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三黑和土地(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三黑和土地(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21* 三黑和土地
六年级语文 上册
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什么?
三黑和土地是什么关系?
作者借三黑与土地的关系,想表达什么?
作者简介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现代著名乡土诗人,因其浓郁的乡土诗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著作有诗集《地层下》《窗外》《入伍》等。
创作背景
农民以前是没有土地的,只是给地主种地,被地主剥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了土地革命,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
要读懂这首诗,得先了解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大家想象:在旧社会,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吗?
明确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觉得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明确任务
学习字词
耙地 顺溜 松散 荞麦 白霎霎
挨骂 蹚坏 闺女 打完场 逮蝈蝈儿

sǎn
qiáo
shà
ái
tānɡ
ɡuī
chánɡ
方向一致,有次序,不参差。
松懈;散漫。这里是泥土不紧密、松软。
形容某些白色的东西细小、稠密而零碎。
在行动的过程中损坏脚下的物品。
从庄稼收割之后到脱壳的过程。
dǎi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从哪小节开始,人称发生了变化?
这句之前与之后分别写了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3节):总体上写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
第二部分(4-15节):
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的欣喜之情。
三黑有了土地后,做了哪几件事?请大家默读第4-15小节,圈画出关键词句,在小组内说说。
细读第二部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三黑把地耙得平平整整,准备播种的事。
细致耙地
三黑对逮蝈蝈儿的回忆,以及他想招呼小朋友来逮蝈蝈儿的事。
回忆逮蝈蝈儿
三黑展望未来的事。
展望新生活
三黑内心感到的幸福。
产生质疑
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为什么开篇先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然后再写三黑?
三黑是众多农民中的一位,诗歌从广大的农民起笔,再聚焦到三黑这个具体的形象上,就写出了所有的农民都如三黑一样,热爱土地,憧憬新的美好生活。
聚焦第一部分
农民有土地后,心情有多激动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1-3小节,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说一说。
夸张手法,表现农民拥抱土地的急切心情,以及对土地的热爱。恨不得让我们感受到每一块土都是农民心头的宝贝,怎么爱它都不够。
“旱天的鹅”指的是什么?水指的是什么?
农民有了土地,相当于旱天的鹅见了水。这个比喻太形象了,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两个简单的“一……就……”一箭双雕,内容上写出了农民和旱天的鹅同样的急切心情,形式上赋予了诗歌韵律感。
聚焦第二部分
任务: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有感情地朗读第4-15小节,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三黑有了土地之后的喜悦和兴奋,边读边圈画批注。
三黑是怎么耙地的?
细致耙地
翻地时认真、仔细,表达他对土地的珍惜。
三黑耙出的土地是什么样子的?
比喻:把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黑把地耙得极其工整,三黑是多么爱这块土地啊。
比喻:把翻好耙过的地比作“一张软床”,写出了土地的松软,表现了三黑的勤劳能干及欣赏劳动成果时的愉悦心情。
回忆逮蝈蝈儿
三黑在土地上劳作时,还想起了小时候的事。请男同学读第 11 小节,女同学读第 12 小节,注意语气的不同。
过去
小时候逮蝈蝈会挨骂,现在却想叫孩子来逮,为什么?
以前土地是地主的,现在是自己的。今夕对比,凸显了时代的变革和生活的变化带来的幸福和满足。
展望新生活
有个土地,三黑对未来有哪些打算?
请大家读一读第13、14小节。读这些句子时,你能想象三黑说话时的表情吗?
幸福
拓展练笔:发挥想象,说说三黑还会有哪些打算,仿照13小节写一写。
任务: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三黑对土地充满热爱,土地是三黑生存的支柱,是他生活的希望所在,在三黑眼里,土地是最宝贵的东西。
三黑对土地的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藏在 “细致耙地” 的动作里,藏在 “回忆蝈蝈” 的笑容里,藏在 “展望未来” 的期盼里。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呵护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阅读链接
自由朗读,思考:哪些词句具体写出了土地带给人们的“梦想和希望”?
任务:听着歌,再看看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爱 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土地给人类提供物质资源,我们要珍爱土地。【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相关词句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2.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相关词句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2.能说出自己对土地的新感受。
【教学准备】优翼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认识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农,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今天,我再来认识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看看他又有怎样的故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三黑和土地是什么关系?作者借三黑与土地的关系,想表达什么?)
3.作者简介。
(1)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苏金伞,谁能结合预习,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2)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现代著名乡土诗人,因其浓郁的乡土诗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著作有诗集《地层下》《窗外》《入伍》等。
4.创作背景。
师:要读懂这首诗,得先了解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大家想象:在旧社会,农民有自己的土地吗?农民以前是没有土地的,只是给地主种地,被地主剥削,他们辛苦劳作却吃不饱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了土地革命,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背景补充,帮助六年级学生理解 “土地对农民的意义”,为体会诗歌情感奠定基础;互动提问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增强参与感。】
二、自主阅读,把握大意
1.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③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觉得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出示字词,进行理解。
3.问题引导,梳理内容。
(1)借用关键句。
师:字词过关了,我们来深入看看诗歌的内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从哪小节开始,人称发生了变化?(第4小节,三黑就是这样地翻动着土地)这句之前与之后分别写了谁?写了什么?
(2)师生交流。
①第一部分(1-3节):总体上写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
②第二部分(4-15节):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后的欣喜之情。
4.细读第二部分,理清层次。
(1)师:三黑有了土地后,做了哪几件事?请大家默读第4-15小节,圈画出关键词句,在小组内说说。
师生交流。
①翻着土地、耙了几遍、简直是一张软床、叫麦籽儿睡上
三黑把地耙得平平整整,准备播种的事。(细致耙地)
②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挨骂、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
三黑对逮蝈蝈儿的回忆,以及他想招呼小朋友来逮蝈蝈儿的事。(回忆逮蝈蝈儿)
③打算、把地浇得肥肥的、买头小毛驴、打完场赶着送公粮
三黑展望未来的事。(展望新生活)
④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三黑有了土地、翻身做了主人之后,心情十分喜悦。
【设计意图:通过 “自主思考 + 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培养六年级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和概括能力。】
5.产生质疑。
(1)师:诗歌的题目是“三黑和土地”为什么开篇先写农民对待土地的态度,然后再写三黑?
(2)明确:三黑是众多农民中的一位,诗歌从广大的农民起笔,再聚焦到三黑这个具体的形象上,就写出了所有的农民都如三黑一样,热爱土地,憧憬新的美好生活。
三、体会情感,朗读课文
1.聚焦第一部分。
(1)师:农民有土地后,心情有多激动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1-3小节,找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说一说。
(2)全班交流:
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王地。活像早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①师:“旱天的鹅”指的是什么?(农民)水指的是什么?(土地)农民有了土地,相当于旱天的鹅见了水。这个比喻太形象了,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②两个简单的“一……就……”一箭双雕,内容上写出了农民和旱天的鹅同样的急切心情,形式上赋予了诗歌韵律感。
恨不得把每一块土……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
③夸张手法,表现农民拥抱土地的急切心情,以及对土地的热爱。
恨不得让我们感受到每一块土都是农民心头的宝贝,怎么爱它都不够。
(3)朗读第1-3小节。
师:带着这种“急切又热爱”的心情,我们一起齐读第1-3小节。
2.聚焦第二部分。
(1)出示阅读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朗读批注,分组交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4-15小节,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三黑有了土地之后的喜悦和兴奋,边读边圈画批注。
②分组汇报。
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
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看见自己种的荞麦/已经开花,白霎霎的/像一片雪。
现在蝈蝈儿就在自己地里叫,他想招呼从地头路过的那个孩子:“快去逮吧, 你听,叫得多好!”
3.读懂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第一个画面“细致耙地”。
①三黑是怎么耙地的?指名读第4小节。翻地时认真、仔细,表达他对土地的珍惜。
②三黑耙出的土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5、6小节,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③教师引读第7-8小节,感受三黑对麦籽儿那种像对孩子一般的呵护。
【设计意图:通过 “想象画面 + 角色代入”,引导学生感受三黑耙地时的细致与用心;借助比喻手法的分析,体会 “土地如亲人” 的情感,符合六年级学生对具象化情感的理解特点。】
(2)第二个画面“回忆逮蝈蝈儿”。
①师:三黑在土地上劳作时,还想起了小时候的事。请男同学读第 11 小节,女同学读第 12 小节,注意语气的不同。
②师:小时候逮蝈蝈会挨骂,现在却想叫孩子来逮,为什么?(以前土地是地主的,现在是自己的。今夕对比,凸显了时代的变革和生活的变化带来的幸福和满足)
【设计意图:通过 “对比朗读” 凸显三黑前后心情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 “土地归属” 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追问深化理解,让情感体会更深刻。】
(3)第三个画面“展望新生活”。
①师:有个土地,三黑对未来有哪些打算?(三黑的两个想,第13小节是希望“跟人合伙”,第14小节是打算在收获之后“买头小毛驴”)请大家读一读第13、14小节。读这些句子时,你能想象三黑说话时的表情吗?
②拓展练笔:发挥想象,说说三黑还会有哪些打算,仿照13小节写一写。
【设计意图:通过 “想象表情 + 仿句练笔”,让学生感受三黑对未来的美好期盼;仿写训练既巩固了句式,又深化了情感体验,符合六年级 “读写结合” 的教学要求。】
(4)情感升华。
师:结合前面的学习,谁能说出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三黑对土地充满热爱,土地是三黑生存的支柱,是他生活的希望所在,在三黑眼里,土地是最宝贵的东西。
小结:三黑对土地的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藏在 “细致耙地” 的动作
里,藏在 “回忆蝈蝈” 的笑容里,藏在 “展望未来” 的期盼里。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呵护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四、阅读链接,感情延伸
1.出示“阅读链接”,听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师:三黑的故事让我们感动,有一首歌也唱出了土地与希望的关系,我们一起来听《在希望的田野上》。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哪些词句具体写出了土地带给人们的“梦想和希望”?
3.畅谈体会:听着歌,再看看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爱 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预设:读了这篇课文后,我认识到土地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土地给人类提供物质资源,我们要珍爱土地。
4.小结:苏金伞用朴实的语言,写出了农民与土地的血脉相连。三黑的故事,是千万农民的故事;土地的情怀,是我们每个人都该铭记的情怀。课后请大家读读苏金伞的更多文章,感受更多乡土的诗意。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个体阅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自学和交流。
课上,我首先借助交流查阅资料,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拉近课文所写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带领学生情感逐步靠近农村。通过互相补充的作者资料,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通过作者简介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一步深入理解做铺垫。
再从整体入文,把握诗歌结构。通过批注与合作汇报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梳理脉络,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走近三黑,感悟他的内心。同时在班级汇报中,通过概括小标题、感悟关键词句、理解语境等方式,初步感悟三黑内心的丰富情感。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联系文本等多种方式,整体把握,聚焦细节,结合关键语句,逐层深入探究,感悟三黑的深厚情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紧接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延伸课堂,读写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对比阅读《在希望的田野上》,把课堂引向课外,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经验。
第六单元 第21课 三黑和土地类文阅读-21*三黑和土地
泥土最珍贵
  两个欧洲人来到埃塞俄比亚。他们到处奔波,绘制地图。国王知道后,就派了一个向导去帮忙。欧洲人结束工作后,向导回到首都,报告国王说:“陛下,欧洲人把见到的一切都画到地图上。他们到过尼罗河发源地塔那湖,然后顺流而下;他们找到了金银矿,把矿产、森林、大大小小的河流都记了下来。”国王对欧洲人的意图思考了很久,(绝 决)定接见欧洲人。
  欧洲人到了皇宫,国王亲自接见并宴请他们,还(赠 增)送了贵重的礼物。最后国王派了几个人送欧洲人上船。欧洲人到了河边,正要上船时,送行的埃塞俄比亚人请他们停下来,并脱下鞋子。欧洲人脱了鞋子,送行的主人就仔细抖着他们的鞋子,还刮下(粘 贴)在鞋底上的泥土,然后把鞋子还给欧洲人。
  “你们这是什么意思?”欧洲人问。
主人回答:“国王要我们祝你们一路平安,还要我转告你们:你们来自远方的强国,亲眼看到了埃塞俄比亚美丽富饶的土地。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她的泥土是我们最为珍惜的。我们在泥土里下种□埋葬死者□我们干活累了后就在泥土上休息□我们在它的草地上放牧□你们翻山越岭□过草地□穿森林□所走过的路都是我们祖先□孩子的脚在泥土上踩出来的□埃塞俄比亚的泥土是我们的父母、亲兄弟。我们款(代 待)了你们,赠送了贵重礼物。但是泥土是埃塞俄比亚最珍贵、最神圣的东西。我们不能给你们,一粒也不给。”
1.在文中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用“\”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字。
3.欧洲人的真实意图是 。
4.埃塞俄比亚人在为欧洲人送行时做了一件什么事?用“ ”在文中画出。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 。
5.你是怎样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
参考答案
1., ; ; 。 , 、 , 、 。
2.划去:绝 增 贴 代
3.想拥有这片土地
4.送行的埃塞俄比亚人请他们停下来,并脱下鞋子。欧洲人脱了鞋子,送行的主人就仔细抖着他们的鞋子,还刮下粘在鞋底上的泥土,然后把鞋子还给欧洲人。
让欧洲人明白,泥土、土地是埃塞俄比亚最珍贵的东西。
5.说明了泥土的珍贵,从而体现出国家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土地的报答
林清玄
步行过乡间,看到一位农夫正在努力地锄田。我很久没看人用锄头挖地了,就坐在田埂上看农夫挖地。
农夫粗壮结实的上身赤裸着,他把锄头高高举起的样子,逆着光线,看起来就如同一座铜雕,真是美极了。
他也不管我看他,只顾自己锄田整地,一直整地到田埂这边,我看到他全身都被汗水湿透,连长裤都湿了,他友善地对我说:“掘一掘,要来种花生了。”
我说:“很久没看见人拿锄头了,现在整地都是用犁土机呀! ”
农夫说:“这田地只有一小片,用锄头掘一掘,一天的工就好了。”“要歇一下吗 ”我问着。
“歇一下也好。”农夫扛着锄头走过来,伸手到我身后的草丛摸出一个大茶壶,倒了一杯凉茶给我。
“过一个月来看,就可以看到土豆从一片绿了,那时才好看。”农夫想着一个月后的画面,边说:“土地不会骗人,你种作一分力,它就长出一分的东西,土地和人相同,你给它疼惜和尊重,它就报答你,为你开花,为你结果。所以咱的祖公才说: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
我听了农夫的话,非常感动,从此走在土地上,就处处看见土地的报答,看见了每一朵花都有土地那酬答知己的心。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报酬——( ) 爱惜——( ) 尊敬——( )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农夫劳动时的 。
3.对“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想吃水果就要向树拜谢,想吃米饭就要先敬锄头。
B.我们要尊重土地,懂得感恩。
C.没有树就吃不到果子,没有锄头就没有没饭。
4.短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报答 疼惜 尊重
2.比喻 辛苦的样子
3.B
4.懂得了土地,懂得了对土地的尊重。
(
1
)《三黑和土地》说课稿
说教材
《三黑和土地》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描述了翻身农民三黑重获土地的喜悦心情,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写出三黑得到土地后,视若珍宝、爱不释手的情感。认真地侍弄土地:仔细地翻地,来回地耙地,把土地弄得非常松散,简直像一张柔软的床。非常适合种子在上面生长。第二部分介绍三黑把荞麦种子播种到地里,看到麦苗的良好长势,听到地里的蝈蝈叫,想起心酸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向往美好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内容及时代背景,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四、说教法
1.自主朗读感悟法: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2.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提供,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 恨不得 土疙瘩 顺溜 松散 麦籽 白霎霎 荞麦 耙地 痒抓抓 蹚坏 闺女
3.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B.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展望未来)
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以上两个句
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
的床。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板书:热爱土地 憧憬未来)
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说板书设计
翻地、耙地
21.三黑和土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展望未来21*《三黑和土地》导学案
课题 三黑和土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重点语句理解三黑对土地的态度,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感受诗歌的特点,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特色和巧妙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对土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用时:2分钟) 1.请学生说一说对土地的感受。 2.了解学习要求。 3.介绍作者。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畅谈感受。 2.默读学习提示,了解本篇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3.交流诗人的资料。 教师可强调略读课文的特点,激发学生自读自学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用时:10分钟) 1.组织学生自由读文, 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2.指名读诗。 3.全班交流概括,用小标题的形式划分诗歌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想一想诗歌中都描写了哪些内容。 2.分小节读诗。 3.全班交流课文内容。(重获土地的喜悦,翻地、耙地、播种,回忆苦涩生活,憧憬美好未来。) 学生概括诗歌内容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 键词语来概括诗歌内容。
三、体会情感,品析形象(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三黑的喜悦之情,借助资料补充深入理解。2.引导学生学习第4~8节,通过三黑的行动描写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3.学习第9~15节,说一说三黑都想到了哪些内容?从中又体会到了哪些情感。 1.自由朗读第1~3节,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三黑的喜悦之情。(结合“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恨不得”来体会这份喜悦。) 2.把描写三黑动作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认真体会。(抓住“翻起”“打碎”“耙了几遍”体会三 黑勤劳、认真劳作的特点;抓住比喻句体会三黑勤劳 耕作、热爱土地的特点。) 3.默读第9~15节,画出三黑联想到的内容。 (1)苦涩的回忆。结合诗歌内容发挥想象。 (2)美好生活的向往。联系诗歌内容理解,再发挥想象说一说还有哪些美好的向往。 1.在体会喜悦之情 时,教师要适当补充 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2.在体会三黑对土地 的热爱之情时,可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好 处,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的巧妙。 3.在了解三黑的回忆 时,可以适当补充农 民没有土地时的痛苦生活,从而体会土地 来之不易,更能深刻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深沉挚爱。
四、特色朗读,表达观点(用时:8分钟) 1.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后阅读链接。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3.引导学生表达对土地的感受。 1.小组里进行分工,练习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有感情朗读的效果。2.用不同的形式展示朗读成果。 3.畅谈感受。 教师可以鼓励小组同学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形式展示朗读。课前请学生提供必要的音乐、画面等内容,课中教师辅助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