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藤野先生鲁迅 八上第7课さ ん学习目标1.概括文章典型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2.品析描写藤野先生的细节,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3.揣摩文章“冷峻”与“温情”并存的语言风格,感受表达之美。4.学习本文的选材方法。5.了解作者的留学经历,体验尊师和爱国之情,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作者简介《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严,家中排行第九。1874年生于日本福井县一位医生家里,名古屋爱知县立医学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教书。1915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改为东北医科大学,藤野先生因为没有进过大学,不合“资格”被要求离职,后到东京泉桥慈善医院工作,并学耳、鼻科,一年后回到家乡福井县木村自设诊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岁。留学背景鲁迅赴日留学时期,恰值列强侵略中国之际。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被列强瓜分,许多有志青年抱着救国的目的留学海外。1902年2月鲁迅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上学期间发生的几件事促使鲁迅的思想发生转变,决定“弃医从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朝鲜半岛和满洲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就是“日俄战争”。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告终。写作背景鲁迅与藤野先生于1926年分别,当时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的世界观发生巨大飞跃的前夕。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藤野先生》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写成的。后选入《朝花夕拾》。字音字形。驿站( ) 教诲( ) 系住( )芦荟( ) 瞥见( ) 畸形( )匿名( ) 诘责( ) 绯红( )不逊( ) 杳无消息( )抑扬顿挫( ) 深恶痛疾( ) 油光可鉴( )cuòpiēyìhuìnìxùnjiéhuìyǎowùjìjīfēijiàn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转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的顺序来写的。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哪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离开仙台之后”。东京仙台北京相识相处离别找找初识藤野先生时作者对他的印象,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____动作声音语言小结:运用______手法,以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者形象。生活俭朴、白描外貌不拘小节学习任务单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衣着“_模胡__,冬天穿旧外套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文中具体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添改讲义(15)纠正解剖图(16-17)关心解剖实习(21-22)了解裹脚(23)为人正直热忱、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治学严谨真诚热情、关怀学生、认真求实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在东京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丑态百出,作者对他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爱国日暮里:水户:爱 国触发忧国之情反清志士客死之地去仙台(含有“日暮途穷”的意思)(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他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弱的主要原因。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了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弃医从文的原因爱 国在仙台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高度评价怀念付诸行动——藏讲义挂照片写文章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力量和勇气爱国离开仙台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前往仙台的缘由,由此得以与藤野先生结识。写途经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了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日本“爱国青年”,反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写弃医从文,是为了交代鲁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是文中却写了“我”的其他经历和见闻。请思考其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事件 与写藤野先生的联系匿名信事件反面衬托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看电影事件决心不再学医、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前因途径日暮里和水户学医的主要动机,也是后来弃医从文的思想起点仙台医专的职员对鲁迅的优待正面衬托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这些事件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有密切的关系。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日暮里对故国、对家园的思念;“日暮”又给人以日薄西山、日暮途穷之感,作者遥想积贫积弱的祖国,怎能不颓丧伤感呢?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颓丧伤感失望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如何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为中国”范围小,因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为学术”范围大,因为学术是全人类的。这句话前半句高度评价了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后半句表明他对医学事业的热爱。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概括主题学后感悟一次次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作者念念不忘,可见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这一切不仅源于藤野先生的正直、无偏见,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还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以至于20多年过去,藤野先生的影响仍在,还会给作者鼓舞与力量。藤野先生在东京——无比憎恶,心生离意在仙台离仙台——别后怀念怀念先生(明)爱国之情(暗)初到仙台——相识添改讲义(认真负责)收藏讲义多写文章相处弃医从文——匿名信、看电影关心实习(热情诚恳)与先生惜别——善意的谎言,赠照片歉意,感激纠正解剖图(严谨治学)了解裹脚(求实精神)1.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沈从文先生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我们创作课,沈先生讲课,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甲】 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或福楼拜怎么说。【乙】 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抑扬顿挫的腔调,态度也很和霭,从不诘.责学生。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教诲.,你定会受益非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以三隅反”。课堂练习(1)小语不太清楚语段中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诘.( jié )责 教诲.( huì )(2)小语抄写语段时有两个词语抄写错了,请你找出来并更正。应改为 应改为 jiéhuì受益非浅 受益匪浅 和霭 和蔼 (3)小语摘抄时漏掉了【甲】【乙】两处的句子,请你将下面的两句话还原至语段处。A. 沈先生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B. 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甲】 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或福楼拜怎么说。【乙】 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抑扬顿挫的腔调,态度也很和霭,从不诘责学生。B A 2.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人民群众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深.恶.痛.疾.。B. 如果每个人都是正.人.君.子.,菩萨圣贤,这样的社会,就不需要法律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不需要用法律来防范和保护个人。C. 如果我们任由网络谣言四处泛滥,有一天我们自己也会成为网络谣言的受害者,这绝不是危.言.耸.听.。D. 这部小说凝聚了创作者毕生的智慧,构思非常巧妙,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引人入胜。D【解析】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在句中用来形容故事情节曲折,使用对象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