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落花生(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 落花生(教案+课件+备课素材)

资源简介

2.落花生
预习目标一: 生字新词 音 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播种(zhǒng zhòng) 石榴( liu liù) 便宜( biàn pián) 空地(kòng kōng) 半亩(mǔ mǎo) 开辟( bì pì)
形 观察下面的字,并组词。 榨( ) 慕( ) 榴( ) 浇( ) 窄( ) 暮( ) 溜( ) 绕( )
义 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对应的词语。 开拓扩展。 ( ) 指出乎意料,竟然。 ( ) 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 ) (4)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挨近。 ( )
预习目标二: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 、 、 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 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 ,不要做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
预习目标三: 思考质疑 我还有不懂的问题。
拓展资料 我查找的资料 词语 落花生:它是一种独有的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开花后,花生的子房柄会钻进泥土,在土中结荚并长出果实。所以人们把花生叫做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 笔名:落华生。为时刻激励自己,像花生一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共26张PPT)
根和胡须放泥沙,
自造房屋自安家。
地上开花不结果,
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新课导入
2.落花生
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
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花落了之后,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第一课时
走进作者
许地山(1893—1941),现代小说家、散文家,笔名落华生。192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后在香港大学任教,并从事进步文化活动,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他创作的小说表现出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倾向,著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作品;翻译了《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等文学作品;编著有《印度文学》及《中国道教史》(上)等。
生字认读
半亩 浇水 收获 吩咐 矮小
茅亭 榨油 爱慕 石榴

jiāo
fēn fù
tínɡ
zhà

liú
ǎi









左右结构
播 浇 吩 咐 榨 矮 谈
上下结构
亩 慕
上中下结构

会写字

书写指导

“慕”字整体要写得紧凑,中间的“日”要写扁,最下面不要写成了“小”。




爱慕 慕名而来
屏幕 开幕
开辟
文中指把原来荒着的地开垦出来。
爱慕
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体面
文中意思是外表华美,对社会和他人没有什么贡献。
吩咐
口头指派或命令。
词语解释
整体感知
种花生、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课文回顾
第二课时
作者课文围绕落花生写 、 、
和 四部分内容。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说明道理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种花生、收花生
课文精读
买种
翻地
播种
浇水
种花生的过程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写出了种花生的经过,因为这些词语是实际种花生的经过,所以不能颠倒。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从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居然”一词写出了花生收获时“我们”姐弟几个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因为“我们”姐弟几个既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新开辟出来的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然而没过几个月真的收获了,让人很意外。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花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尝花生
花生可以榨油。
花生的味道很美。
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议花生
父亲第一次提到花生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对比
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通过果实的色彩、样子及果实生长的位置的比较,说明花生没有桃子、石榴、苹果的外在美,却具有内在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父亲第二次提到花生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由物及人。由花生的特点教育“我们”做怎样的人。父亲希望“我们”像花生那样不记名利、默默奉献、造福他人。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中心句。这是“我”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后得到的感悟。虽然“我”当时年纪小,但已经体会到父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篇课文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燃烧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篇课文“借物喻理”的写法。
写法指导
讨论交流
同学们觉得生活中哪些人是有着花生一样品质的呢?
风雨中的送报人
辛勤的农民
拓展延伸
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会想到那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说一说。
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写“我们”一家人过花生收货节时谈论花生的好处的事,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课后作业
你身边有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吗?拿起你的笔写一写他(她)的故事吧。
结构梳理
落花生
种花生:买—翻—播—浇
收花生:居然收获了
尝花生:做成好几样食品
议花生
好处:味美、榨油、便宜
特点:不好看,但很使用
做像花生一样的有用的人《落花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落花生》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二课,这是一篇叙事散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落花生》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许地山先生很有影响的一篇文章。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本文围绕“落花生”展开叙述,略写种花生、收花生,详写吃花生、议花生。议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较详细。从花生的品格领悟出做人应该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文章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耐人寻味的道理。文章朴实无华,但主题深刻;小中见大,且富有生活情趣。在结构剪裁上,作者独具匠心,叙事完整,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在语言表达上,简洁明白,鞭辟入里,借物抒情,由物及人,以物喻人,耐人寻味。
编者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思考、积累,从中感悟生活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迪。同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理解课文主旨。感悟要做一个有用的人的道理,能根据课文主旨写一写身边的例子。 三、说教学重、难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2.文章表达上详略分明,以物喻人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朗读法
本课在课文朗读上有两个侧重点。一是分角色朗读,本课人物对话较多,通过分角色朗读了解课文内容。二是重点朗读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主旨。
2.发现点拔教学法
本课语言平实朴素,容易理解,但是从句子中提炼出作者所呈现的道理还是有难度,要适时对学生进行点拨。
3.练习法
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仿写句子、词语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课准备了同步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作者简介,课文生字和课文讲解内容,配有适量插图,图文结合,避免枯燥说教形式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和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一)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吃吗 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呢
2.多媒体出示花生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了解落花生的由来。普通通的花生居然能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落花生》。
(二)学习生字词
1.让学生朗读课文,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词。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准确。
4.教师范写生字,让学生注意笔顺,书写规范。让学生自行临写,教 师指导纠正。
(三)整体感知,给课文划分层次
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这篇课文围绕“落
花生”这个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让学生标出自然段,给课文内容划分层次。点名学生回答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理由。提示:这篇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种花生 收花生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尝花生
第三部分:第3-15自然段:议花生
读中感悟、突破难点
1.本文围绕题目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哪个是重点 (议花生)
2.有哪些人议花生 怎么谈的 谁谈的重要
(我们谈、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内容。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
(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是重点 (学花生)
4.先让学生自主阅读,画出觉得印象最深的重点句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然后在小组里合作学习,边读边议、感悟体会。
(五)精读课文,突破难点
1.读父亲的话,然后体会:“花生的好处很多”。都有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花生显而易见,尽人皆知的好处:美味、榨油、便宜。
2.进一步品味: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出示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的投影片)
3.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明确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桃子、苹果、石榴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体会父亲这样相比,突出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让学生将自己觉得父亲话中最能表现花生品质的词读出来,教给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努力思考应读好哪个词,很容易地就明白了父亲在这里赞花生的品格。
4.“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什么叫有用 (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 (别人、社会、国家。)体面什么意思 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做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人。)齐读这句话。
5.在我们的身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不求虚名的人有很多,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呢 举例说明。
(六)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处,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 (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七)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课文运用“借物喻理”的写法,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你能举出例子来说一说吗 (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然后结合课后的“小练笔”,写一写
3.小结:“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八)布置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2.从课文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小练笔:用一段话写写身边那些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不平凡的人。
六、说板书设计
2.落花生
(一)种花生,收花生(略写)
(二)母亲的建议(略写)
(三)尝花生,议花生(详写) 兄妹们议花生(略写) 父亲议花生(详写)
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 2《落花生》导学案
课题 落花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认“亩、吩”等5个生字,会写“亩、播”等10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7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 这样写的好处。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查找有关花生生长、结果情况的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资料。(师生) 3.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体会做人的道理。(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出示花生实物,多媒体播放花生的图片等素材,引导学生交流关于花生的资料。 2.出示题目,设疑引读:“落花生”是事物,以它为题,如果你是作者,有可能写哪些内容?为什么作者会对“落花生”有如此深刻的印象? 3.引导学生读文思考: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吧! 1.(1)集体欣赏花生图片、实物等。 (2)小组交流有关花生的知识。 (3)全班交流作者资料。 2.小组内讨论交流以“落花生”为题会写哪些内容。(以“落花生”为题,可以写花生生长周期及特点,描述花生形状、用途等的说明文;还可以以“落花生”为线索来叙事等。) 3.根据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小组分析讨论。 教师与学生一同搜集关于花生的生长过程的资料,为探索花生的优秀品质 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识字学词(用时:20分钟)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易错读音。2.检查学生对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提示易错读音。3.指导写字,重点指导“播、慕”,强调易错点。4.组织学生评价写字情况。 5.组织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6.引导学生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1.按自然段朗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汇报明确: (1)“便”是多音字,本课读pián。“播”读bō;“榨”读zhà。 (2)查词典并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意思。3.观察生字的笔顺规则,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4.写字后先在组内互评,然后全班评价。 5.分角色朗读课文,全班交流、评价、正音。 6.小组合作探究: (1)“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课文以“落花生”为题。 (2)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1.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学习。检测字词的环节,教师巡视,并适时指导,以小卷形式测试。 2.在分角色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提示学生概括自然段内容,抓住关键词了解课文内容。
三、抓住重点,品读课文(用时:12分钟) 1.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句子。2.多媒体出示课文第1自然段。指导朗读,引导思考:作者一家人收获花生后的心情怎样?3.抛出问题,组织讨论:姐弟几个认为花生有哪些好处?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是什么? 1.自主选择方式朗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画出课文里不理解的句子。 2.(1)同桌练读第1自然段,读出高兴、意外、惊喜之情。(2)小组合作探究: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一家人收获花生后的心情?(“居然”一词说明收获花生是一件意外的事。因为大家是在荒地上种的,而且没有经验,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结果几个月后却收获了,所以一家人都感到很意外,很惊喜。) 3.讨论交流: (1)姐弟几个认为花生的好处有味儿美、可以榨油和价钱便宜。 (2)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之处是把果实埋在地里,即使成熟了也不急于表露。 1.不理解的句子在学生提出来后,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解决。2.关于花生的好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先结合对话画出相关句子,最后小组内总结。
四、深化主题,总结延伸(用时:3分钟) 1.课件出示课文第15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的话对“我”一生的影响 2.启发思考:父亲的话对你有什么影响 1.(1)朗读第15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父亲的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2)合作探究:为什么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2.研读父亲的话,体会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在理解父亲的话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练习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回顾课文,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引导学生回顾文章内容。 2.师生总结交流课文主题。 1.听课文录音,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自己有哪些收获,向同学们请教自己不懂的地方。 在交流课文主题的环节中,教师巡视,提示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内容。
二、深入学文,总结写法(用时:14分钟) 1.指导学生给课文编写简要提纲。 2.师生交流,分清课文的主次。 3.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主题,说一说主次分明的好处。 1.小组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列出提纲。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 2.根据课文提纲思考:这些内容,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种花生、收花生是次要内容,一笔带过;吃花生、议花生是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 3.思考后交流,体会主次分明的好处:阅读的时候,抓住议花生这个主要内容,就能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在体会文章的写法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议花生,从议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父亲是怎样议花生的?父亲特别指出花生的最可贵之处,目的是什么? 2.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3.师生交流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4.指导小练笔:仿照《落花生》的写法,试着从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事物中选择一种写一写,尽可能做到详略得当。5.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评价作品。 1.(1)在朗读中体会父亲的话。 (2)小组合作谈谈自己的感悟:父亲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像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却很有用。 2.(1)有感情地朗读父亲的话。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我们要像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奉献。) 3.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交流:课文从议花生讲到做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人。 4.(1)小组交流选材:不低头折节的竹子、梅花,勤劳的蜜蜂,默默无闻的路灯,等等。 (2)自主创作。 (3)先把自己的习作轻声读两遍,用修改符号至少修改两处。5.(1)在小组内朗读自己的作品。 (2)共同评议。 1.在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的环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突出重点,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同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认为像花生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再以身边的例子说一说:什么样的人是讲体面的人?从而理解父亲对子女的教育。 2.指导小练笔的环节,可以这样设计:我喜欢_________,它的好处很多,比如_________。它虽然没有_________,但可贵的是 ____。
四、丰富积累,深入感悟(用时:6分钟) 1.指导学生背诵第10自然段中父亲 的话。 2.多媒体出示教师推荐阅读的文章:茅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的风格》。 1.互动交流。 2.小组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为了更深层次地理解父亲的话,可以在班级内开展“我要做这样的人”的讨论会。类文阅读-2 落花生
巴根草(节选)
巴根草,是与我最亲近的草。打小在农村生活,满山满坡满田埂(gēng gěng),到处可见巴根草的身影。
初春时节,遥看的草色几乎全是刚冒出芽的巴根草,密密的,碎碎的,像是同时感知了回暖的地气,成片成片地露出头来,打量着苍(茫 芒)大地。
盛夏,巴根草成了农家耕牛上等的食料。夕阳西下,田埂、山坡,处处可见牛儿低头啃青的场景。牛儿啃过的田埂,草儿迅速低矮下去,别担心,要不了一周,巴根草又会疯长起来,覆过人的脚面。
秋风渐起,巴根草的叶片开始由青转黄。闲下来的农人抱上锄头,寻一条田埂,去锄巴根草。农人将刚锄下的根须上带着泥土的巴根草码成一小堆,操起镰刀把用力敲去上面的泥土,把草儿摊在田埂上曝晒,只消半天工夫,草儿便干透,挑(tiǎo tiāo)回去堆到场地上,过冬就不愁了。
儿时的我曾悄悄问过母亲,田埂上的巴根草被锄后,春来田埂会不会光秃秃的。母亲说,巴根草命强,春天一到,又会长满一条条田埂。春日又至,如母所言,被锄头深翻过的田埂,又滋生出一派盎(àng)然的绿意。看去真是欣喜,那些被遗留在泥土里的巴根草根须,经过漫长隆冬的疗伤,又(换 焕)发出别样的生机,在无边的旷野演绎(yì)出一场生命世代相传的传奇。
突然明白巴根草为何又叫铁线草、牛筋草。有铁一般的硬,有筋一般的韧,当然配得上这样的别名。
1.用“\”划掉选文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或字。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迅速——( ) 欣喜——( )
亲近——( ) 滋生——( )
3.选文中加点字“盎然”的意思是 。用“盎然”一词造句: 。
4.为什么巴根草又叫铁线草、牛筋草?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划掉:gēng 芒 tiǎo 换
2.示例:快速 喜悦 接近 生长
3.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造句示例:窗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4.因为巴根草有铁一般的硬,有筋一般的韧。
5.作者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描写了巴根草生命力的顽强。
绿叶赋
邵 妍
美丽的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魔 磨)术师,它创造的奇花异草千(资 姿)百态,一朵朵鲜艳娇美的花姹紫嫣红,婀娜多姿。
在这万紫千红的花海中,有人喜爱牡丹的雍(yōng)容华贵;也有人钦佩兰花的幽香沁(qìn)人心脾;更有人爱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品质。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都曾以此为话题,写出了(溢 益)彩流光的千古佳作。
可是,谁又曾注意过那微不足道的绿叶呢
俗话说红花还得绿叶配。的确,如果世界上只有红、橙、黄、青、蓝、紫这几种色彩,单单没有绿色,哪能谈得上“美丽”二字呢
我喜爱绿叶的色泽青翠,更爱它不争名夺利的高贵品质,因此,我制作、收集了许多树叶标本和叶脉书签。
有一次,我去小莉家玩。她给我看了许多花(瓣 辦)标本。我把我制作的树叶标本和她“较量”,小莉很不服气。我对小莉说:“绿叶,没有鲜花的色彩,没有幽幽沁人的清香,可它也有它的可贵之处:它吸收氧化碳,制造氧气,造福于人类。但也有些人,只愿作红花,不愿作绿叶,没有绿叶的陪衬,怎能显出红花美的所在 也有的人,不追求吃穿打扮、不争名、不求利,努力学习、工作,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做个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
听了我的话,小莉深思了。她在想什么呢 我不知道。可我想这件事对她一定有所触动,她一定会懂得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1.用“√”选出文中括号中正确的字。
2.仿写词语。
示例:万紫千红
3.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用“ ”画出来。
4.作者在文中赞扬了绿叶什么样的品质?
5.仔细阅读短文,说说你的感悟。
参考答案
1.魔 姿 溢 瓣
2.示例:千言万语 千姿百态 万水千山
3.可是,谁又曾注意过那微不足道的绿叶呢
4.作者在文中赞扬了绿叶不争名夺利、踏实学习、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
5.我们应该学习绿叶的高贵品质,不争名夺利,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有益的人。2.落花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文章中心,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懂得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语文要素】
4.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和借物喻理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习本文借物喻理的写法。
【教学目标】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弄清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
些内容。
一、猜谜导入
1.课件出示谜语,引导学生猜谜底。
大家都猜出来谜底是什么了吧?对,就是花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图片,并继续引导:这个谜语写出了花生的特点,花生也叫落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呢?大家课前都查找资料了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在地上开花,花落了之后,子房柄就钻到土里长成了花生,所以叫落花生。
2.介绍作者。继续引导: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许地山童年发生的一件事。
二、学习生字
1.学生自主认字。
(1)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2)让学生自由举手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第四声kòng,“便宜”在文中读pián yi。)
2.拼读生字,重点强化。
教师引导学生估算“半亩”大约是几个教室,体会后园中种花生的空地的大小。
亩: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可换算为666.667平方米。
教师提问:我们的教室大约是60平方米。半亩大约是几个教室?
预设:半亩大约是5个教室。
3.学习写字。
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交流易错字的书写,教师相机指导。
亩 播 浇 吩 咐 亭 榨 慕 矮 谈
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三、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脉络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预设:
(1)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花生的好处”和“像花生一样做个有用的人”。
(2)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3.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并分别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预设1: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了种花生和收花生。
预设2: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尝花生。
预设3:第3到15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了议花生。
4.组织全班交流: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都只有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花了很多笔墨,为什么?(课文主要是借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叙述上有详略之分,目的是要突出主旨,而议花生这一部分正好可以突出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体会文章中心,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懂得应该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一、回顾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
2.引出:课文是借助落花生说明道理,而道理在议花生部分。
二、讨论交流,以导促学
1.学习第一部分。
课件出示: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1)哪些词语写了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这是按照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
(2)“居然”一词写出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居然”一词写出了花生收获时“我们”姐弟几个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因为“我们”姐弟几个既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新开辟出来的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然而没过几个月真的收获了,让人很意外。用“居然”一词能强调“我们”姐弟几个喜悦与兴奋的心情。)
2.重点学习第三部分议花生。
(1)分角色朗读第4~14自然段,从对话中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特点?
(2)体会花生的可贵。(课件出示第10自然段)
①师:通过花生埋在地里、矮矮地长在地上的生长特点,你能读懂花生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吗?(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不计较名利)
②父亲在谈论花生的好处时,提桃子、石榴、苹果有什么作用?
预设:通过对比,突出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不炫耀的精神品质。
③父亲再议花生。出示第12自然段。提问:你对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怎么理解的?
预设:由物及人。由花生的特点教育“我们”做怎样的人。父亲希望“我们”像花生那样不记名利、默默奉献、造福他人。
引出: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④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
预设1:体面就是有面子、有身份。比较体面的人有衣着光彩的人、样子好看的人……
预设2:中心句。这是“我”在听了父亲对于花生品格的议论后得到的感悟。虽然“我”当时年纪小,但已经体会到父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三、了解课文写法,尝试练笔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2.师总结:这篇课文借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燃烧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篇课文“借物喻理”的写法。
3.联系生活实际,从“竹子、梅花、蜜蜂、路灯”这四种事物中你想到了哪些人?仿照本文的写法,选择其中一种事物,写一段话。
点拨:可思考一下事物特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关联。如:由“竹子”可能会想到谦虚有忠贞气节的人;由“梅花”可能想到凌寒傲雪、坚贞不屈的人;由“蜜蜂”可能会想到勤劳不求回报的人;由“路灯”可能想到默默无闻、忠于职守的人。
四、巩固练习
1.主题概括: 本文通过写“我们”一家人过花生收货节时谈论花生的好处的事,借物喻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课后作业。
五、结构梳理
【教学反思】
我教授此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还有“做像苹果一样漂亮的人不好吗?”等等,对这样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2.这篇文章非常富有教育意义,而这教育意义则蕴含在人物的语言中,因此,我注重通过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种教育意义,通过把握重点词句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同时,我还设计“分角色朗读”这样的环节来加深学生对这种教育意义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