鲜效果的影响。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叙述,他们的叙述与探究环节不匹配的是( )甲 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受到什么因素影响乙 可能是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的保鲜效果有影响丙 对一组西兰花不进行光照,另一组西兰花采用LED红蓝光持续照射丁 红蓝光照射能缓解西兰花失绿变黄A.甲为提出问题B.乙为作出猜想或假设C.丙为制订计划进行实验D.丁为表达与交流【答案】D【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解答】解:A、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甲同学提出的问题是“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受到什么因素影响”,这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A不符合题意。B、在科学探究中,猜想或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可能答案的预测,乙同学的假设是“可能是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的保鲜效果有影响”,这是对问题的直接回应,B不符合题意。C、制订计划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丙同学的计划是“对一组西兰花不进行光照,另一组西兰花采用LED红蓝光持续照射”,这是对假设进行检验的具体实验设计,C不符合题意。D、丁同学的表述“红蓝光照射能缓解西兰花失绿变黄”并不是表达与交流,而是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或结论。表达与交流通常涉及将实验结果和结论与他人分享和讨论,D符合题意。故选:D。47.(2025春 路桥区月考)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肥力下降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科学家发明了微生物催腐剂(含腐生细菌)来解决该困难。小妍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以及温度对其分解的影响,将随机收集的落叶灭菌并均分为甲、乙、丙三组,按如表设计进行处理,浇等量蒸馏水,置于无菌环境下培养。实验现象如下:组别 添加微生物催腐剂 温度(℃) 实验现象甲 无 25 第25天落叶还没变化乙 有 25 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丙 有 35 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1)落叶进行灭菌,并在无菌环境下培养的目的是 防止杂菌干扰实验 。(2)通过甲、乙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其他条件相同时,腐生细菌可以加快落叶的分解 。(3)该实验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请你指出其中一点 设置的温度过少,无法得到普遍规律(落叶应该来自同一植株) 。【答案】( 1 )防止杂菌干扰实验;(2)其他条件相同时,腐生细菌可以加快落叶的分解;(3)设置的温度过少,无法得到普遍规律(落叶应该来自同一植株)。【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的唯一变量。实验中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落叶进行灭菌,并在无菌环境下培养的目的是:防止杂菌干扰实验。(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甲和乙中温度相同,甲中无催腐剂,而乙中有催腐剂,那么得到结论:其他条件相同时,腐生细菌可以加快落叶的分解。(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对照实验中,温度改变的只有一组,催腐剂改变的也只有一组,那么实验设计不完善之处为:设置的温度过少,无法得到普遍规律或者落叶应该来自同一植株。故答案为:( 1 )防止杂菌干扰实验;(2)其他条件相同时,腐生细菌可以加快落叶的分解;(3)设置的温度过少,无法得到普遍规律(落叶应该来自同一植株)。48.(2024秋 上城区期末)市面上的保温杯种类繁多,保温效果的好坏是消费者在购买保温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小金选用甲、乙两款保温杯开展了保温效果的研究。【提出问题】不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一样吗?【进行实验】小金选用甲、乙两个保温杯进行实验。为了方便测量,小金用水壶从水箱接完热水,再分别将水倒入2个保温杯中,测量两个保温杯中水的初始温度。再隔一定的时间测量一次水温,测量数据见下表。时间/h 0 4 10甲保温杯的温度/℃ 84.4 65.8 51.1乙保温杯的温度/℃ 85.1 69.4 56.3请分析实验数据回答:(1)通过表格数据请指出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未控制 水的质量 相同,此外木实验还需要控制相同的变量是 水的初温、保温杯的大小、形状、材质等 。(2)保温性能更好的保温杯是 乙 (选填“甲”或“乙”),理由是 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乙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比甲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小 。【答案】(1)水的质量;水的初温、保温杯的大小、形状、材质等。 (2)乙;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乙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比甲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小。【分析】读懂题意和表格信息,结合控制变量的思维分析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1)本实验是探究不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需要控制变量。从实验过程来看,在将水倒入不同保温杯时,没有控制水的质量相同,这是实验的不足之处。此外,实验还应控制相同的变量包括水的初温、保温杯的大小、形状、材质等(这里可列举一些常见且合理的变量)。(2)观察表格数据,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乙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比甲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小。例如在经过10h后,甲保温杯内水温从54.4℃下降到51.1℃,下降了54.4﹣51.1=3.3℃;乙保温杯内水温从85.1℃下降到56.3℃,下降了85.1﹣56.3=28.8℃,但甲初始温度低且10h内温度下降的数值相对乙更小,所以乙保温杯保温性能更好。故答案为:(1)水的质量;水的初温、保温杯的大小、形状、材质等。 (2)乙;在相同时间间隔内,乙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比甲保温杯内水温下降的幅度小。49.(2024秋 鄞州区期中)高脂血症是指血脂(血液中胆固醇以及脂类的总称)水平过高,可引起一些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血浆中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是高脂血症的重要检测指标。研究表明,洋葱具有消炎、杀菌,降血脂等功效。为探究洋葱提取物对高血脂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选取体重相同的同龄健康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②分别灌喂各组大鼠等量的普通饲料一周,检测三组大鼠血浆中TC和TG水平。③分别灌喂各组大鼠等量的高脂饲料和不同浓度的洋葱提取物。④连续灌喂30天后,再次测定三组大鼠血浆中TC和TG水平,数据记录如表:组别 每千克体重灌喂洋葱提取物剂量(g) 血浆TC水平(mmol/L) 血浆TG水平(mmol/L)实验前 30天后 实验前 30天后甲组 0 2.05 2.77 1.33 1.97乙组 1.00 2.03 2.29 1.36 1.57丙组 3.00 2.03 2.23 1.37 1.47(1)每一组健康大鼠的数量为 10 只。(2)选取30只老鼠而非1只老鼠的原因是 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3)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实验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定范围内洋葱提取物浓度越高,对高血脂大鼠降血脂的作用越明显。 。【答案】(1)10;(2)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定范围内洋葱提取物浓度越高,对高血脂大鼠降血脂的作用越明显。【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解答】解:(1)将3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得出的每一组健康大鼠的数量为10只。(2)实验中选取30只老鼠而非1只老鼠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减少个体差异带来的误差。通过增加样本数量,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整体情况,从而提高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根据表中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实验结论:洋葱提取物能够降低高血脂大鼠的血浆TC和TG水平,并且其效果随着洋葱提取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强。具体来说,与甲组相比,乙组和丙组的血浆TC和TG水平均有所下降,且丙组的下降幅度更大,表明洋葱提取物对高血脂大鼠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故答案为:(1)10;(2)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定范围内洋葱提取物浓度越高,对高血脂大鼠降血脂的作用越明显。50.(2024秋 余杭区校级期末)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第二组 海拔500米 c组海拔3000米海拔3000米 d组海拔500米(1)你认为“第一组”与“第二组”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理由是什么? 第一组,因为变量唯一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b组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平均值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4)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对本实验设计思路还有什么补充? 进行重复实验 。【答案】(1)第一组,因为变量唯一;(2)b组;(3)平均值;(4)进行重复实验。【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的变量。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解答】解:(1)“第一组”与“第二组”两个实验方案中,更合理的是第一组,因为选用的植株都是原产地海拔500米,只有栽培地海拔这一个条件不同,变量唯一。第二组中,植株的原产地和栽培地海拔都不相同,变量不唯一,设置不合理。(2)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a组和b组的对照中,b组将原产地海拔500米的植株移到海拔3000米的栽培地,对实验对象进行了处理,因此是实验组;则a组是对照组。(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以平均值作为该组植株的株高。(4)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应进行重复实验。故答案为:(1)第一组,因为变量唯一;(2)b组;(3)平均值;(4)进行重复实验。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单元突破讲义与命题解密单元目标聚焦1、掌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特殊)长度的各种测量方法;长度测量时的估读与误差分析。2、会熟练解答体积单位的换算问题;学会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体积。掌握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3、熟悉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区分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异同,明确温度计的使用方法。4、认识实验室常用仪器,了解实验室安全守则。5、理解并会运用科学家探究的方法。知识图谱架构一、科学测量二、像科学家那样探究教材内容精研要点 重点归纳 常见易错点长度的测量 1、长度单位换算;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刻度尺贴近并平行于被测长度; ②使用方法看正确; ③读数时,视线垂直于刻度尺读正确; ④读数要注意最小刻度,估读一位记正确; ⑤记录结果要有单位。 3、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 在估读的时候,被测物体的末端恰好落在刻度尺的某条长刻度线上,对应整数值刻度线的估计值为0,记录结果中有两个零。体积的测量 1、固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单位以及换算; 2、不规则物体的测量方法(排水法); 3、浮在水面的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针压法和沉坠法)。 在使用量筒测量体积时,错误的读数方法会导致结果发生偏差。俯视量筒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大,但量取的实际体积偏小;而量取水时仰视量简读数,看到的读数偏小,但量取的实际体积偏大。温度的测量 1、温度的单位和原理;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 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不甩一下就直接测量,由于体温计结构的特殊性,会导致测量结果错误。若下一位测量者体温低于上一位测量者,则测量结果会偏大。科学实验室 1、实验室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常见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 较多液体倾倒时,应注意瓶塞倒放(防止污染环境);标签面向手心(防止标签被腐蚀);试管口紧挨瓶口;倒完液体,立即盖紧瓶塞(防止试剂被污染或变质)。科学 探究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解释、表达与交流。 在实验探究题中,明确什么是控制变量法,只改变要研究的一个变量,而其他的变量保持不变。命题考点必刷01 长度的测量1.(2024秋 金华期末)有6位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长度,测得数据分别为26.03厘米、26.09厘米、26.08厘米、26.04厘米和26.08厘米、31.38厘米。下列测量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A.26.064厘米 B.26.06厘米C.26.95厘米 D.26.08厘米2.(2025春 浙江月考)小科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四次,记录的数据分别为18.47cm、18.51cm、18.46cm和18.47cm,同学们交流后发现小科有一个数据读错了。以下是同学们提出的观点,其中错误的是( )A.小科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B.读错的数据是18.51cm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D.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18.47cm3.(2024秋 嵊州市期末)小敏5次测量科学课本的宽度,结果分别为18.53cm、18.52cm、18.11cm、18.50cm、18.51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次的测量数据都是正确的 B.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C.18.50cm中最后一位“0”可以去掉 D.最后结果应记作18.43cm4.(2024秋 北仑区期末)科学小组想要估测学校操场的周长,各位组员提出的方案中,最不合适的是( )A.利用卷尺沿操场一圈连续测量,计算操场周长B.根据某同学50米成绩和跑操场一圈所需的时间,推算操场周长C.测量某同学的步幅,数出他走完操场一圈所需要的步数,推算操场周长D.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根据自行车绕操场一圈车轮转动的圈数,推算操场周长5.(2024秋 温州期中)下列几种测量方法:①为了测1张纸的厚度,先用刻度尺测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算出1张纸的厚度;②为了测量小石块的体积,先用量筒测出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然后算出小石块的体积;③为了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先用天平称出50枚大头针的质量,然后算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和①方法同类的有( )A.只有② B.只有③ C.②和③都是 D.都不是6.(2024秋 永康市校级期中)用材料甲制成的刻度尺去测量用材料乙制成的物体的长度。在5℃时测得的长度为L1,在30℃时测得的长度为L2。如果两次的测量方法都正确,且L1>L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材料膨胀程度不同,且材料乙的膨胀程度大B.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降低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C.若15℃时取甲、乙两材料的长度均是1米,则升高相同温度后甲的长度大于乙的长度D.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对7.(2024秋 金东区期末)学习了“长度测量”后,小科准备借助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枚纽扣的直径。请回答:(1)观察图甲刻度尺,图中A代表该刻度尺的 。(2)如图乙所示,小科所测得纽扣的直径大小应是 cm,若刻度尺受热膨胀,则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02 体积的测量8.(2024秋 余姚市期末)实验室在测固体密度时,需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如果固体的密度小于水,而不能在水中下沉,我们常用如图的方法即“沉坠法”测出它的体积。如图所示是用量筒测量蜡块体积的过程,则蜡块的体积为(V1、V2、V3为当前水和物体的总体积)( )A.V3﹣V1 B.V3﹣V2﹣V1 C.V3﹣V2 D.V2﹣V19.(2024秋 吴兴区期中)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相平,读数为30mL,将液体倒出一部分后,俯视读数为2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无法确定10.(2024秋 宁波校级期中)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某同学操作如下:将量筒水平放置,面对刻度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24mL(如图甲)。倒出一部分液体后又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5mL(如图乙)。则这名同学取出液体的体积( )A.大于9 mL B.等于9 mL C.小于9 mL D.无法判断11.(2024秋 富阳区月考)某同学在用排水法测量某个物体的体积,在物体放入量筒前后分别读取量筒对应的示数,从而确定物体的体积,以下四种操作方法中会导致测量结果比物体真实体积偏大的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2.(2024秋 金华校级月考)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1,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2﹣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后记下水的体积V 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V1﹣V2.请分析上述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1)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读数时视线应与 相平。(2)如果两位同学读数都正确,测出石块的体积,较接近真实值的是 (填“甲”或“乙”)。(3)甲同学下列操作,可导致测量结果偏小的是 。A.石块浸入水中深度过大。 B.放入石块后,仰视读数。C.投入石块,有水滴飞溅出来。 D.改用粗线拴住石块。(4)若甲同学实验读数,如图1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是 。(5)另有一较大矿石,放不进量筒,因此丙同学利用一只烧杯,按图2所示方法来测量矿石的体积。图中量筒的量程是 。此测量方法测得矿石的体积,与它的真实值相比 (偏大、偏小或一样大)。13.(2022秋 龙港市期中)小龙想利用家中的生活用品自制一个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如图甲所示,他们分别选择了平底玻璃杯和塑料瓶作为材料,经过测量发现,玻璃杯最多可以装200mL水,塑料瓶最多可以装350mL水。请结合题目信息,评价用玻璃杯和塑料瓶制作的测量工具。(1)你认为用哪种材料制作的测量工具更好?请说明理由? 。(2)使用塑料瓶制成的工具时,如图乙,当待测液体体积在 (选填“A”或“B”)区域范围内,测量结果较精确。(3)请简要叙述如何给玻璃杯标上最小刻度为10mL的刻度线? 。14.(2024秋 武义县期末)有一种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石头,它疏漏多孔,可用于植物栽培,放在花盆底部,便于排水透气,叫做火山石,小武和同学准备测量一块火山石的体积。以下是他们的实验步骤。(1)如图小武先往量筒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他又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他往烧杯加适量水时主要需考虑的是 。(2)他将火山石放入烧杯中,发现火山石漂浮,无法测量。于是用一根细铁丝将火山石压入水中,用记号笔标记水面处为B。然后他取出火山石,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直到水面回到B处,记录量筒的读数为V1,则火山石的体积为V0﹣V1。小安认为他取出火山石时会带出部分水导致结果有偏差。小康则认为实验还有个不能忽略的地方: 会导致结果偏小很多。(3)小武和同学讨论后改进了方法:他先往量筒中加水回到V0再将火山石用蜡封住外壳(蜡的体积可忽略,而且蜡不易沾水),用细铁丝将火山石压入烧杯的水中,用记号笔标记水面处为C,取出火山石,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 ,记录量筒的读数为V2,则火山石的体积为 。(4)三位同学发现用以上数据还可以计算火山石中孔隙部分的体积为 。15.(2024秋 金东区期末)学习了“体积的测量”后,小科想利用实验室的量筒测出若干块外形不规则、颗粒较大的冰糖的体积。小金同学建议他直接把冰糖颗粒放入量筒中,读出体积即可;小华同学建议采用测不规则小石块体积的方法,即排水法测量。小科思考后认为这两种方法都不可行,于是他请教科学老师,老师建议他可以借助家里的面粉来完成实验。(1)小科认为小金和小华同学的建议不可行的理由是 。(2)小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从家里找来面粉,并设计了如下实验:①将面粉倒入量筒A,摇实、摇平后此时的刻度如图A;②将冰糖块放入量筒B;③再将量筒A中全部面粉倒入盛有冰糖的量筒B,摇实、摇平刚好浸没冰糖,如图C。用上述方法测出冰糖体积V冰糖= cm3。(3)以下操作会使测量出的冰糖体积偏小的是 (填字母编号)。A.量筒A倒完面粉后,量筒壁仍沾有面粉B.量筒C中面粉超过冰糖上端C.读取量筒A体积时俯视读数,量筒C读数正确D.量筒C摇实不够充分(4)为了减少误差,老师又建议选用量筒、保鲜薄膜(超薄材料)和水,就可以用排水法来进行测量。请你补充实验步骤:①将每粒冰糖用保鲜膜均匀、紧贴包裹;②用量筒量取V1体积的水;③ ;④冰糖体积的表达式V冰糖=V2﹣V1。03 温度及温度的测量16.(2024秋 钱塘区期末)如图是一支刻有100个均匀小格的温度计,若将此温度计插入正在熔化的冰水混合物中,液面下降到第30格,若将此温度计插入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液面升到第80格,则此温度计第10格时的温度是( )A.0℃ B.﹣20℃ C.20℃ D.﹣40℃17.(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期末)某水银温度计的玻璃管上刻有47格均匀刻度线,将玻璃泡浸没在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液面停在20格处;当玻璃泡浸入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水银柱液面停在45格处。则该温度计上每一格表示的温度值和这支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分别是( )A.5℃、﹣100℃~108℃ B.4℃、﹣108℃~100℃C.4℃、﹣80℃~108℃ D.5℃、﹣80℃~108℃18.(2024秋 绍兴月考)如表所示为某同学对甲、乙两支温度计的部分结构及测量情况的对比。当乙的示数为﹣2℃时,甲的示数为( )温度计 刻度尺 刻度 温度计示数对比(℃)环境① 环境② 环境③甲 均匀 准确 80 20 ?乙 均匀 不准确 78 14 ﹣2A.10℃ B.5℃ C.12℃ D.25℃19.(2024秋 东阳市期末)学完“温度的测量”后,班级开展了自制温度计的活动,小科在家利用生活中常见器材依次制作了甲、乙两种温度计。(1)甲温度计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2)乙温度计是吸管B通过软木塞与塑料瓶A相连,管下端插入水槽中制成的简易温度计。在不同的温度下分别测出管内外水面的高度差h,记录数据如表所示。t/℃ 17 19 21 23 25 27h/cm 14.3 12.1 9.9 7.7 5.5 3.3①图乙温度计的A部分相当于普通温度计的 。(填结构名称)②该温度计可测量的最高温度是 ℃。20.(2024秋 金华校级月考)有一支刻度不准确但刻度线均匀的温度计A,把它与一支标准的温度计B对比后发现,当B的示数为10℃时,A的示数为20℃;当B的示数为90℃时,A的示数为80℃。问:(1)当温度计A的示数为﹣4℃时,温度计B的示数为多少?(2)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温度,使温度计A与温度计B的示数正好相同?如果存在,那么该温度是多少?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1.(2024秋 浙江校级期中)华氏度和摄氏度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使用摄氏度,美国和其他一些英语国家使用华氏度而较少使用摄氏度。华氏度是以其发明者德国人华伦海特命名的,当大气压为1.01×105Pa时,水的结冰点是32°F,沸点为212°F。1714年他发现液体金属水银比酒精更适合制造温度计,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发明了玻璃水银温度计,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0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度,把水银温度计从0度到100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份,每一份为1华氏度,记作“1℉”。例如:水的结冰点为32°F,沸点为212°F。温度计中通常有两个刻度:摄氏度(记为℃)和华氏度(记为℉)。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之间的换算关系为:华氏度(℉)=摄氏度(℃)×1.8+32。(1)50摄氏度(℃)是 华氏度(℉)。(2)由题意可知:华伦海特认为人体温度是 ℃(精确到0.1)。(3)有没有华氏度(℉)与摄氏度(℃)刚好相同的温度?如果有,请求出这个温度: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 。04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22.(2024秋 北仑区期末)如图所示为生活中常见的体温计和实验室常用温度计,下列有关图中两支温度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温计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B.温度计量程比体温计大C.体温计分度值比温度计小D.体温计和温度计测完温度后都应用力甩几下23.(2024秋 嵊州市期末)关于体温计和实验室温度计的区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体温计内有一特别细的弯曲,实验室温度计没有这一结构B.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可离开身体读数,实验室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C.使用体温计前,需要用力甩一甩,普通温度计不需甩动D.与体温计相比,实验室温度计测量范围更大,精确度更高24.(2024秋 临平区校级期末)将一支普通温度计和一支示数为37℃的体温计放在窗台同一位置,记录一天中温度计示数T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并绘成图像,下列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25.(2024秋 台州校级月考)水银体温计在医疗领域和普通家庭被广泛使用,它的发展过程大致如下:(1)早期发明的水银体温计的特点是储存水银的细管里有一“狭道”,实现了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如图甲所示为现代常见的体温计,其中的 (填序号)结构与“狭道”的作用相同,该体温计在使用前的操作是 ;(2)如图乙所示,要看清体温计中液柱的位置就应沿A方向观察,此原理和 (填观察工具的名称)的使用原理相同;(3)相关部门规定:自202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生产水银体温计。图丙所示为电子体温计,用它来替代水银体温计的理由可能是 (写出一条)。05 实验数据处理或者误差分析26.(2024秋 台州校级月考)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B.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C.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灭D.以上说法都正确27.(2023秋 仙居县期末)以下测量中,不能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的是( )A.用天平三次测量同一只鸡蛋的质量B.用量筒三次测量同一小石块的体积C.用刻度尺三次测量同一本科学课本的宽度D.用体温计三次测量同一个人早中晚的体温28.(2024秋 玉环市期末)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选项是小玉同学整理的“错误操作”与对应测量结果。请你帮她判断一下,各选项中不一致的是(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A 用拉得很紧的皮卷尺去测量某同学的跳远距离 偏小B 在测量头发的直径时,把头发绕在铅笔上,没有排列紧密 偏大C 用温度计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 偏大D 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仰视读数 偏小29.(2024秋 义乌市期末)下列测量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结果错误的情况,其中判断正确的是( )A.用卷尺测量成绩,测量时没有将卷尺拉紧,测得的长度偏小B.用量筒量取96mL水,读数时俯视量筒读数,量得的水量偏大C.用体温计测量体温时,在腋下放置的时间过短,测得的体温偏大D.用温度计测量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拿出来后读数,测得的温度偏小30.(2024秋 宁波期末)选择不同的刻度尺会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如表所示为小科用两种不同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长度的结果,分析数据可知,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测量次序 1 2 3甲组/cm 25.82 25.84 25.83乙组/cm 25.8 25.9 25.8A.乙组数据能更精确地反映《科学》课本的长度B.甲组测量所选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1厘米C.多次测量的目的是求平均值以避免误差D.按照甲组的测量结果,《科学》课本的长度应取25.83厘米31.(2024秋 金华校级月考)以下对测量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A.在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如果采用俯视方法测量体积,则测得的体积比真实体积大B.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这把刻度尺测得的数值比实际值大C.用积累法测量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大D.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则夏天的测量值要比冬天的大06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32.(2024秋 余杭区校级期末)规范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往试管中滴液体 B.量筒读数C.倾倒液体 D.添加酒精33.(2024秋 衢州期末)生产生活中经常要开展科学测量,下列测量正确的是( )A.测量物体长度 B.测量水温C.测量液体体积 D.测量硬币直径34.(2024秋 义乌市校级月考)下列是科学实验中常见的基本操作。请据图回答问题:是取用液体和加热液体的实验操作。(1)操作1中用滴管滴加液体时,正确的是 (填“A”或“B”)。(2)操作2中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 ;(3)操作3中手握细口瓶倾倒液体时,细口瓶标签的一面要 ,细口瓶的塞子要 在桌面上。07 猜想与事实验证35.(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蚂蚁找到食物后是如何回家的,进行了以下实验。他们选择两只正要回家的蚂蚁,用剪刀剪掉其中一只蚂蚁的左、右侧触角,另一只蚂蚁不作任何处理,然后把它们放回原地,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此实验的假设是蚂蚁是靠触角找到回家的路的B.实验时应把剪掉触角的蚂蚁放在离蚂蚁窝较近的地方C.若发现两只蚂蚁都回家了,则这个结果不支持本实验的假设D.本实验存在的缺陷是蚂蚁数量太少,实验存在偶然性36.(2023秋 上城区期中)许多鸟种在营巢里,若发现巢内有破蛋,会将蛋壳远远弃置于巢外.为了解此种行为是否与巢的安全有关,科学家将蛋放于野地上,在其旁放置蛋壳,观察其被天敌吃掉的比率,如表是实验的结果.根据表中的数据所作的推论,正确的是( )蛋壳与蛋的距离(cm) 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没有被乌鸦吃掉的蛋(颗数) 被吃掉的比率(%)15 63 87 42100 48 102 32200 32 118 21A.蛋与蛋壳的距离不影响天敌吃蛋的比率B.蛋壳有助于天敌发现蛋,增大了蛋被吃掉的机会C.蛋壳离蛋越远,越可防止细菌滋生,降低蛋被感染的机会D.蛋壳离蛋越远,蛋被天敌吃掉的机会越大37.(2023秋 义乌市月考)小科帮爷爷去菜地拔大葱,发现大葱埋在土中的部分是白色的(细胞内没有叶绿素),而暴露在外的部分是绿色的(细胞内有叶绿素)。小科猜想:光照是否能影响叶绿素的形成,于是他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加以探究。甲组 乙组环境条件 光照阴暗、适宜温度 光照充足、适宜温度实验材料 同样多株大葱苗 同样多株大蒜苗处理方法 将甲、乙两组植物栽种在上述环境中一段时间(1)小红认为:按小科的实验方案,并不能对“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进行实验探究,你是否同意小红同学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帮小科修正上述实验方案 。(3)请写出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预期: 。38.(2023秋 婺城区校级月考)学校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在饲养金鱼时,发现金鱼不时浮上水面直接呼吸,即发生浮头现象。为探究金鱼发生浮头现象的可能原因,该小组将15条大小相当、生长良好的金鱼,按下表给定的条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 组号 溶氧量 培养环境 呼吸频率(次/分钟*条)第1次统计 第2次统计 第3次统计甲 4毫克/升 隔夜自来水 113 111 112乙 6毫克/升 隔夜自来水 76 78 83丙 8毫克/升 隔夜自来水 57 59 61(1)根据实验变量唯一的原则,表格中甲组的金鱼数量应是 条,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每组实验中对鱼的呼吸频率测量三次的目的是 ;将表格中的数据处理后得到如图图像,则图中X的数值为 。(3)由实验可知,在一定的溶氧量范围内,水中的溶氧量越低,金鱼浮会 (填“越多”“越少”或“不变”)。08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39.(2023秋 丽水期末)丽水白云国家森林公园的梅花鹿放养试验区,是经国家林业局批准的科普基地。为研究梅花鹿的活动情况,科研人员利用红外相机进行拍摄记录,这种方法属于( )A.文献法 B.比较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40.(2024秋 义乌市期中)妈妈要给小亮网上买衣服,用卷尺量他胸围。小亮则找条塑料带,在同一位置绕了一周,然后用米尺测这一周的长度,测量结果与妈妈一致。小亮用了物理学一种重要的方法,这方法是( )A.等效替代法 B.微小放大法C.控制变量法 D.模型法41.(2023秋 义乌市校级月考)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A.用温度计测出液体的温度 B.用量筒量出液体的体积C.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大小 D.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42.(2024秋 椒江区期末)为探究香烟烟雾的危害,某兴趣小组观察和记录了红肚玻璃鱼在不同浓度的香烟烟雾水溶液中的心跳次数,结果如表。实验组别 加入溶液 平均心跳次数(每分钟)第一组 200毫升清水 66第二组 200毫升含1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82第三组 200毫升含2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95第四组 200毫升含3只香烟烟雾的水溶液 71根据上述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第二组实验起对照作用B.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出香烟烟雾对红肚玻璃鱼的心跳有抑制作用C.每一组实验均应选择多条大小、生长状况相似且数量相同的红肚玻璃鱼D.此实验可获得启示:适量吸烟能提高心跳次数,有利于身体健康09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43.(2024秋 江北区期末)“为30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正脊筛查”列入2024年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可以获得学生的脊柱曲度、体质指标等相关健康信息。“正脊筛查”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想或假设C.设计实验方案 D.收集事实与证据44.(2024秋 乐清市期末)长时间玩手机会影响视力,学校每年都会定期进行“明眸皓齿”活动,以评估学校学生的视力变化情况。“视力检查”这一过程相当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 C.制订计划 D.收集证据45.(2024秋 浙江期中)某组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影响的实验时,拟定了以下实验计划,不正确的是( )A.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B.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C.设置变量:设置黑暗潮湿和明亮干燥两种生活环境D.实验对象:50只大小相似的健康鼠妇46.(2024秋 临海市期末)某同学以叶绿素含量为指标,研究了LED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保鲜效果的影响。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叙述,他们的叙述与探究环节不匹配的是( )甲 西兰花的保鲜效果受到什么因素影响乙 可能是红蓝光照射对西兰花的保鲜效果有影响丙 对一组西兰花不进行光照,另一组西兰花采用LED红蓝光持续照射丁 红蓝光照射能缓解西兰花失绿变黄A.甲为提出问题 B.乙为作出猜想或假设C.丙为制订计划进行实验 D.丁为表达与交流47.(2025春 路桥区月考)焚烧秸秆、稻草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土地肥力下降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科学家发明了微生物催腐剂(含腐生细菌)来解决该困难。小妍为探究腐生细菌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以及温度对其分解的影响,将随机收集的落叶灭菌并均分为甲、乙、丙三组,按如表设计进行处理,浇等量蒸馏水,置于无菌环境下培养。实验现象如下:组别 添加微生物催腐剂 温度(℃) 实验现象甲 无 25 第25天落叶还没变化乙 有 25 第25天落叶完全腐烂丙 有 35 第18天落叶完全腐烂(1)落叶进行灭菌,并在无菌环境下培养的目的是 。(2)通过甲、乙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3)该实验设计还存在不完善之处,请你指出其中一点 。48.(2024秋 上城区期末)市面上的保温杯种类繁多,保温效果的好坏是消费者在购买保温杯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之…。小金选用甲、乙两款保温杯开展了保温效果的研究。【提出问题】不同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一样吗?【进行实验】小金选用甲、乙两个保温杯进行实验。为了方便测量,小金用水壶从水箱接完热水,再分别将水倒入2个保温杯中,测量两个保温杯中水的初始温度。再隔一定的时间测量一次水温,测量数据见下表。时间/h 0 4 10甲保温杯的温度/℃ 84.4 65.8 51.1乙保温杯的温度/℃ 85.1 69.4 56.3(1)通过表格数据请指出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未控制 相同,此外木实验还需要控制相同的变量是 。(2)保温性能更好的保温杯是 (选填“甲”或“乙”),理由是 。49.(2024秋 鄞州区期中)高脂血症是指血脂(血液中胆固醇以及脂类的总称)水平过高,可引起一些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血浆中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是高脂血症的重要检测指标。研究表明,洋葱具有消炎、杀菌,降血脂等功效。为探究洋葱提取物对高血脂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①选取体重相同的同龄健康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②分别灌喂各组大鼠等量的普通饲料一周,检测三组大鼠血浆中TC和TG水平。③分别灌喂各组大鼠等量的高脂饲料和不同浓度的洋葱提取物。④连续灌喂30天后,再次测定三组大鼠血浆中TC和TG水平,数据记录如表:组别 每千克体重灌喂 洋葱提取物剂量(g) 血浆TC水平(mmol/L) 血浆TG水平(mmol/L)实验前 30天后 实验前 30天后甲组 0 2.05 2.77 1.33 1.97乙组 1.00 2.03 2.29 1.36 1.57丙组 3.00 2.03 2.23 1.37 1.47(1)每一组健康大鼠的数量为 只。(2)选取30只老鼠而非1只老鼠的原因是 。(3)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实验结论: 。组别 原产地 栽培地第一组 海拔500米 a组海拔500米海拔500米 b组海拔3000米第二组 海拔500米 c组海拔3000米海拔3000米 d组海拔500米50.(2024秋 余杭区校级期末)一种菊科植物从海拔500米的平原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都有分布,但其植株的高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现设计实验探究“海拔高度是否是影响该菊科植物株高的因素”,实验分组及处理如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认为“第一组”与“第二组”哪个实验方案更合理?理由是什么? 。(2)a组和b组的对照中,实验组是 。(3)实验最后测量每组各植株的高度,以 (选填“最大值”或“最小值”或“平均值”)为该组植株的株高。(4)若仅采用题中一组合理方案进行单次实验获取实验结论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你对本实验设计思路还有什么补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通关宝典】浙教版七上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单元突破讲义与命题解密(原卷版).docx 【通关宝典】浙教版七上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学 单元突破讲义与命题解密(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