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学案 (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学案 (2)

资源简介

学案4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走进生活
早在建国之前毛泽东就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国民经济,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经济现在还处在落后状态,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在这个时期内,一切不是于国民经济有害而是于国民经济有利的城乡资本主义成份,都应当容许其存在和发展。这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经济上必要的”。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毛泽东在《读书笔记》中指出:中国原来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因此中国“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
思考: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我国存在商品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关于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认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目标导航
1.了解“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提出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2.把握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和范围。3.理解毛泽东对价值规律作用的认识。4.辩证分析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培养创新意识。
一、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提醒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即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1.判断: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应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
提示 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并不意味着二者发挥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想一想:毛泽东提出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 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有人错误地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提出了要限制乃至消灭商品生产的主张。然而,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的尝试失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提出了这一主张。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1.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2.存在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提醒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的认识,不再单纯地从生产关系分析,而是从生产力的角度进一步揭示。
3.判断:毛泽东认为,生活资料和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商品。(×)
提示 他认为有些生产资料是商品,但也认为“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资料不是商品”,那就是“在全民所有制范围内调拨的产品”。这种认识较斯大林有所进步,但仍具有局限性,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无论生活资料还是生产资料都是商品。
四、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提醒 由于时代的局限,随着毛泽东晚年“左”的思想的发展,他越来越多地强调“限制”商品经济,越来越把商品经济视为社会主义的异己力量,因而推行一系列“左”的经济政策。
探究点一 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背景材料
在党的八大上,陈云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应是“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按照这一方针,中共八大以后我们党初步调整了经济关系,使自由市场明显活跃,个体工商户明显增加,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地下工厂”、“地下商店”。对此,毛泽东在1956年12月指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它与国家市场成双成对。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并指出,现在合作工厂做衣服质量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只要有原料,有销路,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问题探究
(1)结合上述材料,你能谈谈毛泽东为什么称“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对我国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意义?
答案 (1)①毛泽东已意识到,过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着某些弊端,通过发展一定的私营经济、自由市场,既可以使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有个对立面,保留一定的竞争机制,又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毛泽东称“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②同时,他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统治地位之后,自由市场、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已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占统治地位时有很大不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2)①“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主张,是对苏联单一计划经济模式的突破。尽管它属于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内的理论,但具有改革创新的内容,对我国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②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为补充,以计划为主体、计划外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国家计划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③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有助于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健全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归纳总结 全面理解“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背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毛泽东对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持积极态度。三大改造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一些限制市场作用的措施,但毛泽东仍然非常注意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
(2)意义:这一要求的提出,是对苏联单一计划经济模式的突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论;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注重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强调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这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认识的深化和提高。
探究点二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背景材料
毛泽东指出:首先,由于中国是一个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需要利用商品经济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他说:“中国原来是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比印度、巴西还落后……因此需要大大发展商品生产”。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武昌会议上联系我国实际指出:“在我们这里,也有一部分生产资料是商品,我们不仅把拖拉机等农业生产资料卖给公社,而且为了公社办工业,也把一部分工业生产资料卖给公社,这些产品都是商品。”
?问题探究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持何种观点?
答案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还认为商品生产的存在最终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深度思考
毛泽东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范围的观点有何突破?
答案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范围,毛泽东突破了斯大林的商品生产活动只限于个人消费品的主张,认为商品生产也存在于某些生产资料的生产领域,提出了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
归纳总结 对比斯大林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斯大林的观点
毛泽东的观点
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
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商品经济存在的范围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生活资料是商品,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价值规律的作用
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国有企业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
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1.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比斯大林更为科学,表现在(  )
A.看到了两种所有制的存在
B.认识到了商品生产存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联系
C.反对斯大林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分析
D.认为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存在密切联系
答案 B
解析 A项属于二人的共同主张;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正确答案为B项。
2.毛泽东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这句话表明
(  )
A.商品生产的存在不受条件的限制
B.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目的不再是用于交换
C.商品生产一定会为社会主义服务
D.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存在商品生产
答案 D
解析 从毛泽东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商品生产可以同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相联系,也可以同社会主义生产条件相联系,所以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明显有误,应排除。
3.毛泽东等人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系列思想原则,构成毛泽东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历经半个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检验,这些思想原则至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一现实意义体现在
(  )
①重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②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③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
④认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我们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①入选;我们现在仍然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入选;我们也认为商品生产是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④入选。③不是现实意义。
[方法领悟]
意义类选择题方法和技巧 这类题目考查的是某种做法、某种行为的意义,可以是一个角度,也可以是学科内的综合,要看清题干的限定性要求,如果没有具体限定,只要是符合题意的均可入选。
此题强调“现实意义”这个限定要求,因此在分析选项时要注意,只有①②④是现实意义,③不是现实意义,因此要排除。4.毛泽东指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毛泽东指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是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计划。在我国,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还起作用。”计划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
毛泽东所说的“价值法则”指的是什么?对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作用是怎样认识的?
答案 (1)毛泽东的“价值法则”就是价值规律。毛泽东认识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也认识到了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违背它,只能利用它。他动员我们的干部和群众在这个“学校”中学会做经济工作。
(2)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一方面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解析 毛泽东的“价值法则”就是价值规律。由于历史条件等因素,毛泽东对价值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选择题
1.1956年,我们党提出:在市场方面,应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____________为补充
(  )
A.国家市场;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
B.市场调节;宏观调控
C.市场经济;计划经济
D.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答案 A
解析 1956年,我们党提出: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故A项正确。
2.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这一要求,意味着
(  )
A.我国已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C.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D.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解析 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意味着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故选C项。
3.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观点,实际上是(  )
A.更注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B.更注重计划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C.计划和市场并重
D.实行市场经济
答案 B
解析 毛泽东的话旨在说明计划对资源配置发挥主要的作用,故选B项。
4.下列观点属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的有
(  )
①应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②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 ③主张应限制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④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毛泽东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因此,③的观点不合题意,应排除。其他观点都属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5.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范围的问题上,毛泽东对斯大林认识的发展表现在毛泽东认为
(  )
A.全部生产资料是商品
B.有些生产资料是商品
C.全部生活资料是商品
D.有些生活资料是商品
答案 B
解析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的认识。B项观点正确。
6.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认识上,毛泽东赞成斯大林的分析,并且强调(  )
A.社会分工的存在
B.所有制的不同
C.生产力条件
D.主观因素
答案 C
解析 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因此,C项符合题意。
7.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这种认识认为
(  )
A.要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B.价值规律只在消费领域起作用
C.价值规律只在生产领域起作用
D.国家的计划决定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 A
解析 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的看法是“计划第一,价格第二”。他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他认为,价值法则存在于各部门之间,所有的经济单位都要利用价值规律。因此A项符合题意。
8.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出现了把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要限制乃至消灭商品生产的主张。对此,毛泽东指出,“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说明
(  )
A.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有商品生产
B.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和商品生产
C.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是完全一致的
D.共产主义阶段也不能消灭商品生产
答案 A
解析 毛泽东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应选A。
9.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这一认识
(  )
①认为在我国价值规律不起作用 ②大大发展了人们对价值规律和商品生产的认识 
③使人们对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不再排斥 ④为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平稳过渡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①的观点否定了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不符合毛泽东的观点,应排除。②③④符合题意。
10.在发展商品生产的问题上,毛泽东与列宁、斯大林相比
(  )
A.都坚持商品生产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B.都认为发展商品生产会导致资本主义
C.都坚持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D.都承认商品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三者在发展商品生产上的相同点,只有D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1.毛泽东指出:“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可能废除。”“斯大林说,苏联的‘特种的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这看来很不妥当。它的活动范围不限于个人消费品,在我国,有些生产资料,例如拖拉机等生产资料是属于商品的。”
根据材料回答:毛泽东如何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答案 (1)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这一问题上,赞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的观点,即承认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因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毛泽东认为,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这就从生产力这一最终根源上说明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
12.在商品生产的作用上,斯大林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肯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可以具有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作用;二是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在“决定性的经济条件”下并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毛泽东同意斯大林的有关论述。针对我国一些人害怕商品生产,他一针见血地说:“现在我们有些同志怕商品……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在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必怕商品生产?
(2)你是如何理解“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
答案 (1)在我们国家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这是因为,我们有共产党的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有工人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有各级党组织,有成千上万的党员,有广大的贫下中农作为我们的依靠。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相联系,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我们可以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发展商品生产,通过商品交换,既可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又可以换回等价物资,满足人民生产上和生活上日益增长的需要,从而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 本题考查对毛泽东的商品生产观点的认识。第(1)问在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必害怕商品生产,是因为发展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我国的商品生产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第(2)问可以从发展商品生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意义角度回答。
13.1949年新中国成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为领导者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后来又暴露出一些问题,中国的经济建设既要向苏联学习,又要对其教训引以为戒。
试述毛泽东对列宁、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认识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 (1)坚持列宁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及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坚持了斯大林的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指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
(3)坚持斯大林社会主义社会生活资料是商品的观点,指出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
(4)坚持了斯大林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的观点,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