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河流流量与水位、流速的关系(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跨学科主题学习】探究河流流量与水位、流速的关系(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章《探究河流流量与水位、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1课时)
课题 第二章《跨学科主题学习》 单元 二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本跨学科主题学习嵌入2024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以河流流量为核心,关联地理水文特征与数学梯形面积、函数关系等知识。任务设计从计算横截面积切入,逐步探究水位—面积—流量—流速关系,最终理解 “束水攻沙” 原理,是地理学科融合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典型案例,体现跨学科知识应用与地理原理探究的结合。
2022新课标要求 结合实例,运用图表等资料,分析河流流量与水位、流速等水文特征的关系,理解河流 “束水攻沙” 等治理策略的原理,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思维与实践力培养,跨数学(几何、函数等)学科知识运用。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①运用实际数据,计算河流的过水横截面面积,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②结合实例,探寻不同河段的河流过水横截面面积与河宽水深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素养。③运用相关数据,探寻河流过水横截面面积与流速的关系,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④结合黄河实例,探究黄河“束水攻沙”的原理,培养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地理知识(如河流概况、水文特征分析方法 ),但对黄河 “水少沙多”“地上河” 等复杂特征的成因理解较难。学生具备初步自主探究能力,可通过 “课堂活动” 引导其深入分析,但对治理措施的实践关联需进一步引导。
重点 1.河流横截面积的计算及水位变化下面积的推导。(重点)2.流量公式推导与不同水位流量的计算。(重点)3.“束水攻沙” 原理的理解与跨学科解释。(重点)
难点 4.水位变化时,河面宽度的方程建模与面积计算。(难点)5.流速、横截面积与流量关系的综合应用,及 “束水攻沙” 原理的跨学科关联。(难点)
材料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黄河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 观看视频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导航1】想一想,每年6月黄河定期调水调沙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黄河以含沙量高著称,大量泥沙淤积在河道内,会抬高河床,降低行洪能力,增加洪水泛滥的风险。通过调水调沙,利用人造洪峰将大量泥沙冲入大海,能够有效降低下游的泥沙淤积量,维持河道的行洪能力。②黄河河口地区生态环境独特且脆弱,调水调沙可以为河口地区带来适宜的水量和泥沙,有助于塑造和维持河口湿地等生态系统,为众多生物提供栖息地。同时,调水调沙带来的淡水可以改善河口地区的水质,防止海水倒灌,有助于维持河口生态平衡。③调水调沙→冲沙入海→维持行洪能力,保护生态平衡【学习导航2】河流流量是描述河流水文特征的重要指标,与河道横截面、水位、流速等因素有关。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计算河流流量,探究各因素对流量的影响及“束水攻沙”治河方略的原理。①计算河流横截面积②探寻河流横截面面积的变化③探索河流水位与流量的关系④探究流速与河流横截面之间【学习任务一】计算河流的横截面面积【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55,读图2.34河流过水横截面示意,回答问题。【问题引领】(1)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看题:已知河底宽 60 米、河面宽 100 米、水深 3 米,如何计算梯形面积?(3)引导回忆梯形面积公式S=(a + b)h÷2 ,a、b为上下底,h为高 ),巡视指导计算。【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略)【学习任务二】探寻河流横截面面积的变化【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56,读图2.35不同水位下河流横截面示意和表2.4,回答问题。【教师讲解】受降水等因素的影响,河流的水位是不断变化的。水位的变化会导致河流水深和河面宽度发生变化。通常用枯水期水位、平水期水位、汛期水位和最大洪峰水位等刻画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问题引领】如果河底宽 60 米不变,水深 3 米时河面宽是 100 米。随着水深的变化,河面宽度会如何变化?如何列出方程,计算不同水深的河面宽度和河流过水横截面面积?【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通过已知条件建立比例关系式,即可求解不同水深的河面宽度,再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过水横截面积。(1)建立河面宽度与水深关系式。①已知条件:当水深h=3米时,河面宽度B=100米,河底宽度b=60米。②已知模型:横截面为梯形,两侧坡度相同。设每侧坡度为k,则河面宽度B=b+2k×h。③代入已知数据:100=60+2k×3 6k=40 → k=20/3④得到关系式:河面宽度B=60+40/3×h(2)计算不同水深的河面宽度。①最大洪峰(h=3.2米)B=60+40/3×3.2=102.67②汛期(h=2.5米)B=60+40/3 ×2.5=93.33③平水期(h=1.7米)B=60+40/3 ×1.7=82.67计算过水横截面面积(/米 )梯形面积公式为:S=(B+b)×h÷2①最大洪峰(h=3.2米) S=(102.67+60)×3.2÷2=260.27②汛期(h=2.5米) S=(93.33+60)×2.5÷2=191.66③平水期(h=1.7米) S=(82.67+60)×1.7÷2=121.27【学习任务三】探寻河流水位与流量的关系【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56—P57,读图2.36探寻河流水位与流量的关系,回答问题。【教师讲解】流量是河流过水横截面面积与流速的乘积。可以借用下面的例子理解河流流量的计算方法。 如图2.36在A-B位置垂直河流作一个横截面,假设河水通过A-B位置横截面的流速为2米/秒,可以从 A-B 位置向下游2米处的C-D位置再截取一个横截面。 假设河流两岸平行,A-B至C-D间的水量数值上等于以 A-B 过水横截面为底,高为 2米的棱柱体积。该体积就是通过A-B横截面的流量值。【问题引领】根据以上描述,请列出流量的计算公式?假设河底宽度不变,当河流水深为3米时,河流平均流速为2米/秒,结合任务一的计算结果,估算此时横截面的流量为_______米 /秒。如果河流在枯水期、平水期、汛期和特大洪水期的流速分别为1.5米/秒、2.5米/秒、5米/秒、9米/秒,结合任务二的结果,计算不同特征时期的流量,并绘制水深—流量关系曲线(图2.37)。【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流量(Q)是河流过水横截面面积(S)与流速(V)的乘积。计算公式如下: Q=S V。② Q=S V=240×2=480(米 /秒)③ Q=S V=240×1.5=360(米 /秒)Q=S V=240×2.5=600(米 /秒)Q=S V=240×5=1200(米 /秒)Q=S V=240×9=2160(米 /秒)④绘制水深—流量关系曲线(略)。【学习活动四】探究黄河“束水攻沙”的原理【教师讲解】河流的流速越大,输沙能力越强。 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提出用“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治理“水少沙多”的黄河,其核心思想是:“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问题引领】翻译原文:“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是什么意思?用地理知识、数学知识应该怎么解释?请从“流速与流量、横截面积关系”角度小组讨论 “束水攻沙” 逻辑(流量Q一定时,横截面积S越小,流速v越大),并大胆地谈谈你的看法。(3)请用现代汉语描述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略。【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略)②在河流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根据流量公式((Q)为流量,(v)为流速,(S)为河流横截面面积),流量(Q)固定时,流速(v)与河流横截面面积(S)成反比关系。 “束水攻沙”原理是通过缩窄河道等方式减小河流横截面面积。由上述反比关系可知,当河流横截面面积(S)减小时,在流量(Q)不变的情况下,流速(v)会增大。流速增大后,河水的动能增加,对河床泥沙的冲刷能力增强,能够携带更多的泥沙向下游输送,从而达到减少河道泥沙淤积、保持河道通畅的目的。③潘季驯的“束水攻沙”方略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通过修筑和完善堤防体系,将水流约束在相对狭窄的河道内。利用水流集中后所形成的较大流速,增强河水对河床泥沙的冲刷能力,从而达到冲走河底泥沙、防止河道淤积的目的。 具体而言,一方面是加固和修筑诸如缕堤、遥堤等各类堤防,缕堤靠近河道,直接约束水流,使水流集中;遥堤则距河较远,起防洪及辅助束水作用。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水闸等水利设施,在适当的时候调节水流,保证束水攻沙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以此维持河道的相对通畅,保障漕运及周边地区的安全与发展。 联系黄河调水调沙视频,了解调水冲沙的目的和作用。根据梯形面积公式,代入数据 ,展示计算过程。 课堂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看法。课堂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看法。课堂探究,合作学习,交流看法。 用直观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关联生活实例,引出跨学科探究主题,调动学习积极性。激活数学旧知,关联地理河流横截面,通过简单任务掌握跨学科计算基础,突破 “计算横截面积” 重点。引导学生突破 “水位—面积变化” 难点,用方程建模培养数学应用与地理分析能力,理解水位对河流形态的影响,强化跨学科思维。引导学生掌握流量公式,关联水位—面积—流量关系,通过计算、绘图深化地理水文特征理解,提升数据处理与图表绘制能力。理解“束水攻沙” 跨学科原理,关联地理流速、输沙能力与数学公式,体会古人智慧,培养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素养。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24页—27页 完成作业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梳理学习脉络:“梯形面积算截面→水位变化改面积→流量公式联关系→‘束水攻沙’用原理” ,强调跨学科融合(地理 + 数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问:“本节课用了啥数学知识?地理原理有啥新认识?” 回顾知识,理解河流流量与水位、流速、横截面积的关系,及 “束水攻沙” 智慧 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思维,利于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探究河流流量与水位、流速的关系 1.跨学科工具:地理(水文特征)+数学(梯形面积、方程、函数) 2.核心任务与知识 1. 计算横截面面积 → 算河流“截面” 2. 水位—面积:方程建模 → 变水位,变面积 3. 流量公式(Q = S×v) → 联关系,析影响 4. 理解束水攻沙原理 → 流速大,输沙强 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学习思路,增强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