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教案1、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作用(1) 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建国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在此情况下参照苏联的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2)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第一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是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政治独立,第二,抑制了多年了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第三,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弊端与影响: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的发挥。2、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快速发展。面对发展迫切需要发挥市场作用的事实我们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二大后商品经济在我国发展起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是由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我国的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运行模式,要求实现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统一。(3)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么克斯主义政治经济学,消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3、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四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作了如下规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换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市场主体主要有三类:企业、家庭和政府。其中最基本的是企业。(3)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十四大以来我国价格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增强。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开始形成。(4)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宏观调控体系包括调控目标、任务、手段、方式等。(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十四大以后,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在初步建立起来。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体制保证。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2)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规范分配,实现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有效性。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市场范围,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续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考题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农村,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在城镇,除了部分集体企业以外,其他企业都是国营的。由于不允许个体餐馆存在,出门吃饭,只能在国营饭店或集体饭店。请问:(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2)这一社会现实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吗?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这一体制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滞后的,是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答案:(1)这反映了我国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由于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2)不适应。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与我国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