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5课 (1)《论语》十二章分值:40分一、课内基础练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是“反省、检查”之意,与《荀子·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意思相同。B.“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是“旧知识”之意,与《师说》中“是故圣益圣”的“故”意思不同。C.“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从”是“跟从、学习”之意,与《鸿门宴》中“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用法不同。D.“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弘”是“广、大”之意,与《出师表》中“恢弘志士之气”的“弘”意思相同。2.(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B.C.D.3.(3分)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微斯人,吾谁与归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7分)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1)(4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分)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练透一点——高频实词:归、就(一)义项梳理(12分)归5.(7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归”的意思。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② 自牧归荑(《诗经·静女》)③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④ 完璧归赵(成语)⑤ 之子于归(成语)⑥ 百川归海(成语)⑦ 殊途同归(成语)语段助记 乡有贤士,德厚,饥岁归(赠送)百姓粟,众归(称赞)其善。学成归(回归)梓,助乡女于归(出嫁),诸事归(结局)宁。导诸溪归(汇聚)泽,润桑梓之地。曾贷资于困贾,贾兴,财货归(归还)主。倡义举,集众力,荒田归(归属)勤者,仁风永续,传为佳话。就6.(5分)解释下列句子中“就”的意思。①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②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③登上 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④ 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⑤ 一挥而就(成语)⑥ 就职视事(成语)语段助记 楚士勤笃,就(靠近)贤问学,学成就(从事)文事,朝廷征之,就(登上)车赴任,即就(就任)高官,任上乱起,就(随即)出谋,一时朝野皆仰,可谓功成名就(完成)。(二)迁移运用(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吾幼承门业,性敏而才疏,赖师友之援,得闻圣教。常忧不及,每念克己复礼,期归圣途。学之要,在敏于心志,非独恃天资聪慧。若徒有敏才而怠学,蔽深矣。且志当笃如古之贤达老而弥坚不因昏庸而辍。吾之所悟,欲喻于众,令皆明学之益。学之进,赖于克己,去骄奢,除怠惰。致知在格物,力行于实践。如农之耕稼,商之货贿,各有所专。为学亦如种树,春赏其华,秋获其实,讲论文章若春花绽,修身利行似秋实累。使所学有所归,施于世务,而非空言高论,于世无补。如此,方得学问真意,成有用之才,不负勤勉向学之劳。(节选自《颜氏家训》)7.(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且志当笃如古之贤达老而弥坚不因昏庸而辍。8.(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敏”,聪慧,与《〈论语〉十二章》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敏”意思不同。B.“喻”,使……明白,与《〈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的“喻”用法不同。C.“克”,克制,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思相同。D.“归”,使……有归属,与《〈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相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闻舜与周公皆大圣人,古之君子求其为舜、周公之道,责于己曰:“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者,就其如舜者,就其如周公者。其于人也,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人不得为善之利。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处此世,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节选自韩愈《原毁》)9.(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表示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中的“而”用法不同。B.“就”,接近、靠近,与《〈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就”意思相同。C.“已”,太,与《〈论语〉十二章》中“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已”意思相同。D.“本”,根源、源头,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本”意思不同。10.(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比得上,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如”意思不同。B.“善”,善事、好事,与《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相同。C.“廉”,低,与成语“清正廉明”中的“廉”意思不同。D.“怠”,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中“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怠”意思相同。答案精析1.D [D项“意思相同”错。形容词,广、大/动词,扩大、光大。B项旧知识/因此。C项动词,跟从、学习/使动用法,使……跟从。]2.D [D项“以”都是“因为”。A项“而”,前句中表假设,后句中表并列,用法不同。B项“于”,前句是“比”,后句是“对于”,意义不同。C项“其”,前句表推测,后句表商量,语气不同。]3.D [例句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是“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言”。A项是判断句,“也”是判断句标志。B、C两项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是“吾与谁归”“不知句读,不解惑”。D项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是“居高庙堂则忧其民”。]4.(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浮。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才是君子。(重点字词:文、野、史、彬彬)(2)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做,是自己要坚持往前的。(重点字词:平、覆、往)5.①归附、趋向,此处译为称赞、称许 ②同“馈”,赠送③回归 ④归还 ⑤女子出嫁 ⑥汇聚 ⑦结局,归宿6.①接近,靠近 ②从事 ④随即,不久 ⑤完成 ⑥就任7.CEG [“且”是连词,后面应跟语意完整的句子,“志当笃”语意完整,故在C处断开;“如古之贤达”是一个完整的介宾短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E处断开;“不因”作为连词,应在其前G处断开。]8.D [D项“意思相同”错。使……有归属/称赞、称许。A项聪慧/勤勉。B项使动用法,使……明白/动词,知晓、明白。]参考译文我从小继承家业,生性聪慧但才能有限,依靠老师和朋友的帮助,才能够听到圣人的教诲。常常担心自己赶不上别人,总是想着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义,期望回归到圣人所指引的正道上去。学习最重要的,在于内心要敏锐,不能仅仅依靠天生的聪明才智。如果仅有聪慧的天资却懈怠于学习,受到的蒙蔽可就深了。而且志向应当坚定,就像古代的贤能之人,到老了学习的劲头还越发浓厚,不会因为自身愚笨平庸就停止进取。我所领悟的道理,希望能让众人知晓,使大家都明白学习的好处。学习想要有所进步,要依靠克制自己,去除骄傲、奢侈及懒惰的毛病。获取知识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努力践行在于实际去做。就像农民耕种庄稼、商人经营货物买卖一样,各有专长所在。做学问也如同种树,春天欣赏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谈论文章就如同春花绽放那般美好,修养身心、利于行事就好似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要让所学的知识有归处,能运用到实际事务当中,而不是只说些不切实际的大话,对社会没有益处。这样才能领会学问的真正意义,成为有用的人才,不辜负勤奋努力学习所付出的辛劳。9.C [C项“意思相同”错。太/停止。A项表示转折/表示假设。D项根源、源头/本来。]10.B [B项“意思相同”错。善事、好事/善于。A项比得上/往。C项低/清廉。]参考译文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且全面,对待别人却宽容又简约。听说舜和周公都是大圣人,古代的君子探求他们成为舜、周公的方法,会责备自己说:“他们能做到这样,但我却不能做到这样!”早晚都思考,去除自己不如他们的地方,追求那些和舜、周公一样的优点。对于别人,选取人家的一点长处,不苛求其他方面;看人家现在的表现,不追究以往的情况,唯恐别人不能得到做善事的益处。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要求别人详尽苛刻,对待自己却要求很低。自己没有什么长处,却说:“我有这点长处,这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才能,这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这不是对待自己的要求已经太宽松了吗?对于别人,抓住人家的一点,却不考虑人家其余的诸多方面;追究人家过去的问题,却不看人家现在新的表现。这就是不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去期望别人啊。造成这种情况,是有根源的,就是懈怠和嫉妒啊。懈怠的人不能提高自我修养,而嫉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提高。事情办好了诽谤就随之产生,品德高尚了诋毁也就跟着来了。士人处在这样的世道中,期望名誉显扬,道德畅行,实在太难了啊!将要在朝廷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能记住我所说的这些道理,那么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人文主题 (1)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 (2)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语文素养 (1)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部分篇章。 (2)感受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约或恣肆、墨家朴拙繁复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的论说方法,体会其妙处。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价值导向《〈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掌握重要实词“道”“事”等的基本含义、重要虚词“而”“于”等的主要用法、常见的典型语法现象,精确理解经典句子的含意。 2.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分析儒家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3.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4.梳理孟子得出人皆有“四端”的论证过程,了解“四端”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5.熟读各篇,背诵《〈论语〉十二章》和《大学之道》。 1.拓展阅读相关文章。 2.体会本课各篇文本的不同论述风格及其巧妙之处。 3.联系历史文化常识,思考先秦儒家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4.联系日常生活,体会本课经典对自己的影响或启示,并将体会形成文字。 1.了解孔子关心社会、关注人生的社会伦理哲学思想,修身养性,塑造君子人格。 2.理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行事总纲领,传承符合社会现实的立身行事之道。 3.理解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体会该思想对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性。《〈老子〉四章》《五石之瓠》 1.掌握本课中“为”“之”等高频字词的不同含义。 2.理解本课涉及的“有”和“无”、“为”和“无为”、“有用”和“无用”、“大用”和“小用”等道家哲学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3.掌握《老子》和《庄子》不同的论述手法和技巧。 4.熟读《五石之瓠》,背诵《〈老子〉四章》。 1.体悟《老子》论述的思辨性。 2.体会《五石之瓠》的深刻寓意,了解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追求。 3.在比较中品味《老子》和《庄子》不同的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 1.了解道家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 2.理解《〈老子〉四章》对社会动荡和安定的辩证思考。 3.理解《五石之瓠》中庄子超越世俗观念,对自由、诗意人生的追求。《兼爱》 1.梳理墨子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了解兼爱思想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2.掌握本文的论述方法。 3.熟读本文。 1.概括《墨子》的论述风格,联系背景,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体会《墨子》论述的严谨逻辑和富有层次感的结构,并将相关学习心得运用于演讲、作文等实践活动中。 了解墨家的兼爱思想及其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第5课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成语积累(1)朝闻夕死:如果早上明白了道理,哪怕当晚就死去,也是值得的。比喻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例:这位国学大师一生都在钻研古籍经典,他常说对于圣人们留下的智慧,若能真正领会一二,朝闻夕死亦足。(2)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例:他的科研项目已经进行了多年,眼看就要取得重大突破,却在这关键时刻放弃了,实在是未成一篑,令人惋惜。倘若他能再坚持一下,或许就能收获成功的硕果。(3)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例: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秉持格物致知的精神,对实验数据进行严谨的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才能得出准确且具有价值的结论。(4)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例:那些古老的手工艺,如果得不到传承,就会像被束之高阁的文物一样,渐渐失去生命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5)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多形容景致僻静、幽雅。例:小说的情节架构犹如曲径通幽,开篇看似平淡,却在层层铺垫之后,逐渐引入一个个精彩绝伦的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6)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例: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他总是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仿佛一切困难都在他的掌控之中。2.文言词语识记(1)诚①形容词,真诚例:欲正其心者,先诚(使动用法)其意。(《大学之道》)②名词,诚心例: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③连词,如果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④副词,的确、实在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兴①动词,兴办例: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②动词,起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③动词,起来例:夙兴夜寐④动词,激发人的感情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十二章》)⑤动词,复兴例: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3)道①名词,要义,宗旨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②名词,道理例:吾师道也。(《师说》)③名词,风尚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④名词,道德学问例:道相似也。(《师说》)⑤名词,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⑥动词,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文化常识(1)六艺: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也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2)大学、小学:“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国安邦的大学问(治国、理政)。大学之道,即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小学”,相对于“大学”而言,主要教授8岁以上、15岁以下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为人、治学)。(3)三教九流:三教,即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4)三皇五帝:三皇,一般指伏羲、神农、黄帝。另有燧人、伏羲、神农或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五帝,一般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丧家狗——我读《论语》李 零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恐,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才是真相。《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衣食足了,也未必知荣辱。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哭着闹着学《论语》的,不妨先学这两条,试试看!(有删改)赏析 如果仅看标题,你会觉得作者是在骂孔子;可看完全文,又似乎觉得作者并非否定孔子,他明明是在赞颂孔子!而且你会怀疑,自己错怪了作者:孔子自己承认是丧家狗,还怪作者如此说吗?作者只不过“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而已!其实,作者是有意无意地玩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从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就是不人云亦云,真实,真诚。1.课内素材原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适用主题 慎独、说与做、物质和精神等。运用示例 淡泊名利,方能健全人格,净化人生。《论语》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陶渊明、韩愈便是典范。淡泊名利,入则造福于民,出则安贫乐道,潜心学问。人生在世,白驹过隙而已,若以这昙花之年,去换朱门酒肉,不值且不屑,岂能甘心做那探颈乞食的猥琐之鸡?伏尔泰说:“我所做的一切,是何等微不足道。但我去做这一切,却是何等重要。”诚然,人生之于世界,若蜉蝣之于天地,一粟之于沧海。但是我们面对这世界的态度,直面这人生的精神却是举足轻重的。2.时新素材中央宣传部授予单杏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庞大的铁路12306客票系统背后,有一个娇小的身躯,她就是铁路12306的技术领军人、12306背后的“技术大脑”——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单杏花。中央宣传部于2024年12月9日发布单杏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她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面向国家需求,聚焦专业领域、致力于我国铁路客票系统研发20余年。单杏花,这位来自江西婺源的杰出女性,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铁路客运信息化领域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她本科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此后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最终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获得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这一路走来,她所经历的艰辛与付出,无疑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适用主题 凡人微光、创新精神、青年担当等。运用示例 礼赞“时代楷模”、致敬“凡人微光”。单杏花凭借“智慧”让铁路走向“智能”,把科技力量化为奋斗的动力,将创新思路变为实际行动,以“凡人微光”点亮交通强国智能化建设灯塔,激励更多铁路科研人士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这几年,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之中。我曾在书店抽中过唐代仕女盲盒,也曾在陶社接受过店主陶瓷文化的科普。看似“无用”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如粒子般在生活中自由碰撞,让我感觉自在,既没有①____________的搁置疏离,也没有只可远观的敬畏拘束。“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华文化含蓄而深沉,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大多要经历一个②____________的过程。而文化机构和大众媒体的发展,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通往文化“桃花源”的入口。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调和,又会赋予年轻人更多感知生活的触角。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孔子在齐国闻韶,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晏子以羹汤、五声为例,论述“和而不同”的道理……这些都仿佛让我戴上一层“文化滤镜”,重新审视、品读、热爱这片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土地。不论是瓷器、家具,还是诗词、书画,每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其实都像是掌握了一种新的语言,让人能够读懂现实生活中诸多“平平无奇”外表下的内在机妙,在面对人生百态时愈发③_______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参考本课晨读成语积累)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 1.梳理归纳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敏”“就”“归”等实词。2.深刻领会孔子在各章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把握其中蕴含的“君子人格”。3.思考孔子的思想观点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一、铺垫预学1.文常识记——《论语》“论语”即经过整理、编定的对话,也即“对话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语录体散文,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共20篇,492章。《论语》以“仁”即对人尊重和关怀为核心,力图为人生和社会确立价值和秩序,使人有规范可遵守,使社会实现安定和谐。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都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它在传递着这样的生活态度:经世致用、刚健有为、重义轻利、中庸适度。《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2.孔子简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鲁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周游列国,力倡“仁”道,以仁爱之心为社会和谐之基,呼吁人们克己复礼,规范言行。在教育上,其“有教无类”的理念打破阶层壁垒,让平民子弟有了求知机会;“因材施教”则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他精心整理编订古代文献,对文化传承贡献卓著,其思想体系泽被后世,成为中华文化不朽的精神坐标。3.背景提示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的时代。由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越(超越本分)的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二、文本预学1.疏通文意,填空释词(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 )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2)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3)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里仁》)(4)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5)子曰:“见贤( )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xǐng)也。”(《里仁》)(6)子曰:“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 )也。”(《子罕》)(9)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10)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语矣。”(《颜渊》)(11)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2)子曰:“小子( )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ěr)( )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2.文言基础,重点梳理(1)古今异义词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①平地 譬如平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平坦的土地②一日 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天③小子 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2)一词多义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敏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回虽不敏 ②(3)词类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就有道而正焉②见贤思齐焉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特殊句式例句 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克己复礼为仁②敏于事而慎于言③仁以为己任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⑤人而不仁,如礼何⑥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内容结构,导图呈现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打造《论语》君子人格传承馆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部经典始终熠熠生辉,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那便是《论语》。它是儒家智慧的结晶,滋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厚土。学校决定打造一个“《论语》君子人格传承馆”,向全校师生展示《论语》中所蕴含的“君子人格”。现在,同学们将以《〈论语〉十二章》为素材,并扮演文化传承使者,参与传承馆的布置工作。任务主题 品悟夫子智慧,传承君子人格活动一 区域布局规划——梳理文本内容,把握思想内涵1.为了更加系统地展示《〈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同学们决定把《〈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制作成十二块展板,并将这些展板分类放入三个不同展区,在每个展区的指示牌上附上内涵解读文字。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表。展区名称 章节序号 内涵解读(1)修身阁 修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堂(3)________斋(注:章节序号按照文中章节的顺序排列)活动二 开馆展示讲解——品悟君子之德,传承君子人格2.在完成展区命名后,请同学们任选一个展区,拟写解说词。要求:符合解说词的特征,主要从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或者对现实生活的启发、影响方面考虑,250字以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杨伯峻在《〈论语〉注释》中对《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做过统计,全书共出现107次“君子”,可见“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因此,在对《论语》智慧的传承中,“君子人格”是传承馆的灵魂所在。《论语》君子人格传承馆开幕在即,请同学们围绕“君子人格”这一主题,为传承馆设计一则开幕词。要求:内容体现对《〈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君子人格内涵的理解,250字以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精析晨读时分快练1.①束之高阁 ②曲径通幽 ③从容不迫解析 第①处,所填内容应符合前文“看似‘无用’”和后文“搁置疏离”,同时又与“只可远观”相对应,故可填“束之高阁”。第②处,所填的这一“过程”应与“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相对应,故可填“曲径通幽”。第③处,所填内容应是“面对人生百态”的态度,而且根据前文“让人能够读懂现实生活中诸多‘平平无奇’外表下的内在机妙”可知,此处应是指领悟了这诸多机妙后我们能以更坦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故可填“从容不迫”。2.(示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调和,又会赋予年轻人更多感知生活的触角。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解析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第一个句子无主语,可删掉介词“对于”;二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是先有“归属感”再有“自豪感”。任务预学二、1.(1)勤勉 接近,靠近 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匡正(2)如果 “如……何”,对……怎么办(3)道理(4)知晓,明白(5)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与……看齐 在心里(6)质朴,朴实 华美,文采 粗野,鄙俗 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7)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不亦……乎”,难道不……吗 停止(8)盛土的竹筐 填平洼地 前进(9)同“智”(10)约束 一旦 称赞,称许 条目,细则 聪明 实践,从事(11)一个字 大概(12)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那 激发人的感情 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讽刺时政 近侍奉2.(1)①填平洼地 ②一旦 ③老师对学生的称呼(2)①勤勉 ②聪明(3)①形容词作动词,匡正 ②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③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4)①判断句。标志词:为 ②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 ③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以 ④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⑤固定句式。标志词:如……何 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标志词:不亦……乎3.①朝闻夕死 ②见贤思齐 ③克己复礼任务导学1.(示例)展区名称 章节序号 内涵解读(1)修身阁 1、5、6、7 修身是节制物欲,专注精神修炼;是见贤思齐,能够自我省察;是内外兼修,做到文质彬彬;是任重弘毅,务必死而后已(2)仁德堂 2、4、10、11 仁德是礼乐之魂的承托,是明义轻利的抉择,是克己复礼的涵养,是将心比心的“恕”道(3)进学斋 3、8、12 进学是超越生死界限的求知渴望,是“为山平地”的进取坚持,是学《诗》致用里素养的全面提升2.(示例一)修身阁:亲爱的朋友们,这里是修身阁。《论语》中诸多智慧在此汇聚,指引我们在生活中修身养性。“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提醒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可为奢华的生活所迷惑,而应该“见贤思齐”,努力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来提升自己;应该内外兼修,“文质彬彬”;应该“仁以为己任”,肩负起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在这里,你将深刻体会到修身对于塑造我们强大内心和优秀品格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示例二)仁德堂:朋友们,咱们现在身处仁德堂啦!这里藏着《论语》里的仁德智慧,对我们的高中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在校园生活中,学习竞争是我们的重要经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醒我们,面对成绩和荣誉,要坚守道德底线,像君子般以追求知识和提升能力为目标,绝不能如小人般为了荣誉不择手段。在与同学相处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给我们,有分歧时,换位思考,以宽容友善之心对待他人。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校园生活充满温暖。这些仁德思想将引导我们成为有品德、有素养的人。(示例三)进学斋:各位同学,这里是进学斋,它是汲取《论语》中进学智慧的地方,将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求学之路。当我们感觉学习很苦的时候,想想孔子告诉我们的话,学习“譬如为山”,哪怕只是“一篑”,也是进步,因为坚持很酷;当我们感觉心灵单薄的时候,想想孔子告诉我们的话,学习当“兴”“观”“群”“怨”,来拓宽我们的视野,丰盈我们的心灵;当我们遗憾于所知太晚的时候,想想夫子开导我们的话,“朝闻夕死”,当我们对真理的求知超越了生死,新的领悟也可以照亮我们的灵魂。在以后的岁月里,愿我们都能以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态度,坚持不懈地追求,全面领略知识的魅力,传承和践行《论语》带给我们的智慧,向着更广阔的知识天地进发。3.(示例)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在“《论语》君子人格传承馆”。走进这里,就如同走进了孔子所描绘的君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见贤思齐”“文质彬彬”的内省与涵养,在修身中找到君子人格的起点;我们可以感受到“仁者爱人”“仁为己任”的胸襟与抱负,在仁德中感触君子人格的核心;我们可以见识到“为山一篑”“兴观群怨”的坚持与广博,在进学中悟到通往君子人格的阶梯。希望此次参观能在大家心中种下君子的种子,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努力塑造君子人格,让《论语》的智慧在我们身上延续。现在,让我们开启这段智慧之旅!我宣布,传承馆正式开幕!(共85张PPT)读孔孟文章,养君子品质,修齐治平以求兼济天下 ;学老庄智慧,循造化自然,诗意栖居何必独善其身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第二单元人文主题 (1)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学习借鉴他们立身处世的方法和态度。(2)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语文素养 (1)梳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部分篇章。(2)感受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约或恣肆、墨家朴拙繁复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的论说方法,体会其妙处。单元学习 目标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价值导向1.掌握重要实词“道”“事”等的基本含义、重要虚词“而”“于”等的主要用法、常见的典型语法现象,精确理解经典句子的含意。 2.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分析儒家关于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3.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4.梳理孟子得出人皆有“四端”的论证过程,了解“四端”对为人处世的重要性。 5.熟读各篇,背诵《〈论语〉十二章》和《大学之道》。 1.拓展阅读相关文章。 2.体会本课各篇文本的不同论述风格及其巧妙之处。 3.联系历史文化常识,思考先秦儒家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4.联系日常生活,体会本课经典对自己的影响或启示,并将体会形成文字。 1.了解孔子关心社会、关注人生的社会伦理哲学思想,修身养性,塑造君子人格。2.理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行事总纲领,传承符合社会现实的立身行事之道。3.理解孟子人性本善的思想,体会该思想对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性。《〈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单元学习 要点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价值导向1.掌握本课中“为”“之”等高频字词的不同含义。 2.理解本课涉及的“有”和“无”、“为”和“无为”、“有用”和“无用”、“大用”和“小用”等道家哲学概念及其辩证关系。 3.掌握《老子》和《庄子》不同的论述手法和技巧。 4.熟读《五石之瓠》,背诵《〈老子〉四章》。 1.体悟《老子》论述的思辨性。 2.体会《五石之瓠》的深刻寓意,了解庄子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追求。 3.在比较中品味《老子》和《庄子》不同的论述风格和语言韵味。 1.了解道家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哲学思想。2.理解《〈老子〉四章》对社会动荡和安定的辩证思考。3.理解《五石之瓠》中庄子超越世俗观念,对自由、诗意人生的追求。《〈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单元学习 要点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价值导向1.梳理墨子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了解兼爱思想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2.掌握本文的论述方法。 3.熟读本文。 1.概括《墨子》的论述风格,联系背景,分析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体会《墨子》论述的严谨逻辑和富有层次感的结构,并将相关学习心得运用于演讲、作文等实践活动中。 了解墨家的兼爱思想及其历史和现实的意义。《兼爱》单元学习 要点第5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晨读时分1.成语积累(1)朝闻夕死:如果早上明白了道理,哪怕当晚就死去,也是值得的。比喻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例:这位国学大师一生都在钻研古籍经典,他常说对于圣人们留下的智慧,若能真正领会一二,朝闻夕死亦足。(2)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例:他的科研项目已经进行了多年,眼看就要取得重大突破,却在这关键时刻放弃了,实在是未成一篑,令人惋惜。倘若他能再坚持一下,或许就能收获成功的硕果。悦记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3)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例: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秉持格物致知的精神,对实验数据进行严谨的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才能得出准确且具有价值的结论。(4)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例:那些古老的手工艺,如果得不到传承,就会像被束之高阁的文物一样,渐渐失去生命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5)曲径通幽:弯曲的小路通向幽深僻静的地方。多形容景致僻静、幽雅。例:小说的情节架构犹如曲径通幽,开篇看似平淡,却在层层铺垫之后,逐渐引入一个个精彩绝伦的高潮,让读者欲罢不能。(6)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例: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他总是保持着从容不迫的态度,仿佛一切困难都在他的掌控之中。2.文言词语识记(1)诚①形容词,真诚例:欲正其心者,先诚(使动用法)其意。(《大学之道》)②名词,诚心例: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③连词,如果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④副词,的确、实在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兴①动词,兴办例:以兴利除弊。(《答司马谏议书》)②动词,起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③动词,起来例:夙兴夜寐④动词,激发人的感情例:《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十二章》)⑤动词,复兴例: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3)道①名词,要义,宗旨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之道》)②名词,道理例:吾师道也。(《师说》)③名词,风尚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④名词,道德学问例:道相似也。(《师说》)⑤名词,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⑥动词,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3.文化常识(1)六艺:指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科目;也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2)大学、小学:“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治国安邦的大学问(治国、理政)。大学之道,即大学的宗旨,大学的最终目的。“小学”,相对于“大学”而言,主要教授8岁以上、15岁以下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为人、治学)。(3)三教九流:三教,即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4)三皇五帝:三皇,一般指伏羲、神农、黄帝。另有燧人、伏羲、神农或伏羲、女娲、神农等说法。五帝,一般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另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或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等说法。美读 ——半亩方塘 天光云影丧家狗——我读《论语》李 零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惶恐,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当年,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孔子绝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但遍干诸侯,一无所获,最后还是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他的晚年,年年伤心。丧子,哀麟,回死由亡,让他哭干了眼泪。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然而,他却没有家。不管他的想法对与错,在他身上,我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这才是真相。《论语》有个优点,就是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古人说,“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衣食足了,也未必知荣辱。学《论语》,有两条最难学,一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二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现在,哭着闹着学《论语》的,不妨先学这两条,试试看!(有删改)【赏析】如果仅看标题,你会觉得作者是在骂孔子;可看完全文,又似乎觉得作者并非否定孔子,他明明是在赞颂孔子!而且你会怀疑,自己错怪了作者:孔子自己承认是丧家狗,还怪作者如此说吗?作者只不过“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而已!其实,作者是有意无意地玩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游戏,从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就是不人云亦云,真实,真诚。1.课内素材原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适用主题】慎独、说与做、物质和精神等。【运用示例】淡泊名利,方能健全人格,净化人生。《论语》有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陶渊明、韩愈便是典范。淡泊名利,入则造福于民,出则安贫乐道,潜心学问。人生在世,白驹过隙而已,若以这昙花之年,去换朱门酒肉,不值且不屑,岂能甘心做那探颈乞食的猥琐之鸡?伏尔泰说:“我所做的一切,是何等微不足道。但我去做这一切,却是何等重要。”诚然,人生之于世界,若蜉蝣之于天地,一粟之于沧海。但是我们面对这世界的态度,直面这人生的精神却是举足轻重的。活用 ——源头活水 下笔有神2.时新素材中央宣传部授予单杏花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庞大的铁路12306客票系统背后,有一个娇小的身躯,她就是铁路12306的技术领军人、12306背后的“技术大脑”——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单杏花。中央宣传部于2024年12月9日发布单杏花同志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她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面向国家需求,聚焦专业领域、致力于我国铁路客票系统研发20余年。单杏花,这位来自江西婺源的杰出女性,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铁路客运信息化领域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她本科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此后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攀登,最终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获得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这一路走来,她所经历的艰辛与付出,无疑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适用主题】凡人微光、创新精神、青年担当等。【运用示例】礼赞“时代楷模”、致敬“凡人微光”。单杏花凭借“智慧”让铁路走向“智能”,把科技力量化为奋斗的动力,将创新思路变为实际行动,以“凡人微光”点亮交通强国智能化建设灯塔,激励更多铁路科研人士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起共襄强国盛举的磅礴力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这几年,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之中。我曾在书店抽中过唐代仕女盲盒,也曾在陶社接受过店主陶瓷文化的科普。看似“无用”的传统文化知识点如粒子般在生活中自由碰撞,让我感觉自在,既没有①____________的搁置疏离,也没有只可远观的敬畏拘束。“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华文化含蓄而深沉,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大多要经历一个②____________的过程。而文化机构和大众媒体的发展,则为我们打开了一个个通往文化“桃花源”的入口。快练 ——学而时习 温故知新对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调和,又会赋予年轻人更多感知生活的触角。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孔子在齐国闻韶,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晏子以羹汤、五声为例,论述“和而不同”的道理……这些都仿佛让我戴上一层“文化滤镜”,重新审视、品读、热爱这片有着千年历史底蕴的土地。不论是瓷器、家具,还是诗词、书画,每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其实都像是掌握了一种新的语言,让人能够读懂现实生活中诸多“平平无奇”外表下的内在机妙,在面对人生百态时愈发③____________。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参考本课晨读成语积累)答案 ①束之高阁②曲径通幽③从容不迫第①处,所填内容应符合前文“看似‘无用’”和后文“搁置疏离”,同时又与“只可远观”相对应,故可填“束之高阁”。第②处,所填的这一“过程”应与“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相对应,故可填“曲径通幽”。第③处,所填内容应是“面对人生百态”的态度,而且根据前文“让人能够读懂现实生活中诸多‘平平无奇’外表下的内在机妙”可知,此处应是指领悟了这诸多机妙后我们能以更坦然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故可填“从容不迫”。解析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 (示例)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调和,又会赋予年轻人更多感知生活的触角。近几年,我对家乡与日俱增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就大多源于对齐国历史文化的了解。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第一个句子无主语,可删掉介词“对于”;二是语序不当,按照逻辑顺序,应是先有“归属感”再有“自豪感”。解析(1)《论语》十二章学习 目标1.梳理归纳文言知识,重点掌握“敏”“就”“归”等实词。2.深刻领会孔子在各章中所表达的核心思想,把握其中蕴含的“君子人格”。3.思考孔子的思想观点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任务预学一、铺垫预学1.文常识记——《论语》“论语”即经过整理、编定的对话,也即“对话集”。《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属语录体散文,约成书于战国初期,共20篇,492章。《论语》以“仁”即对人尊重和关怀为核心,力图为人生和社会确立价值和秩序,使人有规范可遵守,使社会实现安定和谐。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都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它在传递着这样的生活态度:经世致用、刚健有为、重义轻利、中庸适度。《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2.孔子简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时期鲁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周游列国,力倡“仁”道,以仁爱之心为社会和谐之基,呼吁人们克己复礼,规范言行。在教育上,其“有教无类”的理念打破阶层壁垒,让平民子弟有了求知机会;“因材施教”则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他精心整理编订古代文献,对文化传承贡献卓著,其思想体系泽被后世,成为中华文化不朽的精神坐标。3.背景提示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动荡的时代。由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权力下逮(权力被下级夺取)、礼仪僭越(超越本分)的现象,是孔子思想产生和形成的社会根源。鲁国是周朝的同姓诸侯国之一,其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是儒家思想产生的特殊土壤。二、文本预学1.疏通文意,填空释词(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 )有道( )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2)子曰:“人而( )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3)子曰:“朝闻道( ),夕死可矣。”(《里仁》)勤勉接近,靠近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匡正如果“如……何”,对……怎么办道理(4)子曰:“君子喻(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5)子曰:“见贤( )思齐( )焉,见不贤而内( )自省(xǐng)也。”(《里仁》)(6)子曰:“质( )胜文( )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雍也》)(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泰伯》)知晓,明白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与……看齐在心里质朴,朴实华美,文采粗野,鄙俗虚饰,浮夸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不亦……乎”,难道不……吗停止(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 )也。”(《子罕》)(9)子曰:“知(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10)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 )斯语矣。”(《颜渊》)盛土的竹筐填平洼地前进同“智”约束一旦称赞,称许条目,细则聪明实践,从事(11)子贡问曰:“有一言(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2)子曰:“小子( )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迩(ěr)( )之事(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一个字大概老师对学生的称呼那激发人的感情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讽刺时政近侍奉2.文言基础,重点梳理(1)古今异义词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①平地 譬如平地 古义:___________今义:平坦的土地②一日 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_______今义:一天③小子 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填平洼地一旦老师对学生的称呼(2)一词多义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敏 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回虽不敏 ②勤勉聪明(3)词类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就有道而正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形容词作动词,匡正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4)特殊句式例句 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克己复礼为仁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③仁以为己任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⑤人而不仁,如礼何 ⑥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判断句。标志词:为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于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以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固定句式。标志词:如……何表反问的固定句式。标志词:不亦……乎3.内容结构,导图呈现请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填出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答案 ①朝闻夕死②见贤思齐③克己复礼任务导学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部经典始终熠熠生辉,照亮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那便是《论语》。它是儒家智慧的结晶,滋养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厚土。学校决定打造一个“《论语》君子人格传承馆”,向全校师生展示《论语》中所蕴含的“君子人格”。现在,同学们将以《〈论语〉十二章》为素材,并扮演文化传承使者,参与传承馆的布置工作。情景任务打造《论语》君子人格传承馆品悟夫子智慧,传承君子人格活动一 区域布局规划——梳理文本内容,把握思想内涵1.为了更加系统地展示《〈论语〉十二章》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同学们决定把《〈论语〉十二章》的内容制作成十二块展板,并将这些展板分类放入三个不同展区,在每个展区的指示牌上附上内涵解读文字。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表。任务主题展区名称 章节序号 内涵解读(1)修身阁 修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堂 (3)________斋 (注:章节序号按照文中章节的顺序排列)答案 (示例)展区名称 章节序号 内涵解读(1)修身阁 1、5、6、7 修身是节制物欲,专注精神修炼;是见贤思齐,能够自我省察;是内外兼修,做到文质彬彬;是任重弘毅,务必死而后已(2)仁德堂 2、4、10、11 仁德是礼乐之魂的承托,是明义轻利的抉择,是克己复礼的涵养,是将心比心的“恕”道(3)进学斋 3、8、12 进学是超越生死界限的求知渴望,是“为山平地”的进取坚持,是学《诗》致用里素养的全面提升活动二 开馆展示讲解——品悟君子之德,传承君子人格2.在完成展区命名后,请同学们任选一个展区,拟写解说词。要求:符合解说词的特征,主要从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或者对现实生活的启发、影响方面考虑,250字以内。答案 (示例一)修身阁:亲爱的朋友们,这里是修身阁。《论语》中诸多智慧在此汇聚,指引我们在生活中修身养性。“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提醒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可为奢华的生活所迷惑,而应该“见贤思齐”,努力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来提升自己;应该内外兼修,“文质彬彬”;应该“仁以为己任”,肩负起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在这里,你将深刻体会到修身对于塑造我们强大内心和优秀品格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示例二)仁德堂:朋友们,咱们现在身处仁德堂啦!这里藏着《论语》里的仁德智慧,对我们的高中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在校园生活中,学习竞争是我们的重要经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提醒我们,面对成绩和荣誉,要坚守道德底线,像君子般以追求知识和提升能力为目标,绝不能如小人般为了荣誉不择手段。在与同学相处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给我们,有分歧时,换位思考,以宽容友善之心对待他人。这样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校园生活充满温暖。这些仁德思想将引导我们成为有品德、有素养的人。(示例三)进学斋:各位同学,这里是进学斋,它是汲取《论语》中进学智慧的地方,将为我们照亮前行的求学之路。当我们感觉学习很苦的时候,想想孔子告诉我们的话,学习“譬如为山”,哪怕只是“一篑”,也是进步,因为坚持很酷;当我们感觉心灵单薄的时候,想想孔子告诉我们的话,学习当“兴”“观”“群”“怨”,来拓宽我们的视野,丰盈我们的心灵;当我们遗憾于所知太晚的时候,想想夫子开导我们的话,“朝闻夕死”,当我们对真理的求知超越了生死,新的领悟也可以照亮我们的灵魂。在以后的岁月里,愿我们都能以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态度,坚持不懈地追求,全面领略知识的魅力,传承和践行《论语》带给我们的智慧,向着更广阔的知识天地进发。3.杨伯峻在《〈论语〉注释》中对《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做过统计,全书共出现107次“君子”,可见“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因此,在对《论语》智慧的传承中,“君子人格”是传承馆的灵魂所在。《论语》君子人格传承馆开幕在即,请同学们围绕“君子人格”这一主题,为传承馆设计一则开幕词。要求:内容体现对《〈论语〉十二章》所蕴含的君子人格内涵的理解,250字以内。答案 (示例)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在“《论语》君子人格传承馆”。走进这里,就如同走进了孔子所描绘的君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见贤思齐”“文质彬彬”的内省与涵养,在修身中找到君子人格的起点;我们可以感受到“仁者爱人”“仁为己任”的胸襟与抱负,在仁德中感触君子人格的核心;我们可以见识到“为山一篑”“兴观群怨”的坚持与广博,在进学中悟到通往君子人格的阶梯。希望此次参观能在大家心中种下君子的种子,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努力塑造君子人格,让《论语》的智慧在我们身上延续。现在,让我们开启这段智慧之旅!我宣布,传承馆正式开幕!练 透12345678答案题号 1 2 3 7 8 9 10答案 D D D CEG D C B对一对91012345678答案4.(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浮。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才是君子。(重点字词:文、野、史、彬彬)(2)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做,是自己要坚持往前的。(重点字词:平、覆、往)91012345678答案5.①归附、趋向,此处译为称赞、称许 ②同“馈”,赠送③回归 ④归还 ⑤女子出嫁 ⑥汇聚 ⑦结局,归宿9106.①接近,靠近 ②从事 ④随即,不久 ⑤完成 ⑥就任一、课内基础练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日三省吾身”中的“省”是“反省、检查”之意,与《荀子·劝学》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省”意思相同。B.“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是“旧知识”之意,与《师说》中“是故圣益圣” 的“故”意思不同。C.“择其善者而从之”的“从”是“跟从、学习”之意,与《鸿门宴》中“沛 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用法不同。D.“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弘”是“广、大”之意,与《出师表》中“恢弘志 士之气”的“弘”意思相同。12345678答案√91012345678D项“意思相同”错。形容词,广、大/动词,扩大、光大。B项旧知识/因此。C项动词,跟从、学习/使动用法,使……跟从。解析答案910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12345678答案A.人而不仁任重而道远B.师不必贤于弟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C.其“恕”乎吾其还也D.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其无礼于晋√91012345678D项“以”都是“因为”。A项“而”,前句中表假设,后句中表并列,用法不同。B项“于”,前句是“比”,后句是“对于”,意义不同。C项“其”,前句表推测,后句表商量,语气不同。解析答案9103.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B.微斯人,吾谁与归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2345678答案√91012345678例句是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应是“有一可以终身行之言”。A项是判断句,“也”是判断句标志。B、C两项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是“吾与谁归”“不知句读,不解惑”。D项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是“居高庙堂则忧其民”。解析答案9104.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678答案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浮。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才是君子。(重点字词:文、野、史、彬彬)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了一筐土,继续做,是自己要坚持往前的。(重点字词:平、覆、往)910二、练透一点——高频实词:归、就(一)义项梳理归12345678答案9105.解释下列句子中“归”的意思。12345678答案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十二章》)② 自牧归荑(《诗经·静女》)③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④ 完璧归赵(成语)⑤ 之子于归(成语)⑥ 百川归海(成语)⑦ 殊途同归(成语) 归附、趋向,此处译为称赞、称许 同“馈”,赠送 回归 归还 女子出嫁 汇聚 结局,归宿910【语段助记】 乡有贤士,德厚,饥岁归(赠送)百姓粟,众归(称赞)其善。学成归(回归)梓,助乡女于归(出嫁),诸事归(结局)宁。导诸溪归(汇聚)泽,润桑梓之地。曾贷资于困贾,贾兴,财货归(归还)主。倡义举,集众力,荒田归(归属)勤者,仁风永续,传为佳话。12345678答案91012345678答案910就12345678答案9106.解释下列句子中“就”的意思。①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② 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③登上 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④ 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促织》)⑤ 一挥而就(成语)⑥ 就职视事(成语)接近,靠近从事随即,不久完成就任【语段助记】 楚士勤笃,就(靠近)贤问学,学成就(从事)文事,朝廷征之,就(登上)车赴任,即就(就任)高官,任上乱起,就(随即)出谋,一时朝野皆仰,可谓功成名就(完成)。12345678答案910(二)迁移运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吾幼承门业,性敏而才疏,赖师友之援,得闻圣教。常忧不及,每念克己复礼,期归圣途。学之要,在敏于心志,非独恃天资聪慧。若徒有敏才而怠学,蔽深矣。且志当笃如古之贤达老而弥坚不因昏庸而辍。吾之所悟,欲喻于众,令皆明学之益。学之进,赖于克己,去骄奢,除怠惰。致知在格物,力行于实践。如农之耕稼,商之货贿,各有所专。为学亦如种树,春赏其华,秋获其实,讲论文章若春花绽,修身利行似秋实累。使所学有所归,施于世务,而非空言高论,于世无补。如此,方得学问真意,成有用之才,不负勤勉向学之劳。(节选自《颜氏家训》)12345678答案910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打“√”。12345678答案√√√“且”是连词,后面应跟语意完整的句子,“志当笃”语意完整,故在C处断开;“如古之贤达”是一个完整的介宾短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E处断开;“不因”作为连词,应在其前G处断开。解析9108.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敏”,聪慧,与《〈论语〉十二章》中“敏于事而慎于言”的“敏” 意思不同。B.“喻”,使……明白,与《〈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的 “喻”用法不同。C.“克”,克制,与《〈论语〉十二章》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 意思相同。D.“归”,使……有归属,与《〈论语〉十二章》中“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的“归”意思相同。12345678答案√91012345678D项“意思相同”错。使……有归属/称赞、称许。A项聪慧/勤勉。B项使动用法,使……明白/动词,知晓、明白。解析答案910【参考译文】我从小继承家业,生性聪慧但才能有限,依靠老师和朋友的帮助,才能够听到圣人的教诲。常常担心自己赶不上别人,总是想着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义,期望回归到圣人所指引的正道上去。学习最重要的,在于内心要敏锐,不能仅仅依靠天生的聪明才智。如果仅有聪慧的天资却懈怠于学习,受到的蒙蔽可就深了。而且志向应当坚定,就像古代的贤能之人,到老了学习的劲头还越发浓厚,不会因为自身愚笨平庸就停止进取。12345678答案910我所领悟的道理,希望能让众人知晓,使大家都明白学习的好处。学习想要有所进步,要依靠克制自己,去除骄傲、奢侈及懒惰的毛病。获取知识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努力践行在于实际去做。就像农民耕种庄稼、商人经营货物买卖一样,各有专长所在。做学问也如同种树,春天欣赏它的花朵,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谈论文章就如同春花绽放那般美好,修养身心、利于行事就好似收获秋天的果实一样。要让所学的知识有归处,能运用到实际事务当中,而不是只说些不切实际的大话,对社会没有益处。这样才能领会学问的真正意义,成为有用的人才,不辜负勤奋努力学习所付出的辛劳。12345678答案9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闻舜与周公皆大圣人,古之君子求其为舜、周公之道,责于己曰:“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者,就其如舜者,就其如周公者。其于人也,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人不得为善之利。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是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12345678答案910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处此世,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节选自韩愈《原毁》)12345678答案9109.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表示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中的“而” 用法不同。B.“就”,接近、靠近,与《〈论语〉十二章》中“就有道而正焉”的 “就”意思相同。C.“已”,太,与《〈论语〉十二章》中“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 “已”意思相同。D.“本”,根源、源头,与《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 “本”意思不同。√12345678答案910C项“意思相同”错。太/停止。A项表示转折/表示假设。D项根源、源头/本来。解析12345678答案91010.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比得上,与《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的“如”意思不同。B.“善”,善事、好事,与《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也”的“善”意思相同。C.“廉”,低,与成语“清正廉明”中的“廉”意思不同。D.“怠”,懈怠,与《送东阳马生序》中“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的 “怠”意思相同。√12345678答案9101234567答案B项“意思相同”错。善事、好事/善于。A项比得上/往。C项低/清廉。解析8910【参考译文】古代的君子,他们要求自己严格且全面,对待别人却宽容又简约。听说舜和周公都是大圣人,古代的君子探求他们成为舜、周公的方法,会责备自己说:“他们能做到这样,但我却不能做到这样!”早晚都思考,去除自己不如他们的地方,追求那些和舜、周公一样的优点。对于别人,选取人家的一点长处,不苛求其他方面;看人家现在的表现,不追究以往的情况,唯恐别人不能得到做善事的益处。1234567答案8910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要求别人详尽苛刻,对待自己却要求很低。自己没有什么长处,却说:“我有这点长处,这就足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却说:“我有这点才能,这就足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内欺骗自己,这不是对待自己的要求已经太宽松了吗?对于别人,抓住人家的一点,却不考虑人家其余的诸多方面;追究人家过去的问题,却不看人家现在新的表现。这就是不用一般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去期望别人啊。造成这种情况,是有根源的,就是懈怠和嫉妒啊。懈怠的人不能提高自我修养,而嫉妒的人害怕别人修养提高。事情办好了诽谤就随之产生,品德高尚了诋毁也就跟着来了。士人处在这样的世道中,期望名誉显扬,道德畅行,实在太难了啊!将要在朝廷上有所作为的人,如果能记住我所说的这些道理,那么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1234567答案8910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二单元 第5课 (1)《论语》十二章.docx 第二单元 第5课 (1)《论语》十二章.pptx 第二单元 第5课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解析).docx