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共52张PPT)2025-2026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
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宋臣赵普(北宋开国功臣)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赵普做第二任宰相,外人传言赵普是山东人,一生所读之书只有一部《论语》,太宗皇帝就问他这话是不是真的,赵普也不隐瞒,说:“我这一生所知道的,都没能超出这部书,以前我靠半部《论语》辅佐太祖皇帝平定天下,现在我还欲用半部《论语》辅佐皇上您治天下。”)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重要性——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
历史事实——孔子思想只有部分被发展和利用,成为君主专制体制的思想基础。
课堂导入
《论语》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人格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对后人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从历史角度
《论语》自宋代以后,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古代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世界角度
孔子被联合国定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作为世界人权的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全世界人生理念的榜样
课堂练习
作品简介
《论(编纂)语》
1、编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2、内容: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在内容上以教育为主,也包括哲学、历史、政治、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3、结构:全书共二十篇,每一篇由若干章组成。
4、地位:“四书”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的最为可靠的史料。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体式上:
(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
(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作品简介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选自《论语译注》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作者简介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孔子思想
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⑤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孔子思想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思想:
仁;
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政治:
礼治;
反对暴政,
主张仁政。
个人修身:
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教育:
有教无类,教育平等;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循循善诱,举一反三。
孔子思想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征战,社会动荡,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暮春郊游图”
时代背景:春秋之末,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征战,社会动荡。当时的社会实际,最期待可行的也不过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因为实际情况恰恰是饥馑之年“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
暮春郊游图:
天下大同、社会安定、人民幸福、自由民主,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真、善、美的天下归仁“太平盛世图”。
代表着孔子治国理想的最高境界。
1.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3.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4.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5.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梳理文句,积累重点字词和句式
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1.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作业:
概括《论语》每一章节主要内容和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若使有中学程度的中国人,每人到六十岁,都读过《论语》四十遍到一百遍,那都可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选自钱穆《怎样读<论语>》)
第一章《学而》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一章阐述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谨言慎行,就有道而正,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有德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位之人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排除干扰
重在实践锻炼
重在虚心请教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文本剖析
第二章《八佾》
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外在表现。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礼、乐与仁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第二章阐述了“仁”与“礼、乐”的关系。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第二章《八佾》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礼: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而不乱。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
乐:抒发情感,是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仁:人内心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是人文的基础。
选自《论语译注》
礼: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而不乱。
乐:抒发情感,是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仁:人内心的道德规范和要求,是人文的基础。
因此,礼、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仁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他不会真正遵守礼乐,也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
所以说礼、乐与仁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第二章: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
“仁”与“礼、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文本剖析
第三章《里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第三章阐述了孔子的道德价值观:
执着追求真理,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成语积累〉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文本剖析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第四章《里仁》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
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第五章《里仁》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第五章: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
要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见贤思齐、自我反省。
〈成语积累〉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贤思齐、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方法。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
  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文本剖析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第六章《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第六章说明了文与质的互补的关系:文质彬彬
〈成语积累〉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文本剖析
如何理解本章所说的“质”与“文” 为何说君子要“文质彬彬”
“文”指文化修养,即合乎“礼”的外在表现;
“质”指质朴的品质,即内在的仁德。
“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
“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
孔子提倡“文质彬彬”,孔子认为性情太过直率就显得粗鲁,太过讲究礼仪就显得虚伪,性情礼仪兼备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中庸之道: 适可而止,不走极端,把握好度。
文本剖析
孟荀眼中的“君子”: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文本剖析
《论语》中对人提出的不同层次的要求:
士——君子——仁人——圣人
如何成为“君子”?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第七章《泰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
士人要以“仁”为己任,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要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
〈成语积累〉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文本剖析
以“仁”为己任。“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所以——“任重”要求责任感要强,不强就会在半道支持不住;“道远”要求意志要坚定,不坚定就会在半途消沉下去,放弃追求。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第八章《子罕》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作比喻,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从人的主观性的角度出发,强调不论做事还是为人,贵在持之以恒,功亏一篑也好,持之以恒也罢,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切。
〈成语积累〉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文本剖析
本章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比喻论证。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进,吾往也”是在提醒我们,是否追求仁道、坚持不懈,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第九章《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君子的三种基本品德:
智慧,仁爱和勇敢。
不惑,不忧,不惧的原因?
文本剖析
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判断力强,所以不会迷惑。
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令人感激,存公心、去私欲,所以不会忧虑。
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畏惧困难,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
第十章《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第十章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
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成语积累〉克己复礼: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文本剖析
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
“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具体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恕”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
第十一章: 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
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
儒家仁学体系
仁德

仁爱
仁政
完美的个人修养
理想的人际关系
完善的政治统治
第十一章《卫灵公》
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理解,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之纲:忠恕(尽心为人,推己及人)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广泛施恩惠于百姓,又能救济大众,怎么样?这算得上仁吗?”
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这样的圣王尚且难以做到呢。所谓‘仁’,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仁之至:自爱
子曰: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
自爱的人,会获得别人的仁爱; 自敬的人,会获得别人的礼遇。
推己及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年轻人(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诚实守信;广泛关爱众人,并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就可以研习六义经文六。”
仁之体: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中“礼”所阐释的道德要求真实质朴,是从真情挚感中对个人行为举止进行规范,将抽象的道德伦理具象为日常的行为举止方式。“礼”中所包含的道德意蕴,是个人道德精神、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所谓德之所依,情之所现,礼的坚守需要道德的辅助和情感的自省。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第十二章《阳货》
学《诗》的重要性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文本剖析
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调动内在情感。

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

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

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

文本剖析
内容 主要观点
总结:《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
内容 主要观点
第七章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勇于担当)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第九章
智、仁、勇(完美人格)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
第十一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
第十二章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
文本剖析
总结:《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
总结归类
君子人格:
第4、5、6、7、9章
君子之学:
第1、3、8、12章
君子与“仁”:
第2、10、11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